數學教學心得7篇 數學魅力深探,點亮學生心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6W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本文將分享數學教學中的心得體會,涉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等方面。希望通過這些經驗,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建議和啟發,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數學教學心得7篇 數學魅力深探,點亮學生心靈

第1篇

今天的數學課上,我佈置了三道“求商的近似數”的題。5分鐘後,我巡視,只有一半同學完成了,有的計算結果還不一樣。10分鐘後,同學們大多數陸陸續續地做完了,還有幾個同學仍然沒完成。答案五花八門,什麼得數都有。我讓他們互相交換檢查,找出問題所在。我拿了十幾個同學的作業一看,完全做錯的就先不提了,有九個同學沒有看清楚保留幾位小數,導致出了錯;有的試商時出現了問題,剛剛講過的方法,竟然還錯誤百出!這些知識和四年級學的整數除法方法一樣,難道學過的知識忘完了嗎?

回到辦公室,同辦公室的老師探討這個問題,許多老師都有同感。而且好多同學都反映考試題目會做可就是做不對,很多時候都是計算出了問題。

每學期考試結束後,對學生試卷進行分析時發現,學生由於計算方面的錯誤導致的失分佔到總失分誤的40%,這還只是平均值,對於個別同學來説遠遠超出了這個數字。目前學生們的計算能力差,我仔細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現在學生的學習態度多數都不夠端正,對於學習的知識認識不清楚,怎麼會有端正的態度?家長逼着來讀書,老師看着來學習,好像學習是為了家長和老師,完全跟自己沒有關係似的。於是,老師在,就裝模作樣的讀書寫字;家長在,就端端正正的完成作業。老師家長缺席,學生就徹底放了風。可以説,這些孩子是被看着長大的,他們沒有感覺到知識的魅力,沒有看到知識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等到學習成績公佈了,如果不理想,就請家教,不管用處有多大,請來了老師心裏就踏實了,求個心安嘛!再者,就是成績不好,也能上個學校,學點手藝也行啊。更何況,學校裏學的這些東西在生活實踐中能用到多少呢?電腦、計算機、手機等功能齊全,還怕計算出錯嗎?所以,學生們對於計算早就有了應對措施,有了依賴性,自然對於計算就不重視了。這些想法都會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和態度,造成了計算能力的低下。

很多同學自覺性很差,課前不預習,課後不復習,上課還打瞌睡。對待作業,不能獨立完成,要麼跟同桌商量着完成;要麼翻開課本照着例題做;要麼邊做邊看答案,隨時改正錯誤;要麼乾脆,拿別人的作業抄一下。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學生自覺性太差的表現。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平時看着還不錯,一上考場,錯誤百出。

有人説,計算還要好習慣呀?是的,從小養成一個好的計算習慣,受益無窮。計算前,準備好草稿紙,每算一道題,在草稿紙上都有清晰的標記,題號清楚,數字整齊清楚,題與題之間間隔適當,便於檢查。練習題做完後,草稿紙也是整整齊齊的,哪兒有問題一目瞭然。這是良好的習慣。而我們的好多學生自作聰明,認為自己腦子很靈光,口算,簡單題可以,複雜題就會出錯的。還有的同學也用草稿紙,可是上面亂七八糟的,檢查的時候沒有頭緒;還有的同學,拿一小片紙,寫一丁點的小數字,看也看不清,寫着寫着就弄錯了,錯了重來,不放心,再算一遍,三遍三個結果,怎麼辦?計算的過程已經找不見了,看看列的式子,像一堆雜草,只好再算一遍。這樣多浪費時間呀,倒不如留下計算的過程,幫助檢查。

數學教學心得7篇 數學魅力深探,點亮學生心靈 第2張

第2篇

20xx年4月13日,我參加了“蘭山區國小名師課堂教學展示月活動”的聽課。在短短的一天時間裏,觀摩了來自四小的田進蘭和二小的孟鑫峯《小數的認識》,四小的盧少華《乘法運算定律練習》,二小康立軍的《小數的加減法》和三小葛榮的《植樹問題》國小名師課堂教學,聽了專家的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我也發表我個人聽課的一點膚淺的看法。

通過聽課,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

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例如:二小的孟鑫峯《小數的認識》,孟老師在課件裏呈現新疆的美景,其情境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中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着極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孟老師從新疆的基本信息入手引入新課,激發興趣——聯繫自身,探索新知——運用新知,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有新意和啟發性。特別之處,是孟老師在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中,能夠把新疆小姑娘身高1米3分米為契機,引入長度的小數表示,從而活躍課堂也加深記憶。孟老師還讓學生寫自己身高,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們會非常樂意參與這項遊戲,不但激發了他們了學習的慾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於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享受着學習,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中年級的學生。

創設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如果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種假的教學情境。

在這一天的時間裏,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田進蘭老師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啟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例如,在教《小數加減法》一課的康立軍老師,就是抓住了國小生喜歡錶現自己的特點,創設“學生自己當老師來出題”的問題情境。設疑導思,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從展示學生的題解中展示出的一連串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質疑中思考,“山重水複疑無路”,在思考中學到知識,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3篇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師説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然而,凝眸反思,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後,折射出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為,卻丟失了寶貴的東西——“有效”;也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有了新的變化,教師都樂於去創設情境開展教學,這確實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然而,有些課創設的問題情境複雜、牽強附會,學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課堂教學流程舒緩有餘而緊湊不足,教學效果不佳。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要在課堂有效的時間與空間裏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的組織尤其重要。具體做法是:

1、好的探究情境。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起源於新穎的問題、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儘量為學生營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複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

2、靈活採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願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採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形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3、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4、寬容與欣賞學生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適當的評價,並利用評價來有效地組織探究學習。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我們有些教師卻把它演繹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點綴”,成了形式和走過場。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於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並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合作,是為了學生髮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至少應注意:①、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②、建立機制。必須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小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③、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第4篇

4月我有幸參加了“千課萬人”全國國小數學生導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活動。本次活動匯聚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名師、教授學者等。如:吳正憲、華應龍、夏青峯、丁杭纓、黃愛華等名師們各顯功力,相互切磋,通過專題報告、研究示範課,互動點評環節,多元化、多角度地詮釋了“學導課堂”的要義,給予了我們這些一線教師最前沿的引領,最智慧的啟迪。四天的學習讓我近距離感受着大師們獨特的教學魅力,耳聞目睹他們在課堂上的精彩演繹,讓我充分感受到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課堂是學堂,學生是主人,課堂是屬於學生的。做課的特級教師從教材的選擇與再創造、教學策略的運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活動經驗的積累等方面處處體現出關注數學本質、關注學生髮展;處處呈現追求活力與高效的課堂。現將自己的學習收穫總結如下:

一、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導”為“學”的理念,教師以學定導、學導相融,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唐彩斌老師的《平行與垂直》一課大氣,沒有更多的情景,但很吸引人,他的課簡約而不簡單,課堂教學設計新穎,讓我耳目一新。課從兒時遊戲開始,引入學習主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始終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從想一想——擺一擺——畫一畫等,到彙報展示,都體現了學生在思考、在動,探究兩條直線的關係,由一條直線到兩條直線,從一般到特殊,層層遞進,深入淺出,由模糊到清晰,到掌握,到運用,到提高,分類,歸納小結,平行、相交,層次清晰,教學內容一環緊扣一環,展現了特級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課件與教學相輔相成,體現了教師的退,讓學生去操作、觀察、探討質疑,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其他能力也得到提高。唐老師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凸顯主體發展,演繹了精彩的學導課堂。

黃愛華老師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他在課前與學生談話時就已經在引導學生理解教學中的關鍵點了。師生一見面,黃老師就説:請打開本子,先寫老師的名字,再寫上你的名字。接着追問:老師為什麼要你寫兩個名字呢?引出我和老師互相成為朋友,也就是我是老師的朋友,老師是我的朋友。不知不覺就引出了“互相”一詞,再用“互相學習”“互相幫助”説話,最後拋出“互相垂直”,問,這也是説兩個人嗎?引出課題。黃老師的課堂先學再導,層層深入,樸實、自然,使人記憶悠深,當學生回答的比較完善了,教師就會拋出一句:他説的誰聽懂了?聽懂了的同學就舉手,教師會再叫一位或兩位同學重複理由。一堂課,教師説的話句句都入了孩子的內心。學生在自學之後,讓學生做小老師,盡顯着數學思維的火花。

縱觀特級教師的課堂,都改變了傳統只關注“雙基”為注重“四基”;凸顯讓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領悟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褚冬生老師所授《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一課關注學生經歷轉化策略形成的過程,為引導學生感悟轉化思想提供有力支撐。儲老師所呈現的學習素材包括故事情境、形體問題、計算習題,這些都被老師整合使用,將零散的素材融為一體,緊湊而有序的展開教學。儲老師本節課深入淺出的詮釋了“基本活動經驗的內涵”:其一,數學活動經驗有別於日常生活經驗。而儲老師通過提問“為什麼轉化?”讓學生體會轉化的價值是化難為易;其二,數學活動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解題活動。

以學生為主體,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體現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參與上。錢金鐸老師執教的《四邊形》一課,以探索發現的意識,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創生和發展的過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趙震老師執教的《分數再認識》突破了傳統教法,他基於學生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將分數的意義置於度量思想的背景下進行研究。讓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實現了由表示一個物體導表示一個整體的飛躍,學生的思考步步深入,教師則順勢而導,教學實效強。

(一)差在理念(看書)。(二)差在執着(思考)。精彩的課堂,與名師們注重數學教學經驗,反思教學過程是分不開的,與名師嚴謹的教學態度和好學上進,博覽羣書的好習慣是分不開的。當然,這更來自名師們的勤奮鑽研和獨特見解。所謂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次學習促使自己更新教育觀念,重新審視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對照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是根本,細心發現並研究課堂問題,提高鑽研教材的能力是關鍵。在大師的帶領下,希望能精心打造自己的“學導課堂”。

第5篇

素質教育在國內已經是炒得沸沸揚揚,人們一提到此教育,便認為是讓孩子去學吹、拉、彈、唱等十八班"武藝",傲立羣雄。殊不知,此觀點錯矣!

關於素質教育的含義,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着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所謂"全體性",狹義地看,素質教育的"全體性",是指為全體適齡兒童開放接受正規基礎教育的大門。

堅持基礎教育的"全體性"其主要意義在於:第一,保證使接受教育成為每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接受教育是每一個兒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第二,保證使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絕新文盲的產生,中國小教育應為提高全體人民的基本素質服務,推進國家經濟發展與民主建設。第三,為貫徹社會主義"機會均等"原則,為每個人的繼續發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條件。

所謂"基礎性"是相對於專業(職業)性、定向性而言的。基礎教育向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質"而不是職業素質或專業素質,是讓學生擁有"一般學識"而不是成為某一專門領域的"小專家"或某一勞動職業的"小行家"。

比如數學,就是一門基礎學科。每個知識點既基礎又重要,是系統學習下去的奠基石。

例如:國小一年級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我在滲透連加、連減及幾個相同加數求和、連續減去幾個相同減數等時,就是為以後學習乘、除法打基礎;國小二年級學習乘法口訣表,為更加複雜的混合運算打基礎;基礎幾何圖形的認識,將為以後研究、計算其面積和體積做鋪墊;國小三年級學分數、小數的初步認識,如何確定一個物體的方向和位置,簡單幾何圖形面積和周長,時間量及單位,路程計算等等,足以看出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國小四年級學習運算定律,多位數的乘除法,小數的加、減法,基本幾何圖形的認識等,足以看出前幾年的學習是多麼的基礎且重要;國小五年級學習小數的乘、除法,在理解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後,學起來自然輕鬆且明理,分數的加、減法,學生有了以往的經驗,學了基礎知識後,更迫切地想自主學習乘、除法,發揮主觀能動性,簡易方程,統計,多邊形形面積的計算等;國小六年級學習比和比例,認識圓,計算其周長和麪積,圓柱及圓錐的體積等等,我們不難看出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基礎知識,絕對是為今後更高深的學習夯實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課程標準》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比一比》時,教材運用"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讓學生比多少,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什麼(a)比什麼(b)多?什麼(a)比什麼(b)少?什麼(a)比什麼(b)同樣多。緊接着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還能比什麼?聰明的學生髮現了可以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胖瘦等等。知識點發展到這個地步已達到了教學目標,但能再從不同角度發展嗎?答案是肯定的,我試着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比一比",他們能比書本的厚薄、跑步速度的快慢、甚至由具體事物的比較抽象到學生之間學習積極性不同的比較。高興地同時,我抓住機會鼓勵他們是最棒的,在今後的學習中多一份主動多一份收穫!之後,我還啟發學生不要侷限於兩個物體的比較,突破到多個,那麼可將a與b比、a與c比、b與c比,有序比較後,得出哪個物體最高?哪個物體最矮?這將為以後的學習拓展思維空間。

所謂"全面性",是指素質教育既要實現功能性的目標,又要體現形成性的要求,通過實現全面發展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最優發展。

例如:在教學六年二期的《有趣的平衡》時,我讓學生將在家準備好的1根米尺、1根繩子、2個完全一樣的塑料袋、若干顆相同的棋子或彈珠帶來,分小組進行實踐活動。在指定了小組長和記錄員後,學生們開始躍躍欲試了,在嘰嘰喳喳中展開的動手操作……有的小組很和諧,在組長的分工下,各盡其能,各盡其職,工具設計和製作都井然有序;而有的小組爭執不休,大喊大叫,甚至動手推打。我趕緊走過去平息了,並輕言細語地教育他們有理不在聲高,要學會用事實説話,有條理地將自己的思路一一列舉。每個人想得到他人的尊重時,首先要學會尊重對方。其實在平時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中,言語表達是很重要的個人素養體現,在基礎教育的同時,我們要時刻灌輸素質教育。實驗工具終於在8個小組合作中脱穎而出優秀的一組,那便是之前我發現最有團隊合作意識的第5小組,只見他們用修正紙將米尺上"分米"的刻度都貼住,以免干擾他們找刻度,在米尺的正中間的修正紙上標上"0"刻度,分別從"0"刻度的左右兩邊等距位置標上"1、2、3……"。這個恰當的修改得到了全班同學的一致認可,並給以了熱烈的掌聲加以肯定。大方而得體的行為舉止,正是個人素養的真實體現,在基礎教育的時時刻刻、方方面面都可以向學生滲透並進行教育。

製作完實驗工具後,我便開始讓學生帶着問題邊探討邊操作,並做好實驗記錄,初步體會槓桿原理。問題1:如果塑料袋掛在米尺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組織學生實驗後,我便開始了巡視,言談舉止上他們都有所收斂,文明瞭許多,看來基礎教育的同時,時刻敲敲素質培養的警鐘還是頗有成效的。通過集體的智慧,學生探討後彙報:如果塑料袋掛在米尺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數量的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問題2:如果左右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他們移動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很快學生們在和諧的氛圍中探討得出:如果左右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距中點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看到學生的小小成績,我非常欣慰。那麼在距中心左右什麼位置、棋子數量如何變化,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數量關係呢?這將是槓桿原理的核心所在,也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能逐步攻破難關,我設置了3個問題。問題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入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問題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在刻度2上呢?學生在我的鼓勵和指導下個個積極參與思考、討論,最終得出結果。還總結出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左邊的刻度數×左邊的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右邊的棋子數。最後,為了讓學生應用規律,體會比例關係,我提出了問題3: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在刻度2上呢?當學生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什麼問題對他們來説,都將不是問題,而是更迫切地去靠個人的綜合素質解決。很快根據比例的關係,他們明確了:右邊刻度數增大,棋子數反而減少;刻度數減小,棋子數反而增大。因此,右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反比例關係。多麼值得讓我替他們驕傲的一羣學生啊!我久久都還陶醉在這樣優質的學習效果中,不能自拔……學生在這樣一次從製作實驗工具、觀察、討論、探究、實驗、推理、彙報證明、得出規律等一系列過程中得到了言行舉止、心智、思維等各方面的全面鍛鍊,這不正是我們基礎教育下所渴望見到的全面發展的一個個素質高的優秀個體嗎?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仍會將素質教育貫徹始終。

五、不斷學習、進取,為了學生的"未來"

所謂"未來性"是指立足於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學目標或就業需求。一般説來,教育具有較強的隋性和保守性,它總是在努力使年輕一代學會老一代的思維、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們在批評現代學校教育體系的侷限性或弊端的時候,往往批評它是根據"昨天"的需要而設計的。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標是使年輕一代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這對我們教師而言,便有着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根據當代孩子的個性特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孩子需要一滴水,我們將不再只擁有一桶水,而要化身成源源不斷的一條小溪……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

現在我們來放眼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徵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我們今天的基礎教育就是為今後能培養出廣義意義上的高素質人才做充足準備!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基礎教育返樸歸真,重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基礎教育。實質上也就是基礎教育迴歸自身、重新定位、尋求自身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的過程。我想夯實基礎教育,還任重道遠,但我將以滿腔熱情、孜孜不倦地刻苦專研教育教學,有針對性地、全面地為去培養一批批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第6篇

一、更新和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和提升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

過去,教師為了學生的考試成績,總習慣讓學生熟記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練習,搞題海戰術,但是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尤其是國小數學,必須為學生以後的學習與工作打基礎,不能讓學生成為考試機器人,否則學生會覺得數學很無趣,對他們的學習非常不利。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了培養,如數學運算、數據分析,那是工作和生活都永遠離不開的,可以陪伴他們一生。比如去超市買價格便宜的洗衣液,就要將收集來的各組數據進行分析,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某種品牌的洗衣液最便宜。所以,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要真正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把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作為教學核心目標,就先要培養和提升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再者在教學中要真正把學生當做主體,由過去的那種看重考試成績的思想轉變為重視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為主的思想,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培養與提高,才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具備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數學是一門最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不僅能夠獲得數學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培養和鍛鍊了思維能力。數學教學必須以思維培養為基礎,這樣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才能得到提高。

數學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優化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將課堂上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合理分配,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高效完成了學習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增強他們的思維品質,滲透核心素養教育。

四、以生動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國小階段,往往因教師注重對學生數學運算能力和技巧的培養,忽視了其興趣培養,使很多學生形成了數學枯燥、乏味的印象。因此,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地過程中,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二年級的國小生活潑好動,對生動、具體的事物更感興趣。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抽象、數學運算能力,教師可結合教學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使其猶如身臨其境,促使學生從情境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生活的良好行為習慣。

六、聯繫生活施教,深化學生的數學理解

二年級的國小生生活閲歷和社會經驗非常有限,為了促進學生數學建模和邏輯推理能力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可提出生活中實際問題,助力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使其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據分析能力,教師可設計多樣性數學實踐活動,將學生按特點特長適當分組,將探究任務分派給不同小組,其小組成員合作完成。

國小數學具有抽象性、嚴謹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特點,對於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理性認知具有重要作用。伴隨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愈發提高,改變應試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便顯得尤為迫切。

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離不開教師的合理引導,教師給學生“教什麼?怎麼教?”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將來具備怎樣的數學素養。對於絕大多數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與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主要源於或依賴於數學課堂,教師只有在數學課堂中多關注“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問題,將“學生為本”的理念與教學實際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多去思考數學,體驗數學,才能使數學核心素養得以有效體現與落實。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新課題。作為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數學素養,特別是數學核心素養,關注數學內容、數學教學理論、數學教學實踐與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不斷探索,不斷積累。

第7篇

①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形象化的直觀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深入淺出,使學生都能聽得懂。

③注意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講刺激學生的語言,教態和藹可親。

①對教師講的主要部分關鍵問題一定要提醒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養成注意聽課的習慣。

②要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邊聽邊想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舉手,向老師提出來,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中解決。

③邊聽邊記。聽課必須有手的活動,隨時聽到的重點隨手記到本上或書上,養成這種聽寫同步進行的習慣對今後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此外,教師講課時要善於察看學生聽課的表情,如果學生對所講內容反應淡漠,就應及時調整講課內容方法;如有個別學生思想“開小差”,要及時提醒。

專心聽講是學生在數學課上接受信息、獲取知識的基本保證。一方面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突出重點,善於捕捉學生的注意,善於巧妙提問,啟發思維,引起興趣。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教育和進行常規訓練,注意提出明確的專心聽講的具體要求,逐條落實。

上課專心聽講,包括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認真聽教師講課並注意觀察教師的教具演示過程,板書內容,講課的動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師講課的內容。二是注意聽同學的發言,同學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要注意聽,邊聽邊想,同學回答得對或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什麼地方,如果讓自己回答,該怎樣説好。此外,還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這是學生“聽懂”數學課的關鍵。

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好與不好,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是否具備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換而言之,一個背離了“主動學習原則”的學生是不會取得優異成績的,這就是問題的結症所在。

在很多學生的意識中,學習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家長的期望。所以,他們的學習依賴於家長的外在壓力和監督,自己徹底放棄了自主學習的機會。所以,我們教師必須從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開始,對他們進行自主習慣的培養。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就更談不上自主學習了。我們數學教師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抽象的數學同文學藝術一樣,源於生活,來自具體,在生活中產生了數學,而最終又用於生活。我們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自覺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教學《簡單的統計》時,進行了這樣的一番談話: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令人佩服,我班又有那些同學愛好體育運動呢?説説你愛好那些項目?怎樣知道班內愛好哪個項目的人數最多?引導學生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情境把學生帶到生活中,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的學習數學。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例如,在“千克的認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課前要求學生準備一袋1000克的鹽或其它物品,讓他們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覺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讓學生把鹽放到枱秤上稱一稱,然後再請學拿出從家裏帶來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隻蘋果重一千克,多少隻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枱秤上稱一稱。這樣學生在充分的操作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學習“可能性”時,在三個口袋裏分別放了“紅球”、“綠球和黃球”、“紅球和黃球”,讓學生從不同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討論“摸出的球一定是紅球嗎?”從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這些操作實踐活動同學生的生活和所學知識緊密結合,需要學生人人蔘與,在操作實踐中進一步理解、體驗相關的數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又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愛因斯坦説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孔子也曾有過如此教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只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學到知識。例如,我們在教學《遊戲規則的公平性》這一課時,以比賽的形式進行,讓學生摸分別裝有不同個數紅球的三個袋子,比一比在相同的時間內誰摸的最多。這樣的設計不僅引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爭議,爭什麼呢?不公平呀,紅球個數不等呀,繼而引出下面的問題,要想公平應該怎麼辦?而我們從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完全進入角色,這樣的課不但能讓學生在學習時保持輕鬆舒暢的心態,得到充分的自主自由,學習本身也成了一種休閒。然而在休閒時學生又能保持一種追求、探索的信念,,使學習、研究的興趣得以延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