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的心得體會4篇 追求卓越,修身以達自我——讀《大學》的感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W

《大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著作之一,也是“四書五經”之一。它主要闡述了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循的準則和道德準則,探討了個人修養和社會秩序的關係。《大學》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內容,至今仍具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4篇 追求卓越,修身以達自我——讀《大學》的感悟

第1篇

在看一部小説時學到了一個學習方法,那就是“換位思考”,按我的理解就是將自己代入到作者,來思考作者是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樣説的目的又是什麼?來模擬作者當時的思維心態。我感覺很是奇妙,所以拿《大學》開頭試了一下。

先將開頭那一段放上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首先分析一下作者,《大學》的作者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曾子所作,有的認為是秦漢時期儒家人士所作,但曾子為本書作者更有説服力些,所以我們暫且將曾子作為大學的作者。曾子這個人如果想了解大可以搜一下資料,在此就不敍述了。只取一點,他是孔子的弟子,按照我很喜歡的一部小説《儒道至聖》中來分,他是僅次於孔子聖人的亞聖。所以他可以算的上是較為完整的繼承到了孔子的思想,並且能夠融會貫通的一個儒家大家。所以他的核心應該也是繼承了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仁”。另外《大學》在早期是屬於《禮記》的一篇,禮,在古時候就是給人定的一個行為標準,同時也説明了人們應該怎麼做到禮,所以我覺得《禮記》應該是古時候的儒家修行祕籍。所以我認為《大學》應該就是曾子為了説明如何做到“仁”,如何成為聖人而作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修行祕籍。

所以《大學》我認為它是一本介紹方法論的書,我們通過學習大學的思想,實踐它的方法,最後就可以達到“止於至善”的聖人境界。

大學之道,是有別於國小的君子之學,是講述如何成為君子,如何成為聖人的大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如何成為君子聖人呢?

按我的理解,是有三個步驟的。一不斷學習瞭解明白正大光明的品德,並且不斷的發揚光大。二在親民,我個人是傾向於朱熹的觀點,親是作新講的,就是説我們要每天都比前一天進步一點,每天都不斷的發揚光大正大光明的品德。三到達至善的境界。一是基礎,二是方法,三是目標,也就是不斷的明德親民之後最後要達到的境界。

知止而後有定。為什麼是有,而不是像後邊幾句一樣的能呢?我的想法是定的方法門檻就是止,就是要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並且能夠堅持,定下來,我們就做到了定。而後邊的能則是你在做到前一境界做到一定的程度後才能體會到的境界。所以知止而後有定,止就是進入定的門檻。

定而後能靜,做到定之後,我們能夠做到什麼該做我們就做,什麼不該做我們就不做,但這個過程無疑是極為痛苦的,所以我們要定到一定的階段,最終到達靜的地步,感受不到痛苦,或者是習慣了痛苦我們就靜下來了。靜而後能安,靜中生慧,在靜中我們不斷的發揚正大光明的品德,最終體會到這些品德的美好,我們就安了下來,開始享受喜悦,享受光明温暖,整個人都充滿淡淡的喜悦的感覺。安而後能慮,知道這些是很令人喜悦的以後,我們就開始想追求更多的喜悦,甚至是追求更多的知識品德。慮而後能得,有想法,才會有得到。就這樣不斷的循環,不斷的明明德,親民,最終我們就能做到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先後順序的,只要我們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我們最終就可以到達至善的境界。儒家果然是人道,是人人都可以成聖的大道。

這些想法都是我通過“換位思考”想到的,“換位思考”的方法具體在本文中也沒怎麼説,因為我也是初次實驗,不清楚怎麼説,只能將我的一些感悟説出來,分享給大家。由於我個人能力和知識積累有限,所以這些想法還是不成熟的,如有錯誤甚至不贊同的地方,歡迎指正交流,共同進步,謝謝大家。

讀《大學》的心得體會4篇 追求卓越,修身以達自我——讀《大學》的感悟 第2張

第2篇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今日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日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能夠説是盡到孝了。”那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樣。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供給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齊,那麼其中必定有能夠當教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

在這個近80人的班團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進取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可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齊,那麼其中必定有能夠當教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而羞恥。我們要虛心學習!

第3篇

?大學》即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詩》、《書》立論,終篇不見《易經》、《易傳》一字,但它的思想脈絡卻來自《易經》與《易傳》,是納易學入儒學、用易學思想充實儒家思想並使之融為一體的典範。《大學》開篇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大學》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綱領。

?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聖”而“外王”的重要意義。

?大學》是講什麼的呢?三項任務,或謂之三大綱領:明明德,親(新)民,達到社會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後,而且舉出了人們在思考過程中不能先後相混的幾個層次。前者是目的,後者是方法,全文圍繞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展開,層層推進,次第分明,結構嚴密。

曾子,名參,字子輿,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世稱曾子,有宗聖之稱。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曾以“忠恕”去應對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十篇》。

對這本書最初是在中國哲學史的課上,應老師的要求每天讀點書並堅持打卡,《學》是這一學期中打卡的第一本書。

對於《大學》這本書,我印象深刻的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城,意城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段話。大體意思就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無論是意誠、心正、身修,還是家齊、國治、天下平,歸根到底都是有了知識作為支撐。探求知識就要明知萬事萬物的生存規律。作為學生,追求知識是我們現階段必備的生存技能。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浮躁的情況,比如期末考試來臨,面對幾天的.複習時間,一本後貨的書籍,沒有重難點,通常我們會感覺無從下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中的這段話就是告訴我們在浮躁的情況下,在處在迷茫中時,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堅定自己的志向,不要輕易被其他事情干擾,學會在煩躁的時候靜靜回憶思考自我反思,獨善齊心的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學習,去對待你身邊的人和事。大學是我們追求夢想的地方,有些人會在安逸的時光中碌碌無為,有追求的人才會不急於求成,靜而不躁,深入思考,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走好大學之路。

讀《大學》就是要發揚品德,提高修養,增強自己的生活魅力和昇華自己的人生,一個擁有良好修養的能帶給大家和社會的正能量的人,才會得到親人朋友乃至社會的認可。作為一名大學生,認真學習,把握自我,求知學習以提高自己的修養道德品行,做到從善而終,而行善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修養自身不能心有恐懼,心有喜好,心有憂慮。在成長中我們要提高自己的理智,只有用理智來控制感情,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集中思想左右自己的行動。

?大學》一書教會我們很多學習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準則,用良好的品德修養去生活,去生存。加強自身的學習才是根本是最重要的,進而充實完善自己。在社會堅定自己的正心和善良,做到言行一致,出淤泥而不染,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化身邊人,少一點的計較多一點退步和幫助,得到自我提升和靈魂淨化

第4篇

我在閲讀海男的長篇小説《縣城》到一半的時候,在扉頁上寫下一句話:這是一部體現了現實與理想之間巨大的、頑強的抗爭的小説。然而,當你通讀了整部小説之後,你也許會用另一些比較簡單明瞭的內容來概括這部小説,即它只是描寫了與一個生活在縣城的普通家庭的成員有關的愛情和婚姻而已,從父親與張阿姨謎一樣的關係,到我與李路、咖啡商人和簡的愛情,當中發生的種種是與非、曲折與舒緩的情節變換,都是大部分在談論愛情和婚姻。這似乎會讓人感到灰心,因為這情情愛愛的糾纏與紛擾,雖則是情世中不可避免的俗世生活,但是它顯然無法勾引起我們閲讀它的興趣,我們只把這些情愛關係當成庸俗的情愛關係。但是在這部小説中,愛情與婚姻只是它的表面文章而已。

一本好書,一篇文章,一段培訓,一段學習,一次參觀,我想都會引起您的共鳴。《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是一本以中國人為研究對象的關於研究人城鄉變化的書,它是繼全球暢銷書《首先,打破一切常規》的又一本對於發現自身平凡的一本書,它旨在識別最普遍的人類的平凡,並告訴世人將這種平凡應用在個人和事業上,以致達到成功的表現。現如今的人們是越來越自由了,雖不能説想幹啥就幹啥,但至少從就業到擇業,以至於出國,存在主義的計劃經濟的上帝都不干預了。

對於不少人,機會終於來了。從過去夢想不到的機會到過去夢想不到的成功。我們國家的社會整個都變了。然而焦慮任然存在,聽人擺佈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選擇的迷茫和自由的焦慮。還記得牧馬人嗎?牧馬人是痛苦的:那場浩劫斷送了他的事業。然而。牧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為浩劫解釋了他的結局。現在不同的是浩劫結束了,14上帝也退休了,別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為一個牧馬人一度渴望而沒能實現輝煌人生,那你連怨天尤人的機會都沒有了,有的只是自責。這種痛苦恐怕不亞於當年得牧馬人。

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停止關注你的缺點,轉而細細探究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識別器的測試,學會它的語言,發現你的平凡源泉。世界上的人數以億計,測試出來某兩個甚至某幾個人的才幹主題完全一致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為和他們卻並不完全一樣,因為你有的並不只是這這個主題,你還有其他比較弱的主題沒有在測試中顯現出來,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為為什麼會和其他人不同,這都是天生的才幹在領導你的行為。

所以一個人的才幹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忽視他,不然你會錯過很多你想得到的東西的。既然才幹這麼的重要,但為什麼有的人不願意研究自己的這種平凡呢?本書認為他們之所以不願去發現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不認識他們的真實自我有什麼樣的驚人之處。無論我們用什麼名稱,自卑感、不安全感這樣的症狀我們都不陌生。儘管不無成就,他們卻仍會懷疑自己是否真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富有才幹。引起懷疑也許是運氣或環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

?你耳邊老是有一個焦慮的聲音:你什麼時候原形畢露?儘管你的理智結論相反,但這話你卻聽進去了。這部分充分説明,為什麼人們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時,很少提及自身才幹。

相反,他們會談到自一生中獲得的身外之物,如證書、文憑、經驗和獎勵。這些是證據,18能證明他們取得了進步,獲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寶貝。本書並不是認為這種恐懼是完全消極的,畢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滿。

然而,這本書提醒我們:如果由於害怕收穫不豐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錯失你的平凡。平凡並不是當然的產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視,然而我們卻常常犯錯,忽視了他的存在。從現在開始把握自己的平凡還為時未晚,發現你的平凡去尋早屬於你的成功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