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讀書心得5篇 "穿越千年,走進河西走廊——我的讀書筆記"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1W

《河西走廊》是一部反映新疆發展歷程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文學作品,由楊恆均創作。該書深入淺出地展現了歷史變革和社會變遷,闡述了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鮮明特色和寶貴財富。讀完《河西走廊》,不僅可以瞭解豐富的新疆風情,還能更深刻地認識中國多元文化的獨特價值。

《河西走廊》讀書心得5篇

第1篇

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河西走廊。喜馬拉雅山系的運動使得海拔4000米的祁連山被頂推隆起,在祁連山北部得以自然形成了這條咽喉般的`狹長走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溝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東西連接着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自然的天工成就了這條橫貫東西的天然通道,人類的耕耘又使得這片土地上多歷史。觀看“河西走廊”紀錄片,體味歷史別樣的風采。

楊明昌同學對歷史十分感興趣,他對紀錄片的理解是層層深入的,對歷史故事的嚮往使他能從高處審視歷史的變遷。他認為:紀錄片雖然只有短短十集內容,但其內容貫穿了從漢代到新中國河西走廊的演變,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使命,從漢到新中國,從出使、戰爭、文化、交流、經貿,到工業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饒、“一帶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貫穿的,不僅僅是這一段歷史,更是對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對經濟貿易的促進和進步。毫無疑問,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種歷史、一種文化和一種使命,它是絲綢之路的象徵和縮影

《河西走廊》讀書心得5篇

第2篇

對於河西走廊這個名字早有耳聞,只感覺這是一個遙遠而神祕的名字。河西走廊作為中原王朝對外擴張的一個窗口,見證了華夏文明與西域各族之間的交匯融合。我花了一週時間看完這部記錄片,且不説敍事手法和bgm,就單單是用時間把人物的一生簡單勾勒一下就會產生一種超脱時間的悲壯,就足以讓人對歷史產生足夠多的敬畏。

該片多角度全方位展現了河西走廊的歷史沿革、自然風光和人文風貌,記述和再現的方法與紀錄片《敦煌》相似,但製作水平卻又高於《敦煌》。雅尼為其量身打造的主題曲和配樂與片子相得益彰,恢弘大氣又變幻多端,音樂展開後那種寬闊的氣勢 , 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令人震顫流淚。河西走廊攫取了歷史節點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在這裏既有張騫出使,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煬帝舉行萬國集會,吐蕃與蒙古會盟這樣的宏大敍事,也有歐洲使者鄂本篤爭取去北京大使的資格,林則徐顛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對於天下從未忘記這裏,敦煌壁畫的無名畫工這樣的個體書寫,在時空復現的敍事策略中想象性地還原歷史、傳奇,塑造生動的人物羣像。這一切都直指河西走廊無可替代的地緣、戰略、政治、經貿、文化地位。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個地理標記,更是一種歷史、文化和使命。綿延不絕的中國歷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和繼承發展弘揚的.光榮使命,也正是因為這些這裏的故事,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永恆。最後一集有一段整個路程的回顧,讓人滿心感慨。各個時期的人們在河西走廊上駐足,與它同生共息。這一段詞也載滿了我的所有絲路情:從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絲路延綿伸展,馬幫與駝隊日夜兼程,瓷器和絲綢,黃金和琥珀,僧侶與經卷,財富與憧憬,成為漫漫旅途中堅持的夢想。

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永恆,走向未來的腳步仍在繼續!

第3篇

獨特的審美內涵。跟隨《河西走廊》的鏡頭下,大片像綠毯一樣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體壯的馬匹;潺潺流水,綠草茫茫,靠着祁連山的雪水滋潤,漫山不知名的野草開得肆意妄為;飛翔着水鳥的張掖濕地,勝似江南,像一顆綠寶石一樣鑲嵌在西北。千百年來,綠洲、草場、丹霞地貌就在這裏,不遠不近。只是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它們第一次呈現出這樣極致的美感。

這樣極致的美感體現着雙重的美學意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傳統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雙重作用,除了起環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為了具有獨立存在價值和深厚美學意藴的自然熒屏形象。既有粗獷的.大漠戈壁、遼闊的草原牧場、偉岸的天下雄關、繁榮的集市商隊等自然景觀,也有神祕的佛教卷宗、明長城、天下雄關嘉峪關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觀,這些都極力向觀眾展示着如詩如畫的河西走廊風景。這些場景不僅給受眾帶來了視覺奇觀,而且具有深厚的紀實美學意藴。

這樣極致的美感呈現了影像風格的多元化。節奏舒緩的鏡頭,扮演的情景再現,快速攝影的特技運用,奇特的畫面構圖造型,在追求紀錄片空間真實、整體真實和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傳達了一種天人合一的意藴,較好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民族團結、仁義誠信、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兒女特有的個性張揚、粗獷豪放、風風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義,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乾脆灑脱與“開荒拓野,一腔熱血濺荒原”的奮鬥精神,不但顯示出一種豪氣沖天的陽剛之美,更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象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價值觀。

紀錄片《河西走廊》留給觀眾的震撼在繼續……陸上絲綢之路的續寫,還在繼續……

致敬河西走廊,不僅是對輝煌的歷史,更是對美好的未來。

第4篇

?河西走廊》果然不同凡響。下午只看了一集,但紀錄片絕妙的畫面和歷史厚重感已經撲面而來。最讓我震撼的有三個地方:高超的敍事方式、真實的畫面還原以及時代與個人並存的影片視角。

敍事方式:第一集重點講河西走廊與張騫通使西域的歷史關係。橫向談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南北連接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東西為黃土高原與塔里木盆地,形似走廊,寬度數百公里到數公里不等,同時也是打通西域的必經之路,戰略位置重要。縱向講漢朝歷史:漢初加強中央集權、三代休養生息,到劉徹執政時,政治、經濟蓬勃發展,強大的國力足以支持對外開拓,同時匈奴外患加重,而與月氏的聯手的願望也足以促進漢朝派遣使節增強對西域的瞭解。

講歷史事件的同時分析前因後果,把大環境擺出來,讓觀眾自己作初步的推斷,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介紹。歷史背景、事件原因、具體經過、實際結果、延伸影響,敍述完整且連貫,又能娓娓道來。坦白地説,如果學校教材也能這樣清晰就好了。

影片視角:一方面是漢朝對外瞭解甚少、外患加重北擊匈奴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是張騫本人,除了兩次被俘、不辱使命的歷史事件,紀錄片也合理地加強了張騫匈奴妻子的形象,合理表現出個人情感的寄託。此外,把張騫的經歷融入到漢武帝時期時代的起伏之中,出使西域對於時代來説是莫大的功績,對個人來説也有無言的`困頓與煎熬。(後來想想,功績與困頓兩者都有,但張騫本人確實付出了太多太多)

最後,自己特別喜歡這樣的敍事方式。坦白地説,能把歷史事件生動、全面地講出來是很厲害的。我之前一直覺得講東西最重要的是有全面、深入的調查,現在想想,這只是基礎,有了知識儲備卻不見得能順當講出來。比較合適的講法是進行必要但適當的講解,把大環境和必要條件擺出來,然後引導聽眾去得出相應的結論。結論與預期相符便是最好的結果,如果不符,更是好事,不符合是有原因的,把原因找出來,好好分析,也許會有更大的進步。

第5篇

一個秣馬厲兵,崢嶸初現的漢帝國正冉冉升起,我沿着河西走廊的脈絡,一點點還原了昔日走西域,開西疆的蕩氣迴腸。“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十八披甲封帥,二十封狼居胥。這世間應無少年不想學霍驃騎,收復焉支山,弘不世之功。看這部恢弘的歷史紀錄片,我總覺得,無數忠骨銷魂的漢家將士似就在眼前一般。

那是一段驚心動魄的鐵血歲月,英雄的榮光浸潤了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中原與西域世界互通的大門在無數將士的浴血奮戰中被緩緩開啟,這富足的土地終於向中原展現真容顏。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從武帝第一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到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從此,祁連山下的這條走廊正式融入中華文明的血脈。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這幾個動人的名字開啟了河西走廊金戈鐵馬的征途,自此,千年絲綢之路的波瀾壯闊才得以為人們所知曉。甘肅,敦煌。雖未能至,但的確叫人心嚮往之。

這裏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風雲,有無數的`堅守,開創與信仰,還有數不清的戰亂和殘殺,這片土地藴蓄了太多不為人所知的驍勇故事,也積澱了太多的驪歌傳奇。河西走廊是在滿目戈壁下在祁連山的雪水下被滋潤的,它擁有雪蓮遺世獨立的氣質,即使歷史千百年的銼磨也沒叫他蒙上風塵,反而更加堅挺。時間的脈絡漸漸向前延伸,它不會駐足回望,或許,它永遠也不會發現,這條走廊的生命的毅力早已超越了時間。

娓娓道來的是河西走廊的事蹟,緩緩流淌的是祁連山的雪水,這是一部不可錯過的紀錄片,我也認為,這是關於西域的一首蕩氣迴腸的啟蒙詩。時任敦煌研究所文獻研究所副所長的沙武田教授及總撰稿鄧建永表示,40萬字的學術劇本幾乎囊括了河西走廊在各個朝代的歷史變遷,當我們翻開這幅畫卷,發現它與中原王朝的國家經略息息相關。極致的美的享受和恢弘的歷史基調共同造就了部歷史紀錄片,它歷久彌新,久盛不衰。

幾百字的話語根本説不盡這部紀錄片的“骨相”,我能從這部片子裏,輕易地衡量出歷史的重量,河西走廊的真實地質地在我面前展露,這一刻,我似在玉門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