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學習心得6篇 生物學奇思妙想:一名高中生學習生物的心得分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8W

高中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也是人類認識自己和探究自然的重要來源。高中生物學涉及生物多樣性、生命起源、細胞學、基因遺傳、進化論等方面,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注重思考與實踐的結合,以探索生命之謎。

高中生物學習心得6篇 生物學奇思妙想:一名高中生學習生物的心得分享

第1篇

7月21號至28號,我參加了高中生物教學研討會。本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全省生物優質課大賽,共有來自湖北省各縣市的33名選手參賽。選手們新穎的教學設計,清晰的教學思路,精緻的ppt課件,巧妙的實驗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以及充滿活力的課堂氣氛都讓我記憶深刻。下面談談我在本次學習中的一點收穫與體會。

在所有的優質課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應城二中易輝老師的《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課。易老師很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他採用中學生普遍愛看的電影《蜘蛛俠》片段做導入,緊接着又給同學們展示了生物學熱門話題黑寡婦蜘蛛以及發光水母,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由此引出本節課內容蛋白質。由此我想到,生物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只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學習的慾望,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怎樣把課本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講到蛋白質的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結構簡式時,易老師以甲烷的結構簡式做類比,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由甲烷類推到氨基酸,並把自己比作一個氨基酸,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頭代表r基,下肢代表h原子。這樣既生動形象,又便於學生掌握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在講到氨基酸脱水縮合形成蛋白質時,易老師更是充分調動學生,讓幾個學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手拉手就構成了肽鏈,手與手連接的部位就形成了肽鍵,並讓學生自己隨機組合連接在一起,從而體會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易老師把複雜、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讓課堂充滿激情,活潑自如。這不是填鴨式的課堂,而是一節寓學於樂的課,是值得我們所有生物老師學習的一堂課。

此外,參加這次優質課比賽的老師們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注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探究來構建知識,這些也正是我們學校所提倡的。通過觀摩學習,我意識到,要想真正讓學生自己構建知識體系,把知識理解透、掌握牢,單靠導學案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課堂上還應該經常創設一些情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小實驗、開展一些趣味活動、適當運用多媒體動畫展示一些抽象的知識等等,要做到把生物學科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實現知識的自我構建和問題的自我發現與解決。

總之,上一節課,不難;上好一節課,卻非易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不斷反思,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將自己的所學所悟運用到四環節生本高效課堂中來,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做一個用心探究課堂的老師,讓知識在課堂中輕舞飛揚,讓自己在課堂中釋放魅力,讓學生在課堂中綻放光彩!

高中生物學習心得6篇 生物學奇思妙想:一名高中生學習生物的心得分享 第2張

第2篇

今天有幸參加了縣教研室在中學舉行的國中探究實驗教學研討會,聽了兩位教師的示範課,和一位教師的典型報告,收穫很多,也有很多震動。

感受一,做教師就要勤於動腦,善於創新,只要願意下功夫,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也可以有不平凡的成功,能把一件小事做好就是最好。耕耘就會有收穫,付出就會有回報。黨希修老師就給我作出了榜樣,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他的論文成功之處就是在勇於創新實踐並善於總結提升,把很多教材中看似無關的事情串並在一起,找出它們的共同規律,分析研究,並大膽實踐,從而獲得突破。這也是教育賦予的使命,從平實、點滴做起吧。

感受二,一節成功的課,需要調動很多資源,授課教師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促進自己不斷成長,自身素質得到不斷完善和提升。首先教師要有敬業的態度,高度的重視,飽滿的精神,然後是仔細的準備: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教學環節的過度與銜接,練習題的選擇,學生的活動,對教學的預設,解決的方法,應急的處理等等。儘管這樣,卻也常常會有不足和疏漏,這都沒有關係,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想一件事只要去做了,去嘗試了,就是最大的成功。然後能結合別人的指點和自己的反省,就會有更新的收穫,磨練自己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一隻腳邁步走上一個台階,繼續走,就會踏上更高的台階。這也是賦予教師的使命。努力的大膽的放心的去做好我們的教育教學吧。

感受三,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善於保護學生學習的情感。授課的兩位教師上的課中都有實驗,尤其是第二節課的探究實驗,難度更大。但他們卻做了,而且做的很好,值得我學習和反省。因為他們是有責任心的老師,很好的保護了學生的探究體驗的情感。新課改的生物教材中的實驗材料雖然有時容易準備,但我們很多學校的很多老師卻都沒有做過。更多的時候是老師在講實驗,説實驗,因為怕麻煩,怕課堂紀律亂,沒有效果,有些實驗考試還不考,不利於提高成績。其實孩子的探究體驗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對學生的技能和素養提高更有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他體驗了這個過程,往往比結果更有收穫。我們的實驗做和不做,效果是不一樣的。要改變觀念,要負起孩子一生成長的責任,保護孩子的探究情感,去做我們應該做的。從點滴做起,用行動積極踐行教育的使命。

感受四,關愛心靈,關注生命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參看了中小的現場,覺得學校對孩子的教育真的是做到了這點。廊壁上懸掛的學生作品,主辦的板報,藝術課堂,都體現了教育的本真,就是讓孩子在動手繪製、剪貼、描摹中體驗、感受勞作付出之後成功的快樂。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更體現了教育、教師的人性美。覺得教育的責任更大了,關乎孩子一生的發展和成長。更需要我們從點滴做起,用平實的行動積極踐行教育的使命。

感受五,一個教師的快速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大環境,需要學校的支持,上級的領導。黃山中學的老師就是幸運的,他們的學校領導很支持很配合,上一級也是給予很好的指導和重視。因為他們都是有責任心的,關注教師就是關注學生,就是關注教育,就是履行教育賦予的使命。他們心存着,並踐行着。

感受六,做教師就要像做一棵樹,默默的吸納,默默的付出,靜默無聲中履行自己的使命。樹是有靈性的,面對一棵千年古樹,我感覺自己生命的短暫,自己胸襟的窄小。應該像樹一樣,榮辱不驚,把根扎深,把葉舒展,積極努力向上。

第3篇

1.作為高中一門基礎學科,生物學的學習有它自身的規律

我們只需要找到其中的規律並加以利用其中的規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輕鬆學好生物學這門學科。在生物學的學習中有一些常識性的規律是我們必須掌握並能熟練運用的,例如生物進化論中涉及的生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等的一系列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之後你就能在遇見相關問題的時候從容熟練的加以利用去分析其他相關問題。除此之外,規律的掌握和利用還有利於促進知識的深入理解,比如你掌握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規律後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為什麼線粒體有雙層膜、內膜向內摺疊形成脊的益處何在”等相關問題了。

觀察和比較在學習任何學科的學習中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觀察可以讓我們發現新事物,而比較能讓我們發現新事物與舊事物的不同所在,能有助於我們理解並掌握新的東西,故而,在生物學的學習中我們一定要學會好好利用這兩項本領。我們知道在生物學的學習中經常會做一些生物實驗去獲取或是驗證一些結論,由此可見在生物實驗中觀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高中生物學學習中需要記住許多公式概念等知識,這些知識中有些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不仔細很可能就混淆了兩者,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就是顯得十分重要了。運用比較的方法能讓你在弄清楚兩者的差異的同時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理解得更加透徹。

我們知道,為了把一個知識講得很透徹,老師們在講課的時候往往是將課程分成一塊塊進行講授的,這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進行消化理解。但這樣做也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知識缺乏整體性,顯得零散。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之後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找到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繫,再像用線穿珠子一樣將知識連貫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樣做有利於我們對整個生物學科知識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比如,神經細胞、腦與脊髓灰質各自有他們的知識點,但是他們也有共通點,這個共通點就是把他們串起來的線索所在。

我們學習各學科知識的目的在於運用,生物學也不例外。一門知識或是技能只有在實踐應用中才能真正被掌握,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所在。我們學習生物學的目的在於指導我們的生活與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敢於動手事件的勇氣。正確的利用所學的知識造福於社會發展,造福於人類發展應該是我們青年的所應有的理念。

如果説學習成績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的話那就是他們都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怎麼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課前準備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學習用具的準備、學習氛圍的營造等,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課前預習。為什麼這樣説呢?那是因為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對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知道課堂上要講的內容是什麼,哪些是我已經掌握的,哪些是我還沒掌握的,哪些是我還比較模糊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是易錯點,哪些是易忽視的地方,通過這樣的預習能使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能明白該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哪些地方。在這樣做的過程中能讓我們瞭解到自己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存在哪些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是怎麼造成的,會不會對自己今後的學習造成影響。如果在預習時有不能理解的問題在課堂上沒有得到解答,通過詢問老師弄清楚了也是一種巨大的收穫。除此之外,預習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培養我們自學能力的重要一步,能為我們今後進一步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堂時間上是老師講解知識的重要時間段,把握好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怎麼把握課堂有限的時間呢?首先由於在課前我們做了預習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是自己不明白,哪些地方是重點內容,在這些地方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一定要仔細聽老師是怎麼講解的。其次是要讓自己的思路跟着老師的`思路走,看老師是怎麼引出知識點的,怎麼圍繞這個知識點展開具體的內容講解的,怎麼去分析、去理解這個知識點的。當你的思路跟着老師的思路去思考的時候你會很自然的被老師的講解,被知識的魅力所深深地吸引住。最關鍵的一點是,如果你每堂課都這樣做,當你積累到一定的經驗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學會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是學會聯繫所學的知識。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肯定會涉及到許多過去學過的知識,這些知識是我們學習、理解新知識的基礎。通過聯繫舊的知識我們不僅不斷鞏固舊知識而且可以在此過程中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今後知識結構框架的建立。舉個例子來説,當我們學習細胞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等知識的時候聯繫之前所學的關於蛋白質、核酸、糖類、脂類化合物的結構和作用就能起到很好的促進新知識的理解。最後是善於記錄。俗語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得以流傳千年的話語必然存在其合理性,我們在課堂上要善於做記錄,將重要的內容進行標示和記錄。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在於突出重點以便於以後複習使用而且在你進行標示和記錄的過程何嘗不是對這一內容進一步的記憶和理解呢?

在課堂上,老師為了更好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往往會有意識地留下一些問題來保持我們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需要主動地投入到這個思考過程中,主動地去思考這些問題是怎麼產生的?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怎麼解決?這樣做有利於在提高我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讓我們去思考自己對知識體系的漏洞之處,這樣的學習動力即可看作是學習的慾望,這種慾望,是促使我們不斷思考,不斷學習的重要內在動力。比如,在我們觀察口腔表皮細胞時,老師往往會對其細胞組成提前提出疑問,讓我們自己先進行一定的猜測,對其細胞構成的進行預習瞭解,此時就需要注意老師的問題,以便往後的學習能夠實現舉一反三,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實際上在日常的講課過程中老師也會習慣地加入一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實際,比如生活生產實際、自然文化科學、習俗習慣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瞭解掌握所講的生物學知識,也能讓我們記憶更加深刻,實現能夠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的目的,因此,學習也要強調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積累。

第三,關乎學習的重難點。每一堂課程的安排肯定都存在着其重點與難點所在。在一般情況下,當出現這樣的重難點時,老師往往都會習慣性地花費大量的上課時間,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講解以實現我們的學習效果良好。在這樣的課程中,一般會在課堂結束的時候,老師會對本節課出現的重難點進行系統地歸納總結來加深印象,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一定要提高注意力,注重老師所提到的內容,雖然,我們不能做到把老師説的每一句話都記住,但是,我們能夠把握應該掌握的重難點是什麼,實現對內容的記憶加深。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對既是難點又是重點的知識進行有效掌握。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減數分裂等知識點。但也有是難點卻並非是重點知識,比如: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等。對於難點知識,老師也會根據自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充分地講解,我們只需要在課堂上能夠認真聽懂,主動思考,當難以理解時在課下大膽主動地進行詢問來學習,實現對重難點知識的全面掌握。

為了能夠更好地鞏固課堂知識,老師在一般情況下佈置需要我們在課下完成的與本堂課程內容相關的課下作業,並且很多時候這個作業是與課程重點相關聯的。可是在很多時候,由於我們自身的惰性也就習慣於對這樣的作業敷衍了事,直接跳過了這樣的一個鞏固複習的過程,錯把複習當負擔。實際上,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在課下,無論老師是否佈置與本節課程相關的作業,我們都應該第一時間進行復習,從新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的方法是基於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所提出的“記憶曲線”來設立的,根據大量的研究實驗表明這樣的方法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記憶。其主要原理基於知識的遺忘性隨着時間的加長而逐漸減小,通過及時的複習來實現對知識的最大掌握。

在複習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靈活多樣性,避免因不斷重複而出不可避免的厭學性,降低學習興趣。同時,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學習內容,應當對老師的重難點進行突擊,明確地練習,掌握,使其成為自己的知識。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完成相關的作業,既能夠對已掌握知識進行加深理解,也能對不明確的地方找到不足之處,促進學習效果提高。

“温故而知新”對一段時間內的知識,或者對某一部分的知識進行及時的整理,複習是實現學習效果良好的有效方式。通過對知識結構的歸納梳理形成相關的知識網絡可以極大地提高對知識的記憶程度,實現對知識的更好掌握。

在這個總結複習過程中,需要做到及時與科學合理,使知識結構能夠是具有條理性、系統性、連貫性,這樣我們才能全面掌握知識,如同由零碎知識點構成的知識宏圖,只有對零碎知識點實現理解學習,才能最終完成對整體全面的學習,點面結合是對知識進行靈活理解與運用的有效方式。

第4篇

來到二十中任教高中生物已經兩個星期,在生物科組的老師幫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教學工作漸漸走上正軌。這兩個星期裏,給任教的六個班共上了3節新課。在這裏我主要針對第一章第二節細胞多樣性的這課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這一課共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給同學們展示不同種類細胞形態各不相同,體現出細胞形態的多樣性,並從細胞形態結構的不同點出發,引導同學們感受細胞結構的不同則導致功能不同這一觀點。又讓同學們在形態各不相同的細胞中找其結構的相同之處,再引導同學們理解動植物細胞有統一性。這一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與生活有關的例子,或者是讓同學們聯繫到國中學習過的內容,引起同學們的注意。比如,在講解細胞形態結構不同的原因時,可以讓同學們翻開課本的第四章,觀察一副人的正常紅細胞的形態圖片,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出紅細胞的形態,並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同學們思考,紅細胞的作用,以及紅細胞的形態結構對其功能的行使有何益處,等等。還可以給同學們舉另一個例子,國中生物課上同學們以及觀察過洋葱表皮細胞的形態,同樣可以引發同學們的思考,給同學們講解洋葱表皮細胞排列得非常緊密實際上有助於它起到保護和支撐洋葱內部結構的作用。通過這些熟悉的例子,可向同學們滲透結構決定功能這一觀點。多舉一些同學們感興趣的例子,或是給同學們展示一些新鮮的圖片,可帶動課堂氣氛,引起大多數同學的注意,引導同學們對問題的思考,讓同學們感覺到生物課堂的有趣。

在同學們對細胞形態結構開始感興趣的時候,給同學們講解要觀察這些形態多樣的細胞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對於光學顯微鏡的使用,國中的時候同學們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這節課上可以讓同學們邊觀看課本中顯微鏡的圖片,邊讓同學們回憶光學顯微鏡的構造。我則在黑板上把顯微鏡的一些基本構造列舉出來,並逐一給同學們介紹各構造的使用方法及功能。對課本中的觀察細胞形態的實驗也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整個實驗過程,包括如何取材,如何製片以及製片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然後就是用顯微鏡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重點講解顯微鏡觀察過程中的.方法和步驟,讓同學們理解為何先使用低倍鏡觀察再使用高倍鏡以及為何在使用高倍鏡過程中只能細調,不能粗調,等等。這一教學過程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些簡單的圖片,讓同學們可以直面地去理解。高中生物的學習主要是建築在理解上,不能單靠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中,可從這些教學過程中給同學們滲透學好生物必須要多思考,多動腦以及勤動手。講解完整一使用過程後,我還和同學們一起來總結,使用高低倍鏡頭的一些對比。可以從放大倍數,觀察到的細胞數目,視野的明亮程度等方面去總結,讓同學有一個更深入的體會。再者在這一課中我還給同學們講解了在顯微鏡中看到的像是一個上下左右顛倒的虛像。並通過一道簡單的題目讓同學們理解何為上下左右顛倒的虛像。我在黑板中畫了一個字母“b”,告訴同學們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圖像,問大家實際中這一物體形態如何,並給出了四個選項a。“b” b、“d ”c、“p” d、“q”。同學們議論紛紛,最後給出了正確的答案。通過這一個例子,增強了同學們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以後遇到相似的題目也能很快正確地答出。最後還給同學們留了一道思考題。在課堂中,我認為不能只是教師一味地講解,必須要通過和同學們一同思考問題,一起解決問題,給同學們留一些大學聯考的常考點,才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們在備課的過程中,除了要研究教材,制定教學過程,還要多做大學聯考題,挑選出典型的題,留給同學們思考,並及時給出答案,才能增強同學們的做題能力。

這就是我對上這節課的一些見解,由於經驗不足,望大家可以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謝謝!

第5篇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要讓自己的學生喜歡生物這門學科,可是在教學中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教書好象就是在教學生做題目,並且題目越難越好,越是能把學生考倒的題目就越是好題,對於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學生來説能喜歡生物嗎?同時與生活的聯繫也不緊,理論性比較強。我一直有一個感覺就是我們的學生是被教笨的,當然這笨並不是指學生的智商而是指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通過這幾天學習過程,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為適應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新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傳統的封閉性、定向性習題改成了探索性的“問題”。這些探索性問題的條件、結論、思路等大都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沒有標準的答案,往往還聯繫廣泛的現實背景,這對教師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所以教師應花大氣力鑽研教材,對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對教材涉及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相關資料。要弄清所給的問題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較恰當地預測有關探索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精神等達到怎樣的效果。總之,只有教師對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探索。

為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這些情境包括時間、器材、組織、心理等各個方面。例如,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做好學具、教具、音像、課件等各方面的準備;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機會;要為探索留有較寬裕的時間,新教材大大減少了練習和習題的數量,這正是給學生留出探索的餘地,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時間,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保證“探索”的優先地位;要增強學生探索的興趣,一方面,對教材中的內容,教師應努力蒐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與之結合,增強探索內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據探索的內容,應合理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競賽與表演等方法,增強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所謂自主探索,含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動性,表明學生是主動地學習,即“我要學”;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獨立性,表明學生是獨立地學習,即“我能學”。但學生主動地、獨立地探索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學習中逐步形成的,要經歷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獨立的逐步轉化的過程。而這種轉化,主要靠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所以,積極有效地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是新課程教學的中心任務。

首先,對學生的探索要進行正確地導向。探索作為一種學習活動,也有有意義和無意義之分。教師應努力把學生引向有意義的探索,減少或避免無意義的探索。不宜信馬由韁,放任自流。對學生進行探索的問題,教師應適當提示探索的方向,並當在不宜繼續探索時相機予以提醒。

其次,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應科學合理地予以評價。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光要評結果,還要評過程;不光要評顯性指標,還要評情感與精神等隱性指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評價。通過評價,使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悦,增強繼續探索的信心;也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把引導探索和教師講授適當結合。當前,由於大力倡導“引導式”教學和相應的“探索性”學習,“講授式”教學及相應的“接受性”學習似乎成了“禍水”,人們避之不及。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課程改革的本質不是教學和學習形式上的改變,而是使學生進行有價值的學習。而任何有價值的'學習都屬於“意義學習”。根據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意義學習”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具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即學生具有把新學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聯繫的傾向;二是學習的材料對學生具有潛在的意義,即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能夠跟其原有的知識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繫。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只要能對上述兩個條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夠促成有意義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就是適宜的,值得肯定的。講授式教學、接受性學習可能造成“意義學習”,引導式教學、探索性學習也可能造成“機械學習”。總之,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並無定式,應由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情況而決定。新課程教學重視探索,但並不排斥講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學生的探索與教師的講授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對那些約定性的、常規性的、公理性的知識,更應以講授為主

第6篇

學習生物首先應該培養學習興趣。例如嘗試用生物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既有趣又實用。另外,記筆記、勤背誦在學習生物中尤為重要。背誦中,不能只機械地背筆記,要結合教材的講解,重點的圖一定要看、要懂,要聯繫知識點。背會後及時做題,並嘗試背一些題目,記一些常用理論。

生物學科雖然在中學課程中不是主要學科,但是生物學是二十一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學科之一,它作為自然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將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人類社會在新世紀面臨的人口、糧食、資源、環境和健康問題將更加突出,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生物科學的進步;而且生物學在大學聯考理科綜合試卷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學好生物。下面是清華大學附屬中的老師對學好高中生物學的一些建議:

與學習其它理科一樣,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但是,高中階段的生物學還有着與其它理科不一樣的特點。

對於大家學習了許多年的數學、物理、化學來説,這些學科的一些基本思維要素同學們已經一清二楚,比如:數學中的未知數x 、化學中的原子、電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對於生物學來説,同學們要思考的對象即思維元素卻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以及他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係。因此同學們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後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學的邏輯規律,既所謂"先記憶,後理解"。

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後,同學們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來了。這時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羣體之間的聯繫,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如:關於dna,我們會分別在"緒論"、"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三個地方學到,但教材中在三個地方的論述各有側重,同學們要前後聯繫起來思考,既所謂"瞻前顧後"。又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時,我們會學習許多細胞器,那麼這些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有何異同呢?這需要大家做了比較才能知道,既所謂"左顧右盼"。

對於一些重點和難點知識,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讀書時要時時思考"六個w"。這六個w分別是:

大家在思考中經常將這六個w連起來思考肯定會有不小的收穫。除了上述三點以外,同學們還要堅持在學習中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學的方法一定可以換回優異的生物學習成績!

大家好!很榮幸在這裏分享我在高一這一年的生物學習心得體會。

從最簡單的方向開始——明確自己在學的是生物而不是其他學科,無論是對教材的學習還是做進一步的練習鞏固都必須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問題。深層一點來説是結合實際,分析自身的學習能力而設定一個精確的方向。也就是説找出自己哪些地方需要加強基礎學習、增加練習量,又有哪個知識點可以增加練習難度、適當拓展學習的。

有了方向,才能不至於在這個名為學習的森林中迷路。

在一個綠草如茵的足球場上,選手正帶着球朝着前方——他意識裏的正確方向努力跑去。他做得很好,可問題就在這兒了——他拼命地跑,卻沒發現在這個足球場上沒有球門,goal。所以,無論他多努力、多有方向感都只能是徒勞。沒有goal(目標)的方向註定是一個錯誤,沒有goal(目標)的方向將永遠失去它原有的價值。

——只有一個解決辦法,樹立目標,然後把"球"踢到goal裏面去。不過要注意,目標不可以只有一個,目標要有階段性。

方法跟方向很相似,但方向者,非吾所謂方法者。方法跟方向是一脈相連的,不過方向是一個大概的映像,而方法是一種細緻的描繪。

首先是課前預習。可以具體分節預習;也可以在一個學期開始前將整本書自學一遍,再配上一本合適的練習冊(所謂合適是指基礎性,在這個階段切勿追求難!)。

然後是課中聽講,要懂得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抓住重點。

接着是課後作業。要求要獨立完成和及時完成,在及時的基礎上獨立才是最有效的鞏固。最後是課餘運用。生物是一門很貼近生活的學科,不妨用自己所學到的生物知識解釋一下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生物現象。

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將你的方向和目標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雖然很老套,但還是要説的——興趣是學習一切的老師。只有對生物感興趣了,你才能將以上三點運用得淋漓盡致,進而生物才能學得好。

時間,恰如流沙一般,從我們的指隙間逝去。你們——經過會考的篩選、磨練後,成為了一位高中生;而我們——經過一年的學習、體驗後,成為了一個高二生。"重點中學高一新生"這一閃爍着耀眼光輝、充滿着無限希望,同時又意味着更多的責任的名詞兒從我們身上飄向你們,請穩穩地接住,牢牢地抓住,好好地護住,讓它綻放更炫目的光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