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九零後》的觀後感3篇 《九零後》:回憶與成長的真摯畫卷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1W

《九零後》是一部珍貴的電影作品,它以共鳴和回憶為主線,展現了九十年代那個特殊時期的青春與堅持。影片通過細膩的情節和真實的角色塑造,勾勒出了人們那個年代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嚮往與追求。觀影后,我充滿了感慨和感動,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間。

關於電影《九零後》的觀後感3篇 《九零後》:回憶與成長的真摯畫卷

第1篇

最近一段時間“躺平”這個詞在社會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為很多人談論的焦點。“躺平”指的是現實生活中一些無慾無求的年輕人,他們不談戀愛、不結婚、不想着買車也不想着買房,每天以極低的標準生活,工作一不開心就辭職。他們多是90後年輕人,90後一直都是被社會重點關注的人羣,而近期一部冷門紀錄片電影《九零後》正在熱映,在觀看過後給我感觸頗多。

當然,此《九零後》非彼90後,紀錄片《九零後》是徐蓓導演的作品,記錄的是在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學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學家楊振寧、鄧稼先、穆旦、費孝通等人。那時國雖破,但羣星閃耀。看這個片子時候,內心的火彷彿被點燃,正值青春熱血階段的青年們,為了讀書救國,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學業,有的學生從南京繞過越南,緬甸來到雲南昆明唸書,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驚人的毅力讓我佩服。那時的校園戀愛也談得含蓄,寫信,一起去圖書館看書,樹林裏散步。

他們是年齡在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是用一技之長終身報國的大師是西南聯大輝煌歷史的經歷者和見證者,他們是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九零後”。但對於1990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我們是在各行各業努力奮鬥的蓬勃後生,是牢記歷史使命的新時代青年。但他們更是年輕有為的“90”後。

?九零後》用真實記錄的方式呈現了一羣年齡都是九十歲的長壽老人,講述他們充滿青春時光的歷史往事,這十六位曾經年少的主角,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説,“九”是一個星光璀璨的“九零後天團”。《九零後》是一批國寶級的“九零後”與當今年輕的九零後、零零後,在新時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對話”。“九零後”們把母校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歷練,把愛國、科學、民主的抱負,把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以這種特殊的對話方式,呈現給當今的年輕人。

他們是“90”後,我們也是“90”後,跨越了好幾個年代的人,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人説他們那一代人讀書是為了報國,我們這一代人讀書是為了分數,為了找到一份工作,學生的壓力特別大。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人,心裏一定裝着一個沉甸甸的夢想。

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聯大學子立志讀書、投筆從戎、許黨報國的光輝事蹟,讓我們深深感染觸動內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離不開先輩的努力和犧牲。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學習黨的歷史,時刻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不斷練強專業本領,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對得住先烈的犧牲和奉獻。

關於電影《九零後》的觀後感3篇 《九零後》:回憶與成長的真摯畫卷 第2張

第2篇

?九零後》是一部由徐蓓執導,楊振寧等主演的一部紀錄片類型的電影。它講述了西南聯大的學生,在抗日戰爭與新中國的過程中的成長,努力。對於西南聯大西方媒體曾如此評論:世界上有三個教育中心-美國,英國,中國昆明。因為中國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聯大。西南聯大,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與傳奇。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師生南遷昆明,合而為一,先後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師,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峯”。紀錄電影《九零後》,讓紙上的故事變活了,從時間和人物上,展現西南聯大這四個字背後燦爛的本貌,這所“中國最傳奇大學”最鮮活、原本的校園生活。

我記得日軍轟炸昆明時,一個學生回憶,在一個堡壘的後面全是屍骨,分離的肢體。楊振寧先生一開始就提到的查良錚,也就是筆名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緬甸的叢林中消失了五個多月。在滿是蚊蟲的叢林,我無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過野獸的嘶吼,毒蟲的侵蝕。我們之所以能夠生在和平年代,不過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罷了。5月19日,《九零後》在清華大學舉辦特別放映,清華大禮堂的席位幾近滿座,全校的師生、家長帶領的小朋友們、已退休的教授、90多歲的聯大親屬等齊聚現場。一位聯大後人在觀影后百感交集,“聽了這些曾經同是西南聯大畢業、與父親同齡的前輩們講述的往事,讓我頓時想起父親曾經對母校的熱愛及多次深情回憶。”

儘管讀書時身處特殊時代,但每一位受訪的先生們,都有屬於自己青澀少年的動人故事。在現場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裏,許多受訪者回憶起當年戀愛、逃課的故事。百歲的許淵衝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學,依然充滿孩子氣的勝負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幾分”。馬識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學就讀的學生,領命前往西南聯大潛伏。改名後的他,談到考西南聯大,直接“凡爾賽”地説到:“西南聯大,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際,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保住了珍貴的文化命脈。《九零後》雖然呈現的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與今天的“90後”、“00後”觀眾,依然能夠同頻共振。

第3篇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華誕,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革命歷程,謳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光輝歷程,學校選擇在今天,6月中最為平凡的一天,組織我們去觀看電影《九零後》。幾位老人平實的語言,雲淡風輕間,在我的內心掀起萬丈波瀾。

藝術工作者們選擇以紀錄片的形式,用楊振寧、許淵衝、王希季等前輩們的講述和先輩們書信日記中的描述,儘量還原歷史,帶領我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但羣星閃耀的年代。大氣磅礴的畫面,貼合情節的背景音樂,流暢細膩的分鏡剪輯,無論從哪方面看,都能體會到工作人員們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為工作人員的用心,才讓我們感受到眾多“九零後”身處於戰亂之中仍堅守那顆赤子之心的家國情懷。

故土在戰爭中淪陷,大學被炸燬,家園被佔領。一羣十八、九歲的青年學生,他們匆匆出發,徒步南遷,橫穿湘黔滇,最終在昆明高原組建臨時大學——由清華、北大、南開聯合成立的西南聯大。他們橫跨半個中國,自詡為“湘黔滇步行團”,他們穿越過一座城市去聽“史上最好的國文課”,聽託賽裏的《小夜曲》,也和先生們一起抱着書跑警報、加入飛虎隊……對這些今已年過九旬的“九零後”老人而言,西南聯大不是一段塵封的歷史,而是依然鮮活如初的青春記憶。如今談起,有的老人熱淚盈眶,難以自已;有的前輩淡淡微笑,平靜面對。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復青春,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當年身處於戰亂之中,卻仍能秉持那顆求知之心,雖各懷其志但都一心報國,雖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樂。所謂“西南聯大”,正是一個在戰亂與貧窮中仍然盛放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殿堂,崇尚科學民主的氣氛興盛,人文藝術百舸爭流,堪稱建構起近現代中國各行各業中流砥柱的脊樑,真乃“曠百世而難遇者哉”!

真是那羣星的存在,才能有我們如今強盛的國家,才能有我們如今先進的科技水平。而如今處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學習前輩們艱苦奮鬥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而我們要做的正是從痛苦中創作希望,並努力把希望變成事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