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蒙古察右後旗概況導遊詞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1W
精選內蒙古察右後旗概況導遊詞

察右後旗即察哈爾右翼後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北麓,下面是本站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精選內蒙古察右後旗概況導遊詞,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幫助。

精選內蒙古察右後旗概況導遊詞

 

察右後旗民俗宗教巖畫之旅的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察右後旗旅遊觀光。(導遊員自我介紹)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陪同各位一道欣賞領略察右後旗的風光美景,希望我的導遊服務能夠令各位滿意,使我們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在遊覽的過程中,您將瞭解到察右後旗悠久的歷史文化,觀賞到秀麗的湖光山色,親身體會到我們察右後旗人民的真誠和熱情。

察哈爾右翼後旗位於內蒙古中部陰山北麓,屬烏蘭察布市後山地區,周邊與7個旗縣相鄰。總面積3910平方公里,總人口20.74萬人,由蒙、漢、回、滿等8個民族組成。

察右後旗旅遊業起步於2000年,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近2000萬元,建成了寶格達烏拉生態旅遊區(藍天蒙古大營)和阿貴烏拉旅遊區(阿貴廟)。自兩個旅遊景區建成以來,生態保護面積已達到30平方公里,接待國內外遊客近50餘萬人次,直接營業收入達2700餘萬元。

一位內蒙古知名書法家董明先生至此地一遊後留下了錄某公《察右後旗攬勝》小詞一首的墨寶。詞曰:“烏蘭察布,後旗風光秀。經濟騰飛人和睦,喜跨小康之路。 廟連蒙古大營,景區景點繁榮。民族風情濃郁,旅遊產業新興(調寄清平樂)”。這珠聯璧合的文藝作品,不正是該旗社會風貌的一個鮮明的寫照嗎?好了,就讓我們帶着詩情畫意去遊覽旗內幾個代表性的旅遊景區吧。

〔阿貴廟〕

阿貴廟位於白音察幹鎮東南10公里,是一座藏傳佛教即黃教喇嘛寺廟,始建於康熙八年(1669年),以後經過250多年的陸續修建,形成了氣勢宏偉的建築羣落。由於坐落在阿貴山上,俗稱阿貴廟,清康熙皇帝賜名善福寺,蒙古語叫賽恩寶音圖。整體羣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山上山下錯落有致,遠遠望去,金碧輝煌,十分壯觀。每當夏季,山下小溪順溝由西而東涓涓流淌。綠草如茵,植被繁茂,山泉汩汩,野花盛開,爭芳鬥豔。幾棵古榆紮根在山石間,遒勁挺拔。小鳥鳴唱,鴻雁翱翔,景色宜人,一幅天然畫圖。登山遠眺,山嶺相連,此起彼伏,溝壑縱橫,氣象萬千,身臨其境,心曠神怡。阿貴廟實為北方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遺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阿貴廟恢復修建工作現已取得顯著成果,一座百年古廟再現於人們的眼前。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在阿貴廟附近山上祭敖包,同時舉行那達慕大會。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廟節,也叫廟會,佛事活動非常隆重,遠近牧民羣眾扶老攜幼,驅車乘馬蜂擁而來,熱鬧非凡。從農曆六月十六日開始誦《雅日乃經》,直至八月八年級誦經結束。從五月十五日到八月九年級,各種佛事活動頻繁,也是旅遊的最佳時期。以阿貴廟為中心的阿貴烏拉旅遊區現為國家2A級旅遊區。

〔藍天蒙古大營〕

位於白音察幹鎮西北11公里、208國道西側2公里處。氣候屬中温帶半乾旱大陸季風氣候,日照較長而氣温偏低,夏季涼爽怡人。暑夏時平均氣温比北京低7℃,比大同、呼市低3—4℃,是難得的康樂氣候黃金時期。這裏地形開闊、地勢平坦、水草肥美,綠色草原中以白色蒙古包和羊羣點綴,再現了大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象。

藍天蒙古大營分生活區、別墅區、活動區、雕塑區和蒙古大營區,現已擴建為寶格達烏拉生態旅遊區。來這裏旅遊的人,可以參加或欣賞騎馬、射箭、摔跤,參與游泳、攀巖、民族歌舞、篝火晚會等。這裏是體驗察哈爾蒙古族民俗風情和避暑、度假、觀光、娛樂的好地方。

〔八號地巖文巖畫〕

八號地境內巖文巖畫相對比較集中,大約在5平方公里範圍內有巖文巖畫近百幅,尤其是賽忽洞村南有一座巨石堆成高約10米左右的山丘,很像人工假山,千姿百態,十分壯觀。石塊有房子那麼大。東邊向陽的石面上寫有黑色藏文。據説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意。奇怪的是每到夏秋季節,孩子們玩耍時,用石頭或鐵器將墨字蹭掉,成為白印,但只要雨水淋過,白印處又呈現出墨色字跡。小山南面一塊較大的孤石上,刻有好似舞姿的單人像,十分引人注目;靠東的一塊巨石上畫有“小鹿”或“小羊”圖形;小山西邊一塊巨大的傾斜長石上,有一道磨得十分光滑的印跡,很象是孩子們玩耍的滑梯板。距此不遠處還有很多巖文巖畫,可供遊人觀賞。

巖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野獸、飛禽、家畜、狩獵、放牧、人腳印、車輛、舞蹈、動物蹄印、十二生肖、牙形、畜圈、符號、人面像、雲、太陽、交媾等等。其中尤以家畜和放牧為最多,反映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情況。據研究,這些巖畫是先民在漫長的年代裏陸續製作,其中屬於新石器時代製作的畫面有車輛、放牧、騎者、動物;北朝時期的巖畫,多為圖案化、程式化和抽象化的圖形,以及酷似古突厥文字母的符號,此外,還有長矛、二齒杈、動物圖案等;隋唐、元明清代作品有神像、文官立像和虎等。壁畫內容反映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思想意識,是極為原始質樸的繪畫藝術品。

巖畫以青銅時代遊牧人作品為主,作畫的民族有原始民族部落,其後則有匈奴,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其中,尤以突厥巖畫最有特色。究竟為什麼先輩把繪畫藝術留在巖石上,而且歷經風吹日曬,仍保持完好,至今仍是謎。遊人來此遊覽,心生豪邁之情,又可通過巖畫一覽古代遊牧民族的社會生活全貌。

自然地理條件

地形地貌: 地處內蒙古高原,地勢高山平原相間,丘陵溝壑交錯,丘陵面積佔總面積的45%;高平原佔20%;山地佔35%,整個地形由南向北漸低,略呈長方形。境內海拔高度平均1500米,西南最高點2063米,西北最低點1322米。境內超過海拔1500米的山峯46座,其中西南部灰騰梁山、蘇集梁山、大腦包山、韓勿拉山、玻璃腦包山較高,平均海拔1900米。 氣 候: 屬中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分、熱量不足、風多雨少,冷熱不勻。因受中緯度及季風的影響,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雨量集中,秋季早寒易凍,冬季漫長寒冷。年平均氣温3.8℃,1月平均氣温—14.9℃,極端最低氣温—35.2℃(1971年12月20日),7月平均氣温19.4℃,極端最高氣温34.5℃(1980年7月23日)。年平均日照數2986.2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02天,年日均氣温0℃持續203天,5℃持續160天,年平均降水量292毫米,1964年降水量最高575.4毫米,1965年降水量最少180.1毫米,日最大降水量68.4毫米(1990年7月26日)。 水 文 境內河流屬內陸河水系。有大小河流12條,總長340.3公里。大小湖泊七處,水域面積29.32平方公里。泉水41處,總湧水量5038.6噸/晝夜。河網密度0.09公里/平方公里,徑流總量0.474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豐富,被譽為“三石之鄉”。已探明的有石灰石、浮石、大理石、玄武巖、石棉、石英、金、銅、鎢、鐵等20多種。石灰石總儲量10億噸,已建有頭道灣、二道灣等礦點。大理石分佈有四處,總儲量12億立方米,建有猴山等礦點。有漢白玉、孔雀綠、彩雲、秋景、墨玉等17個品種。浮石集中分佈在烏蘭哈達蘇木,總儲量2億立方米。初步探明玄武巖儲量2億立方米。風能資源豐富,年平均風速4.6米/秒,大於或等於3米/秒的時數年均4916.7小時,平均風能密度196瓦/平方米。我旗規劃風場兩處,錫勒蘇木玻璃腦包(海撥2060米)和大板樑風場中的1號風場(海撥1900米),風場年平均風速10米高約為6米/秒,是開發風電的首選區域。地下水資源總儲量7.45億立方米。全旗總用水量0.19億立方米,現已開採利用0.09億立方米。野生植物種類較多,有50科、114屬、338種。其中山杏、山櫻桃、羊草、知母、防風、甘草、克氏針茅、沙蓬、馬蘭、冷蒿分佈最廣。野生動物主要有:狐、艾虎、獺、兔、百靈、石雞、蟾蜍等

經濟發展

察右後旗工業發展立足於本地資源,兼具民族特色。主要產品有電石、電容器、皮革製品、地毯、水泥、花崗巖和大理石等。察右後旗共有耕地面積80萬畝,主要種植馬鈴薯雜糧以及胡麻、油菜籽等經濟作物。馬鈴薯是察右後旗的特產,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優、無污染。全旗種植馬鈴薯40多萬畝,年產鮮薯約40餘萬噸,外銷新加 坡、馬來西來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內銷上海、九江、武漢、天津、北京等十幾個省市地區,均受到用户的好評和讚譽。

畜牧養殖業主要有豬、羊、牛年存欄牲畜70萬頭,年產牛羊皮20餘萬張,羊毛1500多噸,肉類2.5萬噸。

察右後旗交通方便,境內有兩條鐵路通過。公路交通網絡縱貫南北,橫聯東西。全旗有公路總里程338公里,208國道省際大通道縱貫全旗。並與途經集寧的110國道相接。郵電通訊事業發展很快,實現了"長途傳播數字化、市內交換程控化",全旗7個鄉、蘇木、鎮、全部話在程控,白音察幹鎮和土牧爾台鎮開通了移動通訊。電力供應屬華北電網,供電充足。境內有110千伏變電站二處,35千伏變電站三處,有35千伏輸電線路42公里、10千伏輸電線路646公里。

2005年,察右前旗全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17億元,增長18.1%,完成年初計劃的108%;財政收入完成20068萬元,增長33.72%;是“九五”末的4.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416.33元,增長16.78%,完成年初計劃的10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到2488元,較2000年增加628元,增長33.7%。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提前兩年完成“十五”計劃目標,躍居全市旗縣前列,並躋身與自治區101家旗縣市中游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