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特工隊觀後感6篇 《頭腦特工隊》:窺探內心的創意冒險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1W

電影《頭腦特工隊》講述了少年天才漢克與他的腦內小夥伴們組成的特工隊與心理反派比爾的鬥爭。影片中一連串跌宕起伏的事件,引發觀眾深入思考人類內心中的情感與思維。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6篇 《頭腦特工隊》:窺探內心的創意冒險之旅

第1篇

?頭腦特工隊》的主題依舊是成長。這聽起來似乎是個説爛了的話題,然而這回不同的是,這個故事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我們的情緒,我們如何被情緒挾持,我們為何會遺忘,甚至包括為什麼聽了一首滑板鞋你就會一直在腦子裏摩擦摩擦。

這個成長的過程不再限於riley克服了種種不適面對新生活,也不限於父母們看過後釋懷了孩子終將變成有獨立意志的個體離自己而去的現實。

我們總是渴望歡樂抵抗悲傷,讚揚樂觀嘲弄消極。社會文化鼓勵我們做一個活潑外向、積極陽光的正能量人類,然而並不是每個人的人設都是joy坐鎮中央,帶着“i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萬難。

更多時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負面情緒”給我們力量:悲傷讓我們深刻,去學習和體驗,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懼使我們未雨綢繆,小心駛得萬年船;憤怒為我們劃出底線,警告外敵不可侵犯;厭惡決定品格,阻擋我們跟風從眾失去自我。快樂的確讓我們過得更好,但很多時候,盲目的樂觀卻無濟於事。它是燒過天際短暫的流星,絢爛耀目,然而亙古不變的卻是深邃廣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開始的設計中,製作團隊是讓joy和fear一起飛出了總部結伴冒險,然而後來卻發現故事順不下去——他們想讓joy在這段經歷中有所頓悟,去做一些從前不會去做的事,但fear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只有sadness能夠給joy上這麼一課。

也許我們一開始也都像單純的joy一樣,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義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傷的能力,並沒有讓人生變得完美。人的成長中會有很多的艱難時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電影也無法度過,而這個時候找個安靜的角落大哭一場,卻能幫你滿血復活重新再戰。於是最後我們終將走過joy的路,明白悲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是sadness將你引向光明。

每種情緒都塑造着我們。接納它們,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

每個人成長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場大病,有人從鄉村搬進城市。這是一個無人能逃避的過程。當我們突然看到紛繁蕪雜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變成陽光下飛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於是每個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夾縫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樣,joy離奇消失,剩餘的傢伙你爭我搶,於是變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經的小天使死哪了?這好像是個很突然的過程,我們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無憂無慮的我們。

這並不是一個拍給兒童看的成長故事。對於那些還沒長大的孩子們來説,這五個情緒小人加起來恐怕還比不上一個能賣萌的大白。然而對於成年人、尤其是已為父母的觀眾們,它卻是精心製作的一場內心冒險,充滿了太多讓人會心一笑或是細思恐極的巧思。

?頭腦特工隊》的製作團隊大多數都已為人父母,這部電影有很多他們的切身感受。當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擁有了祕密,變得有所保留,許多父母都偷偷想過:別長大啊,如果時間能永遠停留在我們親密無間的時刻多好。

本片製片人jonasrivera説過:“身為父母,有很多的時刻我都希望時間能永遠停下來。但那並不對。那不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我們的職責是為他們指引前路。”於是有了結尾一家人淚中帶笑的相擁。

每個人都經歷過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純粹的記憶球,失去曾經引以為傲的個性之島。然而失去是成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個悲欣交集的過程。

當失去來臨,我們需要告別。有時候我們用徹底忘記來告別,有時候我們在廢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記憶從此不再毫無雜質,交織的情緒讓回憶開始五味雜陳。然而這正是人生。懂得悲傷,方能體驗歡樂的可貴;揹負過沉重,才能擁有真正的輕鬆。

從單純走向複雜,從孩童變成大人,還有結尾隱隱一現的“青春期”,這終究還是個陽光燦爛的故事。

頭腦特工隊觀後感6篇 《頭腦特工隊》:窺探內心的創意冒險之旅 第2張

第2篇

?頭腦特工隊》這部影片在我看來是一部温情且可愛的動畫電影,這是它很可貴的一點,值得肯定。但是從一名大學生觀影者的角度客觀的來分析,《頭腦特工隊》內容過於簡單,情節並不緊湊反而有堆砌之嫌,適合少年兒童年齡階段。花費早晨兩節課的時間讓大學生集體觀看並寫出深刻的感悟,這部影片不足以勝任。站在心理素質課老師的角度考慮,這部影片還是有讓大家觀看的必要的。首先,《頭腦特工隊》用幾個情緒小人很生動形象的表現了一個孩子的內在心理活動,符合我們的課堂主題。其次,心理科目結業考試在即,考前最後一節課不妨讓同學們放鬆放鬆。

我相信任何一部影片都有它的價值,只要你認真體會。《頭腦特工隊》也不例外。影片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茉莉,不,準確的説應該是那五個情緒小人,他們分別是樂樂,厭厭,憂憂,怕怕,和怒怒。茉莉的喜怒哀樂憂就由他們來控制。影片着重描述了茉莉11歲12歲這兩年的成長經歷和情感波動,在這段期間裏,樂樂和憂憂卻經歷了一場大冒險。導演極具匠心且滿懷童心的刻畫了處於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又有點叛逆的心理變化,茉莉搬家後經歷各種想家,懷念老朋友,冰球比賽失利等等各種心理困擾後貿然決定偷媽媽錢獨自搭乘公交車位於明尼蘇達州的老家,此時頭腦控制的總部炸開了鍋,因為他們無法阻止茉莉的行為。在最後的緊要關頭,樂樂和憂憂終於千辛萬苦把茉莉的核心帶基因回了總部,阻止了茉莉的激進行為。影片末尾茉莉迷途知返,重新玩起了冰球,交起了新朋友,過上了新生活。一切又是那麼美好。

這部影片其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細節。bing bang作為茉莉兒時幻想出來的好夥伴,為了讓茉莉成功返回頭腦控制總部,放棄了乘坐月球車一起回去,最終犧牲了自己,在記憶廢物區消逝了。我想導演想通過這個細節暗示我們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因為我們稍一疏忽或變得更成熟時,它們就很容易被遺失。

與某些影片刻畫青春帶來的陣痛不同的是,迪斯尼動畫更多的是想傳遞一些美好的,童心的,温馨的“暖能量”。如今我們的青春已接進入了倒計時,開始披上了成人的外衣,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任性,避免不小心傷害身邊的人已然成了我們的必修課。對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盡全力保有自己的童心。

因為正如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裏所説的“擁有一顆童心是幸運的”

第3篇

時光帶不走優雅,生活永遠慈悲!我們用一生追求,如何成為一個生活家,生活的藝術家。

很喜歡的一本書,終於拍成了電影,昨天去影院看《頭腦特工隊》的時候看到《小王子》是今天上映,但是今天還沒有時間去看,明天一定要抽空去看一下。其實今天是為了總結一下《頭腦特攻隊》的觀影感受。昨天晚上20:00的場次,空蕩蕩的影廳算我們一共只有六個人,合夥包場的節奏,不知道為什麼一個評價蠻好的影片硬是沒人看。

挺有意思的一部電影,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尤其是茉莉去舊金山的新學校的第一天開始,也是整部電影開始高潮的地方,我已經被電影裏的人物帶入了那個大腦中。導演成功的讓我討厭了“憂憂”,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搞砸的,我恨不得已經把眉毛擰的跟“怒奴”一樣了!我真想不要憂憂了!但是我轉念想,如果沒有“憂憂”,茉莉的生活會怎麼樣?一直處於極端的狀態麼?不是快樂的大笑就是生氣發怒,那她就沒有靜下來發泄自己的委屈的時候了。果然到最後,憂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辛巴為我解開了我一直不能理解的一個點,為什麼只有憂憂能把茉莉離家出走的“點子”燈泡從控台上拿下來?他説“因為只有憂憂會為未來擔憂啊!樂樂想到未來是美好的,即使出走也會有快樂的未來,怒怒只有憤怒,只有憂憂擔心離家出走後的結果不好,你説呢?”成長就是一場旅程,我們在路上會遇到開心的,不開心的,恐懼的,厭惡的,但是我們還是一路走來了,我們隨着列車的越走越遠,漸漸忘記了許多令我們開心的、傷心的事,甚至有些記憶將永遠不復存在,但是我們邊走,又邊組建了新的記憶世界。晚安,願每個人的童心都能躲在潛意識裏,而不是記憶埋葬場。

第4篇

?頭腦特工隊》講述的是“喜悦”(joy)、“恐懼”(fear)、“厭惡”(disgust)、“憤怒”(anger)和“悲傷”(sadness)五個情緒孩子的故事。他們從大腦內部一個控制中心掌控着一個叫做萊莉的小女孩,挺身而出保護她的安全、逗她開心、捍衞正義——只有昏昏欲睡、笨拙不堪的“悲傷”是個例外。她真的對萊莉有害嗎?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裏都住在這五個小孩,但每個人大腦當家作主的小孩都不一樣,比如萊利大腦裏當家作主的是喜悦。而她爸爸當家作主的那個小孩是憤怒。同樣我們每個人大腦裏也住着這五個小孩,而且當家作主的都不一樣,樂觀的人當家作主的是喜悦,憤怒的人當家作主的就是憤怒。不管哪個孩子當家作主,但一定要知道,其他四個孩子也是存在的。有時候還總是在一起,就像《頭腦特工隊》中喜悦總是和悲傷在一起,但最初喜悦是不喜歡悲傷的,什麼事情都不讓悲傷參加,只讓她在一邊呆着就好了,甚至畫一個圈圈讓悲傷呆在裏面不要出來。但直到他們一起迷路了,在這個過程,喜悦才重新認識悲傷,發現了悲傷的力量,而且正因為悲傷才更緊密的讓萊利緊密的和家人們聯繫在一起。所以在電影最後,萊利和家人分享了自己悲傷的`感受,然後他們一家三口重新相擁在一起。

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接納”情緒,尤其是對負面情緒的接納,負面情緒很多時候就是一份禮物,她的存在就是告訴你,親愛的,你對這件事情很傷心,你需要家人的愛,你想念你原來的朋友。但我們往往不願意悲傷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快樂當家作主的大腦裏,我們會一味的認為快樂是最重要的,所以恨不得把悲傷圈住了,最好永遠不要出來。但結果是從真的快樂變成了假的快樂,最後演變為不可收拾。

另一個收穫就是,訓練大腦發出正確的信號,大腦中這五個孩子,如果你經常用憤怒這個孩子的行為方式,你就容易被你大腦中這個憤怒的孩子綁架,這點很重要哦,就是你不再是你自己,你變成了你大腦中憤怒那個孩子,也就是憤怒的孩子掌管了你,任何外面的刺激發生時,你不存在了,你無法思考,因為你被綁架了,這時候憤怒完全當家作主,去用憤怒的行為方式去做事。

就是首先對情緒的接納,你接納你憤怒的情緒,知道此刻憤怒這個孩子這麼活躍,就是因為他是要送你一份禮物的,比如可能是提醒你別人越界了,提醒你地盤被別人佔領了。你僅僅是接納這個孩子,告訴他,我收到了這份禮物,然後你問自己,這件事情,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當你接納了憤怒這個孩子,它就不會造反,而當你能做到對他的接納,他只是你大腦中一個孩子而已,你還是主人。

同理,對別的情緒孩子也如此,接納每一個孩子,但同時,學會訓練大腦中情緒孩子發出正確的信號。引用《社會動物》這本書中一段話:“大腦如同一個生態系統,一個無比複雜的聯合網絡,各種刺激,模式,反應,感知都通過這一網絡跟大腦的不同部位進行各自的交互作用,為了得到一部分的控制權而彼此競爭。所以要想活的開心,就要訓練情感發出正確的信號,並且對這些微妙的信號保持敏感。”

第5篇

從一個點子出發,構想、建模、施工,然後出來一座巨型城堡。點子越新,越難操作,便越可體現手藝人的技術水準。《頭腦特工隊》是個技術上的巨人,它以極其複雜而精巧的宏大工程,視覺化地呈現了大腦裏的情緒與心理活動。模擬現實,再造一個宏觀世界,難不倒好萊塢的動畫人;進入微觀世界,再造一個現實,對於他們也不是多難的事兒;而《頭腦特工隊》的施工對象,不是人的外部世界,而是從內部進入,將意識活動視覺化。它的技術難度係數,在動畫史上應該屬於最高的那一梯隊。

cg動畫發展至今,硬技術在好萊塢大多已不是問題。《頭腦特工隊》的難度在於,如何將腦中活動,構建成一個具有戲劇性衝突的視覺世界。11歲的萊莉,因為轉校,變得鬱鬱寡歡,如何面對這一切,如何成長,構成了一條敍述線,這條線屬於外部世界;她腦中的意識活動,是另外一條線,也是篇幅意義上的主體。兩條線內外呼應,講了一個少女的成長。

主題和娛樂性繫於腦部世界,編劇、導演必須將模糊的情緒和心理概念化、可視化。藉助心理學、生理學,把情緒擬人化,構建記憶球、人格島、抽象思維區、幻想樂園、潛意識區、記憶廢墟等,這種從無到有的視覺工程,不能不令人讚歎。除此,沒有反派,沒有蠢萌,這可能的確是皮克斯工作室最為大膽、也最有創意的一次嘗試。不過,在“沒有”之外,它有些什麼呢?

它有五個角色,樂樂、怕怕、怒怒、厭厭和憂憂,倆主角是樂樂和憂憂。萊莉不開心,想快樂起來,於是在她腦中,樂樂和憂憂開始了一場冒險之旅。成長需要接受失去,接受悲傷情緒,這個有點令人感傷的雞湯式感悟,就是整片所要講述的東西。一個少女不經意間的成長,在她腦中原來藏着一次絢爛的情緒冒險。

落腳點是情感,收場時段萊莉和父母相擁的畫面,催淚效果十足。告別童年記憶,失去“友誼島”,忘不了廣告神曲,諸如此類細節,表明導演彼特·道格特、羅納爾多·德爾·卡門對人性、對情感無疑有着相當細微的體察。事實上,皮克斯幾乎出動了全部主力,來參與這部動畫。他們一起成就了這部動畫在技術層面的水準,以及故事層面的通暢。

第6篇

?頭腦特工隊》是2015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的由彼特道格特執導的一部迪士尼電影。電影永遠充滿了強烈的幻想主義色彩,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童話中的心理世界。和以往的迪士尼出產的影片一樣,該片在場景的營造上細膩而真實,在腦洞構思上又具有新意,超出了觀眾的心理期待。影片的主人公萊莉,是一個12歲的少年。而在她的頭腦中有一個龐大的團隊在努力構造萊莉的每一個生命片段的記憶。他們代表着萊莉的內心世界的變化。這個團隊的總部裏,有着5種不同性格的掌控人,名字叫樂樂、怕怕、怒怒、厭厭和憂憂,分別代表着人潛意識裏五種不同的情緒。樂樂永遠積極樂觀,她擅長給萊莉帶來快樂,讓萊莉的每一段記憶都充滿歡聲笑語;怕怕比較怯弱,對於事物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恐懼;怒怒代表公正之心,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時,會展現生氣和怒火;厭厭代表批判,對待事物的態度是謹慎,不願意降低標準;憂憂則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悲觀情緒,永遠都在哭泣和傷感。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有好幾次,眼淚在我眼眶裏打轉。當我們審視自己的時候,就好像在每一種情緒裏看到了每一個不同的自己。從我們出生開始,就像影片的主人公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座記憶的城堡。這裏面有着回憶相關的搗蛋島,有友情島,有家庭島,還有我們的價值觀相關的,有誠實島。每一個島都是我們的核心記憶,藏着我們對生命裏對我們來説最重要的事件的獨一無二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會隨着時間線的推移,我們的過去的經歷與記憶會坍塌,又會重鑄。這暗喻着,有時候成長也必然意味着放棄。就像萊莉曾經也有一個幻想中的好朋友,叫做冰棒,為了使樂樂重新返回到控制枱,也犧牲消失在了記憶裏。這就是成長的代價。也許我們會失去搗蛋島、友情島,但我們又會重建新的時尚島、悲傷島,而正是這些經歷和變化,鑄就了今天的我們自己。片中有一段時間樂樂和憂憂失聯的片段,尤其震撼我的心靈。我們現實的生命裏,是不是常常也有一些無精打采的日子?那些日子裏,我們慵懶,無悲亦無喜;我們麻木,像黑暗裏迷失方向的孩子一樣,找不到出路;我們只剩下憤怒、厭惡和害怕,常常很暴躁。真是像極了我的那些灰暗的日子。不過我們最終要學會能和自己和解,就像樂樂一開始給憂憂劃了一個圈圈讓她不要出來,後來卻主動與憂憂握手言和,共同操作情緒一樣。我們有時候需要正視自己的情緒,只有看見它,才能解決它。有時候,悲傷也有它震撼人心的力量。片中,樂樂將核心記憶球交給憂憂,萊莉終於失聲痛哭起來,向父母述説着所有這一切的懷念和傷感,下一秒萊莉的嘴角又揚起了笑意,這就是一個在悲傷中重新解構的過程。

它能讓我們情緒找到一個出口,讓我們重新解構自己,賦予我們的經歷以獨特的意義。我們需要被傾聽,被理解,利用悲傷發泄心中的積鬱。我認為這部電影是非常温暖、治癒的一部心理學的佳作,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