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讀書筆記7篇 《點燃心靈的教育之光》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7W

《做有温度的教育》是一本深受讀者喜愛的教育類著作。本書以探討如何給予學生温暖關懷、培養愛心和責任感為出發點,探索了一條充滿人文關懷與温度的教育之路。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和實踐經驗,向讀者展示瞭如何在教育中傳遞愛與温暖,激發學生的潛能,並培養出健康、自信、有責任感的未來公民。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書筆記7篇 《點燃心靈的教育之光》

第1篇

“不是木錘的擊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得鵝卵石美輪美奐……”翻開《教育的温度》扉頁,迎面邂逅泰戈爾的詩句,心被打動。後來看到作者在書中説,當他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睛都濕潤了,內心波瀾壯闊。這句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閃耀着生命的哲理,概括了人生,也概括了教育,上善若水,是親切而温煦的。

林格是當代有廣泛影響的教育專家,曾經走遍全國各地上千所市縣,深入上千所學校進行調研,被稱作是“用腳做學問的人”。他既有深厚的教育素養,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更有一種連天接地的理論高度,從而讓他的文字具有極生動的表現力,充滿了激盪人心的力量。

當然,這是一本講述如何做教育的書,可是這絕不是一本僅僅講述教育的書,它同時也是一本有關生命哲學、啟迪人的心靈,促進人自我成長的著作。全書66篇,每篇的內容都不長,主題不一,彷彿是作者的隨思隨想,隨感隨悟,內涵卻又一脈相連,都在告訴我們如何做教育,如何讀書,如何成長,如何做一個優質的人。在林格老師心中,教育是温暖的,也是美好的。

對於教育,林格老師有很多精闢的論述。在家庭教育中,他説:“養樹養根,養人養心。”“養育一個孩童,乃至蓄養自己的精神靈魂,卻是一段持久的關照歷程,它需要你不斷傾盡心力,以一顆不斷上進、開放的心,來體味生命這種東西,才能最終孕養出一個豐富的生命靈魂。”對於學校教育,他説:“教育的真諦是讓陽光照進心間”“教育唯一的目的'是喚醒人的自覺”,“教育的目標是強大孩子的內心”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人懂得關心、合作,等待,從而喚醒人的自覺心,進而塑造強大的內心。

都説“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學生們國小要上6、7節課,孩子的時間有大半是在學校度過,是與老師相處,所以老師的陪伴顯得至關重要。但陪伴得是有質量的陪伴,如果你只是陪着,而沒有讓學生感受到,那就沒有意義。那什麼是有質量的陪伴呢?我認為就是關注學生的身和心,關注他們的學校生活,在校學習情況,能夠滿足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習過程中的需要,並真誠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個學生感到自己是珍貴的存在。老師應該在各個方面讓學生們感到教師都在關注他們,都在身邊陪伴他們,並給他們温暖,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學校是他們的母校,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學校。(馮俊如)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書筆記7篇 《點燃心靈的教育之光》 第2張

第2篇

方華説:“做教育,有時波瀾不驚,有時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閒庭信步,有人卻身處驚濤駭浪之中。愛、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經”。

教育是“愛”的事業。愛不是隻愛聽話的學生,愛自己喜歡的學生,而是愛全部的學生。接納所有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不僅教學生知識還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我們要從幫助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心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她是充滿真誠的愛,從而拉近師生距離。在前者關係建立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學習,我深信只有孩子愛上老師才會喜歡這門課,老師在教育中應盡最大的可能去幫助學生,引導喚醒,激發每個學生不斷成長。

教育是慢的藝術。方華老師説,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是讓孩子接受18歲的教育,還是享受80歲的教育呢。讀到這裏我在反思自己經常會説“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都聽不懂呢”。教育是靜等花開,是潤物細無聲。因此課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學不會,相信只要孩子態度端正,教師慢慢引導,正如方華老師所説“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生長”。

教育是“欲”的體現。教育是讓學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誨,也不是給予,而是複雜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個性化工作”這一句話再次敲醒我,我們一節課並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並讓學生會做題就達到目標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包括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每節課堂氛圍寬鬆,激發孩子求知慾,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敢想敢説。讓學生對知識、文化充滿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長期這樣下去學生就有學習動力,就無需我們苦口婆心的告誡、勸説、甚至威逼了。

愛是教育的起點,慢是教育的規律,欲是教育的條件。老師只有慢下來,對學生才會有真正的幫助,相信孩子只有被愛包圍着,孩子成長才是快樂的,只有點燃孩子心中對未知的慾望,我們的教育才會真正有效。

第3篇

有愛、有温度的房子,才是家。同樣,有愛、有温度的校園,才是學生温暖的家。一個有愛、有温度的老師,才是温暖的老師。而我,想成為這樣温暖的老師。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是我校“美央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為學員推出的人手一冊的一本好書,此書作者方華老師,以深厚的語言功底向我們談了他的教育觀。這本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我覺得我要想做好現在的本職工作,就得向他學習,尤其要好好看看他的書,這對今後的工作一定有幫助。

記得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教育是愛”的事業,愛學生是老師的天職,老師要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認可,接納與愛,老師的愛才有意義和價值。

説實話,我是一個特別急躁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我來説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也是我這一生的必修課。課堂上,我總是常在強調“不要惹我生氣,我的忍耐心是有限的”“上課不認真,就給我站到後邊去!”每每看到學生被震懾的'眼神,主動坐直的身體,我為保證了課堂紀律而欣喜。可當我讀完了這一段話,我開始反思,我這樣做對嗎?合適嗎?我清醒的認識到學生們不是機器,哪個孩子不調皮呢?

於是,我嘗試着改變一些,課堂上語氣盡量温和點,微笑多一點......不得不説,的確有些改變,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本學期的一節隨堂課,當天有雷校長、李金彩老師來聽的我上的——《刷子李》這堂課,學生的積極活躍出乎我的意料,一改往日的死氣沉沉,我十分驚喜,也萬分意外!雷校長告訴我,這一定跟你上課時的儀態有關,因為這一堂課,我的臉上始終掛着微笑。

是啊,在學生眼裏,老師的微笑對他們而言,是接納、是鼓勵、是讚許。在這之下,誕生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調皮,更是他們的自信,是他們對自己的肯定,自然而然反饋給老師的,便是積極和主動。權衡利弊,微笑一下又有何妨?多些微笑,少些狹隘,相信在與孩子分享微笑的日子裏,他們也會變得慷慨大方,真誠善良。

我希望能按書上的要求,去嘗試做一做。我也希望能通過書上的習得,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成為一個温暖的老師,成為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

第4篇

我已經讀完了第一輯:教育是什麼。裏面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內容是:教育應該淡化功勞,多些功德。裏面的兩段話寫得非常好,我就摘抄出來與大家共勉。

教育的功勞如同推平村頭、河邊的小高地,讓它們變得平整、好看;教育的功勞如同砍掉橋頭、壟邊的小灌木,讓那裏變得通透、亮堂;教育的功勞是到處都澆上混凝土、貼上花崗巖,讓小草長不出、雨水流不進的乾淨、便捷;教育的功勞是為了讓自己的感官舒服、生活舒適,而不讓小狗小貓、小草小樹、小坑小窪、小蟲小鳥進入我們的生活,打擾我們。可是,這種功勞是真正的功勞嗎?教育的功勞是帶領孩子們朝着既定目標出發無論他們是否願意,跟上就是優秀的,落下就是失敗的;教育的功勞只在乎你能否到達目的地,而不在乎你在途中的感受與體驗;教育的功勞是希望每個人都朝着同一個方向、用同樣得方式同時到達目的地,而不問你為什麼去、去幹什麼以及路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教育的功德是小路上的雜草,就該讓它肆意生長,只要它不影響行人走路;教育的功德是小橋頭的灌木叢,就該它自由生長,只要它不影響走和橋樑的安全;教育的功德是門前小院留一塊能長出小草的泥地,門前屋後留一些能蓄雨水的小坑;教育的功德是村頭還有百年香樟,村邊還有高低不平的坡地;教育的功德是考慮自己舒服的同時,也想想身邊的“朋友”和未來的需求與可能;教育的功德是讓孩子經歷成長中的.酸甜苦辣,成長中的失敗、悲傷、無奈與擔憂,成長中的驕傲、自豪、痛快、與希望,因為這是真實的成長、自然的成長、以我的成長。

只有實現“讓孩子成長”這樣的功德,教育的功勞才是真正的功勞。因為教育是為了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既要關注孩子階段性成長的需要(包括考試、升學的實際需要),也要關注孩子成年後組建家庭、進入社會的需要。當前路面需要澆灌混凝土的,還是要澆,但不必全部澆灌上,可以留些小草、小花、小樹。總之,不要為了眼前的便捷而毀掉所有看似沒用的東西。

功勞和功德兩個詞可以説是近意詞,但是勞和德的意思差別可就大了。我們現在的教育太重視勞了,卻忽視了教育“德”才是最重要的。百善孝為先,做人德為首。教育首先是教會學生做人,然後才是教會學生做事。

現實生活中,太多太多的可悲可慘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的功德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不僅要把孩子們教育成優秀的國家的棟樑之才,更應該把他們教育成有精神的風骨的中國人。這樣,我們一個民族在世界上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長還有我們的社會總是抓住教育的功勞不放,用分數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用升學率來衡量一個學校是否合格,用成績來評價一個教師是否稱職。所以我們教育出來了好多所謂的人才,品質卻跟差勁,不但沒有給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還給國家和社會帶了負面影響。

還有一些學生本應該可以快樂幸福的生活着,由於我們太過於追求教育的功勞了,我們扼殺了他們的幸福,更有甚者,把孩子逼瘋了,逼傻了,逼死了。在網上總會看到某某學校的某某學生跳樓自殺了。

如果我們的教育可以做到像這位方華局長説的那樣:教育應該淡化功勞多些功德該多好啊!老師們就不會為了學生的成績“而不擇手段”給學生增加課業的負擔,就能真正的做到讓孩子們快樂學習快樂成長。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健康的。

教育應該是靈活的,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孩子都教育成一種人,他們將來會成為哪種人,適合他們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小草,小花,小樹,都是人,我們不能放棄他們任何一個!我們要做的是教育他們變得會生活,會學習,更重要的一點是教他們學會做人!

第5篇

人們常説,不讀書的人只有一種人生,愛讀書的人可以有成千上百種人生。讀書人跟着書中人物走進一種種獨特的人生,品味各色各樣的生活。今年的春節比較特殊,由於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緣故,我一直宅家門看書。每一本書都有它的温度,每一本書都可以温暖我心。在此期間我認真閲讀了方華老師寫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並做了詳細的筆記,給我的教育道路指明瞭方向,解決了成長的疑惑。

身在教育圈看教育,也深知我們教育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故而在教書路上不僅僅“教書”更要“育人”。育人先育心,從心靈入手,從方法引導入口,從合作分享開始。育人需要結合德育教育、每週一課少先隊活動課團課、每月主題教育活動.......

育人關鍵在教己。英國學着貝奈特説,唯一真正的'教育者就是教育了自己的人。蘇霍姆林斯基也説:喚起人實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疫情當前,“教師搖身一變成為主播,家長搖身一變成班主任,學生成為手機之王”,沒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不知不覺間就會與能自主教育的人拉開距離了。這不僅僅説教師要有“教己”的能力,學生也要養成“教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啊。

作為一名教師,非常認同方老師説的一番話:“教己”是要有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要有不斷修正、糾錯的能力,要有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其次才是要有知識、技能、交流的素養。當然教育工作者還要有主動擔當的職業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在育人路上,要清楚認識學生和我們成人一樣有喜好、有情緒、有選擇、有惰性,且自控力還不如成人。所以,我們除了要對學生講對錯、是非外,還應該從學生的認知規律、情感、興趣、喜好等角度來思考教育,教導孩子學會學習,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方老師説,真正“教己”不是非得學校組織外出培訓學習,而是在“八小時之外”自我學習。我們時間花在哪裏,我們的着力點在哪,成果就在哪。我們的行動在哪,成長就在哪。優秀教師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不斷自我診斷,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而成的。只願我們都能一路成長。

關於讀書聯盟,真是越看越欣喜,多希望我校的領導也看到這本書,好抱團一起閲讀。如果一名老師都不愛閲讀,他又如何教會學生閲讀?方老師説推進區域閲讀是推動全民閲讀的基礎,只有教育者和青少年真正愛上閲讀,對全民閲讀的期待才有可能實現。

閲讀是一個人內心的獨白,是一個人靜心的沉思,但閲讀也需要同行的鼓勵、同伴的分享。我們可以採用靜讀、閒讀、細讀、精讀和羣讀、伴讀、互讀等各種方式,只為堅持閲讀。

打造“書香校園”可以參考方老師的“三四式平台”。“三”是指形成三級平台,即縣級、片區級和校級閲讀平台。“四”是指明確讀書聯盟的四項目標:一是喚醒與激發聯盟成員的讀書意識;二是培養教師的讀書習慣,培育讀書氛圍;三是通過閲讀提升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專業素質;四是打造書香校園,營造全民閲讀的氛圍和生態。

在校級閲讀平台操作中,鼓勵教師和家長一起閲讀,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進行每月一推薦(好書),每雙月一互動,每季一詩會(為您讀詩),每學期一展示,每半年一論壇,每年一評選(讀書人家,最美育人家庭,最美閲讀人等),每書一體會(一文一體會,一書一體會,一學習一體會),每活動一交流”等活動,抱團閲讀,我相信這樣的閲讀活動能讓學校走得更遠更好。抱團閲讀,能讓教師精神世界更豐富,學校生活更精彩。

推及學生活動,我相信學生看到我們老師如此積極努力讀書,他們也會加入我們的“抱團讀書”,“書香校園”便指日可待。

尊重教育。教師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師生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家校之間需要尊重,校社之間需要尊重。有怎樣的心態就有怎樣的教育觀,有怎樣的教育觀就會教出怎樣的人。我們工作者應以真心換家長真情,以熱愛工作換工作熱情。家校合作才能贏未來,尊重教育、尊重學校、尊重老師,尊重孩子=尊重我們的未來。

接納教育。教育的真正價值好似給種子澆適量的水、施所需之肥,與陽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幫助種子生長。鄉村孩子,就像一顆顆種子一樣,這些種子良莠不齊,有些發芽較快,成長較快,而有個別種子遲遲不願意“發芽”,這時候我們要有耐心,給予他適合的水分、空氣、陽光,温度,等待他慢慢“出芽”。

就如接納我們鄉村的孩子不是“優等生”,明白我所教育的孩子至少三分之二並不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優秀的孩子”,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們的學習跟不上進度,作業沒法按時上交,上交的作業錯誤百出,甚至有時會調皮搗蛋惹我生氣,可他們一個個都是那麼淳樸,那麼善良,總是在不知不覺間讓人心懷温暖。

也許我接納一個個獨特的他們。同時更要引導、激勵他們學會做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將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鄉村教育需要“關愛”,需要“關注”,需要更多的“光”,願真心紮根鄉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真誠努力改善鄉村教育,為鄉村教育帶來更多美好。

僅僅寫了一篇《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多讀幾遍,多寫幾次感悟;更需要行動起來,把每一次的感悟內化為行動,成長自我,用心教育每一個學子。

第6篇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始終以健康快樂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這樣的教育,猶如冬天裏的一把火,讓每個在其周邊的人們都能感受到温暖、體會到教育的温度對每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方華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裏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温度的追求與渴望。

方華説:“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會有温度,才能稱為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訓練場。”

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依據這些規律因材施教,讓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和成長,這樣的話語我們平時都在説,甚至都成了一種“職業術語”,達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問題是,當我們在説這些的時候,是否認真思考過,我們真的瞭解孩子的生長規律嗎,我們是按照規律來實施教育的嗎?

方華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孩子畫畫的故事。孩子通過筆、紙、墨等材料繪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自己內心對外界的看法給表達出來的過程。繪畫作品呈獻給我們的,可能是線條、色彩、人物與景色等的構圖,但其背後承載着的是孩子的思維,是他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方華的好友平時喜愛畫畫,也經常教孩子們畫畫。這位朋友的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讓孩子們在一起玩,給孩子們提供紙和筆,讓他們隨意繪畫和表達,孩子們在畫畫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説每個人拿筆的姿勢不一樣、對一件事物的表達方式也不相同,他們之間就會有討論、有爭執,希望老師能夠給予指點……這樣的教學方式看起來比較費事,效率比較低,孩子在一段時間裏也不會有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來,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嘗試,通過嘗試發現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選擇其他的路徑,這樣的試探、實踐的經歷對孩子來説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就是這樣一點點地積累,一步步地成長起來的。

這位老師的教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給孩子設定統一的標準和模板,讓孩子盡最大可能是表達自己的內心,也藉此去發現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很贊同這位老師觀點:“孩子畫畫首先是因為好奇,好奇自己能畫出不同的畫。其次是出於自豪,自豪自己能畫出獨一無二的畫。最後是展示,展示自己腦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狀。”因此,當我們看到孩子畫的黑太陽、豎着長的眼睛,兩個嘴巴、水往高處流的河、沒有輪子的火車、長在地上的蘋果時,請不要嘲笑他們,也不要去幫助和教育他們,因為和不僅僅是畫,裏面還有故事,有他們的夢想和創造。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陪伴他去上繪畫課的情境。孩子學的是國畫,在初期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很有興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繪畫技巧之後,老師就開始讓孩子們臨摹了,隔上兩三週的時間,教師就會在課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讓孩子們“比葫蘆畫瓢”,畫的好的作品還會幫助裱出來,以此來讓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在老師的“啟迪”下,我在家裏陪着孩子畫畫,也常常會要求孩子臨摹的要越像越好,至於孩子內心的思考,他的創造性的表達方式等,都會受到批評和制止。時間長了,孩子感覺到這不是自己在畫畫,是在實現老師和家長的意圖,繪畫的熱情也就降低了。

對孩子來説,教育的温度,就體現在對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成人雖然是從童年走過來的,但一旦成人之後就很容易忘記過去,很喜歡從成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好。但違背規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揠苗助長的事情,不能再持續發生了。

辦教育,教師是關鍵。一個地區、一所學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這裏的教育質量就不會差,社會對教育的滿意度也不會低。

一是增強教師自身的內驅力。我們都知道,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教師如果自己沒有成長的緊迫感和驅動力,光靠外界的推動其實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學經歷的教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習慣和手勢,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從好的方面看,習慣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據此前積累的經驗來處理教育教學的常規事務,讓自己能夠比較自在地完成相關工作,不至於太忙亂。從不好的方面看,這樣的習慣和手勢實際上就是一種定勢,要想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問題是,今天的教師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勢。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改變人們既有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着教與學的方式,固守過去的傳統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技術、智能設備的更新換代,對學校教學環境也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求教師要及時作出改變;腦科學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不僅衝擊着我們既有的教育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也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儘快用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來武裝頭腦……在這樣的環境下做一名教師,如果沒有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沒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的內驅力,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難的。

教師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取決於自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和責任,取決於對專業發展的渴望和努力,更取決於從事這項工作所帶來的尊重與尊嚴,這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情,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都要為此而不懈努力。

二是完善外部環境的策動力。為教師的自主發展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支持機制,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方華所在的弋陽縣,有一個時期面臨着的突出問題就是農村教師留不住,一有機會就往城鎮或者縣城的學校調動。為什麼留不住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學校的條件太差,吃飯、住宿等條件非常艱苦,交通也不便利,網絡等的通訊設施幾乎沒有。一個外地來的教師,在完成工作任務之後大部分時間被“困”在學校裏,那樣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為農村學校的教師添置過渡房、為學校增添食堂、聯通網絡,豐富教師們的課餘生活,就成了方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就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依次表現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大體上可以劃歸為一類,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屬於高級需要,要通過個體的內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實現。但如果沒有前面需要的滿足,後面的高級需要也是很難實現的。為教師創設適宜的環境,就是要幫助他們實現一個個的需求,助推他們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在這方面,方華想了很多辦法,也有很多好的舉措,限於篇幅,這裏就不再列舉了。

教師有強烈的發展內驅力,就會成為一名有温度的教師;區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師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就會讓教師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激發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校園的方方面面留心觀察和體會,也能處處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校園的各種設施和設備,在添置的時候是徵求老師和孩子們的意見,結合學校的發展理念所做的決策,還是按照某個人的意圖拍腦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校園裏張貼各種偉人的宣傳欄,與展示本校學生自己的各種才藝,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組織一場活動,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能力,讓他們儘可能地參與其中,還是讓他們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校園裏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實都是有温度的,關鍵是我們該如何去做,讓莘莘學子們能夠體會到。

一個以管理為中心的校園,強調的是步調一致,一起行動聽指揮。在這樣的環境裏,個性張揚是不被提倡的,整齊劃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個以學生髮展為核心的校園裏,處處都充滿着孩子們的想法,孩子們的個性特點被充分地尊重,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計針對性的課程,幫助他們張揚個性,為興趣發展提供多元的支撐。學校充分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考試和分數,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體、心理髮展和品德的培育,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校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在校期間這幾年的成長,更關注孩子一生的的發展。學校始終堅守教育的底線,即所有的辦學行為都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遵循基本教育規律,符合孩子成長的要求。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過蘇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學的相關作品,就會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張,就是要設法減少那些沒有太多價值的會議,留出時間來讓學生開展教學研究,強調教師基於教學實踐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跌打滾爬磨鍊出來的。好教師非常善於學習,包括向書本的學習、向同事和學生學習、向專家學習等等,善於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煉自己的教育主張,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這樣的一種研究和學習的氛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校園環境、日常管理、對學生的尊重、教育者自己內心的温度……這些都會凝聚起來,成為教育的温度,温暖在其中的每一個人。

第7篇

假期中,再次閲讀美央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推薦的《做有温度的教育》這本書,方華老師的一些平凡無華的話語讓我明白了好老師的真諦就是一個“愛”字。“愛”字也可以理解為老師的“温度”,這份温度是師者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也是對學生強烈的責任感。

當老師面對班上幾十個學生時,不是説愛自己喜歡的、優秀的學生,而是要愛全部學生。也不是時時把愛掛在嘴邊,而是要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搭班的向老師給我説了一位覃同學寫的'一篇作文,文中寫的是他在聽劉老師的上數學課開小差時,劉老師對他的微笑是他心中的一抹陽光,自此上課不再開小差。後來我也觀察了一下,轉變確實挺大,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如果微笑能換來學生的自律,我想我應該多對學生展露笑容!

去年我接了一個從各個村小集中起來的住讀班,孩子們都是第一次離家,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當晚就有不少孩子躲在被窩裏哭了,這個時候我知道我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從那天起,我時常和孩子們談心,幫助他們緩解想家的情緒;病了就陪着去醫院拿藥;摔了就拿來在辦公室準備的碘酒或是跌打損傷的噴霧劑為他們減輕疼痛;天冷了提醒加衣保暖……在畢業前夕,我收到其中幾個學生的卡片,上面寫着:“劉老師,我很想叫你一聲劉媽媽。”“謝謝您在生活上的悉心照顧,學習上的耐心指導……”我覺得自己的努力、付出換來學生的這一句句真誠的話語值得了。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育,我們要以學生的成長需求為導向,順勢而為,給學生以啟迪,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有不同的景色,明白完成今天的選擇後還要接受未來的結果,明白要為孩子今後的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我們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變成一樣的優秀,但可以讓他們不觸碰底線。這就需要老師給予同等的關注、肯定和温暖。我們做為老師,可能給不了學生明確而成功的未來,但可以給他們更多可能的機會去探尋未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對於方華老師在書中所説的那些經驗,我可能還有很多沒有做到,但我希望自己在未來的工作中邊學習邊進步,真正的做一個温暖的老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