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精選最新讀後感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63K

《做有温度的教育》這本書讓教師們體會到有温暖的教育對學生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積極面對每一天,你會寫相關的讀後感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做有温度的教育精選最新讀後感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做有温度的教育精選最新讀後感三篇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1

美央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推薦的《做有温度的教育》,這本書的封面上赫然寫到:“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是的,我個人認為,教育的温度源於教育的本質,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人文關懷和關愛,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温暖,就是有温度的教育。要想做好有温度的教育,我認為必須從以下方面出發:

一、在教學過程中,做一名教師就要不斷踐行終身學習。就像老話所説,“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需要有一桶水”,所以要想教好學生,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所謂言傳身教,就是老師要用良好的品質和態度在生活中去影響學生,薰陶他們。

二、作為教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日後工作與生活需要等各種能力。通過有邏輯有體系地呈現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在課堂上開展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合作能力等。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説“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要讓學生成其為“人”,作為教師,要做有情懷的教師,為他們提供有温度的教育。有人説,教育是"一個不完美的大孩子領着一羣不完美的小孩子一起追求完美的過程"。這是教師應該具備的教育情懷,這是一個教師走向神聖的三尺講台最基本的前提,越是暫時還不夠出色的學生,可能越是平時缺少愛的雨露滋潤的學生,越更需要教師的尊重、理解與關愛。教師要懂得錦上添花,更要會雪中送炭。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豐富善感的心靈比出色的成績更重要。有多少個學生,至少就應有多少把尺子。

三、飽含愛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教育,才能使學生成為“人”,也才能把學生培養成有教育情懷的未來的老師,才能把有温度的教育傳遞下去。“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這應該成為我們每位教師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每個教師都擁有濃郁的教育情懷,均立志做有温度的教育,那麼學校就成了學生心中最美麗的風景,教室就是學生生活中充溢着温馨的樂園,教育就將時時處處都是百花競彩的春天。

四、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教師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心和行動去關愛每一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所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由於各方面因素影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並不一致,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切不可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帶着一顆有温度的心去教書育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靈被呵護,自尊心被保護,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感覺到温暖。

五、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教師的“笑”是不可缺少的,要在學生面前常常面帶微笑,因為笑是最能讓人感覺到温暖的東西之一,正如《做有温度的教育》這本書裏提到的那樣“課堂會因微笑而美麗,教育會因微笑而温暖”。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自己的感悟——“包含愛的教育才算真正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2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始終以健康快樂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這樣的教育,猶如冬天裏的一把火,讓每個在其周邊的人們都能感受到温暖、體會到教育的温度對每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方華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裏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温度的追求與渴望。

方華説:“只有真正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會有温度,才能稱為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訓練場。”

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依據這些規律因材施教,讓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和成長,這樣的話語我們平時都在説,甚至都成了一種“職業術語”,達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問題是,當我們在説這些的時候,是否認真思考過,我們真的瞭解孩子的生長規律嗎,我們是按照規律來實施教育的嗎?

方華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孩子畫畫的故事。孩子通過筆、紙、墨等材料繪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自己內心對外界的看法給表達出來的過程。繪畫作品呈獻給我們的,可能是線條、色彩、人物與景色等的構圖,但其背後承載着的是孩子的思維,是他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方華的好友平時喜愛畫畫,也經常教孩子們畫畫。這位朋友的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讓孩子們在一起玩,給孩子們提供紙和筆,讓他們隨意繪畫和表達,孩子們在畫畫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説每個人拿筆的姿勢不一樣、對一件事物的表達方式也不相同,他們之間就會有討論、有爭執,希望老師能夠給予指點……這樣的教學方式看起來比較費事,效率比較低,孩子在一段時間裏也不會有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來,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嘗試,通過嘗試發現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選擇其他的路徑,這樣的試探、實踐的經歷對孩子來説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就是這樣一點點地積累,一步步地成長起來的。

這位老師的教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給孩子設定統一的標準和模板,讓孩子盡最大可能是表達自己的內心,也藉此去發現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很贊同這位老師觀點:“孩子畫畫首先是因為好奇,好奇自己能畫出不同的畫。其次是出於自豪,自豪自己能畫出獨一無二的畫。最後是展示,展示自己腦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狀。”因此,當我們看到孩子畫的黑太陽、豎着長的眼睛,兩個嘴巴、水往高處流的河、沒有輪子的火車、長在地上的蘋果時,請不要嘲笑他們,也不要去幫助和教育他們,因為和不僅僅是畫,裏面還有故事,有他們的夢想和創造。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陪伴他去上繪畫課的情境。孩子學的是國畫,在初期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很有興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繪畫技巧之後,老師就開始讓孩子們臨摹了,隔上兩三週的時間,教師就會在課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讓孩子們“比葫蘆畫瓢”,畫的好的作品還會幫助裱出來,以此來讓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在老師的“啟迪”下,我在家裏陪着孩子畫畫,也常常會要求孩子臨摹的要越像越好,至於孩子內心的思考,他的創造性的表達方式等,都會受到批評和制止。時間長了,孩子感覺到這不是自己在畫畫,是在實現老師和家長的意圖,繪畫的熱情也就降低了。

對孩子來説,教育的温度,就體現在對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成人雖然是從童年走過來的,但一旦成人之後就很容易忘記過去,很喜歡從成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好。但違背規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揠苗助長的事情,不能再持續發生了。

辦教育,教師是關鍵。一個地區、一所學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這裏的教育質量就不會差,社會對教育的滿意度也不會低。

錘鍊一支好的教師隊伍,需要從兩個方面着力。

一是增強教師自身的內驅力。我們都知道,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教師如果自己沒有成長的緊迫感和驅動力,光靠外界的推動其實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學經歷的教師,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習慣和手勢,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從好的方面看,習慣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據此前積累的經驗來處理教育教學的常規事務,讓自己能夠比較自在地完成相關工作,不至於太忙亂。從不好的方面看,這樣的習慣和手勢實際上就是一種定勢,要想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問題是,今天的教師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勢。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改變人們既有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在悄然改變着教與學的方式,固守過去的傳統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技術、智能設備的更新換代,對學校教學環境也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求教師要及時作出改變;腦科學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不僅衝擊着我們既有的教育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也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儘快用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來武裝頭腦……在這樣的環境下做一名教師,如果沒有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沒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的內驅力,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難的。

教師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取決於自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和責任,取決於對專業發展的渴望和努力,更取決於從事這項工作所帶來的尊重與尊嚴,這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情,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都要為此而不懈努力。

二是完善外部環境的策動力。為教師的自主發展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支持機制,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方華所在的弋陽縣,有一個時期面臨着的突出問題就是農村教師留不住,一有機會就往城鎮或者縣城的學校調動。為什麼留不住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學校的條件太差,吃飯、住宿等條件非常艱苦,交通也不便利,網絡等的通訊設施幾乎沒有。一個外地來的教師,在完成工作任務之後大部分時間被“困”在學校裏,那樣的日子確實很不好過。為農村學校的教師添置過渡房、為學校增添食堂、聯通網絡,豐富教師們的課餘生活,就成了方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就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依次表現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大體上可以劃歸為一類,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屬於高級需要,要通過個體的內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實現。但如果沒有前面需要的滿足,後面的高級需要也是很難實現的。為教師創設適宜的環境,就是要幫助他們實現一個個的需求,助推他們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在這方面,方華想了很多辦法,也有很多好的舉措,限於篇幅,這裏就不再列舉了。

教師有強烈的發展內驅力,就會成為一名有温度的教師;區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師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就會讓教師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激發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校園的方方面面留心觀察和體會,也能處處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校園的各種設施和設備,在添置的時候是徵求老師和孩子們的意見,結合學校的發展理念所做的決策,還是按照某個人的意圖拍腦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校園裏張貼各種偉人的宣傳欄,與展示本校學生自己的各種才藝,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組織一場活動,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能力,讓他們儘可能地參與其中,還是讓他們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校園裏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實都是有温度的,關鍵是我們該如何去做,讓莘莘學子們能夠體會到。

一個以管理為中心的校園,強調的是步調一致,一起行動聽指揮。在這樣的環境裏,個性張揚是不被提倡的,整齊劃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個以學生髮展為核心的校園裏,處處都充滿着孩子們的想法,孩子們的個性特點被充分地尊重,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計針對性的課程,幫助他們張揚個性,為興趣發展提供多元的支撐。學校充分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考試和分數,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體、心理髮展和品德的培育,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學校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在校期間這幾年的成長,更關注孩子一生的的發展。學校始終堅守教育的底線,即所有的辦學行為都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遵循基本教育規律,符合孩子成長的要求。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過蘇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學的相關作品,就會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張,就是要設法減少那些沒有太多價值的會議,留出時間來讓學生開展教學研究,強調教師基於教學實踐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跌打滾爬磨鍊出來的。好教師非常善於學習,包括向書本的學習、向同事和學生學習、向專家學習等等,善於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煉自己的教育主張,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這樣的一種研究和學習的氛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校園環境、日常管理、對學生的尊重、教育者自己內心的温度……這些都會凝聚起來,成為教育的温度,温暖在其中的每一個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讀後感3

這學期我與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結緣,剛拿到這本書我被“温度”兩字吸引,心裏想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有温度的教育”?於是攜着疑惑翻開了這本書……

先來介紹一個本書的作者:方華,江西省弋陽縣教育體育局局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行政專業委員會的常務理事,江西省督學,《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特約撰稿人,《教師博覽》簽約作者。中國教師報"2014年度全國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長",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細細地品讀這本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共分六個章節,分別是一、教育是什麼,二、課堂從什麼時候開始,三、怎樣對待孩子,四、做個懂行的教育管理者,五,做有温度的鄉村教育,六、學校因何而美,下邊的文章多數都是方華局長這些年來在各大報刊發表的文章和一些隨筆感悟等。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展現了他自己長期以來對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在字裏行間折射出自己對教育的温度的追求與渴望。書中,方華老師一再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教育,應該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老師、學生在愛中接受教育,我非常認同他的這些觀點。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本書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總結出的解決方案和採取策略。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一個人的高度,通過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方老師的教育高度,方老師對教育的獨特見解。下面我從具體幾篇文章談談我的一些感觸:

《辦好教育需要靜下來》讓我懂得教育是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需要時間,不能求高、求快、求全,讓孩子在“靜”的環境下成長才是好的教育。本文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這一年教育教學工作,讓我明白我需要靜下心來給學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讓底線成為教育的起點》讓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價值同時也讓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操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培養出什麼類型的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都起着主導作用,我們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的那麼優秀,但我們要不放棄、不歧視、不丟下任何一個學生,這不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教育,應給學生一個美麗的期待》方老師用自己真實的教學經歷讓我認識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錯誤,對於“成功”一詞的定位錯誤,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過的錯一而再的重複。我們應該在不斷的改正錯的教育觀念和行為中實現一個教師的成長,教育者做為一定程度的“公眾人物”更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們應該用最正確客觀的言行來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獨行俠”做不好教育》《家校共育贏未來》讓我更加了解了家校合作的意義,合作的原則和方法,更明白了家校合作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減輕老師平時在工作中學生帶來的煩惱和心累,辛苦一陣子,輕鬆每一天。

讀完《做有温度的教育》一書,讓我明白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温度的。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善意的舉動,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温度。此刻在我腦海裏浮現的是,寒風中王校長在校門口為來參加期末考試的一二年學生加油鼓氣的畫面,中層幹部用微笑迎接每一個入校的孩子並向他們問好,是董雪璐那是那一句,我要讓孩子來到學校訓練能看到老師在這裏,等着他們呢,還有一年級班主任蹲下身子為學生寄鞋帶的温情鏡頭。

教育的温度來自師生朝夕相處的真摯情誼,來自學生對學生的純真關愛,來自老師與老師之間的團結融洽。它就在班級的某個角落,就在校園的某個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邊,就在每天上演着的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教育故事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