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人生演講稿2篇 讀書,磨礪人生

來源:巧巧簡歷站 5.18K

讀書是一種永恆的追求,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閲讀,我們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智慧,從而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在這篇演講稿中,我們將探討讀書與人生的關係,探究讀書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讀書與人生演講稿2篇 讀書,磨礪人生

第1篇

我們都學過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讀書便是我們的源頭活水。

三毛説,我讀書,讓我多活幾度生命。雖然她自殺了,但我們的人生長度和她比起來顯然要少了許多。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對話。一本好書,可以給與我們太多的東西。

沒有別的事情能比讀一本好書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精神上的樂趣,即使只讀半小時,也會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剛強。

培根説過:讀書使人充實然後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書中即便沒有顏如玉,但書中卻有真、善、美,書中自有正能量。

對一個人一生中影響最大的是人文素養,而一個民族最大的悲哀是文化素養的缺失。而一個缺少閲讀的民族勢必是一個文化素養缺失的民族,我們時代的精英,早已不再走進圖書館,而只把目光投向網絡,投向那熱鬧卻毫無價值的快餐文化,我們關心明星緋聞勝過關心文化事件。

當莫言諾貝爾獎的熱潮過去,還有幾個人去看他的書?20xx魯迅誕辰130週年,有幾個人紀念。而法國是如何紀念雨果誕辰的,德國是如何紀念歌德席勒的。20xx年,雨果誕辰200週年,法國將那一年定為雨果年,有800多項紀念活動。我們呢?20xx年元旦前一天凌晨,史鐵生逝世,他的身體器官連夜捐贈,可是又有幾個人沉浸在他逝世的哀痛中。

莎士比亞所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沒有了書籍,我們又該去向何方?

一個剛剛誕生的新生兒,在他生長的過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與身體的發育、成熟一起成長?在一定意義上説,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發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狀況。

讀書是傳承文明的橋樑,是延續文化的中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應該伴隨着讀書而發展。

縱觀世界各國,凡是崇尚讀書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

全世界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國民閲讀調查:日本的40本,法國的20本,

酷愛讀書,使猶太人在亡國兩千年之後,又能重新復國(以色列)的重要原因;酷愛讀書,使猶太人在復國之後,能迅速建成一個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原因;

酷愛讀書,使猶太人在流離失所中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和門德爾鬆等無數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重要原因;酷愛讀書,使猶太人不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歷屆諾貝爾獎得主中也有驚人比例的重要原因。

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讀書,熱愛讀書的民族。只是隨着科舉制度的出現,讀書人的閲讀視野狹窄了。

現在的應試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兑了學生讀書的空間。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除了一大摞教科書外,學生幾乎不再有、也不再讀其他的書。這就使他們的精神世界逐漸荒漠,人生色彩逐漸暗淡。

另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國民保持讀書習慣的僅佔5%。從總趨勢看,中國國民閲讀率呈下降趨勢。這個狀況令人擔憂。

不説整個民族,説我們自己。中國人年均讀4.3本書,而我們呢,是不是像工資、像假期一樣拖了後腿。

就像上次講的心理健康一樣,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下自己的精神境界,關注下自己的心靈,自己的靈魂。

在整天忙碌之餘,會不會感到精神空虛。十年之後,我們是否要變成腦袋空空,大腹便便的人。

讀書與人生演講稿2篇 讀書,磨礪人生 第2張

第2篇

有人説: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我相信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在知識的時代裏,教師更應該多讀書,讓讀書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後悔的是我以前沒讀過太多的書,不過現在我真正喜歡上了讀書。

童年時代我看過一些小人書,那時我只是對那些五花八門的畫面感興趣而以,內容全不在意,那時不會讀。

上國中,師範後,我除了讀好學校開設的幾門科目外,課餘我就讀一些金庸的武打小説,瓊瑤的言情小説,這些不太管用,那時沒讀到好書。

96年參加工作了,我曾想:面對一羣孩童,憑我已有的知識應綽綽有餘了吧!於是,我雄心勃勃,滿懷激情地投入工作中。誰知一站上講台,方知自己知識的貧乏。儘管上課前自己精心準備,教學環節可謂設計得天衣無縫,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讓人感到語言的貧乏,感染力的缺乏。而在聽課時,看到一些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出口成章、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美的享受。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與無知,於是工作之中慢慢有針對性地讀了點與語文教學有關的書籍。讀了這些教學書籍,我很快就有了更深厚的教育理論作支撐,對我教學實踐中分析教材是很有幫助的,也讓我在教學過程中能更加的應用自如,還使我課後常常會驚歎原來還可以這樣上,我怎麼沒想到呢?讀了這些書,我在教學實踐中思路會更寬,更具有創新性,課堂也變得更精彩。

隨着工作時間的增長,惰性慢慢地在心中滋生開來,大有看透生活隨波逐流的趨勢了。於是以後的三兩年中,特別是結婚育子之後,生活的千頭萬緒加之自己對工作有點缺少熱情的身心,讀書與我幾乎成了陌路。我僅憑着當初的一點積累繪聲繪色地講着自己一直從教的語文課,雖然自我感覺還深得學生喜愛,但現在想來,那是自己的個性和愛心贏得的學生的認可與尊重而已,真正給予學生的,或許只是照本宣科之類的語文知識罷了。如果在這裏要我説真心話,那時真是對不起學生。

生活往往便是這樣,到處充滿了機遇或是挑戰。近幾年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素質教育的大力提倡,使我在教學上有點舉步維艱了。畢竟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自己沒有受過真正的高等教育,畢竟自己儲存的語文知識和教育管理知識太過羞澀……而頭腦當中沒有這些硬件是行不通的,你只會被改革的潮流給衝跨。為了使自己不至於被淘汰,除了走出去聽課學會了一些東西之外,還真又讀了一些與教學管理有關的書,印象中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走進學生心靈》等讓我受益頗多,自己的班主任管理能力也有了質的提高。感謝這及時的教育改革。

我真正的喜歡讀書是在調到龍美希望國小之後,領導、老師們的博學廣識讓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與無知,不甘落後的我感到了應當珍惜並利用好自己的生命,不能用貧乏的學識誤人子弟。唯有通過讀書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於是,我除了讀自己喜愛的文學書籍和與孩子們貼近的自然百科書籍外,更是如飢似渴地讀有關教育教學專業方面的書。比如: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朱永新《新教育之夢》、竇桂梅的《教育隨想》等等一系列有關教育等方面的書刊。從這些書中,我吸取到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從這些書中,我學到了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從這些書中,我感受到了時代對我們教師的要求;從這些書中,我領悟到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當然,我也從這些書中學會怎樣與孩子們溝通交流,平等相處。讀名家的書,我受益匪淺。我為對所讀的書作徹底的思考,進一步梳理思緒,從而深化和豐富認識。讀書後我還要堅持寫作。再把讀書與實際工作相聯繫,因為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終都要回到課堂、所有的課堂最終都要回到細節,我在讀書中去體會怎樣備課,怎樣上課,怎樣評課,做到讀教相長。在實踐後,我勤於反思,堅持寫教育教學反思和隨筆,教育敍事,撰寫論文,很好地促使了自己的思想總結與專業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一些意料之外的獲獎證書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頓感讀有所獲,讀有大獲。就這樣慢慢地我與書成了朋友,感覺生命突然又充實起來,那滋味真好:與書為伴,活着不累。

朱熹老師告訴我們: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往後,我想我會越讀越有勁的:為了將更多的知識傳給學生,為了自己的工作更出色,也為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平庸而有滋有味……朋友們,讓讀書點亮我們的人生,在工作之餘多讀書吧,給學生做個榜樣,也給自己一個希望、一份一定會有的人生收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