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岑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5W

家世背景

岑參於開元三年(715年)生於河南仙州(今河南許昌附近),時父為仙州刺史。岑參的高祖善方時已由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遷居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於一個官僚貴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長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長倩被殺,五子同賜死,羲亦伏誅,身死家破,岑氏親族被流徙的數十人。他的父親植曾作過仙、晉(今山西臨汾)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早年經歷

岑參幼年家境孤貧,只能從兄受學,岑參天資聰慧,五歲開始讀書,九歲就能賦詩寫文。 這種聰明早慧與他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岑參的父親開元八年(720年)轉晉州刺史,他隨父居晉州。父死後,仍留居晉州,直至開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 。不久又移居潁陽(今河南登封縣西南七十里潁陽鎮)。嵩陽、潁陽為嵩高山東西兩峯所在地,東峯太室在嵩陽,西峯少室在潁陽,兩室相距七十里,岑參在這兩地都結有草堂。嵩高為五嶽之一,奇峯峻嶺,古木流泉。年輕的詩人在這幽靜的自然環境中潛心攻讀,嘯傲山林,不僅在學問上打下了廣博的基礎,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種沉雄淡遠、新奇雋永的詩風。他早期的作品淡遠多於沉雄。出塞以後,沉雄悲壯中亦不乏淡遠。岑詩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

仕宦生涯

岑參二十歲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敍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李白、杜甫、高適等遊,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於“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後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

稱“岑嘉州”。罷官後,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歲。

岑參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

個人成就

詩歌文學

岑參歿後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8卷,是為岑詩編集之始。到宋代,演變為8卷、7卷、10卷三種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傳。通行的《四部叢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變而來;而《全唐詩》4卷本,則似由宋刊8卷本演變而來。今人陳鐵民、侯忠義參校過多種版本,作《岑參集校注》。

邊塞詩

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以邊塞詩為主,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裏,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裏,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

特點在他的創作裏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中傑出代表作之一。《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也是寫唐軍出征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説是和前兩詩鼎足而三的傑作。

岑參還有不少描繪西北邊塞奇異景色的詩篇。象《火山雲歌送別》以及《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更充滿奇情異采。

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着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他充滿激情地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鬥精神,如《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了將士們勇往直前、轉戰沙場雪海的壯烈場面。“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將士們奮不顧身,充滿了忠勇愛國的精神。又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詩人描繪將士們在風雪中緊張的戰前行軍:“將軍金甲夜不脱,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

面如割。”岑參也揭露了軍營生活中苦樂不均的現象。他在《玉門關蓋將軍歌》中描寫邊疆大將的生活是“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鏜亂點野酡酥。紫紱金章左右趨,問着即是蒼頭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卻是“戰士常苦飢,糗糧不相繼”。岑參敍寫了祖國西陲的壯麗山川等,對千變萬化的邊疆景色,給以生動誇張的藝術描繪,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是邊塞風雪,卻給人以春意無邊的感覺。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愛國詩人陸游曾稱讚説,“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詩集》)。天寶後期,唐帝國內政已極腐敗,但在安西邊塞,兵力依然相當強大。岑參天寶十三載寫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一詩就曾經描寫了當時唐軍的聲威:“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亂髮生。岑參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形勢下產生的。因而成為邊塞詩派的代表。

山水詩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歎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説“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

風格轉變

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抒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

,頗近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歎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精衞》、《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功,也委婉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悲慘。火山雲、天山雪、熱海蒸騰、瀚海奇寒、狂風捲石、黃沙入天等異域風光,也均融入其詩。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輪台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

岑參晚年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後,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但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展。

作品一覽

岑參作品

詩歌作品目錄

作品集《岑嘉州集》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宮諸故人》

《過樑州奉贈張尚書大夫公》

《登北庭北樓呈幕中諸公》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

《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通人》

《潼關鎮國軍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青山峽口泊舟懷狄侍御》

《寄青城龍溪奐道人》

《梁州對雨懷麴二秀才便麴大判官時疾贈餘新詩》

《潼關使院懷王七季友》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宿華陰東郭客舍憶閻防》

《宿東溪王屋李隱者》

《郊行寄杜位》

《懷葉縣關操姚曠韓涉李叔齊》

《西蜀旅舍春歎寄朝中故人呈狄評事》

《太白東溪張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

《上嘉州青衣山中峯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

《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時二公併力杜元帥判官》

《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春遇南使貽趙知音》

《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時王子欲應制舉西上》

《終南雲際精舍尋法澄上人不遇歸高冠東潭石淙望秦嶺微雨作貽友人》

《敬酬杜華淇上見贈兼呈熊曜》

《酬成少尹駱谷行見呈》

《虢中酬陝西甄判官見贈》

《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

《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

《送祁樂歸河東》

《北庭貽宗學士道別》

《送許拾遺恩歸江寧拜親》

《虢州郡齋南池幽興因與閻二侍御道別》

《青龍招提歸一上人遠遊吳楚別詩》

《送李翥遊江外》

《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送張祕書充劉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覲省》

《冬宵家會餞李郎司兵赴同州》

《送顏平原並序》

《送狄員外巡按西山軍得霽字》

《虢州送鄭興宗弟歸扶風別廬》

《澧頭送蔣侯》

《送永壽王贊府徑歸縣得蟬字》

《南池宴餞辛子賦得蝌斗子》

《登嘉州凌雲寺作》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登千福寺楚金禪師法華院多寶塔》

《出關經華嶽寺訪法華雲公》

《春半與羣公同遊元處士別業》

《陪羣公龍岡寺泛舟得盤字》

《終南山雙峯草堂作》

《左僕射相國冀公東齋幽居同黎拾遺賦獻》

《過緱山王處士黑石谷隱居》

《緱山西峯草堂作》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觀楚國寺璋上人寫一切經院南有曲池深竹》

《尋鞏縣南李處士別業》

《聞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報恩寺》

《自潘陵尖還少室居止秋夕憑眺》

《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蘿舊齋》

《過王判官西津所居》

《因假歸白閣西草堂》

《題華嚴寺瓌公禪房》

《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在蜀》

《太一石鼈崖口潭舊廬招王學士》

《林卧》

《驪姬墓》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

《楚夕旅泊古興》

《先主武侯廟》

《文公講堂》

《揚雄草玄台》

《司馬相如琴台》

《嚴君平卜肆》

《張儀樓》

《昇仙橋》

《萬里橋》

《石犀龍》

《女祠》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

《與鮮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下外江舟懷終南舊居》

《安西館中思長安》

《暮秋山行》

《赴犍為經龍閣道》

《江上阻》

《經火山》

《題鐵門關樓》

《早上五盤嶺》

《峨眉東腳臨江聽猿懷二室舊廬》

《東歸發犍為至泥溪舟中作》

《阻戎瀘間羣盜》

《郡齋閒坐》

《衙郡守還》

《行軍詩二首時扈從在鳳翔》

《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樹降甘露詩》

《劉相公中書江山畫障》

《精衞》

《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贊府赴選得歸字》

《送劉郎將歸河東同用邊字》

《滻水東店送唐子歸嵩陽》

《西亭送蔣侍御還京得來字》

《水亭送劉顒使還歸節度得低字》

《送楊錄事充潼關判官得江字》

《送裴判官自賊中再歸河陽幕府》

《送陝縣王主簿赴襄陽成親》

《送李卿賦得孤島石得離字》

《送王錄事卻歸華陰》

《送二十二兄北遊尋羅中》

《送鄭堪歸東京汜水別業得閒字》

《送崔全被放歸都覲省》

《送孟孺卿落第歸濟陽》

《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

《送楊千牛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得寒字》

《送胡象落第歸王屋別業》

《送顏韶得飛字》

《送杜佐下第歸陸渾別業 》

《送張郎中赴隴右覲省卿公時張卿公亦充節度留後》

《送楚丘麴少府赴官》

《石上藤得上字》

《臨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題縣南樓》

《客舍悲秋有懷兩省舊遊呈幕中諸公》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敷水歌送竇漸入京》

《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火山雲歌送別》

《青門歌送東台張判官》

《梁園歌河南王説判官》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

《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

《送費子歸武昌》

《送韓巽入都覲省便赴舉》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

《偃師東與韓樽同詣景雲暉上人即事》

《醉題匡城周少府廳壁》

《敦煌太守後庭歌》

《喜韓樽相過》

《銀山磧西館》

《感遇》

《太白鬍僧歌並序》

《衞節度赤驃馬歌》

《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

《裴將軍宅蘆管歌》

《韋員外家花樹歌》

《醉後戲與趙歌兒》

《範公叢竹歌並序》

《玉門關蓋將軍歌》

《贈酒泉韓太守》

《贈西嶽山人李岡》

《送張獻心充副使歸河西雜句》

《送郭義雜言》

《送魏升卿擢第歸東都因懷魏校書陸渾喬潭》

《送魏四落第還鄉》

《送宇文南金放後歸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

《西亭子送李司馬》

《漁父》

《登古鄴城》

《邯鄲客舍歌》

《宿蒲關東店憶杜陵別業》

《感遇》

《優缽羅花歌並序》

《蜀葵花歌》

《題李士曹廳壁畫度雨雲歌》

《入蒲關先寄秦中故人》

《長門怨》

《寄左省杜拾遺》

《歲暮磧外寄元》

《寄宇文判官》

《宿關西客舍寄東山嚴許二山人》

《丘中春卧寄王子》

《江行夜宿龍吼灘臨眺思峨眉隱者兼寄幕中諸公》

《漢川山行呈成少尹》

《奉和杜相公初發京城作》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見呈》

《虢州酬辛侍御見贈》

《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壘山思故園見寄》

《南樓送衞憑得歸字》

《送王伯倫應制授正字歸》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陽字》

《崔駙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得苗字》

《送李郎尉武康》

《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送蜀郡李掾》

《送鄭少府赴滏陽》

岑參歿後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8卷,是為岑詩編集之始。到宋代,演變為8卷、7卷、10卷三種刊本。宋刊10卷本已不傳。通行的《四部叢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變而來;而《全唐詩》4卷本,則似由宋刊8卷本演變而來。今人陳鐵民、侯忠義參校過多種版本,作《岑參集校注》。岑參事蹟見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唐才子傳》。近人賴義輝作《岑參年譜》,聞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證》,李嘉言作《岑詩系年》。

詩歌特色

詩文特色

岑參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

出色,“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岑參兩度出塞,寫了七十多首邊塞詩,在盛唐時代,他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筆下,在大唐帝國的偉大力量面前任何敵人都不能成為真正的對手,所以他並不需要寫士兵們的出色奮鬥和艱苦犧牲,他要寫的是橫在戰士們面前的另一種偉大的力量,那就是嚴酷的自然。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如沒有積極進取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很難產生這種感覺的,只有盛唐詩人,才能有此開朗胸襟和此種藝術感受。

岑參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塞外之景。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

“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生動誇張、慷慨激昂、奇峻壯闊、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語言變化自如。

他的詩歌中有關邊塞風習的描寫,也很引人注目。這裏軍營生活的環境是:“雨拂氈牆濕,風搖毳幕羶”(《首秋輪台》);將軍幕府中的奢華生活的陳設是:“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鐺亂點

野駝酥”(《玉門關蓋將軍歌》);這裏的歌舞宴會的情景是:“琵琶長笛齊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金叵羅”(《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曼臉嬌娥纖復濃,輕羅金縷花葱蘢。回裙轉袖若飛雪,左延右延生旋風”(《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延歌》)。這些都是習於中原生活的岑參眼中的新鮮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詩中還反映了各族人之間互相來往,共同娛樂的動人情景:“軍中置酒夜撾鼓,錦筵紅燭月未午。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于貂鼠袍”(《趙將軍歌》)。岑參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卻很深厚。但是,他的《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一詩:

聞説輪台路,年年見雪飛。春風曾不到,漢使亦應稀。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更表現了他把國事放在首位的動人心情。

安史亂後,他雖然也在《行軍二首》等個別詩篇中,發出了一些傷時憫亂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説的那些邊塞詩,就未免有些遜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歎寄朝中故人呈狄評事》詩説:“四海猶未安,一身無所適。自從兵戈動,遂覺天地窄。”這種心情也可以説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對安史之亂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不可否認,岑參的詩的確極富感染力。

詩詞評價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後人集據此演變。今人陳鐵民、侯忠義有《岑參集校注》。事蹟見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

岑參的詩歌,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這和高適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缺乏高適詩中那種對士卒的同情。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出身和早年經歷和高適不同。

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他的詩,形式相當豐富多樣,但最擅長七言歌行。有時兩句一轉,有時三句、四句一轉,不斷奔騰跳躍,處處形象豐滿。在他的名作《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等詩中,從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學習。

杜確《岑嘉州詩集序》説他的詩“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可見他的詩當時流傳之廣,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稱讚過他的詩。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更説他的詩“筆力追李杜”(《夜讀岑嘉州詩集》)。評價雖或過當,岑詩感人之深卻可以由此想見。

可是他出生在這樣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對他一生的生活、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歷代的評論家認為岑詩俊逸悲壯,我們對這四個字反覆玩味,其實就是熱衷功名,勇於進取,和全身遠禍,遁蹤山林這兩種思想矛盾在詩歌創作上的反映。這一對矛盾自始至終地貫穿在詩人岑參的一生中。這種江湖魏闕的思想矛盾,在唐代詩人中是具有普遍性的。超逸豪邁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亦不例外,他一方面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而另一方面卻多次上書州官,以毛遂自比,《與韓荊州書》説:“而今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岑參在詩歌中反映出來的心情,不僅受家庭影響,亦有其社會基礎。

歷史記載

唐,杜確《岑嘉州詩集序》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

《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一·經籍考五十八》:《岑參集》十卷

人物軼事

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參在武威辦完軍務,趕回西域,途經赤亭,戍邊的士兵讓他題詞、賦詩。岑參和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託詞。剛題完一首詩,不料,擠在當中的一個小孩

,隨口吟了出來。岑參有些吃驚,這裏還有這樣的孩子。士兵告訴他説:“這個小孩子是個回鶻放羊娃,一次大風,這個放羊娃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是我們允許他在這放羊的。”岑參轉過頭問放羊娃:“是誰教你漢語的?”放羊娃説:“是父親。”一個士兵説:“他家是早年流落到這裏的。”放羊娃從懷裏掏出一本破舊的書遞給岑參。岑參不懂回鶻文,問放羊娃。放羊娃説:“是爺爺寫的,叫《論語》。”岑參沒再吱聲,他撫摸了一下放羊娃的頭,給放羊娃題了一幅字:“論語博大,回鶻遠志。”放羊娃把題詞揣到懷裏,向岑參鞠了三個躬,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親聽説詩人岑參來此,就領着放羊娃找到岑參説,他家是書香門第,原來在漠北草原,因宮廷之亂逃亡西域。他懇求岑參收孩子為義子,教以成人。岑參內心非常喜愛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軍隊很缺翻譯,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於是,對放羊娃的父親説:“我是軍人,要收他為義子,我得把他帶走。”放羊娃的父親立刻答應了岑參。放羊娃的名字原來叫也裏,岑參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岑鶻”。就這樣,岑鶻跟着岑參參軍入伍,來到了輪台。幾年過後,岑鶻在岑參的悉心教導下,不僅聰明幹練,而且精通漢語和回鶻語。岑參入關赴任,向朝廷舉薦了岑鶻。岑鶻沒有辜負老師的栽培,一邊工作,一邊培養了許多翻譯。岑鶻晚年回到了家鄉蒲昌,享受天倫之樂。他繼續教育他的兒孫們,講岑參的故事。後來,回鶻首領僕固俊盡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鶻王國。岑鶻後代多有在王國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譯家舍蘭蘭就是岑鶻的後代。

墓中賬單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羣(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館”之稱。而考古工作者在506號墓穴中,意外地發現了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岑參留下的一紙賬單。岑參的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屍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個紙糊的棺材,並伴有紙糊的衣帶、鞋等隨葬物品。可能是古代紙張珍貴稀少,用過的紙不會隨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這些隨葬品所用的冥紙就是當時使用過的文件、檔案、書信、賬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漢文墨筆書寫。這些紙做的隨葬品拆開來,就是聞名天下的“吐魯番文書”。岑參的這張賬單,就出自其中,這是詩人無意間給我們留下的珍貴文物。試想,在邊塞的風雪大漠中,年輕的詩人岑參也是一位意氣風發、胸懷壯志的青年,他征戰馳騁在大漠邊關,往來於天山、輪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飛馬而來,在驛站稍事休整,備足糧草,又跨馬匆匆而去。在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驛站的馬料出入賬上有一筆清楚地記載着: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鬥)伍勝(升)付健兒陳金。

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參。所以史學家斷定這裏的“岑判官”就是岑參。這筆賬説的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就是這張賬頁,不知被什麼人糊在了一個紙棺上,在1000多年後,奇蹟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發掘出來。岑參曾兩度出塞,前後在邊塞生活了6年,寫了大量的邊塞詩,他的詩氣勢雄渾、色彩瑰麗、想象豐富、筆法多變,呈現出一幅幅奇異而又壯美的塞外圖景。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應該是這些詩人,普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洋溢着開拓進取、建功立業的激情與夢想。正是這種粗獷豪邁的氣質,造就了令後人永遠仰慕的盛唐輝煌。

邊塞詩派

邊塞詩派是盛唐詩歌流派之一,以書寫戰爭為主題,亦有歌詠

塞外風光,反映戰爭殘酷,黯然思鄉之作。代表詩人是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等。唐時,中央政權與歐亞各國及國內各民族之間有着廣泛的往來,但也時常發生一些民族衝突,邊塞戰爭頻繁。這些歷史現象對當時的生活影響較大,因此也成為很多詩人歌詠的題材。邊塞詩作者結合壯麗遼闊的邊疆景象,表現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抒發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反映征夫思婦的憂怨以及連續的荒涼艱苦生活,同時也反映了唐帝國內部的各種矛盾。 邊塞詩人的作品氣勢奔放,慷慨激昂,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邊塞詩人深入表現邊塞生活,不論從開拓詩歌的表現題材,還是藝術上的創新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李頎的《古從軍行》是唐邊塞詩中的傑作,王之渙和崔顥等人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邊塞詩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高適、岑參,因而該詩派又稱高岑詩派。

人物爭議

籍貫爭議

關於岑參的籍貫,學界有兩説:一謂江陵人,一謂南陽人。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謂岑參唐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其先世本世居南陽棘陽,樑時長寧公善方始徙江陵。諸書稱岑為南陽人,蓋從其郡望。此後陳鐵民等撰《岑參年譜》亦同意聞説之考證。但此後學者中亦有人堅持“南陽”説,如任曉潤《岑參生年籍貫考》就認為,岑參的籍貫應是唐代棘陽(今河南南陽)人;廖立《唐代户籍制與岑參籍貫》則從唐代户籍制的考察入手,論證岑參的籍貫當為“南陽”;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岑參年譜》也認為,岑參“祖籍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樑時徙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似亦傾向於南陽説。

生卒年考

岑參的生卒年 岑參的生卒年史無明文,長期以來亦無確考,本世紀學界頗多異説:

1、賴義輝《岑參年譜》考證岑參當生於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卒於大曆四年(公元769年)。

2、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則不同意賴説,通過詳細考證認為,岑參生於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卒於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六歲;後來陳鐵民《岑嘉州系年商榷》也同意此説。

3、曹濟平《岑參生年的推測》也認為,賴説的錯誤較明顯,但聞一多先生的證説亦有不足之處,他認為,岑參生於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更為確切。任曉潤《岑參生年、籍貫考》也持此説。

4、劉開揚《略談岑參和他的詩》以為岑參生年最少應該比聞氏所定的後一年,即公元716年,至公元770年死去時為五十五歲。

5、孫映逵《岑參生年考辨》通過對岑參及第授官之年的考證,認為岑參應生於公元717年(開元五年)。

對於岑參的卒年、月,學界有三説:一為聞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證》所考的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正月説;一為賴義輝《岑參年譜》提出的大曆四年説,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則認為,聞一多的考慮還欠周到,經過他的推測,岑參應當死於大曆四年十二月下旬。一為王勛成《岑參去世年月考辨》所云,疑參於大曆十月左右即病逝於東歸途中之船上,其地可能在嘉、戎一帶,而非成都之旅舍。

遊河朔時間考

岑參遊河朔的時間 關於岑參遊河朔的時間,聞一多在其《岑嘉州系年考證》中有較詳細的考證,他認為,岑參於開元二十九年遊河朔,春自長安至邯鄲,歷井陘,抵冀州。八月由匡城經鐵丘,至滑州,遂歸潁陽。陳鐵民等《岑參年譜》則不同意聞説,認為岑參於開元二十七年遊河朔。春自長安經古鄴城至邯鄲,復由邯鄲抵貝丘。暮春自貝丘至冀州。四月由冀州抵定州。後到井陘。冬抵黎陽、新鄉。

岑參“西征”本事及其他邊塞經歷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是岑參兩首著名的邊塞詩,對於此兩詩的背景,聞一多認為是“天寶十三載冬破播仙之作”,此説為李嘉言《岑詩系年》、馬茂元《唐詩選》、林庚、馮沅君《中國曆代詩歌選》及其他一些選注本所沿用,影響較大。

陳鐵民《岑嘉州系年商榷》提出此兩詩與《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章》同指一事,似不妥當,然未作辨析。胡大浚《岑參“西征”詩本事質疑》從邊疆歷史地理的實際出發,對上述兩家説法細加考察,認為聞一多將兩詩繫於天寶十三載封常清攝御史大夫之後固然是正確的,但把它同《凱歌六章》並列為徵播仙之作,則顯然不妥。胡文認為,常清之破播仙,當在天寶十三年冬末至次年初春,岑參乃作《凱歌六章》以頌之;而《輪台歌》、《走馬川》所敍西征事,當在十三載九月,或十四載九月常清返京之前。在胡文發表後不久,孫映逵撰《岑參“西征”詩本事及有關邊塞地名》與胡文商榷,孫文認為西征與破播仙是一役,聞説是確當的,岑詩中的“西征”即是征討入寇吐蕃(而不是徵回紇),同時也是征討吐蕃支持下的叛鎮播仙;而且三詩所寫地理位置亦合,在行軍路線和地點上也無矛盾。胡大浚《再論“西征”本事――答孫映逵同志》再次強調“西征”與“破播仙”並非一役,且就二詩詩意的理解提出了一些與孫文不同的看法。

此外,孫映逵《岑參邊塞經歷考》一文將岑參兩次赴西北邊塞的經歷作了考證,其中與聞一多《考證》、李嘉言《系年》及陳鐵民等《年譜》多有不同。

岑參的隱居問題 岑參一生曾有幾次隱居,對於其《感舊賦序》中所説的“十五隱於嵩陽”一句所指,聞一多認為,此乃指開元十七年(岑參十五歲)移居河南府登封縣(太室別業)事,嵩陽乃是太室。陳鐵民《岑嘉州系年商榷》則認為此句主要應指作者十五歲至二十歲左右隱於少室的一段經歷。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岑參年譜》則認為,當指其十五歲至二十歲隱於太室、少室兩山事,不一定專指一處。另外,陳鐵民此文還認為,岑參至晚於開元二十九年時已隱居終南,但這種隱居,乃是一面隱居,一面不斷尋求出仕的道路。

岑參的交遊 此類文章首推聞一多的《岑嘉州交遊事輯》,後來諸年譜也都涉及到一些。八十年代後又產生了幾篇考述岑參交遊的論文,如王劉純的《岑參交遊考辨》、廖立的《岑參師友考》等。

唐朝歷史——岑參

唐朝歷史——岑參 第2張

唐朝歷史——岑參 第3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