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員學習心得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W

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下面本站小編整理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員學習心得範文,歡迎閲讀。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員學習心得範文

範文1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明確要求。全面準確領會藴含其中的深刻涵義,對我們貫徹落實好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意義重大。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近幾年正在遭遇逆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趨勢。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鉅。我們務必要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審時度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激發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持續釋放。今年以來,在疫情籠罩全球經濟的陰影之下,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迅速走出低谷實現正增長,主要是因為我們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實現經濟良性循環。由此可見,堅持擴大內需,既是當前應對疫情衝擊的需要,也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更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充分利用大國經濟特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只要我們立足擁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這一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緊扣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努力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我們就會越來越成為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一定要聚焦“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一方面,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立足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和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努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另一方面,要依託強大國內市場,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在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中不斷謀求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樣,我們就能在應對各種衝擊和挑戰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範文2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學把握市場與政府關係進行了深刻總結,標註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明確方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會使14億中國人民的活力充分激發,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逐步邁向共同富裕。這種推動現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的。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堅持唯物辯證法,我國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發揮兩方面優勢,不斷在實踐中解決市場與政府關係這道世界性經濟學難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十三五”時期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都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結果。

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統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如何更好解決發展中依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妥善應對明顯增加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緊緊扭住市場與政府關係的關鍵環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才能把市場活力、制度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朝着既定目標堅定前行。

讓市場更加有效,是提升經濟運行質量、效率與動力的必需。與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國市場體系還不夠健全、市場競爭還不夠充分、市場秩序還不夠規範、要素市場發育還相對滯後,影響了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成為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的短板。補足短板、建立完善“有效市場”,必須尊重經濟運行規律,着力打破行業壟斷、進入壁壘、地方保護,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循着這一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一系列激發市場活力的戰略性舉措,如何創造性地將這些舉措落實到位,考驗着相關部門和各個地方的智慧與能力。

更有效的市場,需要一個與之匹配的更有為的政府。一方面,激發市場活力,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不能伸得過遠、管得過多,要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突破作用和國內大市場的需求引領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把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該放的權放到位,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另一方面,保證市場有序規範健康運行,政府不能當“甩手掌櫃”,要更多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把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推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路是走出來的,事是幹出來的。邁向新徵程,我們要切實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指引和戰略部署,不斷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讓更加有效的市場與更加有為的政府形成合力、相得益彰,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煥發持久魅力。

範文3

擁有堅實發達的實體經濟,是使我國具有長遠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並圍繞實體經濟發展進行詳細部署。這是黨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所在。回望“十三五”,中央圍繞實體經濟發展作了多次重要部署,無論是強調“着力振興實體經濟”“夯實實體經濟根基”,還是提出“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始終不變的核心邏輯就是“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應該説,我國是靠實體經濟發展起來的,還要依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乃至2035年的遠景目標,必須向夯實實體經濟發力。這是我們始終要保持的一種戰略定力。

展望新徵程,要深刻洞察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時”與“勢”、“危”與“機”。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風起雲湧,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國際格局演變,各國圍繞實體經濟的競爭更加激烈。一些發達國家反思“脱實向虛”的發展模式,甚至借疫情企圖鼓動產業鏈“去中國化”“本土化”,給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向內看,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亟待“闖關”,如果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體系作為依託,無論是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還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把實體經濟發展放在更宏大的歷史維度上來把握。要統籌考慮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堅持實體產業以我為主,抓住重點領域,優化支撐保障,不斷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堅持實體產業以我為主。目前,我國一些實體行業長期處於供應鏈下游甚至外包位置,遠離產業鏈核心,導致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模式相對粗放且較為被動。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堅持自立自強,構建可靠可控的強大產業鏈。在繼續千方百計保住產業鏈完整性的基礎上,要拉長長板、補齊短板,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此外,還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築牢實體經濟根基,把實體產業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堅持突出重點領域。製造業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要在“去”“轉”“育”上做文章:要對落後產能堅決徹底地“去”,加快“騰籠換鳥”;要藉助新技術有力地“轉”,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改造;要瞄準高端前沿精準地“育”,突破性培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高端產業,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堅持優化支撐保障。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投資力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還要加快推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投資,鋪就長遠發展的“高速路”。同時,要讓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不斷匯聚,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產業支撐。

範文4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新高度、從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科技實力直接關係到世界政治經濟力量的變化,也決定着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當今世界,核心技術、高端科技就是現代的“國之利器”,誰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贏得長遠發展的巨大優勢。

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國際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各國都千方百計築強已有的科技優勢,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也是換不來的,在引進高新技術上我們不能抱任何幻想。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無論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內涵型增長,還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都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奮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走出一條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把更多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此,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首要的是明晰主攻方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找準我國科技發展現狀和應走的路徑,把發展需要和現實能力、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統籌起來考慮,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將現存的“卡脖子”環節逐個攻克。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關鍵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為創新創造者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基礎條件、搞好相關服務;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努力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後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價值鏈;要狠抓創新體系建設,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同時也要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重點是抓好科技創新主體。既要有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又需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力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沒有科技的自立自強就沒有出路。我們要深刻認識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長期性、艱鉅性,提前謀劃,保持定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保已經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真正落實到位,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科技創新的動力引擎。

範文5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首次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面向這一清晰的美好藍圖,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採取更有力的舉措,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實現共同富裕,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懈奮鬥,在實踐中形成了先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規律性認識,推動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共享水平顯著提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意氣風發走上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徵程。黨的十九大在未來30多年的戰略安排中,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分階段、分步驟進行了謀劃和部署。生逢美好時代,我們親眼見證着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民生福祉不斷改善、兜底保障不斷夯實、貧困人口成功脱貧的歷史奇蹟。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遠景目標,為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吹響了奮進的號角。

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就要進一步把“蛋糕”做大。實現共同富裕,最終靠的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徵途上,我們要堅持不懈抓發展,特別是要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擴大經濟總量,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讓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堅實起來,讓我們的“家底”越來越厚實。

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還要進一步把“蛋糕”分好。我們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如果發展不能迴應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羣眾得到實際利益,發展就失去了意義,也不可能持續。要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體人民,讓老百姓的“錢袋子”更鼓、過好日子的底氣更足。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是由一個一個階段性目標逐步達成的。中國即將全面建成惠及14億多人口的小康社會,成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並提出建議,順應億萬民眾的期盼,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作出部署,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我們相信,當歷史的指針划向21世紀第35個年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將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把藍圖變為現實,是一場新的長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人民羣眾拿出勇氣和智慧,用勤勞的雙手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共同富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