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4W

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召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十九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

十九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1】

為期4天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10月29日在北京閉幕,逾6000字的會議公報同日發佈。從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到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全會着眼未來5年乃至15年發展提出的建議,勾勒出一個有“未來感”的中國,讓身處各地的中國人和關心中國的海外人士,對中國發展路徑有感知亦抱期待。

這份“未來感”,來自於當下發展的“現實感”。隨着中國從“一五”計劃行至“十三五”規劃,“凡事預則立”已深入國人血液和骨髓。五年規劃制定日益成為確保中國沿正確方向、以正確節奏朝目標努力的“動力源”,充實着“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的執政智慧。

在研判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的基礎上,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上述重要目標由經濟、科技、市場、教育、文化、法治、生態等眾多領域一個個具體目標組成,共同勾畫出面向未來的目標路線圖。

這份目標路線圖“現實感”與“未來感”兼具——既紮根現實,體現未來發展之於當下既有成績的延續性;又着眼未來,凸顯對“十四五”時期乃至二〇三五年發展預期的前瞻性。具體而言,發展目標兼顧“近”與“遠”,平衡未來五年要做的重點與到二〇三五年預期實現的遠景;融通“大”與“小”,統籌總體發展大目標與細分領域的小目標;把握“上”與“下”,既為頂層設計精準謀劃,也為基層實踐留出創新空間。

這份“未來感”,亦指向普通人的“幸福感”。“謀幸福”一直是關涉中共初心和使命的大事,它並非憑空而生,不僅源自每個人對自身實際需求滿足、利益獲得、生命財產安全等的主觀體認,也有對獲得感、安全感的情感體驗和昇華。從就業、教育、社保,到健康、科技、環保,每個關心自身福祉的人都可從全會公報中讀到關涉切身利益的段落,尤其在民生安排上,這份“未來感”與每位個體息息相關。

“人”首先是實現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關鍵一筆”——正如全會所展望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中,“人”亦居於突出位置,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到“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從“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到“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全會均有明確。

而全會所提重要措施實則是提升人們幸福感的一個個具體註腳。無論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還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無論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還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無論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還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這些都是在為中國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夯實基礎。

這份“未來感”,明晰中國置身世界變局的“方向感”。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百年未有大變局之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科技等領域正經歷深刻調整。步入後疫情時代,中國如何應對加速變化的變局?如何應對外部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從設定目標到提出舉措,全會表明,以開放求共贏仍然是中國堅持的方向。

從遠景目標看,全會提出“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從“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看,全會提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從具體部署看,全會強調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託中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循全會所指路徑,中國以開放合作言行迴應世界,將繼續為世界貢獻“發展紅利”,和合作夥伴共同受益於未來。

如果説每個人的生活是一個七日接着另一個七日,那麼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五年接着另一個五年。相信隨着明年中國發展新規劃路線圖的鋪開,在向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邁進的路上,更多的“未來感”將層出不窮,發展所帶來的聚變將最終惠及所有人的美好未來。

十九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2】

“開放”一詞被提及十餘次,不僅出現於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十三五”時期的歷史成就部分,更貫穿中國“十四五”規劃這一“小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大目標的制定,被認為是中國開放決心的又一次集中宣示。

如在回顧過去一年工作時,公報説,中央政治局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在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成就部分,公報指出,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開放可以説是中國發展的一項鮮明標識。”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認為,中國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依靠的就是改革開放。近些年,從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一再宣示“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到一系列具體開放成果不斷落地,中國一直在開放中發展自己、貢獻世界。

“十三五”時期,中國致力於構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從自貿試驗區不斷擴容到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從實施外商投資法到不斷擴大金融開放,從開創進博會到舉辦服貿會……中國堅定不移推進對外開放已成為各方普遍觀感。

展望未來,“開放”依然被置於中國發展的顯著位置,貫穿“大遠景”和“小目標”。

——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包括“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依然包括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公報還用單獨一段的篇幅談及“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託中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在中國發展的兩個目標中“開放”被顯著提及,顯示出擴大開放仍將是中國發展的主旋律之一,中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於自身和世界,都有積極意義。

“中國一直將自己置於‘世界之中國’制定政策,尤其是在不確定性增加的‘後疫情時代’,中國的堅定開放將給世界繼續注入穩定性。”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説,尤其是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的當下世界,全會顯著提及開放,顯示出中國仍在堅持“拉手”而不是“鬆手”,堅持“拆牆”而不是“築牆”,“這與中國一直以來的立場是一致的”。

公報還顯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全會提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高飛認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體現,而非相反。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意味着未來中國在與世界的合作中,自身的市場要素將變成一個顯著優勢。而過去,中國更為明顯的是勞動力優勢。

“但不變的是,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對於世界將繼續意味着更多的機遇。”高飛指出,正如習近平本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所説:“我們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既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