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通用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69K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讀書,祝你才華橫溢五湖四海,那麼關於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史記故事》讀後感範文四篇,供大家參考。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通用範文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1

最近,我讀了《史記故事中的大啟發》這本書,在帝王中,我比較佩服劉邦,劉邦身上有着凡人不具備的特點——勇氣與善於用人。他在亂世中果斷的加入了反秦鬥爭,打出了大漢天下,做了凡人做不了的事。

劉邦一生中,有一個重要的命運轉折點,那就是鴻門宴。劉邦先於項羽攻下秦朝的都城咸陽,項羽懷疑劉邦想雄踞一方,打敗自己,於是設下鴻門宴邀請劉邦赴宴。劉邦猜到,項羽是想在鴻門宴上殺了自己,按理應該不去赴宴,可是,如果劉邦不去,則被項羽抓住了把柄,當時,項羽有40萬大軍,而劉邦只有10萬軍隊,項羽必定揮師猛進,直取咸陽,砍劉邦的首級,就像雞蛋碰石頭,劉邦的一切大業都要毀於一旦。所以,劉邦必須冒險去赴鴻門宴,和項羽坐在一起喝酒、談笑風生,取得項羽的信任,度過難關,再圖後事。正是劉邦的果斷決定,才成就了他後半生的偉業,這就是勇氣!

然而,光靠勇氣是不夠的,這樣的人只是一介武夫,難有大的成就,他還需要靠人才的輔佐,還要善於用人。實際上,劉邦只是一個匹夫,沒有高強的武功,沒有高深的學識,更沒有歷史,但是,他會用人,謀士的意見他都虛心聽取,多學習,多借鑑。劉邦手下有一大批充滿智慧的謀士替他出謀劃策,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武士替他拼殺疆場。而項羽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手下只有一個他信得過的謀士范增,還不信任他,不重用他,雖然有比劉邦多得多的軍隊,卻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匹夫。這樣大的差距註定了項羽必輸的結局,最終被劉邦打敗,留下千古遺憾。

李世民曾經説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們從劉邦的故事中悟出許多有用的道理,只要我們多學習,多研究,我們就能成為王者。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2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餘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律。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並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為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後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於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後,秦王在章台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於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説:“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為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麼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秦王答應後,藺相如就命人祕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後,藺相如説明玉已回趙國,並對秦王説:“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為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為上大夫。為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裏,不知為何,他聽後總是避着廉頗。廉頗得意極了。可後來,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為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為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麼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為了向藺相如請罪,於是就赤着上身,綁着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為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於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喜歡這本《史記》,更喜歡學習書裏面的故事。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3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餘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律。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並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為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後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於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後,秦王在章台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於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説:“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為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麼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秦王答應後,藺相如就命人祕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後,藺相如説明玉已回趙國,並對秦王説:“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為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為上大夫。為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裏,不知為何,他聽後總是避着廉頗。廉頗得意極了。可後來,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為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為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麼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為了向藺相如請罪,於是就赤着上身,綁着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為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於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喜歡這本《史記》,更喜歡學習書裏面的故事。

國小生《史記故事》讀後感4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史記讓我瞭解到了許多故事,如:為人們嘗百草的神農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亂的軒轅氏(黃帝);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射傷齊桓公,但還被齊桓公重用,完成了齊桓公當時的春秋霸業,這體現出了齊桓公的大度,才讓諸侯臣服他;廉頗與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故事,藺相如在澠池相會上維護了趙惠文王的尊嚴,趙王讓他當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頗嫉妒,但為了國家利益忍氣吞聲,最後竟讓廉頗主動負荊請罪。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將軍韓信在少年時因別人威脅,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過一位漂母的恩惠,當上大將軍後不忘報恩,送了那位漂母許多酒菜,還賞給她一千兩黃金

看完《史記》就彷彿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