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的姿態有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94K
讀教育的姿態有感範文

讀教育的姿態有感範文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一):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

11月敍事者的讀書活動讓我有幸認識了於漪老師。透過閲讀於漪老師《教育的姿態》一書,我瞭解了於漪老師對中國教育個性是語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為好奇我上網搜了一下於漪老師的簡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評為特級教師,但卻一向紮根於基礎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卻一向與時俱進。用她對教育事業的深沉熱愛引領我們去追尋教育的大愛。

是的,沒有愛的教育是殘缺和沒有生命力的。但於漪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卻沒有僅僅停留在愛上。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永遠做時代弄潮兒的與時俱進精神。於漪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和認知,絕不亞於任何一位年輕教師。

新課改的理念無疑是重新解讀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於漪老師卻早已跳出這個範疇,思考課堂的情趣、課堂的智能、課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説於漪老師認為教育不應僅限於對知識點的傳授,還要做到以文載道。教育不能僅限於孩子學會字詞句,還要將“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説課堂教學務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導向。

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樸實追求。時至今日。於漪老師依然重視教法學法的研究。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使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於漪教師強調教育務必“目中有人”,要研究當代學生的新狀況、新特點,提出教學就須在“得”字上下功夫,學生學有所得,才能對學習產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確實發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除了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切實研究學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樓閣,都應在學生切實的基礎之上進行。此刻很多教師對於教育事業、對於教育工作、對於學生,都在一向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去調整和改善,緩慢且謬誤百出。但許多老師除了抱怨學生、抱怨家長卻從不從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學基礎。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若想做到“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只能從整體上研究教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僅有激情卻遠遠不夠。於漪老師已是耄耋之年還能做到與時俱進,你我還有什麼藉口和理由?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二):

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教育的姿態》讀後感

在《新華字典》中,“姿態”一詞的意思是形態、樣貌。那麼“教育的姿態”,是否能夠理解為教育所應有的樣貌?而“所應有”就是一種應然,它基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現實生活中教育所呈現的樣貌,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改變。

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貌,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貌。正因為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必須要説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然而,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於漪老師並未進行專門的論述,而是將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此刻讀者的面前,由讀者在閲讀中體悟、在閲讀中成長。

我自知才疏學淺,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姿態”真正含義,但正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將基於對本書的閲讀以及自己的認知水平,來談一談教育所應有的姿態。

教育有三要素:教師、教學資料、學生。因此,我想從這三個方面談起。

一、教師的姿態。

1.敬畏生命。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每位學生的成長都是有規律的,教師敬畏每們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就因為敬畏,他們會尊重;就因為敬畏,他們會呵護;就因為敬畏,他們會研究。

2.滴灌心靈。教書育人,育人為本。而育人先育心。只是觸動學生上進的心絃,學生才會真正地改變自我、完善自我。教師瞭解學生、走近學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融,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就應有滴灌心靈的睿智。

3.把握課堂。課堂是學生生命的培育場,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地。教師會精心備課,做好預設,同時,又具備教育機智,關注生成。他們深知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扼殺學生的興趣,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教師個人的魅力。

4.完善自我。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學生也在發生着變化。“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學做”是一種主動地完善自我,是心繫學生的外在表現。他們會透過閲讀、實踐、反思、寫作等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專業魅力和人格魅力。

二、學生的姿態。

1.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可能成績優異也可能成績落後;他們可能潛力出眾,也可能無才無能;他們可能儀表堂堂,也可能相貌一般……然而,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對外在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會主動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去一步步地提高自我。

2.珍愛生命。他們明白生命是珍貴的,不可替代的。他們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因為珍愛生命,他們懂得尊敬別人;因為珍愛生命,他們懂得愛惜自己;因為珍愛生命,他們懂得感恩父母。

4.具有良好品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立於社會,品德是最重要的。你能夠成績不優秀、你能夠潛力不出眾,但只要你具備良好的品德,依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而這尤其顯此刻走向社會之後。

三、教學資料的姿態

關於教學資料的“應然”,我不想去論述,也沒有潛力去論述。我想借此談談教師如何運用“教學資料”。

教材只是一種載體、一種工具、一種手段,而“人”才是目的。只有具有如此理念,教師才會正確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應有教育的姿態,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姿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態。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三):

真愛育人――《教育的姿態》讀後感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聆聽着蔡琴的一首《讀你》,手捧着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此情此景,讓我沉醉其中。

《教育的姿態》一書是於漪老師關於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為一名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崇高的使命感,讓教育熠熠閃光,讓我對投身教育的腳步更為執着而堅定。於漪老師期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忙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發展。這不正是我不斷追求和嚮往的境界嗎?帶着興奮,我走進書中,探尋着於漪老師心中的“愛”與“人”的真諦。

教育需要怎樣的“愛”?

為人師者,我們都明白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着學生。在她的眼裏,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對象無法選取,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

什麼是真正的懂學生?説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體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於漪老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放下陪伴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老師的師愛是超越親子之愛的,雖然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着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成長。她認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們,不僅僅是職責,更是她的快樂。

“班主任只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户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用心配合。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於老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歷史使命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時時流露的職責感和使命感,是我學習的榜樣。

何為真正的“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從新課改開始就已經植根入每位教師的心中,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呢?於漪老師談起“育分不育人、求學不讀書”的應試教育,總是很憂慮。在她眼裏,人是最寶貴的,每個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時間耗費在無窮盡的練習題上,忽略了自由閲讀,失去了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就是在白白浪費時間。

於漪老師的語文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題作文就會哭鼻子的學生,在於老師的熱情鼓勵、循循善誘下轉變成寫作的“用心分子”;有一個學生在聽了她的講課後,不僅僅愛上了語文學習,還如痴如醉地寫出了上萬字的文藝節目劇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學生,經過於漪的悉心指導,成了學校演講隊的主力……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足以讓我們認識到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

語文的核心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中國心的現代禮貌人;教師的重任在於一肩挑着學生的此刻,一肩挑着國家的未來;教育的力量在於教師的成長,而教師成長的根本在於深度的內心覺醒……這就是一個從教60年的教師一生中不斷髮展着的教育理念,因為她的心中時時刻刻裝着學生。

於漪老師,足以稱之為中國教師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創造實踐家。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我想,能讀懂於漪老師,教育的夢想就會離現實越來越近了。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四):

在《教育的姿態》裏於老師寫了六大部分,我彷彿看到一個耄耋之年的慈祥學者在給我們青年教師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從教60年來的講台經驗,也是她無數個獨處時間的思考。語言夠樸實也夠真誠,樸實的一看就明白,真誠到鍼砭時弊,敢説真話。沒有真,善就是偽善。這本書像是於老師的日記一樣,資料很多,觸動也不少,在此我淺談對我最深的就是尋找教師之根。

不明白讀者們是否有和我一樣是奉父母之命考的老師。對於我考老師,實話實説,雖然我是師範出身,但是考老師就像我考大學報師範專業一樣是糊糊塗塗,大多是聽從了父母跟親人的意見,有編制、鐵飯碗、有假期。對於這份工作,我覺得我喜歡教學的感覺,應對偏遠鄉村的國小生,我覺得我有潛力應付他們。但是教學的第二年讓我越來越沒有勇氣。接手這兩個班的時候,他們的數學基礎本來不好,我滿有信心能夠讓他們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結果卻是他們始終處於那個位置。於老師説教師得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我想我需要先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帶動同學們,因為整個班級的成績不夠好必須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覺得我正像於老師説的那樣,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深度思考。

是的,我對知識缺乏敬畏之心,恣以為簡簡單單的國小知識耐得住我大學本科生嗎?所以課堂上應對一些知識點的講解學生們一頭霧水的時候,我氣的直拍桌子,恨鐵不成鋼,可知是我能傳道授業卻不能解惑。

是的,我對孩子缺乏愛心。“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想這句話不單是告訴學生要尊重老師,也是在提醒老師要愛他們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才能配得上父親的稱號,才有資格享受學生那顆單純的心。

是的,我不能以分判人。他們的成長始終發生着,我不在的時候他們能夠把衞生打掃的乾乾淨淨,他們每一天完成我佈置的任務,他們學會去寬容別人的錯誤,他們的父母找我誇孩子最近的成長,讓我明白他們的童年就應是快樂的。

是的,我懶惰與和家長聯繫。每一個孩子都缺乏良好正確的家庭教育,何況我們班有那麼多的留守兒童。同時他們深受社會上多元文化多元媒體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價值取向也在受到污染。

……

教師的根需要根植於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如果單純的訓練教學的技巧,卻不重視教師的精神之道,就真成了教書匠了。於老師説每個老師都就應學一點哲學是不錯的,一味地怪學生材質差是不對的,眼光短淺只定睛與分數上也是不對的,要有柏拉圖的眼光“教育是把學生的靈魂不斷地提升上來”。讓我們培育出得學生能夠有中國人的脊樑,有中華名族的職責感。教育是一個國家存在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文化被湮沒了,國家就真的沒有了。所以教師啊,多一些無私奉獻,少一些功利薰心。讓我們仰望滿天的星空,聽內心跳動的聲音,看那一雙雙渴盼的目光,找回自己,育人先育己,也許這就是教學相長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