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讀柴靜《看見》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9.86K

當看完柴靜《看見》這本書,是不是都有不少感想呢!那麼都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應該怎麼寫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讀柴靜《看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最新讀柴靜《看見》讀後感

最新讀柴靜《看見》讀後感1

柴靜説:要想“看見”,就是要從矇昧中睜開眼睛。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矇昧就是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裏的壩。人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裏掙脱,這才是活着。

《看見》是央視一套專題節目“看見”主持人柴靜的自傳。在這本書裏,作者並沒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描繪的只是平時的新聞報道。柴靜説:我試着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誤、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那個温熱的跳動的就是活着》這章中,描述的是2003年的非典時期的故事。在着名作家畢淑敏的《花冠病毒》中也見識到非典時期的情況。病毒四處亂串,整個中國人心惶惶,病毒在無情的吞噬着人們的肉體,人們每天活在似乎無窮無盡的噩耗之中。儘管如此,中國人不甘放棄,頑強地同病毒抵抗着。醫生沒日沒夜地搶救病毒患者,冒着生命頂在抗戰病毒的第一線。柴靜作為記者也深入到病毒傳染重地,在病菌環繞,沉悶的,帶着死亡氣氛的病房中穿梭,如果是沒有很大勇氣的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有這些勇敢的記者衞我們報道那些險情感人事蹟,我們中國人在困難面前不退縮,頑強抵抗,團結一致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們中國人戰勝了病毒!

還有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山西,山西》。山西是我國煤炭大省,最初開發煤炭,人們嚐到了甜頭,接下來便無所顧慮的開採冶煉。因為開發煤炭,的確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山西的經濟發展,提高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柴靜在文中描寫山西的狀況:天像個燒了很長時間的鍋一樣蓋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黃色。村裏各條路上全是煤渣,路邊莊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孩子的紅棉襖是唯一的亮色。從屋裏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廠火苗赤紅,風一刮,忽忽流竄。河裏差不多斷流了,只有一點水,味兒也挺大。二十四根橋柱地下已經沒什麼水可言,一塊一塊稠黑泥漿結成板塊,枯水期還粘着一層厚厚的紙漿。河灘上的棗樹上長滿病菌一樣的白點子,已經不結棗了,後來樹都砍了……這不僅是山西的問題,也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問題——環境問題。盲目地追求經濟效益,不顧環境的好壞,什麼先污染後治理扯淡方案!如果人類繼續一昧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去無所顧慮的破壞環境,那麼最後嚐到大自然給予的惡果也只能是人類自己!做盡壞事是會有報應的,只是遲早的問題!

其中書中有一張插圖最讓我感動!一個小男孩雙手抱着一隻小猴子趴在他身上睡覺,用被子裹着自己和小猴子,小猴子還用可愛的小爪子撫着男孩的臉蛋兒,兩位表情十分安詳。一整個場景看起來很有愛,讓人一瞬間有落淚的衝動。實在很難得!現在的人們不知到底怎麼了,新聞屢次爆出有關腳踩小貓等一些傷害小動物的變態、散失人性的行為的新聞。不只是我們人類才有生命,動物也是有生命的,某些人似乎已經忘記了這點。為了滿足自己變態的心理,就要無情地去傷害其他動物甚至殘忍到剝奪它們的生命權利,我不明白某些人類有什麼權利這樣做,他們只不過是比其他動物的智商高勝一籌而已,憑什麼這樣肆意妄為?!!!這種人即使千刀萬剮都不為過!

不管是環境還是其他動物,我們人類都應與其和諧相處,只有這樣,世界才會越變越好,未來才更加光明!

最新讀柴靜《看見》讀後感2

有時候在想,我為什麼要看書呢。是充實自我還是填補寂寞,是師長之命還是心甘情願,後來我才發現,看不同的書時心境與緣由皆是截然不同的。當我剛脱身於考題的苦海,偶有閒心的翻開這本《看見》之時,由非典到最後的盧安克,正如柴靜所言,真實的萬鈞之力撼動了我。而看書,是為了讓這些我狹窄的視線外的真實,驚醒我所習慣的生活。

關於驚醒這件事,也是柴靜在這本書裏所貫徹的。看過夜色温柔的人都知道,柴靜嘛,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動人又煽情的文藝腔,最是適合她不過了。從前找作文素材也覺得她寫的好,是舞文弄墨的好,如今也覺得她寫的好,是有厚度的好,接地氣的好。其實柴靜的文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細膩温婉,變化在於,她將主觀的情感作為了情懷揉進了真實的“看見”裏,看見並驚醒了過去一味濫情的自己。

書裏有句話我記得很清楚,是陳虻對柴靜説的,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嗎?所有人面對着同一個世界,看見的世界確是不同的。《夜色温柔》看見的是蔚藍的天空,朵朵的白雲,都是新鮮生命的氣息,而《看見》看見的卻是實實在在一步步踏在土地上的人,有的狼狽不堪,有的成功得志,歸根結底,在踏踏實實地認識自己的同類,與生活打滾。

談完了書,最後便來談談自己。

我看見了些什麼呢?低落時恰巧落淚的天空,煩躁時彷彿也緊皺雙眉、面露愠色的一張張面孔,順心時格外動人的花草—與其説是看見的,倒不如説是心裏所見的。感性無疑是頑固的自帶濾鏡,眼裏所見都因感性染上了鮮明的色彩,卻也被加上了思想的鐐銬。“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與認識而已。”這句話讓我消化了很久,也讓我重新直視了我心中習以為常的“誠實”,將人自動分門別類的“誠實”。在讀柴靜喚起理性的歷程裏,也為自己的感性敲響了一聲鍾,在書裏也得到一些我不習慣的理性。

許多人都説看完這本書後涕淚交加,我倒是沒有落淚,可能也是因閲歷太淺的緣故,無所共鳴。但這本書給我的,也正像盧安克給柴靜的,也許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而是讓我呆坐在夜裏,想“我現在過的這是什麼生活”的撼動,這讓我有了清空腦子裏的所有,將空間再次完完全全的留給這本書的舉動。

看慣了雞湯,試試不一樣的撼動。

最新讀柴靜《看見》讀後感3

《看見》裏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説的,彷彿也是對我説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不瞭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濟學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瞭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温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此刻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向這樣下去,捨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儘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裏遊蕩,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説,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就應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説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取標誌性事件,只是選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靠,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脱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説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裏,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説,《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並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彆扭,也以前閃過一絲放下閲讀的念頭,但是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採訪,這就要求她務必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採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裏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着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