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7W

當你讀完一本好書之後,你的內心肯定會變得豐富起來,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最新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最新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革命,看到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轟轟烈烈的運動,革命烈士的壯舉,可是這裏的革命卻是靜悄悄的,怎麼回事呢?看過《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後細細想想,現在我們所進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嗎,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場面,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學,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這場革命中所要思考的問題。認真讀完書後,我不禁為日本教師們的敬業精神以及他們的研究鑽研精神所感動。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學中的課程觀、教學觀、師生互動觀等;同時,作者也對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對課程的認識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並且,也為現代學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國小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實用而深刻的建議。我下面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學先生參觀了許許多多日本及國外的中國小,正如書中所説“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可以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可是,作者卻發現在這些不同的教室裏進行的教學,卻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點,向現在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疑,而這些質疑對我們反思正在進行的新的課程改革也可以説是很有幫助的。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組成,而在這四個要素中,我們以前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學生都要服從教師的安排,這是我們現在所擯棄的觀點,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是好的改變,可是現在好像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學生身上,特別強調學生的“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這是與我們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學先生所提出的“虛假的主體性”佔據了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真的發揮出他們的主體性了嗎,教師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為什麼會產生“主體性”神話這樣的現象呢,佐藤學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温牀——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在教學中,老師們有沒有深刻思考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在熱鬧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隻是敷衍。我們必須象佐藤學先生所説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還提出了要讓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提倡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要千方百計的促進交往,並且從“學”這一繁體字的結構,説明了學習的象徵意義,揭示了學習的本質。學習就是和文化遺產的交往,就是教師或家長支持學生在交往中成長,這一字體體現了對以孩子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所以在我們的教室裏,正是要構築這樣的一種關係,即學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長的關係,而能觸發和支持這種關係的人就是教師。為了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教師要積極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在教學中,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教室的引導下,班裏的孩子互相學習,積極與老師進行互動,成為佐藤學先生所提倡的交響樂團式的教學。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例舉很多事實,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以上認識只是對課堂教學的一些認識,還有關於學習方式、學校教研、與課程實踐的闡述等都讓我受益菲淺,我難以言盡,就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

最新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好的教育書,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能洞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經過實踐的檢驗,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靜悄悄的革命》正是這樣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該書的作者佐藤學先生的大名雖然對於我來説是陌生的,但當我閲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我被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佐藤學先生的平易、深刻、務實的作風讓我油然而生了欽佩之情。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説頗有啟示。“跨越國界相互學習”,這是作者和譯者的希望,也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

一、傾聽比發言更重要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72頁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27頁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請其他小朋友回答。記得我上國小時有一篇課文講述的是解放軍駐守一個小島,好象説到他們每天會給島上的樹澆水等等,集體情節記不清了。只記得老師要我們描述解放軍叔叔的行為説明了什麼,有好幾個同學的發言都與老師預想的相差甚遠,於是老師責怪我們不專心、不動腦筋,還一個勁得讓我們再想“標準答案”。當時教室裏一片寂靜,真的是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最後老師點到了我的名字:“你來説説。”我從牙縫裏小心翼翼地擠出了幾個字:“説明解放軍叔叔愛小島就象愛自己的家一樣。”老師一聽來了勁:“用四個字來説。”“愛島如家。”老師這才滿意得笑了,教室裏傳出同學們如釋重負的歎息聲,教學才得以進行下去。我無意於譴責我老師的言行,只想説明如果我們一味的要求孩子們按我們預想的結果回答,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啟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孩子發言的態度,認真地聽取每個孩子的發言並做出敏感地應對,慎重地選用每個孩子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孩子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

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小朋友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説:“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你給大家講故事或者回答問題時,最希望別的小朋友怎麼做呢?他們説:“別的小朋友要聽我講話。”“大家要仔細聽。”於是我告訴他們:“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是對別人的尊重,我們都是有禮貌的好孩子,別的小朋友在講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仔細聽。”當小朋友回答問題時,我會用眼神、手勢等內肢體語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細傾聽,有時會給其他孩子佈置任務“你覺得他哪些地方講得很好呢?”這樣一來,他們聽起來就比較認真了。

過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們就要成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會採取各種有效的策略鼓勵他們認真傾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己也要注意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機和教育信息。儘可能地創造“潤澤”的氣氛,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

二、積極參加公開研討

雖説只要把日常上課的情況如實地呈現出來就行了,但是隨着公開研討會日期的臨近,每個教師多少都會有點擔心。授課是不可能完美無缺的,無論是怎樣出色的公開課,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何況,在某些人看來是精彩的課,換了別的參觀者,評價可能正相反。因為參觀者的教育觀和教學觀是不同的,對授課情況的評價當然也就千差萬別。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上公路開課的教師的膽怯、不安有與日俱增的傾向。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87頁

剛走出校門的時候,對公開教學沒有懼怕的情緒,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隨着從教時間的增長,隨着年齡的增加,對公開研討似乎越來越害怕,常常緊張得睡不着覺,頭腦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學教授看來,為什麼教師們都一絲不讓地死按住門把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教師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説長道短,同樣的,也不希望別人來干預我的工作。”第二個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研討往往是集中在評價課的好壞上,加上評課人又帶着各自的標準和立場,這使得教師們陷入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我認為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當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別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有時在設計活動時,甚至會考慮“如果這樣做,別人會他説。”但是經過許多次公開教學,我發現自己最大的進步就是考慮問題比較全面,會注意細節方面。

經過佐藤學先生的教誨,我明白了“只要平時以真誠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學生,認真地培育他們的學習方法,那麼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當天的授課以失敗而告終了,我們要傳遞的信息也傳遞出去了。”在聽取別人的公開教學時,我們應該抱着“無論從哪次活動我們都能學習到什麼”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後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間,這樣才不至於只看得到教師的“表現”,被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束縛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談論活動中的樂趣和困難,進一步地形成同事間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從研討會上獲得樂趣和收益,不會再對公開課感到懼怕,甚至會要求開放日常的課堂。

三、邁向“學習共同體”

我覺得這本書裏最讓我感動的一點就是,書中不僅關注了學生的發展,也關注了教師的發展。這麼多年來,學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但我們多麼希望在這洪亮的聲音中也能聽到關注教師的聲音,千萬別讓教師成為教育的“弱勢羣體”。

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本書中提出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學校不僅要成為“學生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而且也要成為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們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成為家長和市民參與學校教育、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的確,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她是全社會的事,學校、教師只有和家長、社區、社會聯繫起來,教育的天地才會更廣闊。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日本的學校教育中家長的參與面真廣,不僅有家長授課,更多的是家長協助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家長不僅參與自己孩子的班級的教學協助,還參與其他班級的教學協助。這樣一來,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參與就不僅僅是站在個人的立場,而是真正站在促進學校發展的角度。我們現在也非常強調與家長、社區的聯繫。記得有一次我邀請了家長來給孩子們介紹自己的工作,重點請幾個家長做了準備,他們帶了圖片、照片等資料,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解,雖然那些家長的教育方法遠不及老師,但孩子們卻聽得非常認真。教育本就應該是多樣化的,孩子可以從家長那裏學到老師那兒學不到的東西。我們還利用一些傳統節日邀請家長一起來和孩子們開展親子活動,瞭解民族文化,加深親子間的情感。我園的課題是“科技小製作”,在實踐中,我們利用社區資源,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探索。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資料、準備活動材料,並將幼兒的製作進行展示,請孩子們回家介紹自己如何製作的,其中藴含着什麼祕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但是我園的家長多是經商的,頗有經濟頭腦,對孩子教育的關注程度還是不夠的,在某些活動中,來園的基本是爺爺奶奶級的人物,爸爸媽媽總以自己“忙”為藉口。在新的學期,我會加強和他們的溝通聯繫,逐步把他們“吸引”到教育教學之中,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為邁向“學習共同體”而努力。

“‘勉強’是不斷地以結束為標誌來劃分、區別學校中學習的進程的,而‘學習’卻是不斷地準備新的開始,如‘沒有終結的故事’一樣。”

我將以佐藤學先生的這句話為精神動力,不斷追求新的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一起收穫。

最新關於優秀《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工作已13個年頭,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忙而雜,很難靜下來看看書或寫寫東西,而心裏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漸漸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諒自己在專業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剛工作時的那種對自己未來教師生涯的完美理想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然而,就在這個暑假,就在我靜靜感悟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之後,佐藤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學一線開展教學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學先生作為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幾十年裏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學校內部對教育科研和學校管理進行改革,他的敬業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從對自己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而對未來充滿無數完美的憧憬,到如今漸漸被日益繁雜的日常工作所淹沒,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學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對教育、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菜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盼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在之後開展的研討活動中,小林老師帶給的錄像讓每一位參與研討的教師心靈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當時所作改變的正確及其價值。這是多麼可喜的、必要的改變啊,而在我們周圍,安於現狀的老師比比皆是,有時就連自己也會被暫時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矇蔽雙眼,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務必從改變自身開始。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這一章中,小林老師從關注“法國大菜”般的教學轉而關注“最樸素的如醬湯般香味的日常教學”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們的周圍,關注日常教學就應説是我們在幾年前就達成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日常教學更多的體此刻關注每一天40分鐘的羣眾教學活動上,有多少時候正真如關注教學活動般的去關注教師每一天的晨間接待、生活活動、遊戲活動以及自由活動?同樣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章節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常常説,要充分地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而差的教師往往只關注“結果”,常常草率地、馬虎地“開頭”。小林老師常常仔細地觀察、注意學生“從哪裏開始,怎樣開始”,他認為“結果”怎樣都行,“開頭”決定了一切。能夠説,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小林老師充分重視“開頭”的做法我覺得十分可取。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確實是一本能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的好書,學習的感悟和思考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講來。教師生涯是一個好處深長的生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生命將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奮中獲得成長,從而實現和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將為之而發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