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讀後感模板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36K

讀書可以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讀後感的寫作都建立在認真觀看的基礎上,平時通過寫讀後感可以加深我們對書籍的印象,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書評+讀後感模板6篇,感謝您的參閲。

書評+讀後感模板6篇

書評+讀後感篇1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題記

再讀《西遊記》,不再是當初的那份淺薄,也不是為了欽羨某個人或某項本領,而是一種對人生的領悟,對生命的昇華。

孫悟空——童年的純真

?西遊記》中孫悟空總是主角,讓人不自覺地就把目光投向了他,猶如磁鐵對鐵屑的吸引,卻又覺得理所當然。粗看,他有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等諸多本領,還有一根金光閃閃的金箍棒;細品,陡然發現那就是我們那純真的童年,總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充滿純真的頑皮,無畏,也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看着他,似乎你也回到了那金色的童年,總勾起幾絲甜蜜。

豬八戒——青春的萌動

八戒意味着戒去八項事,讓一個青年戒去心中的萌動,卻不可行。他就像人生的青年時期,青春開始萌動,開始對異性的追求,但也是開始創業的黃金時段。可他身上卻總是有着一些缺點,懶惰、貪吃,只是常事,畢竟是一個青年。陡然發現其實這就是我們青年時代,雄心萬丈卻又屢屢出錯。

沙悟淨——中年的麻木

沙悟淨在《西遊記》中似乎總是一個人默默地挑着擔子走在最後面,臉上總是一個表情,卻又充滿幹勁,勤勞似乎不好説,是一種逆來順受吧!他脱去了稚嫩,也失去了激情,有的只有麻木。這就是人到中年的真實寫照啊!人過中年,嘗過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經歷了種種挫折已經對它們麻木了,只是一味地紮紮實實地前行。

唐玄奘——老年的頓悟

唐玄奘——似乎眼中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氣質更是脱俗,每一句話都充滿玄妙,令人再三品味,不得不稱讚他是一名智者。但,我認為他更應該是一名老者,經歷了滄海桑田,就如老年對生命的感悟,充滿了理性的光輝,眼中沒有一絲迷茫,全是一種淡然,一種智珠在握的感覺,即使泰山崩裂也無改色。

在《西遊記》中,演繹的不是西遊,而是人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盡在其中。讓人們有了一種對生命的頓悟。

在人生的道路上,讓我們充滿悟空的蓬勃朝氣,帶着八戒的無畏,攜着悟淨的成熟,懷着唐僧的理性上路吧!未來永遠屬於我們!

書評+讀後感篇2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偶然一次看到這麼一句話,覺得很是有趣,就將他記在了我的小本子上。一個同學看到後,便説他有一本叫《皮囊》的書,可以借給我看,我本來並不怎麼想看,但出於好奇,就借下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外婆的母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説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導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她説的這句話,也是這本書名字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帶着皮囊在人世間忙碌的靈魂,而這幅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得以安放。阿太的心態,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也奠定了這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書中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蔡崇達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的味道,更領略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

我被他的這份勇敢和決絕而打動。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為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離別時,能與自己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活着的真正意義,這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活着是為什麼?生活是為了什麼?未來該怎樣規劃?也給我帶來了面對困難的恆心。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希望在閒暇時你翻閲這本書是,能有瞬間讓你遠離塵囂和喧鬧,能有片刻撫摸到你的靈魂,打動你的心。

“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為你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喲路圓形,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書評+讀後感篇3

?孔乙己》是一篇的短篇小説,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説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薰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後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身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裏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身體上的痛苦。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離開了人世。

書評+讀後感篇4

“莉迪亞死了。”這是這本書的第一句話。剛過16歲的莉迪亞是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女兒,她有一個哥哥內斯和一個妹妹漢娜,這個看上去温馨和睦的家庭因此籠罩在悲傷的陰影中。隨後這個家庭曾經和現在的一切都在作者筆下徐徐展開,而我覺得最巧妙的是書裏每一句看似無用的廢話,其實都可以連接上導致莉迪亞死亡的邏輯,最開始我認為這本書講的太囉嗦了,現在收回這無知的想法。

父親詹姆斯是中國血統,有着黃種人的特徵因而從小在學校被孤立;母親瑪麗琳從小有着當醫生的夢想,然而在大學沒畢業的時候義無反顧與詹姆斯結婚當了家庭主婦,因為新郎的黑頭髮黃皮膚這場婚禮沒有得到她單親母親的祝福反而讓瑪麗琳與母親斷絕關係。

上面這段背景看似廢話,但實際上是莉迪亞死亡的根源之根源:父親因為從小被孤立,他對女兒的期望就是交很多朋友;母親把當醫生的願望強加在女兒身上。你可能會問就這些怎麼可能導致莉迪亞死亡?她不喜歡可以不做嘛。這要從她母親的一次離家出走説起。在內斯和莉迪亞還小的時候,瑪麗琳厭倦了家庭主婦的生活想完成當醫生的夢想,但詹姆斯不同意,於是她偷偷回到學校去完成學業。在每天等待母親消息的不安中,莉迪亞反省着自己是不是哪裏做錯了讓母親不願意回來,並暗自發誓如果母親回來的話,她做什麼都聽她的話。瑪利亞果然回來了——並沒有完成學業,而是因為發現自己懷孕了——帶着不甘。但莉迪亞以為是上帝聽到了自己的禱告,從此害怕失去父母成為她最大的恐懼,做什麼事情都刻意去滿足父母的心。

這本書裏的三個孩子都敏感、善良又可憐。

內斯是被經常忽視的一個,他嫉妒妹妹得到的寵愛——他考上哈佛還沒有莉迪亞測驗成績不好更讓父母關注——因此他甚至把妹妹推到河裏,當然那一瞬間他就後悔自責了,這件事也並沒有讓第三個人知道。這樣的家庭環境裏他想的只是考上大學逃離。

莉迪亞承載着父母的期望,沒有朋友的她裝作整天和朋友打電話,不喜歡醫學的她強迫自己啃那些書。她的不快樂只有內斯懂,內斯是她唯一的依靠,在被哥哥推到河裏是一瞬間她甚至感激他使自己得到解脱,因此內斯考上大學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漢娜是被討厭的存在。她的出生是不討喜的,他的父母並不想要第三個孩子,特別是瑪麗琳——這個孩子的出現徹底毀了她的夢想。在家裏父母常常忘了給她擺餐具,她甚至連話也不敢插,常常躲在桌子下。我最心疼的角色就是漢娜,她被母親叫了名字都那麼驚喜,醒悟過來的父親抱了她一下她都會激動到流淚。她是這個家裏小天使般的存在,治癒了傷痛後的家庭。

讀到後半部分,我並沒有像之前一樣,為懦弱自卑的詹姆斯咬牙切齒、為喋喋不休神經質般的瑪麗琳感到厭煩,仔細一想,這本書寫實得可怕,沒有完美的父母,千千萬萬的父母都是詹姆斯和瑪麗琳,有着那麼幾個突出的特點,而恰好這影響了孩子的命運!

前文我並沒有用到“自殺”的字眼,雖然警察判定莉迪亞的死亡為自殺,但我解讀到作者的用意並不是這樣。我認為莉迪亞做好了改變的打算,她像是完成一種儀式地划船到湖心,在靠岸時像是要靠別過去似的躍向岸上,也許是她不會水害死了她。實際上她終於做好了重新開始的準備,命運改變就在一瞬間。寫到這我又為莉迪亞感到痛心不已。

每個人身上都有着父母的映射,我現在才深刻認識到這個觀點的正確性。我想等到我為人父母之時,我會時刻警惕莉迪亞這樣的悲劇。最大的感想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夢想、愛好強加給孩子,與其讓孩子替你完成夢想來換取自己那一點點成就感不如自己重新大學聯考來的快樂(圍笑)。當然上上句話是為了營造氣氛瞎扯淡的,我不想要熊孩子,科科。

(結束的有點突然所以尬寫這麼一段)由於時間緊這篇寫得很倉促,排版也沒有好好搞,下次不會這樣了我檢討一下。另外好久沒更新了,當時説的每週更一篇也是啪啪打臉,生疼啊。前一段也確實被主題限制思路了,現在想開了隨便寫吧反正沒人看。下期會延續這個話題,談談我父母對我的影響有哪些。

書評+讀後感篇5

?愛的教育》書評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我會經常讀一些兒童教育類的書,期望您能夠從中得到對孩子教育的啟示。在我讀過的書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於1886年,流傳世界各國的兒童名著《愛的教育》。這本書絕不僅僅僅只是一本兒童讀物,任何人讀來都會有所收穫,個性能夠讓人得到心靈的浸潤。

它以日記特有的形式記錄着一名意大利國小生安利柯小男孩一個學年裏發生的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故事充滿了了陽光的味道,傳遞着愛和期望,就像一座秀麗的、盛開着鮮花的花園,徜徉在其中。全文共一百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把“愛”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感情。文章有三個部分穿插而成的:第一部分是小主人公的生活紀實,記述了從開學第一天到學期末整整一個學年中的學習和生活;第二部分是教師講的每月故事一共有九則,每一則都是富有教育好處的;第三部分是恩里科的媽媽、爸爸、姐姐寫給恩里科的書信。書中記錄了一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父親的教師、我的教師、鐵匠的兒子、盲童等等,它以最樸實的形象、最樸實的語言、最真實的故事,講述平凡人不平凡事的高尚情操,讚美兒童身上那種純真的情感,透過一件件平凡細緻的小事向我們展示了愛的真諦——純真、善良、誠摯。

作者用愛塑造每個人,用愛完美地詮釋了每一篇小故事深刻的內涵。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缺少不了愛,愛引導着我們永久持續一顆勇敢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讀這本書,使人讀之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讀這本書,能夠幫忙我們樹立高尚品質,學會關愛他人,永久持續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同情他人的一切不幸與苦難。愛,如影隨形,每一天都圍繞在我們身邊,但卻因為種種原因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它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好處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命之中。“愛的教育”啟迪我們就應愛護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教師、父母、同學、鄰居……包括所有那些素不相識卻渴望温暖的不幸者。讓愛永駐每個人的心靈!

書評+讀後感篇6

當時,馬貢多是個二十户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佈石頭的河牀流去,河裏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這塊天地還是新開闢的,許多東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點點。”

這是馬爾克斯創造的神話,書中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馬貢多總是呈現出奇怪的現象。不同的時刻總是在同一時間交匯在一起,既非過去亦非將來。如同布恩地壓家族沿着時間向前發展,但是他們還是會在不斷萎縮的輪迴中,返回到時間的起點。

小説的結尾奧雷亮諾第二破譯了羊皮紙手稿,原來所有的一切早已被預言,時間順序被瞬間打亂。馬貢多小鎮以及它的居民,生活在命中註定的輪迴之中,他們的命運的輪迴裏交織着悽美和哀傷。

在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之共同作用下,我們雖然看到了馬貢多的荒誕不羈,我們同樣發現了,小説折射出了拉丁美洲不同國家的政治現狀。

從大屠殺這夜開始的雨,下了整整五年,馬貢多的一切被雨水的沖洗所漸漸侵蝕。香蕉種植園被大雨沖走了,整個小鎮退縮到人們的腦海中,成為了永遠的記憶。

自從馬貢多與周邊小鎮有了來往以後,它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純樸。殖民者的侵入,把馬貢多變成了香蕉種植園。工人的罷工,使植園主串通政府部隊對他們進行了大屠殺。這夜下起的大雨,把馬貢多徹底衝向了毀滅。

正如同現實中的拉丁美洲一樣,歐洲的探險者逐漸登上了這片土地,土著居民不得不開始適應外來入侵者帶來的現代化技術和資本主義。拉丁美洲曾經孕育的繁榮文明漸漸的消

當然,《百年孤獨》不僅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而且在更深層次上折射了有關人性的問題。

作為人類的代表,布恩地壓家族代表了人類孤獨的情感,不可避免的悲劇以及難以捉摸的幸福的可能性。佈雷地亞家族彷彿在用孤獨來對抗時間,他們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驚人的相似。時間對他們來説彷彿不存在。布恩地壓家族染上雙重疾病:懷舊和健忘。備受煎熬的佈雷地亞家註定要在時間的循環中往復,直至滅亡。

於馬貢多居民的落後、愚昧更是註定小鎮的滅亡。他們不是面向過去,追懷昔日的寧靜與淡薄,就是關在小屋裏,沉湎於毫無意義的“制小金魚”“織裹屍布”“修破門窗”“洗澡”等等。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的團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