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2023讀後感精選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2W

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書上故事的體會,小夥伴們可以在讀完一些文字後拿筆起草一篇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相約2023讀後感精選7篇,感謝您的參閲。

相約2023讀後感精選7篇

相約2023讀後感篇1

週六的下午三點,午睡醒來,坐在書桌前,泡上一壺小青柑,在升騰起的帶着水果味的普洱香氣中,打開了《相約星期二》的扉頁,習慣性地寫上了自己的名字、購買的日期和地點,並蓋上了自己的印章。紅紅的印跡,頓時讓整本書生動了起來。有時,文化的魔力就在這些看似極不起眼的小事中體現出來,並放的.很大。

莫里·施瓦茨,註定將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散發着思想光芒的名字,因為他的聰明睿智,因為他的人生智慧,因為他的死亡課程,也因為他那個出色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米奇娓娓道來地敍述了一個老人的死亡過程,記述了一老一少相約星期二的最後課程,分享了一個社會學博士、一個老教授的人生經驗,講述了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

從來沒有一個教師能得到所有學生的喜歡,這話儘管極端,卻是顛簸不破的真理。不過,那些能得到大多數學生喜歡的教師,一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賞識教育。讀後感.莫里成為米奇最喜歡的教授,能從他在畢業典禮上,初識米奇的父母時説的一句話中找到答案。莫里對米奇的父母説:“你們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兒子。”也能從他對米奇説的話中找到答案,那句話就是:“米奇,你是最優秀的。”這兩句話,恰恰正是最能打動學生心靈的話語,讓學生心房深處最柔軟的那個地方為之顫動,並且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感動一生。莫里教授的話語再一次地説明,欣賞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莫里對自己欣賞的學生,同樣的喜歡。畢業典禮上,他問米奇畢業後還會不會跟老師聯繫,米奇毫不遲疑地回答“當然會。”此時,米奇看到教授往後退去時,哭了。教授的眼淚,正是一個有情懷有情趣的老師,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師生情誼的高度宣泄。莫里在畢業典禮上的眼淚,或許就成了20年後他患上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後,面臨死亡時,作出人生重大決定的情感註釋。

莫里把死亡作為他最後的一門課程,作為他人研究的課題,展示出了超人的勇氣和睿智。米奇用他那如椽大筆,記述了令無數讀者心動的故事。莫里做到了,米奇記錄了,一個感動世界的故事誕生了……

相約2023讀後感篇2

最近在看中國古代的喪葬文化?還一知半解又有點震撼?沒有一種統治能如思想統治這般強大從恐懼、茫然、自我懷疑到現在的慢慢釋然,只有你想明白死的問題以後,才能好好地活,我們都害怕死亡,究其原因,是害怕自己還沒有愛夠,怕自己還沒來得及去愛,來不及去道歉,來不及償還,來不及看看未來。相信沒有人會説是因為我還沒來得及去賺錢和玩手機吧。

很顯然,我們曾想破腦袋的生命價值,其實就在於和愛的人建立聯繫,共同生活。物質名利是基礎和保障,也是一個虛榮心,甚至是一個逃避責任的藉口罷了。當死亡來臨時,你會發現一切都那麼可笑。

這本書十天前看完的,一直沒寫書評,現在是時候了,我想,最好的直面死亡的辦法,是做好現在該做的事,無愧你可能會説,就這麼簡單?這算什麼答案。就這麼簡單,也很難。無愧於自己,意味着剋制自律又要取悦自己,讓自己保持快樂積極健康的生命狀態。無愧於別人,意味着對所有人坦蕩,時刻尊重温柔相待,從不敷衍。對自己很好很好,每天都會有感恩;對愛的人很好很好,每天都坦坦蕩蕩;哪怕有一天,有些人要離開,也不會太遺憾。人生就是一班觀光車,到了某個地方,一些人就下車了,不捨但無悔,就足夠了。

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他們從此一直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話。

最好的直面死的方法,是今日無悔,這也是最好的直面活的方法。

相約2023讀後感篇3

我不喜歡莫里,儘管他那樣的人很難得,如果碰到的話我肯定也會為那樣的人所觸動、引發各樣的情緒,被他的魅力所折服。還好書籍給了“離他很遠”這種理所當然的心理距離。他看似完美,因為他正是非常邪惡,他的真誠為目的服務:永生。一個終生的教師,這看起來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卻是“一個總是試圖教化他人的人”,這是很危險的。人必然會受自己的經歷所限,也總有與主流追求的價值觀相悖的時刻,“沉迷物慾”與“追求情感”並不總是主流,甚至“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總是主流。人們在現實裏多有掩飾,一個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現出沉迷物慾的樣子,説到底用語言將行為道德化分類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總有人被否定。

這本書讓人不安的也在於此:看似你無法否認的真理,又時常顯示出對另一些的壓迫。而作為擁有話語權的人,他的聲音必然使另一些聲音被淹沒,即便另一些聲音並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類的情感,並且某個時刻表現出不被主流認可的卑劣的人,並不是那個人的全部,他也不應該因為那樣的時刻而被予以一種俯視的同情。舉個例子大概是:你覺得嫉妒不好,為了幸福我應該避免將它看得太重。而我理解的是:你覺得嫉妒不好,我也覺得,但為了幸福我不會選擇避免與它接觸,而是為擁有這份人類的情感而感到一絲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認它更容易達到幸福還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為什麼非得追求幸福”一樣,如果將語言用於純粹分類,而與道德分割開來,一切會不會變得更加容易呢?

相約2023讀後感篇4

大家在自己的軌道上不斷地向前奔跑,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這就是這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一個社會需要發展需要繁榮,它就需要提高其生產力,所以它的價值觀毫無疑問的就是工作進步向前努力。可這並不是我需要的。

“forget about what the culture says. i have ignored the culture much of my life. i am not going to be ashamed. whats the big deal? ” 我們是否能拋開主流價值觀對我們的影響,問問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真正能讓我感到快樂的是什麼?是愛,是付出和給予。

靜下心來傾聽自己的內心仔細想想,我所向往的生活是可以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從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錢掙得夠花就好,有時間彈琴看書聽音樂和愛人一起,週末可以看電影,假期去接觸大自然、去我沒去過的地方。

死亡與離別總是催人淚下的殘酷。透過這樣的殘酷,你是否可能看到自己生活裏日復一日的意義?無論是感動淚水抑或思考沉默,從書本到舞台再到人生的距離,需要我們用感受去一點點丈量。在這本書的結尾,米奇這樣寫道:“我的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後一門課每星期上一次,授課的地點在他家裏,就在書房的窗前,他在那兒可以看到淡紅色樹葉從一顆小木槿上掉落下來。課在每個星期二上,課堂上不需要書本,課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用他的親身經歷來教授的。”

“——這門課仍在繼續!”

相約2023讀後感篇5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堂人生課。

相約星期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真實所以感人。

它的內容涉及到了死亡、恐懼、衰老、婚姻、社會等等,幾乎人生所有的命題。每一章都閃爍着莫里這個可愛老人的個人魅力和人生哲學。

讀完的時候覺得這是一本關於人生哲學的書,可是大綱卻把它歸結為管理類。當然這肯定是有理由的。或許編者是希望讀者不僅僅感歎裏面博大的人生哲學,更希望它能帶來一些改變,就像莫里對米奇的影響一樣。莫里告訴我們該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莫里在裏面是一個言傳身教的老人,他的話像一湖清水流淌過心我裏,讓人體會到了他的那份難得的醒豁和超脱。

其實我們生活中總遇到一些困惑。有時我們也會這樣問自己,我們到底想要什麼,為什麼總感覺生活無聊空虛,為什麼周圍的人都不懂我......

有時我們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東西之間的區別,我們不知道這是別人想要我做的還是自己喜歡做的事。

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金錢、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們的心裏蒙上了一層煙霧。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愛。莫里説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莫里在談論完美的一天時説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樣子,他説,我想想??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雖然這樣的一天很普通,但很豐富。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看似簡單,實則幸福。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生活。

只是這份平靜的生活總是難以得到,就像莫里説的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可是往往在我們認清的時候,我們或許剩下的只有了遺憾。

在莫里生病期間,不停有人來探訪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學生。從這裏就能看出他的個人魅力。連他的學生,本書的作者米奇也説,但我還是對他有那麼多的朋友而感到驚訝,甚至還有些忌妒。我回想起大學時那些圍着我轉的“哥們”,他們如今在哪裏呢?俗話説的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不可或缺的,那種可以無拘無束,坦誠相待、相伴一生的朋友更是重要。所以莫里有那麼多這樣的朋友引來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是何魅力引來他有這麼多朋友的不離不棄?米奇説,他一看見我就會用含混、尖細的聲音招呼我。

可這僅僅是個開頭。當莫里和你在一起時,他會全身心地陪伴你。他注視着你的眼睛,傾聽你的説話,那專心致志的神態就彷彿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們每天的第一次見面都能像遇見莫里那樣——而不是來自女招待,司機或老闆的漫不經心的咕噥聲,那生活一定會美好得多。還有你和他談論不幸的事情時,他的眼睛會變得濕潤;你和他開一個哪怕是蹩腳的玩笑時,他的眼睛會笑成一條縫。他隨時向你但露他的感情,而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缺少的品質。我想他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他能觸及到你的內心,看到你需要的東西,然後播撒愛。我想誰會拒絕與這樣的人做朋友呢?

莫里説,人與人的關係是沒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雙方用愛心去促成,給予雙方以空間,瞭解彼此的願望和需求,瞭解彼此能做些什麼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這句雖然是用在婚姻雙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間也未嘗不可。

這本書實在有太多的精彩之處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會像那首詩——

“我親愛的表哥。

你那顆永不顯老的心。

隨着時光的流逝,將變成一棵。

稚嫩的紅杉”。

所説的在每一個讀者心中變成一顆紅杉,陪伴我們整個人生。

相約2023讀後感篇6

什麼樣的人有資格談人生?

老人,且待那一天——《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參透了生死的老人。

近日看了一本《相約星期二》(米奇·阿爾博姆著)。這本書有餘秋雨作序並推薦。儘管對餘某人及其文字頗有些感冒,但還是忍不住想印證一下,到底他推薦的書是否跟他本人一樣酸不拉幾,一樣做作扭捏。

那是個其貌不揚的社會學教授,莫里·施瓦茨,個子矮小,大耳朵,鷹勾鼻,牙齒參差不齊,但笑的時候依然毫無遮攔。待人熱情真誠。跟你談話,他的世界裏只有你,絕對不會心有旁騖。

他天真活潑,喜歡唱歌跳舞。如果不是得了al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他願意每天過着這樣天真活潑的日子,晨練,散步,與朋友談心,欣賞大自然的色彩,享受美食。得這個病時他七十多歲。

從醫生處得知病情後,他開始思索怎樣渡過剩下的日子,兩年,幾個月,也許會更短。他繼續給學生上課。他決定讓死亡成為一門課程。

活着辦個追悼會。讓家人和好友來致悼詞。他們把想對他説的話都説了,他也聽到了。這主意顯然不錯。有許多葬禮都是悼詞很感人,只可惜那個躺着的人已經聽不到了。

當他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他説他會盡力去享受這個過程,重新當一回嬰兒,讀後感《且待那一天——《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他是如此豁達睿智,並樂於向朋友暢開胸懷。聽着美妙的歌聲,他會情不自禁淚流滿面。

如果有那麼一本書,讓你看了後心有所動,心有所思,它就發揮了它的價值。這與莫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所追求的完全一致。因此,莫里活着沒有遺憾,死了也沒有遺憾。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可以自憐自愛,但不要停留太久。生命中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可以享受。

來得及向人世告別也是一種幸運。

每天,放一隻小鳥在肩膀,問“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相愛,或者死亡。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愛情和婚姻有章可循。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得怎樣妥協,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有麻煩。

原諒自己,原諒別人。

看到最後,恍然發現,這也就是印象中的餘大師的品味。

相約2023讀後感篇7

"我不想讓世界驚慌不安。我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接受它,進入一種安寧的心境,然後離去。"《相約星期二》這本書裏莫里説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 我似乎覺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個聽課的學生。

因為他讓我看到了一種對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難免經歷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對,無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沒有人能否認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沒有人能否認地球是圓的一樣。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終結。面對死亡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莫里教授對學生説,有一個重要的哲理需要記住: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是的,如果我們不幸福,這無疑是親手為生命鍍上悲色。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人死於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後果。鐵鎖易解,心獄難釋,既然死亡必定回來,何必逃避這樣的恐懼卻因此遁入自己製造的囹圄?

每一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去。臨死前,也許沒有人能夠像莫里那麼死的有意義,沒有人像莫里那麼死的無私。我想,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這一生,都會受到莫里的影響。他的泰然,他的純真,他的思考,他的無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絢爛;淡然死,卻死若秋葉之靜美!

莫里用餘生給我們上了一堂永恆的人生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