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張愛玲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1W

經常閲讀並寫下讀後感對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有很大幫助,為了強化我們的讀書感悟,一定要將讀後感寫好,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找張愛玲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找張愛玲讀後感6篇

找張愛玲讀後感篇1

愛,或許曾經熾熱,曾經刻骨銘心,亦或曾經痛苦糾結,但,當它似花開般不再有輪迴,當它像霧像雨又像風,當它隨時間的流駛碾成往事塵埃,再回眸,或許,已變了模樣。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這是張愛玲的《小團圓》,是她一個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陰的屏障,穿過曾經的繁華,於淡然與淡忘間將過往定格。故事裏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蘭成。從童年到求學時代,再到與胡的相遇,雖然只是煩瑣小事的串聯,但,都是她人生足跡的映射,都是她心靈深處的真實寫照。無須字字珠璣,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輪廓。《小團圓》似一扇窗,走進了它,你方能窺清真實的張愛玲,真正走進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與不爭,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體會,她為何能同時享受極度的喧囂與死寂。

親情,於張愛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顆堅忍的心來接受孤獨的成長,以冷漠的雙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她的文字,帶着犀利,帶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會心生憐愛,替她悲傷。如果,她與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納蘭容若説的“人生若只如初見”,那麼,愛玲的心裏或許會少一層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見他,便歡喜得心裏開出花來,便自覺自己低到塵埃裏去。她愛他,是用心的,不然怎會在他處於政治的風尖浪口時依然站在他身邊?怎會在他避難時一路顛簸只為見他一眼?然而,在胡蘭成的世界裏,愛玲卻不是唯一的。或許,愛玲於他只不過是生命裏的匆匆過客,是他避難療傷時的一個驛站罷了。“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在這場際遇裏,愛玲飛蛾撲火般義無返顧,即使知道“他的世界裏沒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裏曬着太陽,已經是古代的太陽了。我要一直跑進去,大喊:我在這兒,我在這兒呀!”。無論是什麼,留給她的,總是支離破碎的結局。張小嫻説:“愛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個人不愛你的時候,愛就是含笑飲毒酒。”説的,是愛玲吧。

愛玲用一根冰冷的針,繡出了她曾經熾熱的青春。當歲月撫平了所有的稜角,當心裏不再有等待與波瀾,當愛玲在美國過着似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或許,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諒。於菩提樹下覓一方青石,靜待,看滄海如何變成了桑田。將所有愛的昨天沉澱成歷史,明天寫個故事,名字叫做《小團圓》。

並非所有的事都要親身經歷方有體會,總有一些東西,有些故事,在不經意間 ,便能叩開心扉,似一縷陽光,温暖地照進心間。回憶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場宿醉。隔着山水,坐望於光陰的兩岸,若愛已成往事,終將無法以一葦杭之。

當愛,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瞭然......

找張愛玲讀後感篇2

張愛玲,這一廓在我心中沒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讀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裏更品其平添的一份淒涼。她在蒼涼的基調中刻畫一個個悲哀的女性。她極度不滿“過渡階段新時代”女性的生存狀況,於是,基於對文化敗落命運的思考,把筆下的女性推向絕望。別人評價她做為一個職業女性,思想尚停留在“舊制度”間,認為結婚找個安樂窩比在社會上打拼更適合女性。而我認為,是當時的社會逼她產生無奈的思想,於是,她逼筆下的女主角一個一個看似自願其實無可奈何得往火坑裏跳。

很多人以為《傾城之戀》中白流蘇想依靠範柳原的婚姻關係擺脱白公館的時間。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彌頑不靈。在我看來,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無從選擇。

白流蘇已經結過一次婚,已經從白公館逃出過一次。張雖然沒有直接描述白與前夫的生活狀況,但從眾人口中旁敲側擊。當得知前夫逝世時,大家勸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離過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婦,讓人家笑掉了牙齒!”三爺勸説:“六妹,話不是這麼説。他當初有許多對不起你的地方,我們全知道……”從着裏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這中不幸不僅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在三爺的另一段話中加以追究:“想當初你哭哭啼啼回家來,鬧着要離婚,怪只怪我是個血性漢子,眼見你給他打成那個樣子,心有不忍……”中更證實了所謂的婚姻安樂窩實際上雞犬不寧。我們暫且不追究白在夫家為人處事如何,從“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變成了敗家子。

回到孃家來,眼見得孃家就要敗光了——天生的掃帚星!”可以看出前夫的品性惡劣。那麼,這段婚姻的失敗不是不幸,而是脱離虎口。回孃家也是理所當然的依靠。但親人並沒有給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當作恥辱的典範,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費工夫。文中道:“白公館裏對於流蘇的再嫁,根本就拿它當一個笑話,只是為了要打發她出門,沒奈何,只索不聞不問,由着徐太太鬧去。”可見,她在孃家中已經絲毫沒有地位,這些情人比陌生人還要可怕。女人最苦莫過於在外面受了傷害投靠最親的人卻遭到拋棄,而且把她當作笑料。其實孃家人也有苦惱:既想着把她轟出去,又苦於沒地方着落。好在,出現了性格怪癖的範柳原。

找張愛玲讀後感篇3

?傾城之戀》敍述的是一個寄居在孃家的離婚女人,白流蘇,遇上了一個原本是介紹給她七妹的男人——範柳原。範柳原對流蘇有一點點愛意,但這點愛不足以讓玩世不恭的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而流蘇恰恰卻只要一紙婚契。她知道愛情不能天長地久,而婚姻能提供給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的好一點而已!在纏綿的情話營造的虛幻的氣氛中,展開的確是一場無聲的戰爭,就像故事所處的大背景——太平洋戰爭!他們各自設立了精妙的陷阱,期待着獲獵對方,卻都不能如意,流蘇滿懷着惆悵回到上海,以退為進,期盼着範柳原能妥協,能給她一份尊嚴,去生存!

然而,一個秋天,流蘇已經老了兩年———她可經不起老。於是範柳原的一個電報又把他牽回了香港。滿懷着無奈何失敗的心情,流蘇已甘心於情婦的身份……

戰爭成全了白流蘇,使她得到了範太太的身份。而範柳原卻不再和她鬧着玩了,他把俏皮話省下來説給旁的女人聽。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在一般人眼裏是張愛玲擅長寫悲劇小説裏難得的喜劇,但在我看來,《傾城之戀》是徹頭徹尾的大悲劇———傾城之悲哀!她從人的劣根性與道德觀的殘缺揭示了這個徹底的大悲劇。城之將傾,國將不國,一個封建的離過婚的女人的生存又要建立在一個不想締結婚姻的自私男人的不長久的愛情裏,一切的一切危如累卵,可竟還有人羨慕,視流蘇為榜樣。悲哀的年代!悲哀的城池!悲哀的男人和女人!

張愛玲筆下的雙城,在地理上,是流蘇和柳原來來去去的那兩座城:上海與香港。白流蘇的兩城之間的歷程反映出心境的起伏。上海是流蘇家人的所在地,代表着一傳統守舊、充滿壓力的世界;香港則是一個冒險的新國度,代表着所謂的現代文明,是白流蘇打算放手一搏的賭局。

雙城,在心理上,又是流蘇和柳原心中各自構築的城。柳原的城建築在對自由無拘愛情的渴求上;流蘇的城卻是建築在所謂的經濟利益上,她需要一紙婚契作為保障。最初,內心一樣孤獨的範柳原只想戀愛,他需要一個紅顏知己;白流蘇想結婚,需要一個體面的丈夫,好讓她出淨胸中一口惡氣。兩個人於是展開了一場愛情攻防戰。範柳原想攻破上海女人白流蘇期待婚姻的心城,而白流蘇則想攻破範柳原只要愛情的心城,一對現實中的自私男女,於是這場心戰就顯得旗鼓相當精彩萬分。而對他們的愛情攻防戰而言,太平洋戰爭是一個轉折點。

找張愛玲讀後感篇4

這兩天花了點時間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讓我對愛情的認識更深一步。《傾城之戀》裏面描述了流蘇和範柳原的一段愛情故事,雖然故事不長,但話裏往往有話。

不難發現,在範柳原在三次打電話給流蘇後,流蘇已經愛上了範柳原。流蘇也知道範柳原的愛是精神愛戀,需要的是肯定的是範柳原是一個有承擔的人。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通過一些手段遞進的。比如説話技巧,心理琢磨。感情是否需要這些額外的因素來組建?雖然我認為不需要,並且覺得這是虛華。而似乎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手段成了必須品。

最後,他們認定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在戰火之後。他們在戰火之後把對方看做是唯一。我很疑惑,如果沒有戰火的發生,那麼這段感情是否有變淡的可能性。如果變淡的,他們的軌跡就發會有很大的不同。用事情來證明一段感情,是一個説服自己的藉口麼?流蘇是的——我這麼認為。要知道一個人的有沒有肩負,是否一定需要一些手段,或者説一些事情?也許在我的意識裏,太多童話或者片面。我認為最直白的溝通,是最好的方法。感情,親情、友情、愛情等等。感情的存在不需要證明,因為感情不是一門充滿理性的學科。

我讀完了《傾城之戀》。“傳奇裏的愛情大抵如此”是否總結了整文?人們之間的感情加入了非常多的其它成分,最終也不過迴歸到最簡單的感情。現實生活中不會出現那麼多的傾國傾城的情況,感情依然存在。還是那句話:絢麗歸於平淡。

找張愛玲讀後感篇5

考完試的心情就是不一樣。早先幾個禮拜裏,偶爾翻翻與提高分數無關的書,總有點偷偷摸摸的感覺,就像揹着老婆去找情人一樣,興奮勁兒當然是有的,不過也緊張。即便是經過思想鬥爭説服自己接受了新鮮誘惑,可是眼看着老婆一天天近了產期,荊釵黃臉也罷,粗服亂頭也好,哪怕她自己不吭聲,你也過意不去不是?

交上了卷子,如同領回了離婚證。早知道是過不了的,也得把最後一絲幻想用2b鉛筆塗黑才行。人事盡到,天命知足,後面的傷心和前面的耽心總歸是不一樣的。誰説生活中沒個目標就有不能承受的輕……鬆?放縱不用學,還得控制。昨晚看完莎朗·斯通介紹《蟻哥正傳》,本來該睡了,又覺得有必要對前些天的精心和規矩反動一下,隨手抓到張愛玲的《對照記》,一百頁出頭的小冊子,不留神就翻完了。

張愛玲在大陸又紅起來的那陣子,老光還勉強算是年輕,為着討好一個姑娘,買了一套海南出版社(?)的《張愛玲文集》。自己留下最後一本考證紅樓的,其他都打了水漂。先是還記得姑娘,後來連張愛玲也忘了。大約是去年,譚子自掏腰包推薦花城新版的《傾城之戀》。其實也是一套裏一本。隨後也就陸續又買了《第一爐香》和《張看》。不願意一套都買回來的原因,一是心疼錢,想到沒買的還有機會碰到些特價打折之類;一是心疼書,總覺得自己那幾個紙箱就像是深宮,鎖了進去,只有蟑螂還苦心惦記着。

這本《對照記》是今年七月份買的,回來隨手就扔下了。現在拉來看算是早的。説是《對照記》,其中還收了《羅闌觀感》、《被窩》、《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嗄?”?》、《草爐餅》、《笑紋》等六篇文章,大致五分之一的篇幅。

最近這種“對照”的形式非常流行。據我的記憶,好象是源於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的熱銷。現在坊間架上“鏡頭”、“照片”滿眼都是,大有方興未艾的勁頭。我買的《老照片》就已經出到了第七輯,一印就有六萬冊,看來銷路確實不錯。

前些年劉心武曾經在《收穫》上開了一個“私人照相簿”的專欄。印象很好,但當時影響似乎並不太大,也許主要是“私人”的緣故。就是幾張合影、單人照,又面生,恐怕一般也提不起十足的興趣。不象現在,私人公眾當朝在野一起撲面而來,擺出“總有一款適合你”的陣勢,躲都躲不及。另一個方向上,“私人”也就“私”得徹底,別人的“私事”你無所謂,“私語”呢?“隱私”?或者“非常隱私”?可見劉心武開了好頭,卻不會發揚,難怪暢銷不了。都説現在小説難寫,其實也有小説家自己的問題。人家柯雲路及時改了行,賣些絕傳祕方什麼的,也混得挺好啊。五十多歲的人了,為萬民的生計四處奔波,精神得跟李向南似的。

“對照”的形式,劉心武的專欄當然不是首創,張愛玲的集子也未必就是最早。這一節我不太清楚,不過單從時間來看,也真是算不得很早。裏面的最後一張照片是1968年的,但書中有“1984年我在洛杉磯”如何如何的句子,想來也應該是比較晚的了。

在引子裏,張愛玲寫道:“squo;三搬當一燒squo;,我搬家的次數太多,平時也就squo;丟三落四squo;的,一累了精神渙散,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倖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藉此保存。”收入的共有五十四張,大約有三分之一是親戚家人的,對照的文章也有很大篇幅是祖輩的,她説:“祖父母的姻緣色彩鮮明,給了我很大的滿足”。相反,父母的關係卻不好,後來竟至離婚,繼母女間也不融洽,父親還是個煙鬼。從家裏出來,張愛玲用了“逃”字。

張愛玲不漂亮,身材瘦長,臉型窄長,五官有向外的趨勢,特別是眼睛,有點突出來。在中國人裏,張的側面像是比較有型的。但她的下巴比較尖,該算缺陷。在我看來,張愛玲最好的兩張照片都不是正面的。一是圖四十三,她在旗袍外披了一件碎花浴衣,側身,頭輕轉回來,低眉順眼,嘴邊滲出微笑,頭髮半長、蓬鬆,漫不經心地稍微遮住了臉,人顯得有點含羞。這張照片,花城版的整套作品集都用了作封面,很好看。

另一張是圖四十九,張愛玲穿高領短袖大襟衫,衣服好象是緞子作的,閃着亮,人也半昂着頭,眼睛朝側上方看,短髮,朝後,整個人利落,很精神。當時是54年,她從上海到了香港。對照的文字有:“1984年我在洛杉磯搬家理行李,看到這張照片上蘭心照相館的署名與日期,剛巧整三十年,不禁自題squo;悵望卅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squo;”這裏的感慨自然露出晚年淒涼的感受,但就是在當時,也未必不會有“一灑淚”的衝動。看看照片就知道,張愛玲的神情,無論如何是有些落寞在裏面的。

對照的另一半是文字。張愛玲的文字不用多説了。看這本書時,我倒有一個感覺,彷彿她的語氣,總是“呵,出名要趁早呀!”那個年紀的,不論她老到什麼時候,也不見得會更羅嗦。或者更沉靜穩重。她極有把握,會在寫得過於順暢流利,神采飛揚時,流露一點怯怯的表情。

張愛玲的小説49年後在大陸的遭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阿城在新出的《閒話閒説》裏提到:“記得是八四年底,忽然有一天翻上海的《收穫》雜誌,見到《傾城之戀》,讀後納悶了好幾天,心想上海真是藏龍卧虎之地,這squo;張愛玲squo;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就如此驚人。心下慚愧自己當年剛發了一篇,這張愛玲不知如何冷笑呢。”阿城對語言的敏感有他自己的小説為證,相投的是文字的底藴。而漢語文學史則在這冷笑中顯得有些尷尬。

據説張愛玲晚年在美國,鄰居都不知道這個瘦瘦的東方老太太的來歷。這是很無可奈何的事情。她的英文也好,但畢竟母語才是風格所在。希望不懂漢語的人瞭解愛惜張愛玲的文字,也真是太難了。

找張愛玲讀後感篇6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個清冷的女子,用一雙冷寂眼神看世間所有繁華熱鬧,寫感情總是毫不留情地剝去種種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沒有任何修飾。讓人看了頓生悲涼。《白玫瑰與紅玫瑰》中那段最為經典的話語“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就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一切男子真情下所有的本質。這個女子就是這樣,將殘忍的真話隱在自己淡淡的哀愁裏不經意地説出來,讓人分明感覺到悲哀卻又拿她毫無辦法。《心經》裏父女之間的畸戀,《金鎖記》中無愛的曹七巧,扭曲的人性,瘋狂的報復,一切讓人感覺的都是冰冷的,人與人之間最為温暖的感情,也只不過是一種利益的表達,這種種,只是人的一種絕望的掙扎。

而《傾城之戀》應該是張愛玲冰冷的筆下,唯一温暖而瑣碎的愛情。可是這段情感的圓滿又非常不幸地以一個大悲慘為前題為背景。那便是一個城市在戰爭中的陷落。其中生、死、離、別,都只在毫釐之間,只有片刻之差,所有的一切都拳在命運手裏,故事裏的男女主人公只是命運手中牽串拉扯的玩偶,比起外界的力量,他們的力量只是渺小,根本做不了主,他們能做的只是相愛,剩下的事,交給命運,而這一次,命運通過一場戰爭成全了他們。

柳原看着白流蘇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那時候再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看到範柳原在電話裏對白流蘇説“生死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時,不可抑制得哭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卻有別於時下的愛情故事,它沒有那麼強烈,沒有那麼多的甜言蜜語,它有的,更多的,是一種帶着淡淡哀傷的壓抑的與時代與命運相系的感情。

小説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常常被人引用的,“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終,一對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實的愛情。

也是,這也是張愛玲內心所期許所向往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的。”也許愛情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做平凡的夫妻。“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正如她也曾經這樣許願。但終成空,只是鏡花水月。

她那樣清高孤傲的女子,寫盡人間風月把世情看得玲瓏剔透,也逃不過情的劫難。有一種人本質上冷而清冽,如張愛玲。不輕易付出,一旦投入,就凝聚所有光華,燒得炙熱璀燦,愛得千迴百轉。為了胡蘭成,她説“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但她心裏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為了他,她原諒了他跟另一個女人一起,甚至生活費卻仍然是她給的。於胡蘭成的種種自私、劣跡,種種遭常人譴責處,而張愛玲僅僅一句説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就將所有言語化為煙灰。為了愛情,她這樣一個孤高的女子,也變得卑微,將自己低到塵埃裏,只求一段平凡的愛情,但,她全身心的付出也終只換回滿心神傷和黯然憔悴。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但這個曾經懂她的人,終讓這朵開在塵埃裏的花萎謝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