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9K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我們對名著知識的認識,讀完一篇優秀的文章之後我們的內心肯定有很多的收穫,趕緊寫份讀後感吧,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講故事》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講故事》讀後感6篇

《講故事》讀後感篇1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他的光榮,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他的作品我拜讀的不多。最近讀了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感到這篇樸實無華的演講詞裏,滿含着人生智慧,映見着文學心靈。他的演講通篇都在講故事,沒有一句大道理,甚至於對自己主要作品的評價,也是用講故事來完成的。

?講故事的人》也許由於環境所迫,藝術加工的成分幾乎沒有,可文章中那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親人的強烈情感早已溢於言表。也是我見到的大人物説普通人話的楷模。

不分國籍、年齡與性別,每個人提到母親都會引起共鳴。莫言巧妙地通過“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説,就是對母親的訴説”回憶了他兒時淘氣、甚至做錯了事情時母親對他的愛和包容;也表現了中國勞動婦女文化不高可品行端莊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不愧是文學大師,不用華麗的詞藻,卻是字字珠璣。

?講故事的人》中提到,在母親為莫言兒時偷偷跑去聽書的行為給予支持後,作為回報,莫言將聽到的內容繪聲繪色地講給母親聽,這令人很自然地想到卓別林也曾為了讓母親開心而發掘自己幽默本領的經歷。正是對母親的"敬",成就了他從聽書,複述故事,添油加醋編進情節;到他後來入伍,入學,創建自己的文學領地;乃至今天獲獎的仕途。

?講故事的人》的成功還在於作者對聽眾(或讀者)心理的把握。當我讀到有些人因為重名而找莫言的親戚發泄不滿時,感覺有點贅述了,再往下看,作者馬上筆鋒一轉,“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厭煩的……請各位原諒。”我心裏暗自好笑,這文學的穿透力也太強了,他怎麼知道我看得有些不耐煩了呢?

我最欣賞的是莫言的淡定,毫無功名利祿之心,能把自己這個被爭議的對象,當作與之毫不相干的局外人,難得!我還認為莫言在文章中講的眾多故事中,最後一個故事最精彩!

《講故事》讀後感篇2

莫言坦稱“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在《講故事的人》裏説的故事,有的是親身經歷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有的是民間傳説的虛構故事,這些不同的故事巧妙地組合到一起,就是故事的大串連,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現實生活“大雜燴”。

我與作者莫言有老鄉關係的地域鄰近感,有當兵經歷的戎馬生涯親近感,有可算作同時代人經歷生活感。所以,我讀《講故事的`人》,有着感同身受,讀之感到特別有味,有一種不一樣的情感,不一樣的收穫,使我受益匪淺,為之動情。

?講故事的人》有獨特的個性,有鮮活的人物,有動人的細節,有令人深思的故事,有謙卑和深刻的語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在《講故事的人》裏彰顯出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創作實力。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裏,較大篇幅講了他母親的故事:莫言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他提開水因飢餓無力,失手打碎了熱水瓶,本以為會受到母親打罵,但母親並沒有打罵他,只是撫摸着他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歎息;莫言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他跟着母親去集體的地裏撿麥穗時,母親被看守人搧了耳光,多年以後,在集市上看到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不讓兒子報復,並説:“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莫言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經濟困難時期,他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莫言就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求乞老人憤憤不平,卻遭到了莫言的喝斥,母親阻止了他,把自己碗裏的餃子倒進了求乞老人的碗裏;莫言最後悔的一件事,他跟着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賣白菜的老人的一毛錢,母親難過的淚流滿面,對他説:“兒子,你讓娘丟了臉。”這四個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真實地刻畫了一位寬容的母親、悲憫的母親、正直的母親,充分展示了一位偉大母親的形象,讀了這幾段故事,使我聯想到了我已故的母親,與莫言的母親有許多相似之處,我一邊讀着《講故事的人》,一邊想象着類似的生活經歷,內心深處受到了無比的撼動,難以名狀的情愫在湧動,《講故事的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裏,講了他童年輟學,因為年幼體弱,幹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飽受飢餓,放牛時感到離開羣體痛苦的故事;他躺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望着藍天上的白雲,學着鳥叫,感到很孤獨,很寂寞,心裏空空蕩蕩,便模仿着鳥兒的叫聲試圖與天上的鳥兒對話,有時候會對樹傾訴心聲,但鳥兒不理他,樹也不理他。後來,莫言把當年的許多幻想都寫進了小説,很多人誇他想象力豐富,讀了《講故事的人》後,我仔細揣摩,那是他生活的真實體驗。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裏,講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成長經歷,他沒有上過大學,國小都沒畢業,上的是民間大學,莫言輟學以後,混跡於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閲讀”的漫長經歷,他聽着民間故事、説書人的故事長大,後來,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隊的牛棚馬廄,在熱炕頭上,在馬車上,聆聽了二百年前,故鄉曾出現的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的講的神鬼故事,成為他寫作豐富的資源,“高密東北鄉”一直成為他創造的不竭源泉。莫言在《講故事的人》裏,講述從農村到部隊的經歷,與我的成長經歷非常相似,有些故事情節,確實耐人尋味。

《講故事》讀後感篇3

最近讀了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感到這篇樸實無華的演講詞裏,滿含着人生智慧,映見着文學心靈。他的演講通篇都在講故事,沒有一句大道理,甚至於對自己主要作品的評價,也是用講故事來完成的。但在這一連串的故事裏,我們可以讀到莫言對文學創作、人生境界的個性化解讀。

從這篇演講裏,我們看到了莫言孤獨、苦難的少年生活。他因為貧窮而忍受飢餓,因為相貌而備受歧視,因為輟學而承受孤獨。但在他自己看來,這些悽悽慘慘的遭際卻讓他得以從容穿越20世紀中國的歷史和社會。孤獨與窮苦,使他沉浸到了各種各樣的民間傳説、歷史故事中,滋生了無限的想象力,獲得了敏鋭體察人生與人性的藝術之心——恰恰是這些,玉成了他的文學創作,給他帶來了豐富的文學素材與創作靈感。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命運在剝奪的同時,也在給予。我曾聽到一種説法:中文系是不產作家的。要出作家,那也是走出校門之後,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煉”出來的。我認為這個説法包含着豐富的寓意:只有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文學還需要來自生活的鮮水活魚,還需要創作者歷經滄桑、承受寂寞的生命遭際——好的作品只會從這樣的人生遭際裏凝結而出。

在這篇演講裏,我們還可以看到莫言對於人生境界的理解。他所講述的故事涉及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寬容。他的母親事事教他寬容,他自己的經歷也常常在暗示他:要保持寬容、平和之心。他曾經毫不留情地頂撞了上司,併為此沾沾自喜,但是後來他感到了後悔。不是因為害怕被上司“穿小鞋”而後悔,而是感到自己的行為只是一種得理不饒人的魯莽,與單純追求特立獨行的乖戾而已,於人於己並沒有任何建設的意義——他是為此而後悔。這裏彷彿讓人看到一種自省後的心靈平和與澄淨。相較於中國傳統文化裏的那種一味“佯狂傲上”、“故標清高”的名士做派,這種自省倒顯得坦蕩、澄澈,難能可貴。

一個通篇講故事的演講,卻其實通篇都在講故事之外的世界。拆解遭遇惡意的險招,講述文學內外的駁雜,洞悉人類心靈的豐富,這是莫言的智慧,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

《講故事》讀後感篇4

在新浪、微博上看了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稿——《講故事的人》,出乎意料地喜歡。本以為那是為文學界的精英們講的,掃讀一下就過去了,可它一下就吸引住了我,並一口氣讀到最後。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他的光榮,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他的作品我拜讀的不多,在今年的《讀者》雜誌上見到一篇“兇惡的吃相”的短文,讓我笑噴了。《講故事的人》也許由於環境所迫,藝術加工的成分幾乎沒有,可文章中那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親人的強烈情感早已溢於言表。也是我見到的大人物説普通人話的楷模。

不分國籍、年齡與性別,每個人提到母親都會引起共鳴。莫言巧妙地通過“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説,就是對母親的訴説”回憶了他兒時淘氣、甚至做錯了事情時母親對他的愛和包容;也表現了中國勞動婦女文化不高可品行端莊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不愧是文學大師,不用華麗的詞藻,卻是字字珠璣。

?講故事的人》中提到,在母親為莫言兒時偷偷跑去聽書的行為給予支持後,作為回報,莫言將聽到的內容繪聲繪色地講給母親聽,這令人很自然地想到卓別林也曾為了讓母親開心而發掘自己幽默本領的經歷。正是對母親的"敬",成就了他從聽書,複述故事,添油加醋編進情節;到他後來入伍,入學,創建自己的文學領地;乃至今天獲獎的仕途。

?講故事的人》的成功還在於作者對聽眾(或讀者)心理的把握。當我讀到有些人因為重名而找莫言的親戚發泄不滿時,感覺有點贅述了,再往下看,作者馬上筆鋒一轉,“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厭煩的……請各位原諒。”我心裏暗自好笑,這文學的穿透力也太強了,他怎麼知道我看得有些不耐煩了呢?

我最欣賞的是莫言的淡定,毫無功名利祿之心,能把自己這個被爭議的對象,當作與之毫不相干的局外人,難得!我還認為莫言在文章中講的眾多故事中,最後一個故事最精彩!

《講故事》讀後感篇5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當代作家莫言作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身着燕尾服從容地登上了瑞典皇家的頒獎台,微笑着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證書、金質獎章、及獎金支票,他在獲獎感言中把自己的獲獎形容成“童話故事成真”,概述了文學的重要,並對支持他的家人及友人表示了誠摯的感謝,這無疑成為莫言這次諾貝爾獲獎的最大亮點。但是給人印象深刻,令人感動的應該是他的那篇獲獎前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

莫言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了他受到的母親的影響和摯愛,述説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以及對人生的感悟。

記憶最早的一件事是,在這個經濟窘迫的家庭,因莫言的不小心,摔壞了熱水瓶,嚇的一天不敢回家,而母親最終沒有因此打他或罵他,而是長長的歎了一口氣,卻讓他永遠的記住了這件事情。在這裏彰顯出莫言的母親既不盲目的責備孩子又不溺愛孩子的智慧和心胸,是一個知情達理的母親。

記憶最痛苦的一件事,他和母親去撿麥穗,母親被守田人打時絕望的神情,多年後他見此人予報復,被母親拉住,對他講“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展示了一個寬於待人的善良母親。

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中秋節家裏吃餃子,莫言給乞討老人薯幹吃,被乞討老人責怪後很氣憤,因為家裏一年也吃不上一頓餃子,最終母親將自己的半碗餃子給了乞討老人,讓人感受了母親的慈悲之心。

最後悔的一件事,跟着母親賣白菜,他有意無意的多算了買白菜老人一角錢,回去後引發母親淚流滿面,但母親沒有罵他,而是輕輕地説“兒子,你讓娘丟了臉”。沒有什麼能比這短短的一句話更觸動孩子的心靈,讓人感到誠信做人多麼的重要,貪圖不義之財是多麼的可恥,這樣的母親怎麼不令人肅然起敬。

莫言的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以自身的質樸、善良、傳統美德影響和修正着莫言的世界觀,母親使他深深的領悟着社會,懂得了如何做人,也積澱了他的文學潛質。他用系列的“一件事”故事,襯托出一位平凡的母親的偉大形象。我想這些“一件事”的故事,不妨叫孩子們讀一讀,叫家長們學一學,不無益處。母親用對知識文化的敬重默默地縱容着莫言走上了講故事之路。走入社會的莫言,在親人、民眾的感知下,經歷了三十多年風雲激盪的年代,以非凡的記憶力及日益增長的文學才識,成為了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

莫言最後講了幾個故事,寓意很深,很令人深思。第一個故事,他最後也點明瞭,要保護個人的權利,允許少數人做法與多數人不同的權利,當你在表演的時候,要允許別人有表現真實的權利;第二個故事可以理解為,人之間需要尊重,以傷害他人自尊維護自己自尊是可恥的;第三個故事雖然帶有宗教色彩,但它説明世間自有公道,為惡者終將逃不出滅亡的下場。這幾個故事有着很豐富的解讀空間,很耐人尋味,這裏只是自己表面膚淺的認識,每個人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來認識這幾個故事,我想,真正的含義只有作者去解讀它了。

莫言算不上一個頂級的、優秀的作家,但他憑藉着鄉土親情對他的滋養,立足於民族之根,文化之根,歷史之根和社會之根,講好了他的故事,獲得了世界文學的最高獎項,因此,莫言用收穫證明了他的成功。

《講故事》讀後感篇6

近期,研讀《習近平講故事》一書,很受啟發。該書彙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旁徵博引,以講故事的方式論述了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通俗易懂,極富感染力。無論是對內改革發展,還是對外大國外交,習近平總書記立意鮮明,論據翔實,明理服人。

總書記講故事,藴含着深厚的哲學辯證思維,體現了高超的溝通明理藝術,對我們工作生活很有指導意義。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與人的交流日益頻繁,碰撞與激盪也日益增多,善於溝通交流便尤為重要。

善於溝通是一項技巧,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通讀《習近平講故事》一書,我們不難發現,習總書記對話題有着全面、深入、細緻的把握,站位高、寓意深,尤其是擺事實、講道理,論證恰當。培育溝通能力,要深刻領會學習習近平講故事的方式方法。一是全面分析溝通背景。一項溝通需求的產生必定是有規律的,要全面分析溝通事件的背景,需求產生的原因、處於的階段、交織的矛盾等等。只有把握了這些要素,才能對溝通事件有深入的瞭解,也才能注意到方方面面的細節,避免出現紕漏或差錯。二是準確把握溝通主題。把握溝通主題,就是要明確需要通過溝通解決的難題或癥結,達到思想的統一、認識的一致,更好地凝聚共識、推進工作。把握主題,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主題弄偏了,工作方向也就歪了,就好像火車引擎很有力,但沒有朝着終點站發動,所有的努力也都將付諸東流。三是深入瞭解溝通對象。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深入瞭解溝通對象,解決問題也就事半功倍。談判專家也是如此,進行談判前揣摩談判對象的性格、特點、愛好、忌諱甚至是成長規律,等等。溝通也是如此,堅持立場、明確主題,多換位思考,想想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甚至是每一個細節會給溝通對象有什麼樣的影響,引導着溝通朝着事先設計的軌道上進行。四是科學採取溝通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不少是採取引用故事佐證或強調的,也很注重因人制宜,因受眾不同而採取不同方式方法,因此更容易感染人、引起更多共鳴。我們具體進行溝通時,要在分析事件性質、分析溝通對象的基礎上,科學採取溝通方式方法,或柔和、或強硬,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動人,或擺事實、或講道理,把溝通需求科學、高效的解決。

高超的溝通能力體現一個人的洞察力、辯證力、執行力。培育善於溝通的能力也絕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們在工作生活實踐中鍛鍊、積累、提高。

拿到何部長推薦的《習近平講故事》這本書後,我被書中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吸引着,很快就讀完了。這些故事講述生動,深刻,為我們學習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109個故事篇篇精彩,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則,在這裏和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為政先修身的故事(第53頁)。文中講述了鄒忌、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等我國曆史名人修身的故事,他們都因崇高品格而被後世代代傳頌,構成了前後相續而又一以貫之的價值圖譜,為我們樹起了鍛造品格的標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黨員幹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於修其身、治其心、養其德,只有修煉內心、鍛造品格,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幹部。

做人是做官的前提。習總書記高度重視幹部的道德修養,三嚴三實擺在首位的就是嚴以修身,習總書記也多次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來強調幹部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具體到全市組工幹部的修身立德,何偉部長也非常重視,先後提出了為政做人八要、 踐行三公二十二正

做優秀組工幹部、青年幹部健康成長六要、同事相處六要六不要等要求。7月6日,何部長在全市組織系統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專題黨課暨學習交流會上,又圍繞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講奉獻、講團結、講紀律、講道德等七個方面對組工幹部修身立德作了進一步闡釋。何部長的要求涵蓋了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多個方面的,為組工幹部修身立德指明瞭具體的方向。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何部長關於組工幹部修身立德的一系列要求,將其作為一面鏡子,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反覆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擺自身不足,明確前進方向,努力做一名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優秀組工幹部。

第二,不貪一時之功的故事(第56頁)。故事講述了右玉縣委一張藍圖、一個目標,一任接着一任、一屆接着一屆率領幹部羣眾堅持不懈幹,經過60多年的努力,最終把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幹事創業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要有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耐心和耐力。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種崇高的共產主義理念,革命戰爭年代,無數仁人志士明知眼前的付出不可能得到現實回報卻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仍然是從政之人應當堅守的工作準則和職業道德。可以想象,如果右玉縣換一任領導就換一個發展思路,就會使羣眾無所適從、幹部無從抓起,從而造成人力和物力浪費,最終一事無成。黨員幹部要養成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維護羣眾利益作為謀事創業的出發點和着力點,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要像接力賽一樣,朝着既定的目標,一棒一棒接着幹下去,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貢獻力量。

第三,身影與聲音的故事(第68頁)。故事講述了雲南怒江傈僳(lì sù)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德榮用身影指揮人,而不是用聲音指揮人的從政體會。高德榮心繫羣眾,崇尚實幹,一天跑六個村、看十多個項目建設點、走上百里山路。為了高山雪線下的一條長隧道,上下奔忙,歷時三年多終於打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領導幹部要以實幹為準繩,以羣眾為旨歸,率先垂範,身先士卒,為羣眾多辦實事、辦好事。

習總書記強調: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幹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擔當是黨的幹部應有的政治品質和基本態度,折射出一名共產黨員的無私境界,把全部心血付諸事業、奉獻給人民,不張揚、不炫耀,勤奮工作,不計得失。這讓我想起了習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在廖俊波的車上,常年放着一牀被子,車裏成了他辦公、睡覺的地方,經常一天才睡4個小時,公務用車4年就行駛了36萬公里,他曾經3天跑了4個省份、會見了6批客商,用69天拿下了別的城市1年多都沒有拿下的項目。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下,我們應該始終保持一種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保持嚴謹細緻、擔當作為的工作作風,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不斷創造經驗、打造品牌,培樹亮點、彰顯作為。同時,還要充分發揚組工幹部人梯精神,在工作中實現忘我境界,甘作鋪路石、架凌雲梯、當孺子牛,對別人的進步由衷高興而不眼紅,真心欣慰而不心動,以實際行動樹立組工幹部的良好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文章中,常常用講故事的方式傳達深意、感染他人,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論,轉化為鮮活的故事、生動的例子,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這些故事承載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深刻思考,深藴中國智慧、體現中國道路。

?習近平講故事》這本書是從總書記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精選出體現他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故事,加以完整呈現和解讀。它用109個小故事,以平易近人的語言囊括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更讓我覺得受益匪淺的是,每個小故事都配有延伸閲讀,還原故事語境,古今對比、中外相較,教人體悟故事背後的改革發展之道、大國外交之道、工作為人之道

通覽全書,我的突出感受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和文章既有強大的思想説服力,又有強烈的感染力,娓娓道來,令人意猶未盡,如沐春風。

全書開篇便講廉政。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和學習中反覆強調廉政的重要性。廉潔奉公,勤於政事,向來為儒家思想所提倡,新時代新形勢下,廉政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下鄉視察貧困村鎮時引用一副對聯廉不言貧,勤不道苦,呼籲我們各級幹部,要永遠植根於羣眾之中,要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學習,做官勤廉不怕貧苦。這副對聯源自河南內鄉縣衙,上聯是:廉不言貧、勤不言苦,下聯為:尊其所聞、行其所知,整副對聯表達的意思是君子善言踐行、勤勞廉潔不辭辛苦。想來我國古代便有除迷信治民風的西門豹,孑然一身的海瑞,一心為民的鄭板橋等官吏典範。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產黨人何言不能?為官不廉,就會為利益所惑、為金錢所動,突破底線、超越法治;為政不勤,就會政怠宦成、無所作為。如果説是看得見、摸得着的罪行,那麼温水煮青蛙的懶政思維則更具有長遠危害。既然如此,怎樣才能既做到廉潔,又實現勤政?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這句話就是答案:不言貧而能廉,不怕苦而後勤,説到底還是要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公僕,而不是特權的主人。

書中的勵志故事同樣發人深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慶祝大會上講話,點明90年代以來,知識三到五年便翻一番,近五十年來,人類社會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這提醒我們,一定要主動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緊緊跟上時代的潮流。重視學習是我黨建黨以來的優秀傳統,毛主席便是學而不倦的典範。早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指出過學習好比開鋪子,本來東西就不多,一賣完就空空如也,再開就一定要進貨,進貨就是學習本領。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時代不同了,幾代領導人倡導學習的精神卻一以貫之,足以説明時時補充知識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掀開了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序幕,這正是我們開拓新境界,把握新潮流,指導新實踐的重要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這些故事,有的從文化經典中來,有的從現實生活中來,更多的是從人民羣眾中來,從工作實踐中來。通過這些故事,可以看出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涉獵廣泛,繁重的日常工作之餘,仍然擠出時間讀書、思考。榜樣的力量總是巨大的,國家領導人尚能如此,我們就更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努力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讀《習近平講故事》,我瞭解了更多中國歷史、近代偉績、現代故事,也瞭解了民族的中國、世界的中國。這本書讓我相信,有治國有方的領導集體,中國人民會更加團結,中國會更有力量。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