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83K

讀後感是一種思想的交流,是我們在閲讀中與作者的默契對話,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將書中的智慧和知識傳承下去,為後人提供有價值的閲讀參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8篇

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篇1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的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

季羨林先生還是一位別具一格的散文家,早在高中時期就開始創作並發表小説,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寫作的《年》、《黃昏》、《寂寞》、《枸杞樹》等散文,直到現在,還是贏得一片讚美之聲。近年來集結成冊出版併為大眾所熟悉的散文集也非常多,最近我認真閲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觸頗深。

該書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季老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譭譽、壓力、愛情、長壽之道、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談感悟,細細品讀,感覺自己在同大師對話,對人生的體會也隨之得到淨化和提升。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老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麼活着?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承擔責任”“有所作為”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裏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説,若非要要求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併為人類發展貢獻力量就有些矯情了。但是一個成年人能夠在單位和家庭裏都承擔好相應的責任,還是可以身體力行的。在供職的單位裏,勇於擔當,奮發有為,做好本職工作;在家庭裏悉心孝敬父母、培育子女,創造並保持一個和諧温馨的家庭氛圍,我認為,做到這些也是“承擔責任”“有所作為”,也實現了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季老的座右銘是陶淵明的詩作《神釋》中的最後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季老認為:成功來自於天資加勤奮加機遇,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不期而來,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是有我們自己決定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自己要做的事應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地做好,其他不必多慮。中國古話説得好:“盡人事而聽天命。”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裏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只有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態的平衡。

書中季老強調:“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其實在生活中芸芸眾生大都是平凡人,沒有一個是一個完滿的人,我們可以一直去追求完滿但不必強求得到,只要腳踏實地工作生活,盡到自己的責任和本分,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疇內不懈努力,爭取去做到最好,就活出了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篇2

季老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12種語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是我廠在讀書月活動中發放的書籍,書中彙集了季老九十餘年的生活感悟。讀季老的這本書,猶如當面在聆聽季老的諄諄教導。事實上對於季老的認知,並不是單一的從這本書開始的,而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也是經歷了一個只惟大師之名到逐步去了解季老人生軌跡的過程。

常人看季老的人生,並不完美,逝世後的身後事紛爭不斷,或許有缺陷的人生才是最真實的。什麼叫人生,季老在《季羨林談人生》中説他也不清楚,不但他不清楚,他看芸芸眾生中也沒有哪一個人真清楚的。從季老的身上,從這本書中,我也只能愚鈍的讀到了“勤奮”、“隨遇而安”、“堅持“、”尊師重道“,季老九十餘年的生活智慧與感悟又豈是我短短數日通過一本書能夠領悟的?季老的書,書讀常新。

季老所獲得的成績是與自己的勤奮分不開的,季老曾在書中談到“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的關係,表面看是季老感激機遇的垂青,細細品味,季老的機遇是來自於他前期的勤奮,如果沒有勤奮,機遇到來的時候也是難以把握的,到頭來也是一場空。我覺得勤奮是季老獲得人生輝煌的基礎,是所謂的機遇垂青的前提。就如同我們當下的工作與學習,如果説各人的天賦秉性是有差別的,我覺得這種差別還是很小的,不能説沒有,但就大多數人而言,其天賦秉性的水平是持續在一個水平線的,並且帶有濃重的時代色彩,有的人多一些勤奮,智力開發就會多一些,獲得的結果就會好一些,相反的,有的人懶惰多一點,獲得的成績、創造的價值就會少一些。因此,勤奮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勤奮,勤勤懇懇的學習、工作、生活,取得成績就會顯得順理成章一些。

但並不是所有的勤奮都能獲得成功,用季老的話講,天才與勤奮的關係用“七十分的勤奮,二三十分的天才(才能)”會更符合實際一點。我姑且大膽的揣測季老並不是在否定勤奮的重要性,而是在闡述一種人生態度。在這裏我的拙見是,倘若機遇不垂青,那就只好做到老實本分了。這種人生態度叫做隨遇而安。事實上,季老的生活並不平靜,經歷的磨難多於常人,磨難反而沒有把季老摧殘倒下。這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是人生哲學的大智慧,事實上,人,作為一個個體,有許多的事情是難以改變的,出身,學業,愛情,工作……都是不可以推倒重來的,隨遇而安就是要認同自己當下已經取得的、擁有的,是獲得新豐收的基石,是傳統文化中尋根的表現,是進步的跳躍板。隨遇而安,不是安於現狀,得過且過,而是在現有的資源和環境下積極進取,奠定好基礎,以期取得長足發展。季老晚年的隨遇而安,其背後也有着“老驥伏櫪,志在十里”的來日方長的願望,卻也有着“烈士暮年,壯心難已”的惆悵。或許以後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那麼一個階段,有心為,而力不足,這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或許能夠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多一份指點的作用。隨遇而安,對於人生的機遇就是要心懷大度的去接受,這是心態方面,而行動上還是要保持那份勤奮。

以當下的觀點看,季老的成果多數是坐了冷板凳的結果,天下皆知季老為大師,且不知大師何以為大師之人何其多?我對季老的瞭解,是從大學本科時期開始的,當時有幸參加了一次學校的一個文化交流活動,其中有人提到季老的成果,才知自己愚鈍了好些年。在那之前,我對季老的認知也只是停留在“大師“這一名詞的表面層次上。如今,從歷史的觀點看季老的研究,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等,這些語言方面的研究在當時那也是當年學者所不青睞的研究領域,屬於學術界的“窮鄉僻壤”,而今卻由於填補了世界文化的缺失而成為了大師,大師之意不僅僅是大師本身,更在於大師的這份在學術殿堂裏做冷板凳的依然堅持的執着的精神。這對於我工作上的啟發是,產品研發過程中的成果不明顯的時候,往往令人心生浮躁,包括自己以及團隊中的人,都會面臨着一些壓力,來自於自身的以及周圍的,而事實上也是堅持不一定有結果,但不堅持就一定沒結果。我覺得,季老這種能夠做冷板凳搞研究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另外,季老這種以冷門出奇制勝的研究之路其實也值得我們反思,當下的市場上的暢銷的產品也必然依據它的生命週期的規律走向衰弱,劍走偏鋒,出奇制勝,迎合未來之所需,也許才是我們產品研發的一絲曙光。當然,堅持還是要貫穿始終的,沒有了堅持,可能帶來的是更多的半途而廢。而季老的堅持也讓季老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桂冠,儘管季老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但其獲得的美譽受之無愧。這種堅持的精神,堅持一天,容易,堅持幾十年,難,令人敬仰。

?札記。學記》説:“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就是説要尊師重道。季老在書上言陳寅恪大師必開口”先師“,其尊師重道可見一斑。這讓我想起了一位技術領域內的專家在我們入職培訓過程中所講的”嚴師出高徒“、”不要讓老師沒飯吃“,是從企業的角度更契合實際的對尊師重道的闡釋。當下由於某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老師“、”校長“、”領導“幾乎成了邪惡念想的代名詞,我們更應該提倡尊師重道的理念,營造尊師重道的氛圍,不僅是學校的老師,生活中的長輩、工作上老師傅也應該得到尊重,從內心上,我們都要有感恩,有敬畏。重道,自然講的是我們也要遵守社會道德的約束,待人以誠,講方法,講原則,講和諧,才能獲得社會以及其他人的尊重,愛人者人恆愛之,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尊師重道,知識上才能有序傳承並得以發展,科技上才能保持先進並得以創新,社會實踐上才能應用並得以突破,文化上才能繁榮並得以延續。

季老的偉大不僅在於他取得了令世人敬仰、難以企及的成績,讀季老的書,猶如在聽一個老人講故事,講他對生活、工作、愛情、學習、事業等的理解,也是喃喃自語,更是教導,如今季老已經逝世多年,而身後事也曾惹得世人非議,但也因為這樣,季老才更真實,季老的書也顯得更真實、更真情、更智慧。我們都是自己最虔誠的信徒,或許走在負重前行的道路上,或許即將迎來康莊大道,或許依然在迷茫中徘徊不已,但不管如何,像季老書中説的“做真實的自己”、“一寸光陰不可輕”,對於世人都具有良好的教導之意。季老的《季羨林談人生》是其精神財富的彙集,充滿了人生智慧的真知灼見,既不高高在上,也不蓄意迎合,我更是不敢妄加評論,只是讀懂了些皮毛而已。好書是常讀常新,好書是百讀不厭。這本書便是如此。

最後,用季老書中的話做個結束語吧。“我勸人們不妨在吃飽了燕窩魚翅之後,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後,或者在卡拉ok、高爾夫之後,問一問自己:你為什麼活着?活着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飢受寒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後,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塗。”

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篇3

很早看過藝術人生參訪季羨林老人的專題,明白他是位名人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説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我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這是哲學永恆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裏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麼活着?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職責感。有所作為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裏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繫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並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讀季羨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盞不必太過亮的枱燈,或者來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燈光的寧靜與茶的清新便能夠深入文字的乾坤裏獨享樂趣。你會發現你的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全在這本書裏,書裏的故事不僅僅僅是季先生的,還是每一個人的。修身、哲學、寄情、曠達。也許你不愛讀書,你不愛看故事、你不會輕易理解他人的歷史足跡、你不願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書面語變現的文藝。但是你不能夠懷疑季老真誠的態度。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向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閒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説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於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澱,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並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着為推動人類發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職責感,那麼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好處也就找到了。

很慶幸自我在年輕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好書,讓自我能深入思考人生。剛剛步入社會,坦認我自我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環境中因素繁雜,倘若沒有自我的追求和看法,則容易隨波逐流。對自我人生目標的確定與分解離不開對自我的清楚認知和對環境的深入瞭解,堅韌是我的長處,多思則影響我前進,這點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則會有必須的消極影響,容易在潛意識裏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可能是由於在環境中沒有獲得安全感的緣故。縱橫分析,結合各方面現狀,擺正態度後,該簡單上陣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談出來的,是走出來的。

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篇4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是因為他的品格。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的泰斗、國學大師、國寶。而這位老者卻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季羨林談人生》一書歸集了季老對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麼是人生呢?開篇關於人生的探討,發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為什麼活着?活着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飢受寒嗎?”這些問題。我雖得不出些確切的東西,但的確會使人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塗,讓我也開始思考一些有關於人生,説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關於自己學習、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會的簡單問題。因為人生萬不可糊里糊塗地過,這一點讓我茅塞頓開。而之後的再談、三談人生,着重談到了人性。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賦予人類的優勢在於有思想、有良知良能。與我們最緊密相關的就是倫理道德問題。“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對於我們來説應當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進而做一個有良知的人。

當我開始試圖瞭解季先生所謂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篇。“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責任感隨着我一步步從家庭走向學校、社會,慢慢由幼稚變為成熟,越來越覺得其重要性。我有責任去不斷的提升自己,不僅僅是為我這個個體,往實際説也是為了自己的父母,今後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説也是為了這個社會良好的運轉。每個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績,而這種責任感我覺得真的可以推動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我是完全贊同季先生的觀點的,並努力肩負起屬於我的那一份責任。我想這種使命感對我是一種激勵吧,在成長的道路上的新社會人。

在我慢慢長大成人,作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會人,在人生中存在着許多的迷惑與彷徨。而季先生的話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瞭解了一些事情,讓我豁然開朗。對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實意,二要寬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絕不能超過一道底線。容忍是一種美德,對於現實來説,這個民族需要更多寬容的人們。這些都是為人處事方面的感受。

在學習工作上,人們多談成功二字。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人各不相同,我們無能為力;機遇不可預期,我們也無能為力。這樣看來,勤奮是很重要的。所以,當一個人經歷過打磨,努力過甚至吃了虧,摔了較,在機遇來臨時才能很好的把握。

讀了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經過思考後必定會有多少的提升。雖然有些道理是從小聽到大的,當靜下心來冷靜思考,那種細微的牴觸心理也將消失。用一種更成熟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會慢慢的平和。彷彿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於無形。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給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長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篇5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於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續一直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間。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幹。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同,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徵博引予以論述,最後得出自己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區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説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麼怎麼寫的,個人自由嘛,自己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裏,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曾經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餘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着壓力,現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面對着來自於疾病、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誇張地説,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麼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並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麼?季老説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對於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並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己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台階的基石,臣服於你,並且幫你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後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作為一名步入社會三年的成年人,生存問題已經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但是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發展、進步,創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發展談何容易,我並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通過司法考試,但相對於其他經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素質及法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展首先面對的壓力。我該怎麼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這次院裏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了我的不足,三個環節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彙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於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麼經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第一,而是通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己以後努力的方向。朱熹説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穫事大。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果,而忘記自己應該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説: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於比武結果的擔憂。不擔憂結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過後,細細想來,我從中可取的教訓也是可觀的。審查報告中,應當將所有關於案件定性的疑問都寫進去,以此作為作為上庭辯論的依據,彙報案件時,案情應當詳略得當,定性應抓住重點,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所有構成要件……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間,針對自己的問題,我還可以補足。我應該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瞭解了自己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季羨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己一生的經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間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篇6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裏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彙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説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説,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着想而不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篇7

(一)人生的好處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職責感。―――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僅平常人能夠對此大發感慨,學者們似乎也個性偏愛談人生。什麼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闢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淨。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人生的好處認識也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麼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好處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好處不明白,那麼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度也無從確定,於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税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税大舞台上,為納税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税,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好處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就應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處,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好處,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能夠不煩不燥;對人,能夠互相諒解。―――季羨林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度。儘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會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我決定的,也是我們務必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但是真正紮紮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穫,就只有靜下心來,踏着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於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於工作。作為年輕人,更就應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談人生季羨林讀後感篇8

前些年,社會上對季老炒得特別熱!一會有人説他是國學大師,一會有人説是國寶。後來季老自己出來將四頂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説心裏話,我由此特別特別地敬佩!在現在人們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時他卻視名利如糞土!如此説的人特別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幾個?當時人們如此地關注這位老人,説白了,其實就是奔着他的大名聲來的。説來,這不得不令人覺得世間很多事很可笑也很無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談人生》這本書,但是我翻了翻,最終還是沒有看。當時我覺得文字特別平實,平實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爺在對你語重心長地講道理,我覺得文字太老,語言也不是我平時所喜歡的那種特別有激情的那種,我想,大概是因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樸實,沒有華麗的裝飾點綴。而且觀點也很老人,像是將世間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認為年輕人還得看一些衝勁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辭世,同期辭世的還有任繼愈,我和朋友一起緬懷季老和任老時,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實的知識分子形象,從來就不張揚,晚年竟如此地受社會關注,是社會上真的認識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嗎?還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國還有一位任繼愈!作為學者,耐得住寂寞是學者的優秀品質,而社會如此功利,又是社會的悲哀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