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杜甫詩的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W

優秀的讀後感是要有完整的結構和清晰的邏輯的,只有對原著的內容進行剖析,我們寫出的讀後感才有意義,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看杜甫詩的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看杜甫詩的讀後感5篇

看杜甫詩的讀後感篇1

去成都時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們選的時間不太好,當天大雨傾盆。

本想着,也許雨天遊人會少一些,其實不然。走到草堂遺址處時,遊人密密地擠在草屋之中,我有些驚訝於人們的熱情,同時也憂慮擾了“詩聖”的清修,只好略帶遺憾地遠離了草屋。

759年,48歲的杜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寫杜甫初到成都時的情形:“杜甫在廟裏沒住多久,便在城西七裏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先開闢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下建起一座並不十分堅固的茅屋。”

順帶説一句,浣花溪這個名字個人非常喜歡,離開了草屋之後,順着小溪走了好長一段路。

幾乎每一位國人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杜甫詩作的,從《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到《江南逢李龜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都時常被後人吟誦。

李龜年是大唐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龜年,是在724(開元十二年),這時的杜甫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幾十年後,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長沙)再次偶遇李龜年時,寫下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平日裏,我們對詩聖杜甫的瞭解多是因為一首詩作,或者是因為一個傳説,非常的片面。讀《杜甫傳》,可以讓我們對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體的瞭解。

2019年,馮遠征導演並領銜主演的話劇《杜甫》在首都劇場首演,得知消息之後,人提前一個月就在網上預定了演出票。

整部話劇從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把酒言歡開始,到三個人各奔東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寫下“三吏三別”。最後,話劇落幕在杜甫高聲吟誦《春望》,童聲背景音讓觀眾們聽得潸然淚下。

?杜甫傳》中寫,遊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裏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對杜甫來説,這兩種生活於他非常遙遠。然而,當744年(天寶三年)李白,讀後感" target="_blank">楊絳傳讀後感1000字

看杜甫詩的讀後感篇2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的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於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後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遊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後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於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裏,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後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他長期沉淪於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歎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暫且不説杜詩之精粹,我認為杜甫能夠深深打動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動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願以一己之身擔起所有的苦難。他這樣博大的胸懷以及寧苦己身而利國利民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不值得我們學習麼?杜甫並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於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於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髮生黑絲”的吧!杜甫,如此的古聖人之心,無愧於獨立天地之間的詩聖之稱。讀完《杜甫傳》,深深地感動,在因雨而顯得略微清冷的天氣裏,心依舊有一股暖流湧動……

看杜甫詩的讀後感篇3

閒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歎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着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遊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着握筆的雙手遨遊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歎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註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歎詩才。“詩聖”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後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讚歎無法壓抑。

歎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於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築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於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飢、民寒訴説。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看杜甫詩的讀後感篇4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生的抓壯丁一事。不瞭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於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於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於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鬱頓挫。

“沉鬱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聖。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於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容”,但事實上,杜甫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後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裏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衞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不是關於個人,而是對於國家對於人民的無限憂慮。《石壕吏》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裏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説《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後,毛澤東説:“《新觀察》現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

國家不幸詩家幸。杜甫幸好沒有做上大官,沒有做久官,才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多雄壯的詩篇。這從他秉持的理想來説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看杜甫詩的讀後感篇5

在這兩個星期裏,我看了《名人傳》這本書。這本書寫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成長事蹟。其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米開朗琪羅了。

米開朗琪羅是一位雕塑家。他小時候拜了一個師傅,曾鑄了一座青銅雕像《大衞》。之後,米開朗琪羅出師了,也雕了一座石雕《大衞》,這還不算他最厲害的作品呢。他不僅僅是一位雕塑家,還是一位畫家。他在步入中年時,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在一所教堂裏,畫了一幅巨大的畫作,這幅畫上一共有數百個神,幾乎耗費了他畢生的心血。他在步入晚年時,也留下了不少未完成的雕塑和畫作。

雖然沒有人能與米開朗琪羅相提並論,可是我依然要向他學習一個東西,那就是在每時每刻都要有自信心。記得前不久,英語教師佈置了一個作業:背誦unit3holidayfun的課文,星期三背給教師聽。我和幾個同學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有兩個大膽點的問教師能不能背給組長聽,但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第二天,我鼓足勇氣,開始背書,誰知,我流利地背完了書,還得到教師的一句話:“背得不錯,很熟練的。”聽到這幾個字,我都快昏過去了,要明白第一天的兩遍課文算是白抄了呀。

讀了這本書,我必須會重拾自信心,讓自我的一切都變得有自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