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1W

寫讀後感是一種反思性的活動,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閲讀的文學作品,讀後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衝突和角色發展,以及它們的意義,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7篇

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篇1

這些天讀了盧勤的《好父母好孩子》這本書,雖未讀完感觸卻頗深,讓我這個做母親的心裏不禁深深的自責起來,覺得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夠好,很對不起孩子。我將感觸最深的一些內容彙總如下,以便日後警示自己。

第一、尊重孩子的媽媽才能培養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我想大家都懂得尊重他人,但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呢?有的媽媽希望孩子進入大人卧室時,要先敲敲門,那麼,你進孩子的房間時,有沒有敲門?有的媽媽總責怪孩子亂翻自己東西,你想過沒有,你自己是否也常常翻動孩子的東西?有的媽媽總責怪孩子不願意聽大人講話,可你是否自省過,你認真傾聽過孩子説話嗎?

兒童期的孩子有祕密,説明這孩子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孩子頭”,他常常會編造出一些“小祕密”,以吸引同齡的夥伴。少年期的孩子有祕密,説明他正從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獨立見解,自尊心也在增強。進入青春期,孩子對成人的封閉性,對夥伴的開放性更顯得突出。這些“小大人”似地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

如果孩子從小就受到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會懂得怎樣去尊重別人。那些對人彬彬有禮的孩子,肯定是在家裏很受到尊重的孩子;那些蠻不講理、行為粗野的孩子,在家裏,一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常常受到傷害。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高素質的人,成為有教養的人,那麼,你首先要做這樣的人。要讓孩子尊重你,你便應當先尊重孩子。

第二、孩子需要大人賞識。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

現在很多家長,不是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優點,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去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越比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必要總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這就是母親對自己孩子的賞識。盲目的比較,會產生許多不良後果,使你的孩子失去了自信。孩子會錯誤的認為,他的“災難”是他的夥伴帶來的,他不但不會產生像夥伴學習的願望,反而結下冤仇,在他今後的生活中,將拒絕向別人學習。

被尊稱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地尊敬孩子。”每個幼小生命彷彿都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人間,誰也不是為了捱罵而活着。

第三、孩子渴求保護,家庭是孩子的港灣,爸爸媽媽永遠不能對孩子説:“滾出去!”

第四、母親在孩子心中種下自私的種子,嚐到的將是無情的果子。

第五、培養責任感

1、給誰過生日

認認真真的給老人過生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是“母難日”。你牢牢地記住自己母親的生日,你的孩子就會牢牢地記住你的生日。你希望自己有個幸福的晚年,你就應善待你的母親,你的婆母,你的長輩。

2、媽媽要常對兒子説:“一切全靠你了!”

對於男孩子,我們要儘可能地使用他們,要敢於把重擔子交給他們,不要太庇護、嬌慣他們。當媽媽的不妨表現的弱一些,給孩子提供顯示本事的機會。同時,也應該強調一下父親對男孩子的影響。少年時期,男孩子主要受母親的影響,而進入青春期後,兒子更易模仿父親。父親將是第一個引導兒子認識男人社會和走向男人社會的人。父親的形象將牢牢地站在兒子的心裏,成為兒子前進的方向和目標。

培養男孩子的責任感,父親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3、種下責任的種子,只有對自己負責的人,才有可能對國家負責。

有些家庭裏,每天早晨叫孩子起牀、上學要經過一場“混戰”。早上,孩子不肯起牀怎麼辦?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上學是他自己的事,爸爸媽媽沒有義務替他包辦一切。孩子剛剛入學,你可以送他一件禮物:一個可愛的、會叫的小鬧鐘,並告訴他:“以後你要跟小鬧鐘交朋友。每天早晨它一叫你,你就一定要起牀,再困也得起來。媽媽爸爸不再叫你,上學遲到的話,由你自己負責。”這樣堅持三五天,孩子的生物鐘調整過來了,到時小鬧鐘一響,他會自己起牀的。

我們替孩子做的愈多,照顧的愈周到,孩子們就愈是不會料理自己的事情。今天這些依賴性很強的兒童,註定會成為明日無能的父母!

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種下責任的種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自己決定。培養責任感的另一個辦法:在家裏要給予孩子參加勞動的機會和崗位。讓孩子在家裏有固定的工作,並且負責到底,有利於幫助他們瞭解生活、瞭解父母。

對孩子所做的工作,家長要給予認同,以讚賞作為給孩子的獎勵。如果用金錢來獎賞孩子的勞動,最終會培養其濃厚的功利心。

第六、手拉手——當代孩子的偉大實踐。從小窗口找到大世界,從對比中找到自己的責任,從互助中找到助人的快樂。

第七、快樂人生三句話: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

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篇2

無意間發現了這本書,剛開始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它的銷量排名第一,抱着試試看的態度看了下去,不得不由衷地説一句:真的很值!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詳細列舉了諸多真實事例和生活場景,細心地為成人揭示了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法,從“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等一系列與孩子溝通的問題開始,一一講解了與孩子順暢交流。並且書中,還為讀者設計了很多小練習,在邊讀邊思考的過程中再去書中慢慢尋找答案。他也會創設一些問題讓讀者自己設身處地地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當你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怎麼辦?來一步步疏導讀者的思緒,幫助讀者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在“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中,其基本觀點是孩子的情緒與其行為有直接的聯繫,孩子情緒好,自然會通情達理,並且更可能積極學習。而我們大人常常犯的錯誤是忽略孩子的感受,不傾聽孩子的感受,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日子久了,父母和孩子的隔閡越來越大,孩子也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難管了!書中還以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的小場景為主線,通過對比教育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如:

場景一:

孩子:老師説要取消我們的表演。她真討厭!

家長:你們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説得對。她就是夠討厭的!

對話結束。

場景二:

相反,從下面的對話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納孩子的感受,就能讓孩子積極地思考問題。

孩子:老師説要取消我們的表演。她真討厭!

家長: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麼長時間!

孩子:是啊,就因為裁判的時候,有幾個同學搗亂。那也是他們的錯啊!

家長:(安靜地聽)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該演什麼。老師很生氣。

家長:原來是這樣啊。

孩子:她説如果我們好好演,就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最好還是再複習一次我那部分。

總結:所有年齡段的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都不在乎別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

當孩子的情緒鬱悶時,如果直接問孩子:“你為什麼會覺得那樣?”有什麼錯嗎?有點孩子能夠告訴我們為什麼他們驚恐、生氣、不開心。但多數情況下,“為什麼”只會給他們增加難題。因為這需要他們基於原有的難過心情,分析原因,然後總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他們為什麼生氣或難過。也有點時候,孩子不敢説出他們的理由,因為他們擔心在大人眼裏,他們説出的理由不夠充分。當孩子難過的時候,我們説“看起來你好像很難過。”對孩子會很有幫助。孩子更容易和一個接納他們感受到成人溝通,而不是逼着他們作出解釋。

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雖説是一本親子類的書籍,但對於我們幼兒園教師也十分受益,他能夠拉近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更加親近孩子。借用書中的一句話“與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將他們養育成人是一個極富挑戰性、極易讓人筋疲力盡的過程,僅僅有愛心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情況下還需要我們充滿智慧和耐力。”

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篇3

現在上班坐公交了,心裏很舒服,一方面環保了,支持世界的環保事業;另一方面可以在公交上看書,很是高興。記得以前每天上下班要在地鐵上戰鬥3個小時,一般就是用看書來打發時間,受益匪淺啊。後來看似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開車上下班了,但是總是非常懷念那段地鐵上看書的時光,更是對開車不環保,開車浪費時間,開車不利於身體健康等弊端耿耿於懷。

終於隨着搬家,我可以如願以償坐上公交上下班了,最愜意的是總有座位,不坐就是出風頭了,呵呵,於是我又開始每天的包包裏放一本書,只要一上車我就可以看書了,無形中為上班增添了很多樂趣,更不會有周一綜合症什麼的了。

生活就是這樣,有了期待才有樂趣。常説平淡才是真,平淡到生活沒有一點漣漪,那就成了沒勁了。

上週去圖書大廈,無意中看到一本書《好父母,好孩子》,就隨手拿了買了。與其説是一本教爸爸媽媽教育孩子的書,不如説是一本教育爸爸媽媽怎麼給孩子創造環境和給孩子正面影響的書。

開卷就有益,在孩子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就很留意將來孩子教育的問題了。您可千萬別説“可憐天下父母心”,我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教育孩子首先父母要加強學習,更何況現在的社會環境發生瞭如此的變化,對自己是否可以做好一個媽媽,一直心裏不是很有底。就像自己還不知道大學是什麼東西的時候就立志要考大學一樣,在不知道媽媽是什麼味道的時候,我就曾憧憬要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孩子做朋友。

大好出生之後,我很注意對孩子的態度,每每看到別的父母和孩子的交流,看到電視裏面講述家長裏短,自己都會反省和借鑑。在哪裏用心就會在哪裏有收穫,我堅信這點,希望真如我願,隨着大好的不斷長大,我也可以成長為一個好媽媽。

剛剛看過一半,自己已經有了很多的思考,先總結以下兩點吧,這也是自己一直希望回答的問題。

一、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孩子需要朋友,孩子需要自信,孩子需要隱私,孩子需要鼓勵,孩子需要知道自己能行,孩子需要自己從失敗中體驗,孩子需要溝通,孩子需要尊重,孩子需要保護,孩子需要成長的過程,孩子需要理想。。....

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優越的今天,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了“三大三小”現象,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越來越小;房屋的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的空間越來越小;外界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在的動力越來越小。

子不教父之過。真是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遺憾我們的愚鈍。好在還有一顆追求進步的心,現在還為時不晚。

二、情愛、母愛和自愛

“事業、丈夫、孩子,構成了現代女性生活中的三個重要支點,體現了現在女性的三大精神:丈夫-情愛,孩子-母愛,職業-自愛。

媽媽是一本書。

這本書寫的怎麼樣,只有孩子清楚。這本書伴隨着孩子一天天成長。孩子一生都在讀着媽媽這本書。年輕的媽媽不知不覺地用心靈和行動寫着這本書。

有一位農民母親告訴自己的六個女兒:“孩子的心是塊空地,種什麼長什麼。”

孩子是首先從母親身上讀到“盡業”“進取”這些詞的。

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篇4

在暑期中教師開展了讀好書的活動,每位教師讀2~3本教育教學書刊,本人也喜歡買書看書,而且很雜,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這本書是美國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戴爾。費伯、伊來恩。梅茲立希的文章,共有七章,主要介紹如何教育孩子,孩子的表現,家長們的一想法和做法,提出了許多問題,例舉了許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如何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我們現在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教學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孩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性,獨特的愛好,獨特的感情,獨特的願望和獨特的夢想,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特、自主性的人呢?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要允許孩子為他們自己做事,允許孩子為解決他們自己問題而努力,允許孩子從他們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説來容易做來難!而為人父母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從我們身邊分離出去,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有朝一日,他們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傲立於世,但現實的父母和教師並不是有效地去培養他們,而是恰恰相反。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個班的大部分學生,現在己經是四年級了,當時是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上體育課,有一個男生的鞋帶鬆開了,他就叫我幫他系一下鞋帶,我問全班學生誰能幫助他?舉手的人很少,引起了我的注意,課餘的時候,我有意的跟孩子們拉家常,問他們誰會洗碗筷、洗菜,洗鞋子……大多數孩子説不會,我想:這些都己經被疼愛孩子的父母、奶奶、爺爺所包辦了。再説我們教師,也有這樣的許多事例,讓孩子們做放心不下,我想我們的父母和教師要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去幫助他們,引導他們。

自主性:是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

一、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裏,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國小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揹着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作為家長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裏自己當主人。

二、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教師、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有一位父親,他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願意做的事:玩,看電視,畫畫,拼圖,或者什麼也不幹……無聊了,他最終還是會主動來找父母,父母就給孩子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長此以往,孩子便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時間。

三、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採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鍊,這才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説:“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着:“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着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四、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平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有一位家長的成功經驗是: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俗話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為他準備了艱苦鍛鍊的條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六、給孩子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但如果不善於把握,機遇就會和你擦肩而過。家長的任務應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啟發孩子自己去抓住,培養孩子善於抓住機遇、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

一位國小生偶然同媽媽講起學校要進行英語選拔賽的事情,媽媽就鼓勵英語成績不錯的孩子爭取參加,並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在國小升國中時,這次比賽的成績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媽媽的提醒,以後很主動地在各種機會中表現自己。

七、給孩子衝突,讓他自己去解決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也難免有衝突。解決衝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當孩子向老師家長訴説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老師家長應鼓勵孩子去面對它,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迴避它,更不宜動轆由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八、給孩子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

為了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須讓孩子從小既學會合作,又學會競爭。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在他的身邊樹立一個友好的競爭對手。

有一個學生學習差,某階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數第一名。教師和父母一再鼓勵孩子不要灰心,要敢於和別人競爭,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點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趕上他沒問題。在孩子取得勝利之後,教師和父母又啟發他尋找新的競爭對手,開始新一輪暗中的較量……

九、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教師和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教師、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家長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卻發現她在舞蹈組門口看得出了神,於是,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她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一個階段,把舞蹈學好。

十、給孩子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創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孩子的創造性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同樣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有一個孩子特別愛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樣來。於是教師告訴家長,家長主動給孩子買了各種各樣的泥塑和橡皮泥,對孩子説:“你要玩就好好學、好好捏、好好練,要有新點子。”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國中畢業時,已經能輕鬆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並以此特長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

上述這些條件的創造,只是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還要不斷和孩子進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勵孩子,評價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務,使他的進步永不停止。

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篇5

對基礎差、習慣不良的學生,我會有種憐惜。他們也想學習好、頭腦聰明、人見人愛,可是學習上卻比別人慢一拍;他們也想及時完成作業,不打架、不惹大人生氣,可是總是管不住自己的身體和頭腦。病症表現在孩子身上,病根實際在家長身上。想到這些家長,我腦海裏浮現最多的就是一張張焦急、無奈、恨鐵不成鋼的面孔。交流時,往往我還沒説幾句,家長們就迫不及待的如祥林嫂般嘮叨孩子的不是,最後以老師,您使勁打結束。遇到這樣的,我就推薦他們讀《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一書。

這本書內容非常具體,基本上是生活中的一個個小場景組成的,通過正反兩種互動方法的對比,讓家長懂得如何做、怎樣説才是有效的。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語言説出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家長要了解,孩子説一些話時,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樣的話會傷害激怒孩子,什麼樣的話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平靜下來。例如對於一些愛發脾氣的孩子,對家長提到了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的四個技巧:

1、全神貫注地傾聽。

2、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3、説出他們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用這樣的方法孩子會得到安慰與理解,溝通更容易進行。書中有小練習,可以訓練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等。現實中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忍不住摻雜發泄的情緒,想到哪,説到哪,自己痛快了再説。與後進生家長交流時,我總是一再強調:回家不要打罵孩子,關心孩子心情,多花些時間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輔導孩子時,一定要控制情緒,如果覺的要發火了,趕緊走出去,緩和情緒。書中多次提到要關注孩子的感受,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他們的感覺,去體驗家長用不同態度説的一些話,對孩子心理感受的影響。孩子雖小,但他們是有喜怒哀樂、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的人。只有真正地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與他們交流,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我覺得這本書本質上是一本人際交往的書,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僅適用於家長與孩子之間,適用於與所有人之間的交流。

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篇6

今年暑假,學校給每位家長髮了盧勤老師的《好父母好孩子》一書,頓時愛不釋手。讀了以後,給我很大啟發。它告訴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之成為“我能行”的新世紀人才。我的體會是:要和孩子溝通,要尊重孩子,要鼓勵孩子。

首先要注意和孩子溝通。書中寫到:走進孩子的心靈,不是靠懷疑、監視,而是靠溝通。溝通,是今天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們渴望被理解,與父母建立夥伴關係。要尊重孩子。書中寫到: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學會做人、學會自尊的。假如孩子從小就受到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會懂得怎樣去尊重別人。想一想,如果有的媽媽進孩子的房間敲門,他進你的房間的時候,就學會敲一敲門。如果有的媽媽從不亂翻孩子的東西,那麼孩子也不會亂翻你的東西。是的,要讓孩子尊重你,你便要先尊重孩子。要鼓勵孩子,給她勇往直前的勇氣。書中寫到:“孩子的成長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陽光。”對於孩子的每一個優點和正當要求,要充分肯定和儘量滿足,使她心情舒暢,一心向上。

溝通、尊重、鼓勵,這三個詞語,説説容易,做起來實則不易,我會銘記在心,在我和孩子相處的日子裏,我將信奉這三條並付諸行動。只有和孩子溝通,才能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並善於培養和引導,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讓孩子尊重別人,學會自尊;只有鼓勵孩子,才能使孩子樹立信心,健康成長。

父母對孩子的愛讀後感篇7

“老師,我媽媽不知道今天我要留在學校辦板報,能借您的電話用一下嗎?”“老師,我和芳芳把咱們班的圖書弄丟了,我們打算共同買一本賠償給班級,您看可以嗎?”每當我聽到孩子們用這樣的方式和我交流時,我都會在心裏為他們的獨立能力暗暗驚歎,沒有人告訴他們,可他們在面臨問題時總會通過思考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在這些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出色的懂得如何去教育他們的父母。

拿自己的童年和他們相比,我只能自慚形穢,因為,我從小就是在父母過度的保護中長大的,聽到了太多“不被允許”的要求。還清楚地記得,每次到鄰居家借東西,媽媽都會一字一句教我到鄰居家該怎麼説,並要我在家對她演習一番,直到符合要求了才會讓我去借,回來後還要我將借東西的過程再重複一遍。現在看來,媽媽當時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覺得我年齡太小,不會説話,擔心我辦不成事情,可她不知道,她這樣的“保護”帶給我的最終影響是我極其懼怕人際交往,害怕自己説錯話,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去説。在我長到很大的時候也是如此,甚至看到親戚到我家,我也會快速地跑到屋裏去,害怕和人家對話。

當然,今天重提往事,絕沒有埋怨媽媽的意思,畢竟在那個年代,在我當時生活的環境裏,家庭教育至多達到讓孩子“吃飽穿暖好上學”的層次。

所以,當我讀完由美國成人與兒童交流溝通問題專家阿戴爾費伯和伊萊恩梅茲立希合著的《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一書時,我馬上想到要將此書推薦給我的家長和身邊的朋友們。這本書解決的絕不僅僅是溝通問題,透過書中所羅列的一系列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看到的是作者獨到的教育見解。

就拿本書的“如何鼓勵孩子獨立自主”一個章節來説吧,作者教育孩子的觀點就旗幟鮮明:“為人父母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孩子從我們身邊分離出去,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有朝一日,他們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傲立於世。”試問一下自己吧,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後有這樣的高瞻遠矚?我們常常是恨不得將孩子時刻拴在我們身邊,代替他做所有的事情。我的一個同事,孩子才出生沒多久,就開始計劃為孩子存錢,以備將來上學、結婚之用了。上班路上,經過來來往往送孩子上學的父母身邊,聽到最多的就是“上課要認真聽講”、“下課記得喝水”、“上體育課不要脱了衣服”“放學後趕緊回家,不要在路上玩兒”之類的交代和叮囑。

我們什麼時候思考過: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在我們身邊,遇到問題他該怎麼辦?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在了,孩子該怎麼辦?許多父母可能都會説,能操一天心是一天吧!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説法,因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自己能操心的時候多為孩子做一些事,等自己看不到了,管他如何呢!説到底,經不起這番磨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在這本書中,蒐集了許多父母培養孩子自主獨立能力的鮮活例子,並將這些方法加以分類,讓學習者便於操作。比如第一種,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許多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時往往會遭到孩子的反抗,因為他們已經不願意所有的事情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有些時候還會做出一些逆反的行為,所以,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時不妨多給一些選擇。

比如,需要孩子在當天晚上練琴,你本來是想讓他現在就練的,但他正在看電視,你可以徵求他的意見:“你是打算現在練琴呢?還是在晚飯前練,或者在晚飯後?孩子知道自己要練琴,但又不願意放下正看着的動畫片,就會給出一個自己的選擇。如果父母強硬地讓孩子當即就去練琴,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種方法是不要問孩子太多的問題。父母問題越多,孩子的話就越少。舉個例子來説,很多父母都喜歡在孩子放學後問:“今天在學校表現怎麼樣,老師表揚你了嗎?”這話看起來只是很平常的詢問,卻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他會感覺自己上學不僅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父母,如果自己表現不好,不僅要面對自己的失望,還要面對父母的失望。

除了不要問孩子太多問題外,父母也不應太急於回答孩子的問題,應該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先探索一下答案。此外,要讓孩子懂得,他們並不完全依賴於我們,家庭之外的世界也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總之,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他的人生是屬於他自己的,沒有人可以代替他決定他的人生,一切都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如果一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幫他樹立這樣的觀念,就能讓孩子和自己都從中解放出來。

上週給班裏的孩子一次“無作業日”的機會,後來調查發現,有部分孩子合理地安排了自己的課餘時間,過得充實、快樂;部分孩子卻因為一下子失去了約束而變得無所適從,一個晚上匆匆過去自己卻什麼也沒做;還有一些孩子因為時間安排得不夠合理遭到父母反對,從而引起了一場小小的家庭“內戰”。同樣一件事情,孩子們卻有着不同的表現,這當中,反映出的不正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嗎?

令我感興趣的還有“把孩子從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一個章節。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需要更正自己的一個教育觀念,那就是不要用語言去暗示自己的孩子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如“你總是這麼軟弱,難怪比人愛欺負你”、“他吃飯總是很挑,我都不知道該做什麼給他吃才好”、“你就是不細心,每次作業都有錯題”、“你這麼倔,説什麼你才肯聽呢?”等,類似的話我想不少父母一定對孩子説過。一旦你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他就開始扮演這樣的角色了。

有的父母會説,自己從來沒有説過這樣的話,可是,哪怕僅僅在心裏有這樣的想法,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比如,當孩子看到你在玩兒拼圖時,想要過來和你一起玩兒,你會怎麼説。也許你會説:“好,先看看我是怎麼拼的,然後我讓你試一塊兒。”也許你會説:“小心點,別把我拼好的弄壞了。”或者,你還會説:“好的,拉個凳子過來,看看這塊兒帶雲彩的拼圖該擺在什麼地方。”三種不同的交談方式會帶給孩子怎樣的感受呢?在父母的眼中,他是一個反應遲鈍的人,還是一個破壞力很強的人,或者是一個可愛、有能力的人呢?這寫標籤不僅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感覺,還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也許,孩子一輩子都可能扮演這個大家眼中“固定”的角色了。

一定要把孩子從那些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書中用提問、評論、故事、圖畫、提綱等形式向我們介紹了許多可行、有效的方法,如找機會向孩子展示他的新形象(你雖然很想在家玩兒電腦,但還是陪着媽媽去姥姥家,你的“讓步”讓媽媽很感動。);創造機會讓孩子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媽媽不在家,由你負責喂狗和遛狗好嗎?);讓孩子旁聽到你對他的正面評價(今天多虧兒子把鍋蓋扔到鍋上,把火撲滅了);為孩子樹立榜樣(我很想去看電影,但既然答應陪你打球了,就到下週再看電影吧!);回憶孩子的突出事例(小時候你是咱們小區第一個學會騎兩輪自行車的小孩)等。相信自己,不要低估自己這些做法對孩子一生產生的影響。

除此之外,書中還安排了“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如何引導孩子與父母合作”、“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懲罰”、“如何誇獎孩子”等專題,真正幫助父母解決了親子溝通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每項專題都大量列舉父母教育孩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不同的溝通方式帶來的不同結果,並以圖畫、案例、提綱的形式給出解決方法,可讀性極強,實效性極強。在近一天的盡興閲讀之後,將此書推薦給所有的父母、教師和即將為人父母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