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樹 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8W

流水賬似的讀後感對於提升我們的精神世界是沒有幫助的,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大家對書上知識的分析,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愛心樹_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愛心樹 讀後感7篇

愛心樹_讀後感篇1

一個人或者動物,只要有了愛的力量就會一直向前,不畏困難,尋找自己的愛。小企鵝塔明諾就是這樣。它聽説公主娜努瑪被“大腳獸”抓走的時候,他感受到了愛。在許多朋友的幫助下,他找到了娜努瑪,也找到了愛,懂得了愛的真正意義。

塔明諾有這堅強、勇敢的精神。他從一開始就勇敢地一直向前,遇到困難毫不退縮,用堅強化解困難。他從南極開始,橫跨太平洋,乘着“海鷗雙層飛機”,飛越大西洋,騎上章魚到意大利,最後乘飛機到了那個存在“愛”的地方——巴伐利亞。在這一旅程中,他靠着勇敢、堅持不懈的精神,不斷鼓勵自己一定不能退縮,以為我還沒有找到娜努瑪,找到愛,我已經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我只有找到愛,才能回家,加油!

塔明諾還有這機智、聰明的特點。他機智地從海象魔爪下逃出來時,我就覺得它很聰明。還有一個地方也能看出它很機智,那就是和“胡貝託尼”的“大腳獸”鬥法的時候。塔明諾將錢投出去,老闆就過去撿錢,它就趁機逃走了。

塔明諾不怕苦、正直的精神感動了好多朋友,這些朋友都來幫助塔明諾找到了企鵝公主。他們是座頭鯨、海鷗、駱駝……,還有一台留聲機和一滴眼淚。當大家都在一起的時候,這滴眼淚變成了快樂的眼淚,這便意味着快樂的到來。

塔明諾經過無數的危險,找到了公主,也找到了真實的愛,解開了這個謎。這讓我明白了,弱者只要有了真實的感情,他的內心就會變得很強大,變得可以戰勝一切。

愛心樹_讀後感篇2

有這樣一個繪本故事,名子叫《愛心樹》,當阮老師聲情並茂地講完時,許多同學都流下了眼淚。故事主要講大樹的無私奉獻和男孩的無限索取。大樹依次奉獻了果實、樹枝和樹幹。男孩用果實換取金錢、用樹枝造房、用樹幹造船。當他到了髦耋之年時,來到老樹樁下,老樹樁説:“孩子,坐在我身上休息吧。”

感動讓我想了很多很多,思緒漫遊於蒼穹中,彷彿看到宇宙中那個微小的天體——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大樹何嘗不像我們的地球母親?小男孩何嘗不像人類呢?小男孩摘下果實,對於果樹毫無傷害,就像我們人類利用土地春耕秋收,養活自己。小男孩用樹枝造房子,就像我們人類開採石油、煤礦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小男孩用樹幹造船,這樣大樹會受到至命的傷害,我們人類也會為一己私利不擇段,開發再開發、索取再索取,因而污染了環境,河水不再清澈、天空不再湛藍、草場不再碧綠了。

愛心樹對男孩是有求必應的,哪怕連根拔起,相信她也是無怨無悔的。地球卻不會一味地忍讓,當人類的貪婪讓它忍無可忍時,就會像甦醒的怪物,漫天的黃沙、肆虐的洪水、地殼的震動,來吞噬人類。人類就是我們,讓我們一起愛護地球、呵護地球吧!

愛心樹_讀後感篇3

讀完李鎮西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的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為什麼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寫的一本書出版十多年來依然在社會上引起如此強烈的影響?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形式上看這本書不是純理論的説教,而是用心所寫。理論性的書籍要麼讓人難以理解,要麼枯燥乏味,讓很多讀者望而卻步。而這本《愛心與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於解釋説明有點理論的嫌疑之外,其餘幾乎全是實例的敍述和真情的流露。從本書的副標題《—素質教育探索手記》可以看得出來。它的內容源於實踐,而他的表述和總結又高於實踐,感覺是娓娓道來,又讓讀者領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見,這本書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從感覺上來説它是與教育教學的零距離的接觸。內容幾乎都是源於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師自己的親身體會,有學生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為,所思所想,還有李老師同遠方一羣中學生的通信,字裏行間流淌着真情,以至於很多地方讓人感動甚至落淚,讓讀者被那種濃濃的情包圍着。

第三,從內容上看,這本書幾乎包含了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愛心和童心”是關於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故事;“與頑童打交道”介紹了李老師在後進生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績;“鍛造卓越人格”是關於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回答心靈的呼喚”是他對青春期教育的嘗試;“沉重的思考”介紹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生死兩地書”,生動地敍述了他和遠方一羣中學生多年來的通信;“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則是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人。內容全面而詳實,讓讀者通過閲讀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從李老師的愛心和真情裏學到了教育的智慧,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指點了迷津,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能夠讀到這樣的一本好書確實不容易,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它,那樣也不枉李老師的嘔心瀝血之作了。在我看來,每個讀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

第一,要用心讀透這本書。李老師為什麼能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為什麼會取得了那麼多的成績?就是因為它對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當然,愛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礎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他堅持以教育手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總結,長期以來,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經。

第二,帶着思考和感悟見行動。學然後知不足,我們讀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細研讀,認真體會,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把其中的一些“真經”採取適當的方式不同程度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就可能少走不少彎路,一定會促進和加快自身的專業成長。

第三,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適合這個學生但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只有時時刻刻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勤思考,多總結和反思,才會讓自己的所學、所悟恰當的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才會讓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學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從李老師身上,我讀到了大寫的愛,他對每個孩子都像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對於教育,他投入了無限的深情,只要我們也像他那樣,我們周圍就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學困生了,學生們也會因我們而驕傲和幸福的!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對話,給讀者洗滌一次心靈;也像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讓自己的思想豁然開朗;又像吃過營養品,讓自己有使不完的勁。因此,我們要養成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的習慣,並且學以致用,讓自己的羽翼不斷豐滿起來,生活更加充實、豐富多彩,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愛心樹_讀後感篇4

斷斷續續讀完李鎮西《愛心與教育》。雖然不如書中所説的某些讀者“流着眼淚讀完這本書的”,也絕不會在電話中“泣不成聲”地向他“訴説自己的感想”,甚至對這本由我們副校長“極力推薦”的名著還有小小失望,不過充塞在這本書每一個角落的“愛心”,確實讓我感動。

貫穿全書的,是一個“愛”字:“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並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於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他愛得真實,愛得徹底,愛得偉大。只有愛,才能激起學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為國家、社會創造更多温暖與和諧。以前我認為,有兩類人是不能辦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勢必追求短期效果,無視教育規律;商人重利輕義,把教育作為賺錢工具。現在我覺得,有兩類人是不適於呆在教育戰線的,一是把教育當成飯碗的人,一是不具備愛心的人。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李鎮西那樣愛學生,或者學到他一半,那我們的教育或許會發達得多。

我也很愛學生,尤其愛那些眼睛清純透亮的學生,那些心地善良、積極向上、有獨立思考能力、善於溝通合作的學生。可我對學生的愛還沒有達到他那樣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向學生“還債”的程度。李鎮西在書中,反覆強調他的學生請他吃什麼東西,或在畢業多年後給他寫信、寄賀卡、打電話,等等等等。所有這些對一個老師來説,都是極大的安慰,也是教師價值的體現,更是教師非常在乎的東西。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愛,真的不求回報嗎?”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師、戀人們在發表愛的宣言時,都會強調:“我愛你,我不期望從你那得到什麼!”事實上,當子女忤逆,當學生忘本,當情人反目時,凡正常人都會有悔不當初的感覺,對對方都有許多怨恨,對人生也會生出許多悲觀、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愛的教育,不僅是老師愛學生,更應是“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養成一種愛的素養,將“小愛”發展成“大愛”,將“獨愛”發展成“眾愛”,在這些愛中,當然也包括“愛的回報”!

李鎮西在對頑童的轉化與優秀學生的培養與提高上有他獨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寫班主任計劃或總結時,都會提到“抓兩頭,促中間”,都是大而空,沒有多少可資借鑑之處。我以前也會這樣寫,可在具體的做法上與李鎮西相比卻有天壤之別。他的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每日九問、寫“靈魂的搏鬥”、安排當班幹部、對手競賽、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學習。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很關注學生自尊,特別害怕傷害到學生“弱小”的心靈。我也曾經想過要採用集體評議的方法去促進某些學生,可又擔心負面影響更大。剛開學的時候,我看到某些班級大張旗鼓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評比,並在教室前面大肆張貼,很反感這種做法。一段時間後,一想到期末要對學生進行德育綜合評比,我又擔心沒有操作依據,便學着其他班的做法在我班上嘗試了一段時間。實際上這種“加分”、“扣分”辦法並沒有多大實效,我也不太重視這些評分,實際上學生的道德品質是不可量化的,學生犯錯誤也是可以諒解的,要不要學校幹什麼,要老師幹什麼?由此看來,我還沒有“開創”出自己的一套,缺少自己的理念“操守”。

上次在南海培訓時,黃甫全教授就對行動研究和敍事研究做了淋漓盡致的批判。他認為:教育敍事研究中的故事,其真實性和客觀性無法檢驗和保證。由於“隱私”的存在,會導致“掩飾説謊”現象;為了杜撰“美麗故事”,有的“研究者”會“偽造數據”,並對“事件加工”,造成“數據失真”。教育敍事“缺乏普遍的解釋力和推廣性”,“個體行為,難以羣體化”。讀李鎮西的教育案例,正有同樣的感覺。由於地區、年齡差異、個性心理的不同,使李鎮西里講到的很多東西尤其是在“優生”的提高上似乎很難操作。這是個“浮躁”的社會,人們看到的永遠是那些成功者的“經驗”。比如周弘,在培養失聰的女兒周婷婷成材上,確實非常成功。可他進而要把他的教女經驗上升為“賞識教育”,未免有點牽強。不知是“賞識教育”推廣者們過分的宣傳還是家長們的過分狂熱,“賞識教育”每到一地就在一地掀起一股熱潮。教育是個複雜的東西,並不僅僅是靠“豎大拇指”就可以成功的。如果“豎大拇指”就可以了的話,周弘也不用打婷婷耳光了。我們社會已經夠浮躁的了,我們的孩子已經夠脆弱的了,我們並不需要“賞識教育”來加重社會的浮躁,我們更不需要“賞識教育”來弱化甚至消除孩子的受挫能力——當然,教育絕少不了賞識。在一片讚美聲中長大的孩子,參加工作後,該怎麼面對社會的陰暗?該怎樣應對人生的打擊和各種苦難?

不過很明顯,在教育這條路上,我還需要更多的磨練,更多的學習,更多的理性思維,更多的積極探索……

愛心樹_讀後感篇5

?愛心與教育》作者李鎮西,他是位名師,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其實對於名師我充滿了神祕感,想要了解名師的教育故事也是我讀這本書的原因。我細細地品讀李鎮西老師用自己的心寫下的與學生間相處的故事,有滿心的感動,有無比的震撼,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

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名師李鎮西對學生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愛與情感。李老師説,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與童心是教育不可言敗的底線。當我讀到這裏,我對自己感到很自豪,因為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富有童心的人,這個品質我有。我思想簡單,尤其喜歡兒童的東西,我使用的卡通保温杯,在旅行乘坐的列車上,還榮幸地受到一位陌生小朋友的友好懷疑的詢問,他説,“阿姨,這個卡通水杯真的是你的嗎?”我説是啊。你怎麼喜歡小孩的東西呀?我説因為我是一個富有童心的人。當我讀完書的這部分,我發現我的童心實在有些低層次。它不是李鎮西老師所言的童心。李鎮西老師,他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他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説,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們不可避免地與學生拉開距離,今年的新年我剛好也步入了不惑之年,與學生更成為兩代人,代溝的存在成為一種必然。我不深刻了解現在的學生,不知道他們的喜好,不知道他們的小腦袋瓜裏存在的思想,雖深知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但年齡,性格,代溝讓所有的學生親善與我還是很難吧。李鎮西老師五十多歲,卻能夠擁有一顆童心,成為學生最信任的知心朋友,李老師這樣寫道,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着我的每一屆學生,每一位學生,這顆童心,使我的學生原諒了我對他們有時抑制不住的暴怒,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常常不知不覺地撥動了我的琴絃......

及至學生畢業後還能保持着聯繫,關注着學生的人生幸福,讓我深感佩服,他不愧是一位名師,這不正是我與名師的差距嗎?

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萬同的教育故事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萬同的反反覆覆,多次教育後,進步,然後又回到最初的起點,但李鎮西老師面對他的反覆沒有過絲毫的放棄,李老師的愛心體現在對萬同的耐心。閲讀中,我在反思自己,如果換做是我面對萬同這樣的學生,我相信自己是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此時我要羞愧無比,我大概不會,我肯定會傷心,難過,失望,慨歎我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慨歎教育並非萬能。我會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為什麼教育不能做到一勞永逸。我忽略了他們是有着鮮活個性的孩子,童心也好,耐心也罷,都是愛心的體現,而我做的遠遠不夠。我要抓緊步伐,趕緊跟上時代,努力提升,努力改變。儘管青春不再,年輕的心態應存在,雖然教育沒有詩情,沒有畫意,但堅持與耐心要有,愛心永存,教育的聖土一定會綻放芬芳。

愛心樹_讀後感篇6

讀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的內容所深深吸引,他讓我感受到了師愛的力量。正如老一輩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説的:“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礎之上的愛,不同於那種保姆式的愛,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或施恩式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愛學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與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愛學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學生,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着想,學會“心理換位”,也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愛學生還要學會寬容學生,對於他們的缺點、錯誤,要耐心的幫助,嚴格的批評,熱心的開導,不能使用“心靈的鞭子”;愛學生必須真心信任他們,信任是力量,能讓學生勇敢地向困難挑戰,使學生切身體驗到教師對他的器重與喜愛。書中集中體現了李鎮西老師獨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李老師讓我對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不但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師愛學生並不難,難的是把這份愛一直在我們生命中延續,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向她們學習,一起做一名真正愛學生的老師吧。

愛心樹_讀後感篇7

讀了《愛心企鵝》後,我彷彿眼前出現了一幅畫。

一隻小企鵝塔明若在學校聽説帝企鵝王的女兒娜努瑪公主被大腳獸抓走了,小企鵝決定去救她。他遊了三天三夜從內地游到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間,結果喝了很多水,又遊了七天七夜終於游到了帝企鵝王的女兒娜努瑪公主被抓的地方。塔明若為了解救娜努瑪公主,歷經了千辛萬苦,遊遍了千山萬水,遇到了大水怪,還差點被大水怪給吃了,但是他也在各種各樣的困難中,學會了查看水流,通過水流走向而最終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找到了抓走娜努瑪公主的大腳獸,解救了娜努瑪公主。他們又游回了他們的故鄉南極,塔明若受到了帝企鵝王的最高稱讚,因此成了南極的英雄。

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能遇到困難就往後退,遇到困難我們要勇敢面對。在做任何事情,只要是對的,我們就應該堅持到底,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