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6W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這次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舌尖上的中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供大家閲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舌尖上的中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舌尖上的中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1

  “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還有人,那麼這一地區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連續幾個深夜,讓無數人守在熒屏前,看得食指大動、口水漣漣。然而,作為紀錄片,它不一樣於以往的影像素材裏,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複的過程”,亦或是能夠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比賽”形式。在本片中,中國美食更多的以簡便快捷的敍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變遷,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中國人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一樣地區的人吃什麼,這其中涵蓋着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人與食物的關係已經到達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國》用一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人文關懷貫穿其中,用最質樸的表現手法展現那些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東西。

  1)自然的饋贈對於餐桌上的美食,我們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還要感激大自然的饋贈。本集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一樣的地理環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羣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截然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一樣的方式賦予辛勤勞動的人們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一樣的地域,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民族,不一樣的風貌,唯一相同的是作為中國人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此刻你面前。

  3)轉化的靈感由豆腐、到酒、到醬,再到泡菜,那芳香濃郁的味道令人難忘。一罈罈、一罐罐的發酵,敏鋭又果斷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礙,營造了條件,把握了機緣,經歷了失敗。祖宗傳下來的方法,自我掌握到的技術,轉化的靈感是最大的智慧!

  4)時間的味道醃臘、風乾、糟醉、煙燻,藴藏着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鹽的味道,它來自時間,也來自人情。它已經在漫長的歲月裏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等感情交雜在一齊,才下舌頭,又上心頭,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個是滋味,哪個是情懷!

  5)廚房的祕密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變化到菜式的變化,水火本是兩家人,對立卻又互相牽制,對於廚師而言,水火關係的調控,是他們技藝的展示。而廚房的祕密無非就是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

  6)五味的調和甜苦鹹酸辣,五味是評定一道“藝術”的關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穫,是被認定的喜悦與幸福,不僅僅是對一道菜,更是一位廚師,一種文化的認可;苦是苦盡甘來,化腐朽為神奇的魔術;鹹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認同;酸是不堪糾纏而難以言説的苦難,然而在菜裏它卻是不可或缺的“畫龍點睛”之筆;辣是堅韌與果斷,尤以川菜聞名。

  7)我們的田野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糯稻、海蔘、河蟹、芋頭、青稞,農田還是菜園,不一樣地域的中國人,用自我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看天!”從餐桌迴歸大地,頗似頭尾呼應的手法,也為《舌尖上的中國》畫上圓滿的句號……

  美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關係到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不一樣於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廚師等級,不分國界的,可是請別在接納他國美食文化的同時,丟棄了屬於你自我的鄉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2

  舌尖上的中國,你所看到的不僅僅是食物,涵蓋了所有在城市裏,只到超市與菜場買食物的你所不知道的,美食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從高原深山裏,到湖泊,大海,所有我們平常能見到或者鮮見的食物,原來它們是從那裏獲取的,香格里拉的松茸要早上三四點出門,步行二十多公里到原始森林裏找尋,沒錯,就是找尋,仔細而艱難的找尋這上天賦予的珍寶,説珍寶一點也不過分,在北方一盤碳烤松茸的價格是1600元,而她們的找尋只是為了一個夏天 5000元左右的收入。

  還有一顆看似普通的蓮藕,必須由專業的挖藕工人每天從淤泥裏挖,那種勞動強度讓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有肩周炎和腰肌勞損,餐桌上的雪白的蓮藕裏有挖藕工人滿是泥漿的汗水。

  那些最原始的獲取食物的方法艱辛而繁瑣,那份辛苦裏飽含了多少汗水與情感,我們可想而知,而那些用最原始的烹飪手法做出的美味,才是你的味蕾與胃和心靈真正需要的,看過你才知道自己碗裏賴以生存的那些,真的是你的天。

  舌尖上的味道不只是食物所帶來的馨香,還有歷久彌新的那份熱愛,童年的味道,遠去的味道,食物所承載的情感世界,所有的關於吃的記憶和我們最初的舌尖下深藏的信念。

  飲食,表面上看是一道道由各類食材組合而成的菜,供你果腹,免受飢餓之苦,其次才是滿足味蕾的愉悦。

  可是另一方面它代表的就是文化,飲食的這種文化,代表着你內心最深處的那種記憶,你小時候吃過什麼,它們都會像烙印一般跟隨你一輩子。

  這話一點不假,中國人走到哪裏都能很快適應,可是唯一適應不了的就是自己的胃,正因如此中餐館開遍了全世界,也試圖用中國的美食去征服世界人的胃。

  五千年曆史的沉澱,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都是精華,尤其在現在這樣物質豐裕的時代,人人都愛吃,人人都講究吃,隨處可見精美菜品的圖片四處流傳,教授人做美食的相冊教學貼比比皆是。

  可是大家眼中更多的是這五顏六色,賣相極佳的成品,卻很少有人關注這些食物背後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聽起來應該是介紹各地美食名吃的,但是實際看下來卻是在講述一個個和食材相關的故事,一個個食材背後,真實的中國人的故事。

  所以一部分吃貨失望了,因為他們沒有看到自己想象中的東西。

  沒有新奇的菜品,紀錄片展現的人文內容遠比美食要多得多,那些在火上翻騰的食物倒更像是為這些故事的點綴,所以在他們看來喧賓奪主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讓整個紀錄片有了深度,有了更能打動人心的籌碼,也才能使我感動。

  尤其是海外的學子們,看到這些熟悉的情景與人羣,大概思鄉之情會更切,很多人大概已經開始動手預定暑假回家的機票準備回去大快朵頤了吧。

  中國幅員遼闊,飲食的種類更是千千萬,在一個52分鐘的紀錄片中展現這些繁雜的美食,用剪輯技巧,靈動流暢的把幾個故事串聯起來,還前後承和,不得不説製作組是花了心思的。

  而且南北方相對比,內陸與海相映襯,不失獨特風味,也更加反映了完整的中國,在片子的結構上來看的確是佳作。

  舌尖上的中國》將生活中熟視無睹的食物給予一個新的視角,開創了美食類節目的新篇章。

  該片在立意上,不但表達了中華文明和文化的傳承,更弘揚了一種敬業和做人的本分。

  該片展現了普通人的生活常態,突出了一種人情,辛勤的勞作,把煙火氣的飲食節目,拍攝得美輪美奐,形成特有的詩意。

  它在整體上有系統的連貫性,主題鮮明,卻又能各自成篇。

  在剪輯上表達了很大的跳躍性,最終又回到原點,給人一種寧靜的回味和思考。

《舌尖上的中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3

  經過漫長的等待,繼《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之後,續集《舌尖上的中國2》也最終播出了。作為它忠實的觀眾,我和爸爸每週都會收看。

  顧名思義,《舌尖上的中國》描述的是食物,並且,是中國的食物。

  所有人都明白,中華禮貌悠悠5000年的歷史博大精深,然而,從人類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命,所以,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

  從人氣火熱的重慶麻辣火鍋,到金燦燦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沒有哪一種美味,是能夠簡簡單單地獲得的。

  當人們熱火朝天地吃着火鍋,享受着團圓的喜悦與火鍋的温暖,火鍋店的老闆耗費一個通宵與無數晶粒翻炒三大鍋辣椒,作為火鍋店五天的底料。

  當村民們從油坊買取菜籽油,炒出香氣撲鼻的菜,菜籽油經過了道道工序,正由人用盡全身的力氣,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壓榨。

  當我們閒來無事,泡一杯蜂蜜,獨坐一隅,享受這清香甘甜的滋味時,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當於10層樓高的大樹,取得最自然、最甜美的蜜。

  食物,是大自然的饋贈,也需要人們去發覺,去尋找,去加工。“一份耕耘,一分收穫。”僅有付出了努力,才會獲得彙報,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澆灌。

  用自我的雙手,自我的努力,去獲取自我的食物,維持自我的生命,這種堅毅的精神,不正是我們中華土地上的人們一向所堅信的,一向在發揚的嗎?

  《舌尖上的中國》講的不僅僅是食物,更多的,是食物中體現的中國,食物中體現的中華民族堅毅的品格。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傳承的文化,需要鍛鍊的品質。

《舌尖上的中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4

  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趣味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一樣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一樣,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從中我瞭解到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食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瞭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今日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當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激的那些經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後悔的。

《舌尖上的中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5

  央視紀錄片頻道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最近十分火。我一口氣將七集全部看完,還意猶味盡。這檔節目確實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模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實,充滿了人情味,讓觀眾看到了久違的人們對大自然饋贈的珍惜和情感,攝影更是此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舌尖上的中國》在呈現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是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所謂“天人合一”,在這裏也能完美體現。誠意麪對食物,精心烹飪,然後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給心愛的人,這是廚房和美食的祕密。一位澳門76歲老阿婆和老伴兒做了50年蝦醬,老伴兒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製作蝦醬,食物裏滿是對老伴兒的懷念。其實,這就是節目想告訴我們的,有感情的東西才是美食。

  每一道美食背後,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傳統和關於食物樸素而精彩的故事,通過美食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美食專欄作家。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中央電視台高級編輯,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主修攝影,同年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攝影美學,畢業後進入中央電視台。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術,絕對來自民間”,做紀錄片的理念:“擺事實,不講道理”。

  看完了陳曉卿的資料,對於此片在攝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備極高美學修養和熱愛生活的導演才能做出如此專業的片子。陳曉卿説一部好看的片子決定於題材、預算和創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題材關於“吃”,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必然會受到關注。一個好的製作團隊更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關鍵所在,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然也。這樣想來,《舌尖上的中國》能出自這樣的團隊之手也是理所應當的。

  “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國》給我們詮釋了一個精彩的美食世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還有許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廣的傳統題材展現在觀眾面前,諸如:歷史、自然地理、旅遊、文化、宗教禮儀、文房書畫、收藏等等,希冀中國未來能湧現出更多優秀的導演和專業的團隊,帶給國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棄商業利益,更多地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不僅可以愉悦我們的眼球,更能淨化和感染我們的精神和心靈,讓我們感恩於祖先並且熱愛養育我們的這片土地。

  相信只有這樣的節目才純淨、質樸、感動,才更有生命力,為觀眾所喜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