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精選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7K
我們在寫觀後心得的時候,主要表達的就是自己感想的部分,切記不能一味的敍述觀看的作品的內容,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精選四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精選四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精選1

這一天,我打開電腦,看了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看了第一集叫《自然的饋贈》。看完之後,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一開始我懷疑這不會是一部關於一些美食的紀錄片,結果卻是這樣。我對美食不感興趣,但我完全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因為我看到了美食背後農民的艱辛,那些場景仍然讓我難忘。

影片開頭介紹的是山菇,是野生菇的一種,真的很少見。每天早上,一個小女孩和她媽媽都要在凌晨三點起牀走山路去找山菇。他們在挖山菇的時候,不要破壞山菇的根部,小心翼翼的把山菇拿出來,然後把土填上,讓珍貴的山菇重新長出來。小女孩説:“一定要凌晨三點起牀去找山絨。現在是雨季,山絨長得比較好。很多人挖,晚了就被別人搶了。”多麼簡單的語言,多麼彪悍的農民,據説在市場上,一個烤山菇可以賣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拿起菜單,揮揮手,財大氣粗地喊:“給我最貴的。”你有沒有想過,美食的背後是早起貪黑的農民的勞動?當你離開的時候看到桌子上的剩菜,你有沒有想過這是農民每一滴汗水的結果?

當你在酒店裏揮霍東西的時候,你理解農民找不到蘑菇時的絕望嗎?你忽略的剩菜是農民視之為珍寶的食物,你視之為珍寶的金錢讓農民視之為糞土。浪費是可恥的,浪費農民的辛勤汗水更可恥,浪費大自然的饋贈更可恥。別人可能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美食才會欣賞,但每一個農民看到家鄉播出的產品,不僅僅是欣賞,更多的是自豪,這不亞於汪曾祺對別人談論家鄉鴨蛋的迴應,因為紀錄片記錄了他們的辛苦,記錄了他們不怕苦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美食,也是中國的勤勞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精選2

最近央視熱映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也趕着熱鬧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網友的評論都是清一色的褒揚,確實,這部片子從題材到拍攝,再到後期的製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實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給這個浮躁的影視電視圈子帶去了一種新的感受,他告訴觀眾原來這才是能夠打動人心的真正的樸素的好電視,這才是能給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談論更多的是這部片子給人們帶來的味覺上的刺激和心頭上的鄉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樣的:當看到那熟悉的家鄉菜時,必然會欣然點頭“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不禁內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來,讓周圍的人都過來和我感受同樣的發現和驚喜;當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區的美味時,心中為這種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覺地流出哈喇子,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到這個地方去感受這種原汁原味的精彩。這是應該的,一部以食物為基礎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慾那還有什麼好説的。

所以我不在這上面多説了,倒是説一些聯想之外的想法。

七集看下來,感觸最深的並不是某個地區某道菜品,而是中國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和堅韌樂觀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借飲食這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人人都有的説的題材,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度。它並不是一部介紹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傳地方特色的噱頭,而是一種至純至樸的精神。想來這些製作者們不單跑遍天南地北,還要面對各種複雜環境,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留守拍攝記錄,支撐的動力已不單單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種渴求探索發現中國民眾精神氣質的熱切願望。不禁肅然起敬。

中國的勞動人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十三億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來養活。無論現今的工業科技如何進步,中國社會離不開土地,離不開農民,離不開樸素的精神和願望。小到個人來看,他的想法不過是努力勞作有個好收成,全家能夠團圓幸福;大到國家來看,正是這億萬個普通的願望撐起了中國社會的脊樑。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精選3

這是一部不尋常的紀錄片,從飲食的角度啟迪人生。大學畢業前,聽説這部紀錄片在網上很火,但真正讓我看下去的是聽朋友説“片中幾乎一半內容都與雲南有關”,不由決定在異國他鄉一飽眼福。

看完《自然的饋贈》第一集,我就想到一句話:永遠心存感激。

感激家鄉。作為一個雲南人,我有幸在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食物供應的包圍中長大。高中畢業後離家去上海讀大學,每年只有兩次回家的機會。現在工作,離家更遠,大概一年要回家一次。在很多人眼裏,雲南是一個偏遠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自然風光優美,毒梟可怕。曾經因為來自雲南而自卑,曾經不喜歡家鄉經濟落後。隨着思想的成熟,我為自己對家鄉的偏見感到羞愧。我知道:我的家鄉雲南,不應該和其他經濟發達的省市爭奪GDP。它永遠不會因為地理環境和國家宏觀部署而成為經濟強省。正因為如此,它才能更好地保存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民俗風情,這是當代社會最稀缺的!看到電影裏卓瑪在找松茸,我就想起了在農村工作了一輩子的爺爺奶奶。沒有他們的努力,我就不會有今天。無論走到哪裏,最開心的就是看到別人知道我是雲南人時驚訝的表情。“你普通話怎麼説得這麼好?”你英語説得這麼好;你走了這麼遠.“是的,我來自雲南。我離開家鄉不是因為不喜歡它的落後,而是我在那裏的生活太安逸了。年輕的時候就想追求挑戰和超越,想讓雲南人的名字傳遍中國,傳遍海外。總有一天,“蔡贇孩子”會回家.

感恩祖國,感恩人民。無論是卓瑪採松茸,林紅旗出海打魚,老魚頭,兄弟們挖藕,老鮑和阿良種竹筍,諾登和他的兒子發展火腿.都是普通人,為了生活做着普通的工作。但正是這些淳樸的中國人的辛勤勞動,讓我們享受到了人間的美味。

感恩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可以用“皮不存在,毛就附着”來形容。大自然給了我們生命,大自然是人類真正的母親。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精選4

今天,我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電影。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年糕的製作。

每當晚稻成熟時,就是寧波人做年糕的時候。對於 5歲的寧寧來講,做年糕就是她最大的愛好。她喜歡和外婆、祖母一起做最傳統的年糕。井頭村,三面環海,是個美麗的村莊。這村裏,顧阿婆今年已經78歲了,她已經養育了三代,現在正在養育第四代。

寧波水磨年糕用晚粳米制作。經過 浸泡、磨粉、蒸粉、搡搗,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組 。再用做好的米粉團使勁揉壓,一條條的腳板年糕就做好了。寧波人總喜歡在臘月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在外出的時候,年糕既是吃飽的主食,也是美味的菜餚。

用年糕和螃蟹一起煮,螃蟹吃起來就別有風味。

用做年糕的麪粉還可製成小圓子。小圓子代表着團圓之意。

用艾草混入米粉團中,可製成青色年糕。剛做好的年糕温潤軟粘,再撒上 金黃色的松花粉。這味道真是讓人慾罷不能。

中國的美食博大精深,可千萬不要錯過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