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課心得體會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8W

寫心得體會是大家一次次心靈的洗禮,是對自我認知和發展的深入剖析,寫心得體會是為了能夠總結我們學到的知識,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寫作課心得體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寫作課心得體會8篇

寫作課心得體會篇1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了擊劍。那是我四年級的那一天。擊劍俱樂部在我們學校正式成立了。經過多次篩選,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從那以後,我開始和另外二十四個學生一起刻苦訓練。在一年多的擊劍訓練中,因為訓練的強度而氣餒,因為教練的嚴厲而難過。但是,我現在想成為一名劍客,希望將來能攻下擊劍賽場的想法,源於我今年暑假參加的河南省“體育彩票杯”擊劍錦標賽。

本屆擊劍錦標賽,7月26日是個人賽,7月27日是團體賽。其中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裏的是獨唱比賽。激動之下,早上六點就醒了。匆匆吃完早餐,拿着擊劍器材和飲料補充能量,踏上了比賽。

時光飛逝,開幕式和少兒男子比賽如箭在弦。當主持人念道:“張逸軒,請在2號劍道等候!”我的心臟開始不由自主地快速跳動。我在心裏默默給自己打氣:加油!你當然可以做到!

輪到我玩了,本來就緊張的心情伴隨着強烈的心跳,讓我又興奮起來。第一局,對手和我年齡身高一樣。我無組織的進攻讓對方不停的點亮單燈,增加額外點數。最後,她以五比三擊敗了我。但是我的情緒波動不是太大,因為還有四場比賽要打。第二局,還是輸了。不知道是什麼味道,突然想到的。只覺得鼻子酸酸的,眼睛裏迸出淚來。當我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流下來時,張學梅老師走了過來。她對我説,“,郭教練不是説過嗎?這個比賽只是為了體驗比賽的氛圍,向別人學習。你的一些對手練了四五年擊劍,輸了很正常。”她拍拍我的肩膀説:“奕譞,我很看好你!”聽完張先生的話,我的心一下子珍妮弗了很多。我重新調整自己的情緒,再次站在劍道上,準備戰鬥。這一次,我不擔心進攻。我一點一點摸索對手的進攻方式和防守弱點。我靜下心來仔細分析。然而短短几秒鐘,我就發現了對手的幾個弱點。找到之後,就不再那麼小心了。我的腳步很快,在對方措手不及的時候,我像餓狼一樣撲向她的肩膀。後續每一劍都是穩紮穩打,準確而兇猛,最後以五比一的大比分贏得比賽。張學梅老師説我這次打得很好。我堅信“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雖然我勇敢地進攻,但我沒有忘記冷靜下來,觀察對手的弱點。下一局我又贏了一局。最後我以兩盤獲勝進入單敗。

這是我第一次冷靜下來,觀察分析對手,不用擔心,克服比賽落後時的沮喪。我對這場比賽非常興奮,我覺得比贏得任何其他比賽都更有成就感。

大家可能會覺得擊劍關乎速度和力量。我以前也這麼認為。但是經過這次比賽,我意識到擊劍不僅僅是速度和力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有像泰山一樣穩定的心理素質和冷靜平和麪對失敗的能力。

擊劍有自己的優缺點。這項運動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健康的身體,還有面對失敗冷靜思考的能力。希望以後能成為劍客!希望自己能一直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人生無數的勝利和失敗!

寫作課心得體會篇2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

5月8日,著名作家、散文家周蓬樺應“萬科·琴島文學季”名家講座之邀,做了“新的視角,新的意象”主題講座,從“為什麼要強調散文的新、散文的新視角和新元素、通向由小到大之路”三個方面,以自己獨有建樹的剖白式講談,以及寶貴的實戰性創作技巧和心得,與廣大文學創作者、愛好者進行分享和交流,奉上了一堂乾貨滿滿的學術盛宴。

散文寫作需要“新的視角 新的意象”

周蓬樺首先分析了當前散文的“生態”——我國純發表散文的陣地實在太少,僅有《散文》《美文》《散文百家》《隨筆》幾種;而能發散文的綜合類期刊,如《人民文學》《十月》《收穫》等雜誌,每期僅有五六位作者的篇幅。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名刊把大量的篇幅都給了小説。即便是詩歌,都有專門雜誌,都比散文要多——散文處於非常狹小的生存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調散文的新,這是時代和散文的生態、命運所決定的。”

那麼,散文應該怎樣求新呢?什麼樣的散文才是好散文?周蓬樺表示,他心目中的好散文具備三個元素:思想、語言表達、整體信息量,“這三個元素缺一不可。“周蓬樺的散文追求小説的可讀性、哲學的通透性、以及語言的詩性:“獨特的視角,非凡的敍述,細膩的感受,開闊的眼界,温潤的靈魂。”

除要避免同質化和克隆化以外,周蓬樺認為,散文寫作還要避開矯情化的表達,“酸嘰嘰炫耀的、賣弄的文字,老幹體的,表達是腐朽老舊的觀念,洋洋自得。這類散文無法讓抵達生命的真相,陶醉於世俗生活的價值尺度的認知,而不能揭示事物最本質的部分。”故而要求有新的視角和新的元素。周蓬樺認為,應從思維層面告別舊的書寫模式和套路,換一個新視角來觀照當今世界。

針對當前文壇那些“雲山霧罩”式的散文,周蓬樺表示,自己不寫這樣的散文,“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太複雜了,每個人都彷彿置身於一片原始森林,迷霧重重,時常辯不清方向。那麼這時候,需要有思想有見地的人用散文的形式表達出來他的態度和看法。讓某個讀者在突然間找到共鳴與知音。不再孤獨。”周蓬樺認為,詩歌是有權利朦朧的,也有高端的小説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這類作品要充分調動智能才能讀懂。而散文“最好是面對,坦誠亮出觀點,亮出心扉,一二三地把事情講明白比較好”。周蓬樺建議:“與其雲山霧罩,不如老老實實地寫一篇經過靜思後的文本,來自生命感受的文本。”

立足於“坦誠面對”“生命感受”的主張和追求,周蓬樺表示,自己極其推崇那些散發着生命張力和高揚生命熱情的散文,“因為這類文字是用高熱量高能量燃燒來寫就的,具備真實、殘酷甚至野蠻的力量。比如你寫出人生的艱辛,疼痛與忍耐,給讀者提供了自己的經驗。或者寫不輕易被發現的温暖的一角。都是有價值的。”

周蓬樺以自己獲得豐子愷散文獎作品舉例,説明我們需要刀刀見血的散文。《竹的命運之書》開頭部分:

“要麼尖鋭,要麼頑固;要麼温馴,要麼狂放;要麼抵抗,要麼順從;要麼鋒利,要麼破碎……總之,一根筍的誕生不是那麼簡單。首先,泥土決定了筍的品質——在春天,冰凍剛剛結束,大地尚處於板結期;乍暖還寒,天空有零星的雨和飛鳥出現,而成千上萬的植物種子卻在地下萌動發芽,經歷着破土的熬煎。我要説,這時候土地的內部是多麼温熱!它不同於地表的僵硬,而是像母親受孕一樣承受着子宮劇烈的活動——它順應地球的轉動而日益膨脹、壯大,直至突然發生爆裂。應該説明的是,這堪稱巨大的爆裂之聲往往在夜間發生,沉睡的人們是聽不到的,連同河岸邊的茅屋和牛欄也聽不到。還有隱藏在水中的魚,岸上的蟲子,村子裏的打更夫,跳大神的巫婆,擊鼓的大漢和吹壎的送葬師。

如果用一把利刃小心翼翼地切開一塊温熱的泥土,會看到一枝嫩黃的幼芽,它擁有尖鋭的頭顱,鬥士的身軀,百折不撓的意志,註定不甘於埋沒於泥土之下,神靈賦予它向上的衝力和能量。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説過一句名言:性格決定命運。

而一枝筍的命運在瞬間註定,讓它的一生由無數個不確定元素和要件組合而成:它要時刻警惕人類餐桌的毀滅性獵食,在颯颯奏鳴的風中長大,要麼成為一把劍、一把鋒利的匕首,要麼做一件安靜的器皿,少女般温潤如玉。總之,固執中的吸收,堅守中的迂迴,斷裂後的復原,傷口上的結痂,跌倒後的爬行,失敗後的出發,太陽下的哭泣,長夜裏的希冀……這是一部筍的命運之書。”

“切開西瓜的方式有多種,我們需要一拳頭擊開這隻西瓜,看到事物的內部組織結構。”周蓬樺以這樣的比喻,説明他寫作的獨特(新)視角與表達(意象),而這樣的書寫——書寫獨特的發現——自是成功的,獎項便是實證。

如何去書寫獨特的發現?怎樣學習寫好的散文?周蓬樺認為,向經典學習是一條捷徑。他建議學習最前衞的文本,如茨維塔耶娃的《我和普希金》,梭羅的《瓦爾登湖》。周蓬樺認為,《瓦爾登湖》最大的貢獻在於擺脱了平面化的風景描寫,道出了強大自由的思想。

用個人化的眼光“通向由小到大之路”

最後,周蓬樺闡釋了自己對“通向由小到大之路”的見解,即“用個人化的眼光,書寫大眾未曾發現的東西。走一條被遺漏的、細膩的路數”。周蓬樺寫散文喜歡寫小事物,比如一滴露珠、一張紙條、一截木樁……他總是盡最大可能去傳達個人化的信息。

周蓬樺認為,小事物好把握,而且,“我們每個人接觸到的,最直接的是小事物。每天起牀,一杯水,一杯牛奶,一隻雞蛋做早餐,坐在一把椅子上。”小的事物具體可見,而常常我們視而不見。“從這些小事物着手,更能貼近生活,比如我每天看到的陽光透過窗櫺,照耀着某一頁書。我每天散步,看到的是花叢中忙碌的螞蟻和一隻蜘蛛。那麼,靜靜地觀察它們,就會有對世間萬物的頓悟。

當然,“小處着手”也不是書寫瑣碎的日常。周蓬樺表示,寫小事物並非到小為止,而是由小到大,直至接通宇宙萬物。“讓你的一切想法,都是靜思後的結果,而非世俗流行、人云亦云。”接下來,周蓬樺以自己的作品《每一棵樹都不容易》為例進行了講解——

“遇到雷雨的天氣,又有一株樹被雷電擊中——迷濛的雨霧中,電光一閃,烏雲逃散,只聽得“喀嚓”一聲,這株樹便被腰斬,斷為兩截,樹身露出殘忍的內瓤,以及粗暴損毀的紋理,碎裂的殘片。你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是某種動物倒地,此刻它的心肝、腸子、胃擺在地上,血腥四溢。而此刻,空氣中散發一股焦糊味——樹被雷劈後全身起了火,嗶嗶剝剝地燃燒起來,樹皮被火舌舔光,直到剩下半截光禿的樹幹。儘管,我沒看到樹燃燒時的情景,但能想象到整個過程所隱含的炙熱與疼痛。

在森林裏,這種現象雖然常見,我卻感覺天地不仁,簡直不可理喻,認為樹太無辜,這樣的事本不該發生。你想,一株好不容易長成模樣的樹,因為一場雨的到來,無來由地被伐倒在地上,自此成了林中廢柴。彷彿這場前後只有幾分鐘的雨是專門為懲罰它而下的,而一株樹究竟犯了什麼錯?百思不解。我一時摸不清自然界的因果和奧祕,只能妄加猜測,結論是這樣的事來自上天的巧合而已,或者源於雷電本身的一次疏忽大意。

這意味着林中的任何一株樹,都有可能貪上這樁事,而這株被劈中的樹是替眾樹擋了一災——瞬間,它變得無私、堅忍而偉大。但接下來需要面對的現實是,它太年輕了,今後的路怎麼走,是活着還是死去,都令人糾結和憂慮。如果還打算活下來,就要剋制住生長的慾望,至此不能和身邊的樹一樣藉助雲朵的天梯直上九宵,眼吧吧直勾勾地望着原本一起出苗的夥伴蹭蹭地往上躥,直到樹梢高得把星羣攬在懷裏,把月亮當帽子戴在頭上。

由於天下的樹不能像別的生物那樣可以自由走動,它註定只能向上生長,或者讓身體日益茁壯,留下一圈圈年輪。這是樹類的遊戲法則。否則呢,在森林裏,它會變成一株讓同伴們恥笑和鄙視的樹。

更為殘酷的命運在等着它——因為這場突發的變故,致使它從此失去樹冠,失去了在風中驕傲歌唱的葉子,失去了自由思維的頭顱,甚至於失去了作為一株樹的形象,變成一株似樹非樹的物種。

這意味着不管它多麼努力,卻終生不能長出繁茂的枝柯,也永遠無法招來山雀、喜鵲和烏鶇前來作窩。深夜,冰涼的月光下,我聽到一隻不明就理的啄木鳥,用尖鋭的喙,無情地啄食它空洞、顫慄、痙攣和悲傷的心房。”

如例文所述,在長白山,周蓬樺是這樣“設身處地感受一棵樹”,既是對他“以小見大”主張的例證,又切實在文本層面突破窠臼顯現出獨特的視角和意象,這是周蓬樺自己實戰性創作經驗和技巧的分享。

自省與啟蒙,用學習給散文打開窗口

從事散文創作多年,周蓬樺深刻認識到散文家必須具有自省能力,“當你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的時候,説明你不能往前走了。當你寫出一個作品後朋友們都説好,你卻並不十分滿意時,説明你還大有潛力可挖。”周蓬樺介紹説,他極少看到很有思想,有才華而又謙卑的人。一個人稍有一點才華,就極容易膨脹、傲慢,要麼冷漠。“我曾經看到某個很火的小説家接受採訪,他説自己看自己以前的作品,感覺特別好,不相信是他寫的。我當即判斷,他創作的高峯過去了。”故而,散文家必需常常自省,才不至於思維僵化頑固,自以為是。“幼年時我們做錯了會有人糾偏。成年後如果想繼續成長,則全靠自省的力量。”

“當前時代,高科技、加速度、快節奏,人們刷抖音、吃快餐、看商業娛樂片……物質相對豐富與精神饑荒構成深刻矛盾,看似進入了一個高科技網絡時代,但很多人偏激狹隘,極端自私,排斥新事物,或斤斤計較,心眼很小,心理有許多問題。有些人判斷事物喪失基本的邏輯。”周蓬樺表示,此時,散文的啟蒙作用依然存在,尤其是邏輯啟蒙。“它可以向世人提供最豐富的信息,最有用的思想,最來勁的敍事。張揚博大的胸懷,大海般的包容能力。”

周蓬樺介紹説,美國哲學家馬思洛有一個試驗:世界上只有3300百分之一的人是極高健康人格的人。“也就是説,我們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精神健康有待提升,包括我本人。”周蓬樺自省之餘也在探問:富人和土豪越來越多,但最缺乏的是什麼?“是文化巨匠,沒有哲學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評論家,沒有文學巨人,像魯迅托爾斯泰那樣的。我們甚至缺乏有文化包容力的人。説假話,精緻利已主義,大街上滿眼的從眾者,勒龐《烏合之眾》所描述的那樣。”

秉持文學的初心,深耕文壇數十載,周蓬樺仍葆有清醒的頭腦、謙遜的態度,他堅定地認為:一個散文家,要有博古通今的學問,散文寫作必修課是永遠以學生的心態向世間萬物學習。“包括哲學、歷史、宗教、美學、邏輯學等等,知識面越廣闊越好。知識不是智慧,但它能夠轉化升級為智慧。”周蓬樺對散文寫作者提出強烈建議:除了形象思維、感性思維、悲憫情懷之外,還要加入哲學思維,科學思維,精密邏輯。“它們讓人清醒,能清晰地認識世界,認識到生命的卑微、短暫與渺小。”

在周蓬樺眼中,寫作是讓人上癮的,學習也是。當你弄懂了一門學問,就給散文打開了一扇窗口。“始終保持接納新事物的敏鋭和超強嗅覺,使自己的觀念保持前衞和先鋒性。”散文作家之所以寫作,是為了能夠和讀者一道,過上經過省察的有智慧的生活。“我想説的是,在人世間,在時空中,除了日月星辰,沒有什麼是不朽的。但希望我們寫下的文字,讓速朽的時刻來得晚一點。”最後,周蓬樺向文友們發出倡議:無需太多的爭論和發願,只要我們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起來!

寫作課心得體會篇3

坦率的講,在沒有接觸應用文寫作這門課前,自己對應用文的只是一知半解,心裏想着老師可能要教我們寫作文。從小到大,本人對於寫作文這樣的作業可以説一見頭就疼。但是,學校規定每位同學都必須要修一門選修課,於是,我硬着頭皮來上第一堂應用文寫作課。上完了第一次課後,自己長長舒了一口氣:沒有料到,老師講的如此好,真是一種享受!

首先,老師的講課不是滿堂灌,而是特別講究上課藝術,幽默風趣又博學又有思想,這是應該是吸引我繼續來上課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還有,我還發現應用文並非我起初理解的那樣,它的應用具有廣泛性,與我理想的事業關係密切,是我事業里程碑中必修的一門課。説的嚴重一點,不會寫應用文,以後在社會上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都可能寸步難行,於是,自己開始重視上這門課,一次都不準備錯過。

曾經記得,老師第一堂課就跟我們這樣循循善誘的講:“應用文寫作,就猶如一個人的字,一個人字的好壞,就會給其他人不一樣的印象,字體寫得好的人,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職業生涯中都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是扎到穴位上啦,老師這一席話正好扎到我的”死穴“。因為字和文章都寫得不好正是本人之不足,可是,我卻並沒有因此而更討厭應用文寫作這門課,我應該正視自己的缺點,應用文剛好能補我之短,它能使我不斷地改進自己,提升自我。每天都有進步一點點,從此成為自己上應用文寫作這門課最開心的事情,因為這預示着我離成功一步一步的在靠近了。

應用文主旨單一,集中,明確,材料多樣,真實,有力,結構合理、嚴謹、固定,語言準確、簡明、平易、莊重。要怎樣才能寫好應用文呢?我就按照老師所給的三點:首先,要熟悉國家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第二,要了解業務,熟悉情況;第三,閲讀文件,善於借鑑,勤於實踐。這樣,寫起應用文來便可得心應手。

文無定法。我覺得應用文寫作是“死板”而不乏“靈活”的寫作。它雖然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不比得文學創作,個人可以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但是我們學應用文也不能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像做填空題那樣寫出來的應用文,毫無感情可言。應用文不需要辭藻華麗、韻味雋永,它講究一個“實”字,是“看似無情卻有情”。這也是我逐漸喜歡上應用文的原因之一。

這學期,自己上了應用文寫作課之後,我表面上最大的收穫是:再也不怕寫作文和寫字了,經過勤學苦練,自己的文章比過去大有進步,字體變得秀氣多了。事實上,我最大的收穫是:在課堂上跟隨老師的思維,不斷領悟各種人生道理,自己的思維得到了昇華,我的人生也在跟着改變。文如其人,非常感謝大學老師給我上了人生中如此重要的一課!自己以後要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文。

寫作課心得體會篇4

最近,部機關支部為了提高全體機關幹部寫作水平,組織安排了兩場寫作講座。對我而言,真是受益匪淺。現將心得彙報如下:

一、寫作要注重集選材料。

在寫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蒐集材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豐富的信息和資料儲備,寫出來的材料就會空洞無物,缺乏生命力。所以,積累素材,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是擺在從事文字材料人員面前的一個重大任務,而且是必須要做到的一點。

二、寫作要領會領導意圖。

公文寫作有很強的目的性,要做好公文寫作,就必須深刻領會領導意圖。換句話説,就是要站在領導的高度看問題、想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的領會領導意圖,就無法正確的把握寫作的思路。所以,當領導需要我們寫材料時,就要重點揣摩領導的意圖。要做到這一點,我想平時一定要注意領導講話的風格,思考問題的思路等等。

三、要勤於寫作。

業精於勤荒於嬉。如果不經常寫作、練筆,就等於紙上談兵,毫無長進。對我們宣傳部來説,每天都能夠接到各式各樣的材料寫作任務。例如:近年來,部機關高度重視信息 1

報送工作,可以説這就是我們練筆的好機會。信息對語言有着嚴格的要求,必須做到層次分明,內容簡練,要逐字逐詞斟酌,要做到多一字則多,少一字則內容不完整。

四、寫作時要準確把握各類公文的作用。

兩次講座都重點講了公文寫作中常見的問題,只有正確掌握常見公文類型的用途,才能保障工作順利進行,各環節運轉暢通。例如:請示、報告、函,都是常見的公文,可是很少有人細緻的琢磨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請示和報告的區別就是事前——請示,事後——報告。而函和請示不同之處就是,它要用在不相隸屬單位之間。

以上就是我在參加寫作講座時的心得,有不足的地方請領導指正。我會不斷的努力,儘量達到領導滿意的效果。

寫作課心得體會篇5

1月21日至23日,我有幸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公文寫作培訓班。此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我此次培訓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要有明晰的效果意識

公文是一種應用性文章,是讓人看、讓人聽,要對實際工作起指導、推動作用的。在起草公文時,寫作目的至關重要,它決定着公文的行文方向、結構設置、內容組織和語言表述。起草公文,必須有明晰的效果意識,就是説你按領導指示起草一篇公文,對這篇公文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整體效果,主標題給人留下什麼印象,分標題給人留下什麼印象,每段內容給人留下什麼印象,都要有明晰的效果預期。我的體會是,有明晰的效果預期未必能寫成好公文,因為寫好公文還需要其他重要條件,但沒有明晰的效果預期,必然寫不出好公文。

在起草公文時,根據所要達到的效果,去決定是否需要設置主標題,設置什麼樣的主標題;去決定是否需要開場白,需要什麼樣的開場白;去決定是否需要分標題,確定什麼樣的分標題;去決定每一段落寫什麼,寫到什麼程度;去決定敍述風格、用語習慣,從而讓公文管用而不是無用,讓受眾愛聽而不是反感。要根據“需要寫什麼”去寫,而不能根據“會寫什麼”去寫,尤其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到哪寫到哪。起草一篇公文,總得給人留下一點什麼,或者主題選定上有特色,或者工作舉措上有創意,或者理論闡釋上有新高度,或者用詞用語上有新亮色。全部達到上述目標當然很難,而且有時時間也不允許,但至少要達到其中的一兩個,否則,所起草的公文味同嚼蠟,寫了等於沒寫。

二、 要有深厚的思維修煉意識

寫公文、抓工作,關鍵靠思維。我認為,一篇好的公文必須做到“與眾不同”,而不能“與眾雷同”。從一定意義上説,成功就是“與眾不同”。你想的、説的,跟別人完全一樣,説不説、講不講還有什麼意義?公文作品是智慧的結晶,要做到與眾不同,必須以深厚的思維能力作支撐。

三、要有明確的材料積累和組織意識

起草公文還有一個材料組織的問題。有的人認為組織材料是臨到用時才需要做的工作,其實不然,臨時抱佛腳是難於成就一篇好公文的,材料組織工作既需要平時的積累,又需要臨時的“創造性”運用。

四、 要有良好的語言表述意識

公文要有一個好的表述習慣,這是説服受眾、引領工作、發揮效用的重要條件。什麼是好的表述?就是要有説服力,要有觀點、有典型、有數據、有事實、有分析、有對策、有目標、有效果。歸納起來説,公文起草者需要養成三種基本表述習慣:

一是深刻地表述。要善於站在大的政治背景、時代背景、專業背景下思考問題、揣摩事物、研究工作,要能看到新事物不同凡響的意義,搜索到符合大局要求、反映時代特徵、體現專業特點的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具體舉措等,靠這些形成正確的深刻的思想觀點。

二是精確地表述。馬克思説過:“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這句話告訴我們,在科學探索中數學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和重要環節。公文起草要想做到完善,數學方法同樣不可或缺。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自主、理性日益成為新的社會特徵。再靠過去那樣的“命令+口號”式的公文,已無法達到鼓舞羣眾、推動事業的目的了。而要靠事實説話、靠真理説話,就要增強分析性、增強具體性;要能對工作現狀進行精確化描述,對存在問題進行精準性分析,對工作部署進行精細化安排,對工作成效進行精當化總結。要努力改變公文起草過於抽象、粗糙、籠統的弊病。

寫作課心得體會篇6

應用文寫作課程結束了,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對應用文幾大主要文種的寫法和寫作要求有了較為清晰的理解,雖然短短的九周不足以把所有的文種都講解得全面透徹,但某老師以他廣博的學識和生動的講解給這門本來沉悶乏味的課程注入了清新的空氣,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了寫作的技巧,感受到了寫作的樂趣。這門課程讓我認識到了應用文寫作的重要性:不論是作為必要的交流工具還是作為專業學習必須掌握的技能,應用文寫作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無處不在,並對我們的生活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很慶幸能在畢業前夕系統地學習這樣一門實用型課程,它將使我受用終身。現就我對該課程的學習和對應用文寫作的理解做出如下總結。

首先,就其性質而言,應用文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在處理公私事務、溝通相互關係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有着直接價值和慣用格式的實用性文章,因此它不同於我們平常所熟悉的文學作品,並不是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的。應用文與社會生活、日常工作密切相關,具有實用性、規範性、真實性、針對性和時效性等諸多一般文學作品所不具備的特徵。正如某老師所説,應用文有它自身的一套獨特的話語體系。

其次,應用文種類繁多,根據作者、寫作目的和適用範圍的不同,應用文可分為公務文書和私人文書兩大類。我們這學期學習的是公務文書,公務文書還可細分為政務類文書、事務類文書和專用類文書等,而老師着重講解了行政公文中的通知、通報、報告和請示等與我們今後的實際工作結合緊密的文種以及日常事務文書中的總結的寫作方法。考慮到我們的專業性、畢業班的實際情況和部分學生的發展需要,老師在後期還給我們講解了稽核報告、畢業論文和申論的基本寫法,可以説老師抓住重點,在最短的時間內為我們教授了最實用的應用文寫作知識。

第三,一篇完整的應用文,是由特定的內容和形式構成的。其內容包括主題和材料,形式包括結構和語言等要素。

主題是指作者的主張、見解,它是在作者下筆前就存在的,和文學作品主題的多樣性相比,應用文的主題應是明確的、單一的、集中的。作為實用性的文體,應用文主題的功能就是回答“幹什麼”的問題。以文學作品為比較對象,應用文主題的突出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即意在筆先;主旨鮮明;意藴單純;求實重用。而其中實用性是應用文主題的最本質特徵,應用文寫作多不是作者有感而發,而是客觀需要,是被動寫作行為。

材料是用以支撐主題的一系列事實或論據,如果説主題是文章的統帥和靈魂,決定着文章思想的深度,那麼材料則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是文章的血肉和基石。材料的蒐集也是有學問的,必須力求全面,既要掌握直接材料,又要掌握間接材料;既要了解現實材料,又要了解歷史材料;既要掌握點上材料,又要掌握面上材料;既要重視正面材料,又要重視反面材料。取捨有度才能達到恰當表現主題的目的。

應用文的結構相對比較穩定和規範,以保證其嚴謹性、嚴密性和嚴肅性,它被形象地比喻為文章的骨骼。應用文的第四大要素是語言,它構成寫作者思維的載體,並直接形成文章的全貌,其重要性如同身體的肌理,其基本要求是:明確、平實、簡潔、得體。

對應用文以上內容的掌握是應用文寫作的基礎,雖然內容本身比較抽象,但老師講解深入淺出,時時旁徵博引,妙語連珠,幽默的授課風格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課堂氣氛活躍,枯燥的寫作課堂變得生氣盎然。我們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中接受了很多其他課堂上所不能學到的知識。

再次,通過對寫作課程的學習,我認識到了“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重要性。要寫出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平時必須勤于思考,勤於練筆,應用文寫作也是如此。為了及時檢驗學習的效果並做出反饋,某老師每次都是利用課堂時間佈置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當場寫作,現學現用,並及時就學生寫作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予以點評,這既鞏固了課堂所學,又讓學生學以致用,達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大家一起交流寫作心得,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樂在其中。

總之,經過這一學期對應用文寫作課程的學習,我有很大的收穫,除了對這個文體不同文種的寫作方法的學習和理解,還有一些無形的收穫,那就是培養了我們的寫作意識,使我們對寫作有了的進一步認識。這對我們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來説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在寫作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之處,需要我今後在寫作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

第一,我對寫作的理解還是比較片面的、粗淺的。我們一般可能認為寫作就是指文學作品的寫作,平時接觸的也多是此類,實際上應用文在生活中的地位同樣不容輕視。由於平時疏於對這一文體的關注和學習,初學應用文寫作課程會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致。

第二,平時沒有養成堅持寫作的習慣,在接受寫作任務時方感到力不從心,絞盡腦汁也還是無從下筆。大腦就像是一台機器,必須保持不斷運轉才能維持其應有狀態,發揮應有效用。長期不練筆,大腦和手都會生疏,等到需要派上用場時才發現自己根本不能勝任。

寫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要肯下苦功,堅持寫作,才會達到預期的目標。應用文寫作課程結束了,但我們對應用文寫作的研習並沒有結束,甚至可以説剛剛開始,因為未來的工作崗位決定我們將長期和這一文體打交道,那才是真正考驗我們真才實學的時候。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把應用文寫作放在它應有的高度,尤其是會計專業類文書的寫作,必須熟練掌握。我想,通過我的不斷努力一定可以學好這個文體,寫好這個文體,用好這個文體。最後對給我們帶來歡聲笑語,並無私地教授我們應用文寫作的某老師表示誠摯的感謝。

寫作課心得體會篇7

根據組織科的統一安排,7月27日至7月30日,我有幸參加為期4天的青年幹部能力提升培訓班。此次培訓教學內容上的精心編排,現場實地教學的周密部署,授課教師們的言傳身教,無一不體現出組織上對我鎮年輕幹部的高度重視和培養我們的良苦用心。通過參加本次培訓學習,我在思想上和認識上都有較大的收穫,下面談一下具體的幾點體會:

1、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克服學習上的懶惰性。

由於平常工作事務繁雜,自己老是藉口忙而放鬆學習,即使學習了,也只是面上的學習,這實際上是學習上懶惰的表現,是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夠的問題。通過此次培訓,使我感受到了在新形勢和任務面前加強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我們必須廣學博覽,儘可能地獲得各方面的知識和信息,以適應工作的需要,特別是要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理念、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更好地完成各項工作。

2、從零碎學習向系統學習轉變,克服學習上的隨意性。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知識和新信息層出不窮,需要學習的方面和內容很多,涉及面很廣,如果在學習上心血來潮,雜亂無章的話,就很可能導致什麼都想學,什麼都學不好的結果。因此,必須在學習上結合本職工作,堅持不懈地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有目的搞好系統學習,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學習和工作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目的。

3、從理論學習向結合工作轉變,增強學習上的指導性。此次學習不僅使我感受到了集體的温暖,還使自己的知識面得到了進一步拓寬,並對我今後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幾位老師的授課內容,與我們目前所從事的工作緊密聯繫,通過言傳身教,深入淺出的給我們分析了從嚴治黨的要求、基層幹部決策力以及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等方面的知識,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通過此次培訓,讓我充分認識到在充實理論知識的同時一定要與自身的本職工作聯繫,用新的創新思維的方法開展工作,對解決複雜多變的環境下產生的問題是必不可少。

通過此次培訓,使我的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充實,不僅使我提高了理論水平,找到了自身差距,明確了努力方向,更教會我深入思考。在今後的生活中要更加用心學習、細心思考,工作中立足本職、勤奮學習,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組織的培養,用踏實工作來答謝領導的信任,用不懈努力來爭取更大的進步。

寫作課心得體會篇8

古人曾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不待解説,自曉其義”必突出一個“讀”字,讀的面要廣,讀的人數要多,讀的時間要多,要讀得落地有聲,書聲琅琅才是語文課的主要特點之一。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以讀為本,要求學生循序漸進地讀書,在學生粗讀課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後,着重抓好“讀通課文”的訓練,讓學生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感染,讓每一堂語文課都書聲琅琅,學生長期浸染在琅琅的讀書聲中,既悟情又悟法,將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如何讓學生能夠帶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讀課文呢?

一、注重體驗,自讀自悟

閲讀教學就是通過觀察語言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體驗語言文字的情感。當代的閲讀教學的學習活動不僅着眼於如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注重使學習者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體驗,積累有益的經驗,實現經驗的再創造。有體驗的讀,就是引向自“悟”,發展個性;就是擯棄繁瑣的分析,注重整體感悟。如教學《火燒雲》中的一段:“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閲讀的體驗,指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麼?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這句話,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着學生大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雲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雲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閲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閲讀時依託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藴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二、傳情達意,情感共鳴

新課標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而這種“即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只有通過深入的傳情達意的閲讀體驗才能獲得。即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中優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藴、豐富的情感以及用詞造句的色彩、語言節奏的強弱、情調和風格特色等進行欣賞。“傳情達意”的讀要求讀者流入作品,馳騁想像,與作者產生共鳴。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因此,我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傳情達意的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或低聲讀,細吟慢讀,領會所讀作品的內容,在低誦中細細揣摩作者傳情達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現方法;或高聲讀,通過高聲誦讀傳達出作品的內在情感和藴意;或模仿角色讀,即在閲讀人物對話的課文時,引導學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種人物的語氣、語調、心態和神情,使自己進入角色,高聲、反覆朗誦台詞,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閲讀教學中,面對一篇課文,我一般從文章的整體着眼,從那些牽一髮而動全局的詞句切入,指導朗讀。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問學生:“你認為這句話的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哪些詞應該重讀?”學生試讀之後紛紛舉手回答:“應用讚美的語氣”、“應用自豪的語氣”、“‘傑出’和‘愛國’這兩個詞語應重讀。”於是我請同學們讀此句,重讀“傑出”和“愛國”,讀出自豪和讚美的語氣。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同時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國小語文課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隨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課文中的感情因素,通過傳情達意的讀來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領悟文章中心,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心靈深處,並且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薰陶,使他們的語感得以培養,心靈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傳情達意的讀,要指導學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頓、重讀和語調的把握有分寸,這樣傳情達意的讀,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分明,就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聯繫生活,激勵學習

語文,是聽説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繫着。所以,閲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閲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繫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説活動,把課文中藴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甘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屬所需”、“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並積極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如教授《落花生》一課,我針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選材難這個問題,自始至終圍繞作文選材進行講讀,使學生認識平時留心觀察和勤於積累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一堂課講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閲讀教學離不開讀。只有通過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在閲讀課上,一個好的教師應善於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使師生的情感與文章藴涵的情感相吻合,當喜則喜,該怒則怒,師生一道激動、平靜、愉快、悲哀、得意、緊張、悠閒,讓閲讀“情意”濃濃,充滿着和諧、合作的氛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