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五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4W

  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五篇


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五篇

 

來自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在內的14名優秀記者,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述他們在踐行“四力”新聞採訪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展現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風采和責任擔當。那你知道2020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感想都有那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20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2020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1

歷時3年,17名記者,跑53個小區,寫61個版面……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解救“懸空老人”》的故事再次走向全國。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戰線不斷增強“四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今年繼續舉辦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6月23日14:30,巡講活動將以網絡直播形式“全國開講”。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等在內的全國15家媒體的15名記者在線直播,講述他們在踐行“四力”新聞採訪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最近3年,大河報記者團隊接力聚焦“懸空老人”,持續追蹤河南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進程,推動河南省、市、區三級加梯政策的出台。特別是2018年的系列追蹤報道,獲得中宣部表揚和河南新聞獎一等獎。網絡直播現場,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記者楊書貞將代表河南媒體同仁以《解救懸空老人》為題,講述河南黨委政府的民生情懷和媒體的責任擔當,再現一批心繫民生的新聞人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奔走的姿態和為民的初心。

據瞭解,記者楊書貞去年10月參加全國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經層層選拔躋身“全國30強”,榮膺“優勝選手”。去年12月,楊書貞作為全國巡講團成員前往北京、石家莊、太原、商丘、新鄉、洛陽等地現場講述“河南好故事”,傳遞“大河好聲音”。先後走進新華社、北京大學等單位,與宣傳文化部門、當地黨政機關、高校師生分享《解救“懸空老人”》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河南新聞工作者努力踐行“四力”的精神風貌,展示了河南新聞戰線取得的豐碩成果。
 

2020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2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敬業與家業的三個小故事。

其一,我和菜販的故事。

時光回到1996年。那是一個滴水成冰的冬日,為了解城市賣菜人的生活狀況,我,一個剛工作的小女孩,獨自一人跟着陌生的菜販,深夜去批發市場購菜、白天又到農貿市場賣菜,從前一天的晚上一直跟到第二天下午,通宵未眠!

辛勞之餘,一個温暖的細節,至今印在我腦海:那天凌晨,剛剛還在為一毛兩毛精打細算的菜販在忙碌了一夜之後,熱情地邀我在小攤上吃了一頓熱乎乎的青菜面,我搶着去付錢,他卻立刻跟我翻了臉:“你瞧不起人?”

那一刻,平凡的人給我最深的感動!帶着情感一揮而就的《與菜販馮學至同行一晝夜》,讓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即收穫了江蘇省好新聞一等獎。18年過去了,我還在路上,始終關注百姓的冷暖,努力打撈沉沒的聲音,成為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其二,我和縣長的故事。

2007年的一天,我正在省環保廳採訪,偶然聽説廳長要去省監察廳,對治污不力的灌南縣長進行“聯合約談”。 我立刻斷定這是條“鮮活好魚”,就自己跑到廳長辦公室,死磨硬纏獲得了獨家採訪的機會

“問責政府現場直擊”見報後,在全省激起強烈反響。被問責的陳縣長此後被調任巿環保局局長。不少人戲稱我“一篇報道挑落了一個縣長”。3年後,“不打不成交”的陳局長在接受本報回訪時這樣説道,“問責的具體日期我現在都還記得很清楚”,他更發自內心地説,發展經濟一定不能給當地留下污染的爛攤子。這樣的轉變,何嘗不是對新聞價值的最好肯定?

直面熱點,直擊痛點。回望近20年職業生涯,最讓我滿足的,是自己的纖弱之筆,能夠擔當記者的應有之責,推動社會的點滴進步!

其三,我和孩子的故事。

面對6歲的女兒,我常常感到"愛不夠”的歉疚。因為她,可以説是我歷經磨難才得來的。

永遠不會忘記!2002年5月31日。那天,我已懷有84天的身孕。一大早,我趕到江浦的江灘上去採訪,鄉間小道,一路顛簸,採訪結束,我發現自己流血了……而這一次失去孩子,帶來此後多次懷孕不順,成為我人生最深的痛。

一年後,我準備再次懷孕,醫生卻給出了這樣的診斷:“因上次流產損傷嚴重,可能懷不上了”,頃刻間如五雷轟頂,短短几天,我的雙鬢竟然長出了白髮!

意外的是,在悲傷焦灼中,我卻懷上了。然而,快七個月時,這個讓我滿懷期待的孩子忽然早產了,我哭着請醫生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但最終孩子仍離我而去……

兩年後,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的我又痛苦地遭遇了第三次懷孕失敗。

那些年,領導同事都勸我多注意休息,但對新聞事業的摯愛卻讓我不願懈怠:我一邊堅持繁忙的工作,一邊擠出時間看中醫,天天喝苦澀的中藥,常常揹着醫院代煎的藥包去出差……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08年,距離我第一次流產6年之後,我以躺在牀上8個月為代價,才換來了這個心肝寶貝。

孩子出生的剎那,我發誓一定要將全部心力撲在她身上,但很快我就食言了。女兒出生6年來,我6次獲得省級好新聞一等獎。榮譽背後,是我常常工作到女兒熟睡的深夜。一天,我晚上8點多回到家中,女兒驚喜地撲上來,“媽媽,你怎麼回來得這麼早啊!”

此愛綿綿,此憾千千。雖不能常伴左右,乖巧的女兒還是給了我最好的回報。此刻,我的腦中映現出這樣一個鏡頭:躺在爸爸懷中撒嬌的女兒,看到牀的另一頭故作妒忌的我,特意爬過來悄悄哄我:“媽媽,我不跟你睡一頭,其實是怕爸爸腳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2020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3

行車加走路4個小時,來到廣西目前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看一線幹部羣眾如何戰天鬥地;翻越崇山峻嶺,追尋“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黃景教的足跡;走訪毛南族的村村寨寨,與毛南族羣眾分享整族脱貧的喜悦……6月8-14日,“千名記者一線行”第一批採訪團記者,深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上林縣,俯下身子,做脱貧攻堅故事的傾聽者、記錄者、參與者,用圖文、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多種形式,講述了一個個感人的脱貧故事。

“腳力”錘鍊沒有終點。第一組採訪團記者前往的第一個貧困村,是大化雅龍鄉勝利村。通村三級路在大山間盤旋環繞,一個個“回頭彎”讓人心驚膽戰。在這個深度貧困村裏,記者們採訪和記錄了一個個精彩故事——新聞特寫《一個極度貧困村的前世今生》、通訊《養殖肉牛扶貧 讓羣眾“牛”起來》等稿件,將勝利村的脱貧故事和變化娓娓道來。

在現場,記者們看到,為了不影響舊房改造進度,當地政府請人將建材用螞蟻搬家的方式,一點一點運過塌方點,再通過三輪摩托運進屯裏。弄豪屯老懞的夢想被記者們用各種新聞語言“講”成了故事——老懞是弄豪屯貧困户,他的夢想就是既能住上新房,又能讓十幾年前耗時數年才建起的石頭房也留下來。板升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貧困羣眾的訴求,從資金、人力、物力上全面扶助他們建起了新房;同時從留住鄉愁出發,保留了如今還結實的石頭房子。老懞終於圓了安居夢。

好眼力發現好故事。精準脱貧攻堅戰開展4年多,新聞報道數不勝數,記者如何避免眼力“疲勞”發現好新聞?採訪團記者緊扣中央和自治區的最新精神,緊盯活動宣傳重點,挖出了一個個好角度,寫出了一篇篇好新聞。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脱貧作出重要指示,環江和毛南族成近期報道的熱點。在按既定路線採訪的同時,採訪團記者主動將目光對準正在建設的貴南高鐵,從高鐵建設促脱貧、鞏固脱貧成果角度,採寫出了一個個好故事——下南鄉的譚曉瓊因疫情影響無法到廣東務工,就到家門口的貴南高鐵項目五號合拌站應聘,經過技術培訓後,她成為一名攪拌機操作員,學得一門過硬的技術;川山鎮東山村一片120畝荒地,由於高鐵施工便道的修建成了黃金寶地,村民們將其開發成扶貧產業園,種上旱藕、毛竹等,拓寬了增收路子。

都安瑤族自治縣“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養蜂產業已屢有報道,如何才能寫出新意?廣西日報記者將三個產業“串”起來看,敏鋭地發現三個產業都有完整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寫成了角度新穎的採訪手記——《利益聯結好 產業快步跑》。

好腦力寫出新高度。7天行程下來,廣西日報記者農芝深受教育。在都安的深度貧困村,“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的不屈精神讓她驚歎;在環江,貧困羣眾為了擺脱貧困過上富裕的生活,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牛羊養殖、種桑養蠶等產業,讓毛南族實現整族脱貧,“人民羣眾是時代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農芝深有感觸。年輕記者張安然,以前對脱貧的理解,就是讓貧困羣眾變得有錢。隨着採訪活動的深入,她結合所見所聞,不斷感悟思考,對脱貧有了新認識:脱貧不僅是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改變,貧困羣眾變得更自信更勤勞,精神上的“富裕”與錢包裏的“富裕”都一樣重要,她以“青年記者一線行VLOG”的形式,採寫了《儲存希望的一個個水櫃,“長”在大化深山裏》《記者“桃花源”裏失聯3個小時,被一隻“致富牛”扯住了……》等生動的報道。

好筆力讓故事更精彩。全團記者們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克服舟車勞頓,用羣眾的視角和語言,寫出一篇篇鮮活的、吸引人、打動人的精品佳作。《家有讀書郎 貧窮不會長》,講述都安下坳鎮高王村殘疾家庭蒙炳周堅持讓3個孩子讀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故事;《“四兩”撥“千斤”》用民間俗語為標題,形象闡述了粵桂兩省區協作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所產生的強大引領示範作用……

6月14日,在上林縣北林村蛋雞養殖基地,村民正在分揀、包裝雞蛋外運。

習近平總書記説,脱貧攻堅是幹出來的,靠的是貧困地區幹部羣眾齊心協力苦幹、巧幹。此行採訪,記者們所行之處,見證和感受着廣大幹部羣眾同心勠力斬窮根的決心和勇氣,堅信廣西如期打贏脱貧攻堅戰,與全國人民一同奔小康,指日可待。
 

2020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4

接到這次“好記者講好故事”的任務後,我一直在想:今天這個場合我應該講什麼樣的故事?“好記者”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標準,但“好故事”應該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首先它能感動自己,其次這些故事能夠傳遞一種精神、一種正能量、一種能代表這個時代的東西,我覺得這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從業15年,一直工作在新聞一線,接觸了很多人,也看到了許多事,但是真正讓我刻骨銘心的一次採訪是2010年甘肅舟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現場。為期10多天的採訪讓我對生命的價值、人性的力量和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010年8月8號凌晨,舟曲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作為甘肅廣電總枱廣播應急報道組成員,我於當天凌晨5點從蘭州出發。到達舟曲後,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呆了!整個縣城被幾百米寬的泥石流給“豁”開了個大口子,臨河建築的二樓以下全部被水浸泡,縣城很多街道塞滿了淤泥……

當天下午,在三眼峪泥石流救援現場,我採訪到了武警舟曲中隊副中隊長王偉。這位後來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武警軍官全家5口人遇難,這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和腹中還未出生的孩子。當晚那場罕見的山洪泥石流災害襲來時,王偉帶領戰友捨生忘死,第一時間奮力搶救出23名遇險羣眾,但是他卻沒能回去看看離他們救援地點僅有500多米的家。我採訪他時,這位七尺男兒幾度哽咽,採訪過程中他接到了陝西老家姐姐的電話。電話中,王偉一直叮囑姐姐,千萬不要讓媽媽知道,能瞞一天是一天。王偉告訴我,父母一直盼着能抱上孫子,妻子懷孕的時候就給孩子做了很多小衣服和虎頭鞋。母親心臟不好,他生怕老人知道後會受不了。王偉説的一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他説:“當晚泥石流發生前我媳婦打給我的那個電話我沒有接到,這是我終身的遺憾,現在我手機24小時開機,真希望有一天手機會響起來,而電話那頭是我的家人。”説完他擦去眼淚,轉身又鑽進了身後的廢墟。

事後,我不止一次在想,從人性的角度、從感情的角度出發,如果他撇下正在呼救的鄉親,直接奔回家裏救援,畢竟只有500多米,那麼被他一趟趟背出來的可能就是他懷孕的妻子、他的岳父岳母。但是短短的500多米,王偉沒有邁出腳步。軍人的職責,讓他義無反顧地先搶救身邊的遇險羣眾。當時在現場指揮的甘南支隊的支隊長讓王偉下去休息,王偉説:“隊長,你就讓我在現場參與救援吧,能多救一個老百姓我心裏就好受一些……”

之後兩年我又先後3次採訪了王偉,其中有一次我和王偉一起去舟曲的追思園,1000多名遇難者的名字都刻在一面牆上,王偉妻子的名字在最下面一排,但是字體顏色和別的名字都有些不一樣了。後來我才知道,王偉一有空就來到這裏跟妻子説話,不停撫摸妻子的名字。鐵骨錚錚的背後是一份深深的男兒情懷……

舟曲縣月圓村,這是一個遭受了滅頂之災的村落,整個村莊被泥石流夷為一片平地。全村700多人,算上在外地打工和求學的,總共倖存59人。老黨員何建舟的妻子、兩個孩子以及哥嫂全家共8位親人遇難。他強忍悲痛帶領全村倖存羣眾衝上救災第一線。每天老何都玩命地幹,把自己累到麻木,累到躺下起不來為止。他説這樣才能暫時忘記失去親人的痛苦。一週後,在村委會的廢墟上,何建舟帶領入黨積極分子火線入黨,面向黨旗莊嚴宣誓時,在場的11名黨員全都淚流滿面,因為他們家家都有親人遇難。在現場我採訪了入黨積極分子李彥平,我問他為什麼要入黨?李彥平説:“沒別的,這些老黨員每天干的事我都看在眼裏,我想跟着他們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是卻道出了當時老百姓的心聲:“黨員永遠是災區羣眾的主心骨!”

在舟曲,我每天都被人性的光輝所感動,也被各種場景所震撼。在三眼峪,近2萬人的救援場面讓我震撼;在白龍江,爆破堰塞湖升起的巨大水牆讓我震撼;在縣城外,各種救援車輛排了十幾公里的場景讓我震撼。子弟兵的綠色、消防戰士的橙色、防疫人員的白色、特警的黑色、交通警察的藍色,還有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黨員的袖章、志願者的絲帶這些在災區隨處可見的紅色,在這個時候顯得那麼鮮豔。在救災現場我看到了從蘭州趕來的回族羣眾,也見到了從甘南周邊縣區寺廟裏前來救災的藏族僧侶,還有那些每天來回奔波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

説到志願者,我給大家講述一個來自重慶的22歲志願者的故事。在舟曲,有一天已經凌晨1點多了,我寫完稿件去上衞生間,在走廊過道的一個角落裏坐着一位瘦弱的小夥子,地上鋪着兩張報紙,他卷着褲管、光着腳在那坐着。直覺告訴我他應該是個志願者,當我想採訪他時,小夥子很牴觸:“我剛到,什麼都沒幹,你別採訪我。”我説那你講講你是怎麼到舟曲的吧。小夥子告訴我,他來自重慶,是一個汽車廠的裝配工,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要去災區當志願者,家人極力反對沒有去成。2010年4月玉樹地震,他們的車到西寧又被勸返。小夥子説這次舟曲我一定要去志願者!他從網上約了7名同伴一同前往舟曲,當車行至四川北部時突遇暴雨,許多道路被沖毀,同行的7人都打了退堂鼓。但是小夥子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翻山!他走進大山一天一夜,繞過那段被沖毀的道路,然後又搭了6趟順車來到舟曲兩河口鎮。當時因為交通管制,非救援車輛不讓進城,小夥子就硬生生走了17公里走進了舟曲縣城。當晚我見到他時,他因為腳疼得睡不着,所以才坐在那裏。聽完他的敍述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們常説8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是沒有長大的一代,可我想説的是,80後、90後一樣能挺起中國的脊樑!

當記者十幾年,地震、滑坡、泥石流、礦難、火災、毒氣泄露、暗訪……這些採訪我都是衝在第一線,常有朋友問我:你哪來那麼多的熱情?我覺得,首先我非常感謝記者這個職業,因為它給了我一個平台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他們生命中的閃光點,都在滋養着我,讓我永遠懷着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也慶幸我從事了一個我非常摯愛的職業,今後再有任何急難險重的事情發生,我依然會義無反顧地衝上第一線,因為我是一名記者!
 

2020好記者講好故事個人觀後感心得5

我覺得從此次《好記者講好故事》的節目中,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去講好我們的新聞故事,把新聞實事求是的報道出來。從節目的十個優秀記者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一個共同點,她們在分享她們的故事的時候,她們的眼裏都放着光,她們都很深情。我在想,她們在調查在採訪這個故事的時

候,她們應該都投入了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和情感,她們都參與了其中,她們都引起了共鳴,她們都被感動了,因此她們才能説出來感動更多的人。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西藏電視台的記者澤仁拉姆,她在去採訪的途中險些遇難,險些為了新聞事業而犧牲,由此我能看出記者對採訪的態度和信

念,我也能領會到一個好記者所該有的擔當。其次,比較觸動我的是山東廣播電視台的崔真真記者,她提到了“融媒體”,是的!我們這個時代所需

要的人才就是這種全媒體型的人才,可發掘新聞線索,可聯繫,可採訪,可編寫,可報道,可錄像……一個人可以完成整個新聞的生產過程,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全媒體人才。我對習近平所説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的理解,就是培養全媒體的全方位的新聞人才!而作為新聞專業大學生的我們,要努力學習新聞生產的一系列知識,多思考,多實踐,不怕苦,不怕累。真正做到眼睛能看,腦子能想,手能寫,肩能扛,腳能走。最後,我們要做人民的記者,用平實的語言去講好我們的新聞故事,深入老百姓,參與到老百姓之中,與老百姓引起共鳴,最後我們始終都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始終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