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33K

我們寫體會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我們的思想高度,要知道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內心感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7篇,感謝您的參閲。

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7篇

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篇1

“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歷史證明,珍視人民的國家才能興旺發達,依靠人民的政黨必將基業長青。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充分彰顯了“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必將為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提供更完善、有力的制度保障。

國家政權應該怎樣組織?國家應該怎樣治理?這是一個關係國家前途、人民命運的根本性問題。經過不懈奮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探索並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形成了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羣眾自治制度等組成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行得通、有強大生命力、富有效率。“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羣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顯著優勢,是令世界驚歎的“中國奇蹟”的成功密碼。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複雜深刻變化,越是在重要的歷史關頭,我們就越要深深紮根於中國沃土,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特別是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制度之力最大限度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牢牢把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掌握在人民手中。

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要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永遠把人民羣眾作為力量源泉、永遠做人民羣眾利益的忠實代表、永遠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可以説,有了黨的領導,就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要推動依法治國實踐不斷深化。特別是要在民主法治建設方面持續邁進,全面加強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推動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就要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羣眾自治制度,把堅定製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健全、完善和創新重要制度和具體制度,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

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既是一項系統工程,又是一個重大現實課題。要增強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鋭意進取、開拓創新,不斷推動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最深厚最磅礴之偉力

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篇2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着眼戰略全局,對 “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這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實現中國夢,必然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突出強調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文化建設持續引領社會新風尚、滿足人民新期待、激發發展新活力,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現代化,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逍遙文稿整理,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越是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越要重視文化的價值,越要加強文化建設,為我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

文化是軟實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則是硬任務。“十四五”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重要時期,必須在文化強國建設上邁出堅實步伐。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引導人們堅定“四個自信”,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凝心可聚力,心齊可移山。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全體中國人民戰勝艱難險阻、創造美好新生活的力量之源。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鑑,中華民族必將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篇3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我國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開創性、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總結了我們黨領導人民探索推進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明確提出了總體要求、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具有標誌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生命力、巨大優越性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社會是人民的社會,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的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歷史激越變革、激盪發展的必然選擇。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集中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同時強調要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完善立法體制機制。這標誌着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體系,將從憲法制度、立法制度、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制度和監督制度等方面不斷完善。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需要高效有力的領導制度和行政體制,也離不開對權力運行的有效制約監督體系。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黨確保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的關鍵之舉。

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全會的重大意義、精神實質和豐富,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與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融為一體,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廣大黨員幹部要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以實際行動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為動力,結合實際,抓好經濟社會發展、政治生態營造、風險防範化解、民生保障改善、明年工作謀劃等各項工作,把學習成效真正體現到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上。要加強組織領導,主要負責同志要率先垂範,強化紀律規矩意識,推動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走深走實。要強化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推動全會精神宣講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引導廣大羣眾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鼓足幹勁、真抓實幹,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作出更大貢獻。

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篇4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細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其中“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讓我們深刻認識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特徵,直接形象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全國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全面安排,互相協作,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激發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這盤棋局中全局在胸,舉棋若定,予方寸間咫尺千里,步步為營,繼續創造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蹟。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1949年艱苦奮鬥到翻天覆地的2019年,革除體制機制積弊,激發社會創造活力,這一路上的堅實腳步走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走出民心所向、一呼百應。實踐確定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進一步發揮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是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堅持的。

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篇5

謀篇“十四五” 風景這邊獨好

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十三五”計劃已經進入尾聲,如累累碩果掛滿枝頭;而“十四五”的巨輪正待揚帆,在這個新舊交替的節點,我們正意氣風發地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這又將是一個挑戰與機遇並存、艱難與成就同在的五年。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組織工作也將有一個新氣象、新起點。

看前景,建功立業宜時。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們描繪出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穩定、創新、進步”依然是十四五期間的“關鍵詞”,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要結合組織工作特點,從穩定大局出發,在工作模式、工作內容上有所創新,找到黨員幹部培養的新模式、新方法,通過人才優勢帶動發展優勢。因為黨的事業的發展必須有一支功能健全、素質過硬的幹部隊伍為基礎,而組織工作又是培養優秀幹部人才的重要載體。釐清其中的關係,能夠讓我們心明眼亮探索“十四五”的工作前景。黨組織為我們創造了這樣優越的環境,而我們也要把握住建功立業的好時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中作出新的貢獻。

思遠景,功成不必在我。作為組織工作者,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無論我們能走多遠,能站多高,都不能忘記昨天的艱辛與苦難,無論何時這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只有肯回顧才能更客觀地審視未來遠景,才能承擔起組織“吹號人”的角色。在工作實踐中,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境界,肯幹事、能付出、不計較,始終不忘初心,即使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也要擺正心態,做能者而不爭,做優者而不妒,在工作上保持一顆進取心,在名利上保持一顆平常心,在生活中保持一顆淡泊心,兢兢業業將組織工作落到實處,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十四五”的到來。

繪勝景,功成必定有我。我們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更有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空間,在全新的事業環境下,組織工作者要有切實做好黨員幹部選拔、教育、培訓工作,要認識人才的重要性,將組織工作作為人才培養的“好望角”和流動站,為黨組織輸送更多新鮮血液。我們要發揮新時期的“紅燭精神”和“人梯精神”,為更多青年幹部鋪路。要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眼界和胸懷,這樣才能確保人才質量,讓更多有膽略、有作為、有擔當的青年幹部各就其位。組織工作如同一支畫筆,描繪出未來發展的一片勝景,而我們就“隱身”在這幅圖景中,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為黨交上一份自豪的答卷。

奮楫恰當時,風正好揚帆。“十四五”奮進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整裝以待!前景大好、遠景無量、勝景在望,萬般景緻皆有來處——勤勤懇懇做事,齊齊整整為人,心懷坦蕩、謹思慎行,展望未來才會“風景這邊獨好”!

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篇6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強調的是,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經濟不斷_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上取得重大突破,邁出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實踐充分表明,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複雜。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挑戰,關鍵在於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禦風險能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作出工作部署,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就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新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我們就一定能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2023兩中全會心得體會篇7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戰略目標。 法治中國是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豐富和深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性路徑選擇。

法治中國的性質是社會主義

法治中國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得出一個堅定的結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基礎、政治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兩點決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立足於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立足於中國的和平發展,決定了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來進行,並進而決定了我們不能簡單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的法治理念及法治模式。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法治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提醒我們,應保持相當的政治敏感甚至政治警惕。法治問題本身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法律區別於一般的科學技術,雖然法律本身也具有技術性的特點。此外,一國的法律還體現意識形態和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的考量。法治中國建設必須滿足中國的和平發展需要,必須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植根於中國社會主義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必須服務於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大局。

法治中國的根本立足點是中國國情

毛澤東同志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説,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根據《.》。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領導全國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鋭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均衡,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為此,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

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凸顯、利益多元。因此,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直面中國的現實,有效解決中國問題,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即以法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識、價值共識、制度共識和行為共識,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礎、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具體言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服務於經濟發展,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駕護航。在社會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構建和諧社會,即通過建立良好的法律運行機制、促進法律秩序的形成來構建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並進而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條件,減少政治體制改革的風險。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培養法治文化,即培育法治思維、弘揚法治精神,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建設生態文明,即依據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總要求,加強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有效利用能源資源、環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治體系,以法治來保障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維護國家主權、實現國家統一上,堅持一國兩制原則,更加強化大陸的內地法與港澳台法、國內法與國際法的協調發展,以法治來維護國家主權、實現國家統一、保護國家利益,從而保障中國的和平發展。

法治中國的本質是中國的有效實踐

法治首先是一種社會實踐,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儘管法治本身也包括文化、理念或思想體系。早在2008年,吳邦國同志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13年2月,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中國的法治文明是世界法治文明的一部分,中國的法治分享了現代西方法治的某些原則、理念。同時,我們應當注意,法治中國建設實踐不應受到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影響。在我們的法治實踐中,應關注中國法治實踐的成功做法、經驗,儘管這些做法、經驗可能並不符合西方法治國家的條條框框或法學教科書的概念、定義;在堅持法制統一的前提下,關注中國法治實踐的多樣性,充分發揮各地區、各層級尤其是基層人民羣眾的首創精神,及時總結公正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完善那些經過實踐證明確實有效並且受到人民羣眾真心擁護、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法治的做法,並及時以法治的制度形式鞏固下來,使法治真正成為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改革和建設的有效實踐。

法治中國具有世界意義

要了解中國,必須瞭解世界。法治中國的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立足點是中國國情,法治中國的本質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的有效實踐,這絲毫不削弱中國法治的世界意義。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一方面,中國法治的發生和發展離不開近現代以來國際社會提供的基本條件,比如市場經濟、民族國家、全球化等。體現在法治上,中國法治也必然以 憲法和法律至上、依法治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法治來促進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國家統一這些原則或理念作為法治建構的基礎;另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對於世界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具有重要積極意義。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説,法治中國本身就具有世界意義。對於一個處於轉型期、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説,能夠探索並建立其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同時也是為全世界、全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寶貴經驗,為全人類精神文明和全世界法治文明增添寶貴財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