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政治理論的學習心得體會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2W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掀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學習熱潮,全黨理論學習已蔚然成風。接下來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政治理論的學習心得體會三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政治理論的學習心得體會三篇

政治理論學習心得體會1
  
  總書記提綱挈領地指出頒佈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為我們充分學習理解民法典提供了思想指引。在此,我結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晨關於《民法典<草案>》的説明,以及王利明、王軼、李永軍等民法學家的解讀文章,從民法典的時代背景、體系創新入手,簡要彙報下對編纂頒佈民法典的意義的理解。
  
  一、民法典的時代背景
  
  (一)編纂頒佈民法典,標誌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和社會形態基本定型
  
  王晨副委員長在《民法典<草案>》説明中指出,“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但都由於社會轉型和理論準備不足等多種原因,始終未能形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並決定變革的方向。法律作為由國家制定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範性制度,屬於上層建築範疇,其對經濟和社會運行的規範和引導,歸根到底必須與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判斷民法典編纂條件是否成熟,一是要看經濟和社會形態是否定型;二是看民事糾紛和利益衝突是否能用一部法大致解決;三是看民事法律理論準備是否充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突出位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同時,經過多年來努力,我國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事法律規範體系,民事司法實踐經驗豐富,民事法律服務取得顯著進步,民法理論研究也達到較高水平,全社會民事法治觀念普遍增強,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法典應運而生,是歷史邏輯的發展使然。
  
  (二)編纂頒佈民法典,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要
  
  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積極地為當下經濟基礎服務,促進當下經濟基礎的鞏固、發展。所以在經濟基礎飛躍提升的前提下,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具有明顯成效的階段目標。
  
  民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規範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方方面面。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系統總結我國民事法律規範成果和實踐經驗,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不僅能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也將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正常有效運行提供基礎性法律保障,更好地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二、民法典的體系創新
  
  《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一)民法典的體系特色
  
  1.就內部體系而言,民法典依照的是“總—分”結構,從總體看,形成了由總則、物權、合同等構成的完整體系。從分編看,各分編在一定的價值和原則指引下形成了由概念、規則、制度構成的、具有內在一致性的整體,實現了形式一致性、內容完備性以及邏輯自足性。所以我們學習民法典時會發現,人格權編、物權編、合同編、婚姻家庭編等自成體系又密切聯繫。
  
  2.就外部體系而言,民法典的頒佈有效銜接了民法典和單行法,有利於消除民法典與單行法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例如,我國《合同法》第51條關於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規則就曾與《物權法》第106條關於善意取得制度之間存在一定的衝突,民法典第311條最終採用《物權法》相關規定。
  
  3.就整體法律體系而言,民法典屬於基本性法律,只有經全國人大按程序表決才能通過、修訂,作為上位法,可以有效指導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等制度,避免民法規範與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等的矛盾衝突;可以有效防止政出多門,保障交易主體穩定的預期,維持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
  
  (二)民法典與原各單行法的銜接
  
  1.原文移植現行法的條文約有457條,佔比約為36.3%。從數量上看,《民法典》原文移植的條文主要來源於《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從保留比例看,2017年通過的《民法總則》絕大多數條文得以原文移植;《物權法》近半數條文得以原文移植;《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約有四分之一條文得以原文移植。
  
  2.進行表述性修訂的條文約有409條,佔比約為32.5%。表述性修訂,即所作修訂未改變原條文的構成要件、法律效果,主要進行了“法條整合”、“不完全列舉事項的增補”,以及不改變條文原意的“標點修訂”、“修辭修訂”、“用詞文法”等。除人格權編外,各編都有諸多法條進行了表述性修訂。
  
  3.進行實質性修訂的條文約有246條,佔比約為19.5%。實質性修訂即所作修訂已經實質改變了法條的構成要件、法律效果。如《民法典》第686條第2款對保證責任的規定為,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即債務人是第一順位債務人,只有當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而現行《擔保法》第19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即可以同時選擇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或者請求保證人承擔擔保責任)。
  
  4.新增條文約有148條,佔比約為11.7%。除總則編外,其餘6編都有新增條文。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共計51條,有43條為新增,需要我們體系化再認知、再學習;合同編共計526條,有70條為新增;其餘各編新增條款比例較小。
  
  三、編纂頒佈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的編纂頒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的生動實踐,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里程碑,意義重大。
  
  (一)有效地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就是以法律的手段管理國家、管理社會。法律治理的核心,簡單來説主要規定兩個範疇:一個是規範公權,一個是保障私權,法治社會的一切問題都要圍繞這兩個範疇展開。公權行使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但公權力本身具有強制性和天然擴張性,一旦失控,就會對人民羣眾的合法權利造成侵害,所以處理好公權和私權的關係,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基礎。公權原則上都是法定的,如《行政法》、《刑事訴訟法》等都是用來規範公權的。私權是私人利益和意志的體現,保障私權主要是由民法典來完成的。由此可見,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與國家治理能力密切相關。公權要規範,私權要保護,民法典保障私權,本身就會規範公權力的行使,為公權提供一個明確的標準。所以説,民法典的編纂頒佈開啟了社會治理法治化新徵程,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二)為人民羣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進入新時代後,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羣眾除了對物質文化提出更高要求外,在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人民羣眾希望有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希望對權利的保護更加充分、更加有效。民法典以“民”立典,以“民”命名,表明這部法典充分反映人民意願、迴應人民需求、保障人民權益。縱觀民法典全文,對人民羣眾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都進行了平等保護,健全了人從生前到身後、從財產到人身、從物質到精神的民事權利保護體系。其中,民法典一個鮮明的人文特色就是人格權獨立成編,這在世界各國民法體系中都是沒有的。人格權編全面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幫助人民羣眾過上更有尊嚴、更體面的生活,契合了我們“徹底的人民性”的法治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三)有利於完善市場經濟的運行法則
  
  民法典的條款規則深深植根於市場經濟,反對來又規定了民事主體在經濟交往活動中的行為準則,維護了市場經濟秩序。如,總則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應當遵循自願、公平、誠信原則從事民事活動,這就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規則。再如,民法典的核心——物權編和合同編,所規範的物權和債權,是市場經濟的兩大基本支柱,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民法典的編纂頒佈,為交易活動確立了基本的規則依據,為各種民事糾紛的預防和解決提供了基本的遵循,成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保障。
  
  (四)有利於民事立法的體系法
  
  單行法制定於不同歷史時期,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立法者所考慮的不同社會特點。因為缺少體系設計和整體考量,單行法之間難免存在一些表述的不一致、概念的不一致,甚至出現明顯衝突。民法典對民事單行法進行了系統性整合,按照特定的法學邏輯和原理,將散佈的海量民事規則整合成一個有機的、齊全的規則體系,有效地消除了民事單行立法的疏漏、重複和衝突,保障了民事法律的統一、公正、高效和權威。
  
  (五)有利於促進公正司法
  
  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方面,法官裁判民事法律問題現行適用的法律規則是各個民事單行法,不同法官對同一法律問題可能會援引不同的法律依據去裁判,造成適用法律不統一和裁判結果不一致。民法典的編纂頒佈,為民事司法提供了較為統一的基本依據和行為準則,有利於促進同案同判、司法公正。另一方面,民法典聯繫社會發展、人民需求作了許多開創性規定,體現了對現代生活實際問題和時代需求的積極迴應,為法官裁判現實生活遇到的新問題新案例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依據和規則支撐。
  
  (六)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事法律發展完善
  
  理論來源於實踐,民法典的頒佈實施,將為民法法律體系的發展完善提供紮實土壤、新鮮源泉。習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加強對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論研究,儘快構建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民事法律規範以體系化、法典化的模式運行,必將不斷豐富、成果迭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保駕護航,為人類法治文明的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彙報完畢,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政治理論學習心得體會2
  
  未來五年,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站在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時刻,我感受到驕傲和自豪,也有焦慮和緊迫。最近一段時間,不管是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還是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務虛會,紀檢監察組務虛會,辦公室務虛會,都在圍繞如何“謀好局,開好篇,起好步”的目標任務,圍繞“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主線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理越辯越明”,通過集中學習和思考,讓我感覺眼前的迷霧有所消散,道路越來越清晰。我感受到了三點“緊迫性”:
  
  一是關於發展的緊迫性。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20世紀以來,發展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主題,我們黨結合不同時代的具體實際,對我國的發展問題進行了不懈探索。從毛澤東同志著名的《論十大關係》到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論斷,“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都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一脈相承的繼承性和與時俱進的開拓性,深刻回答了當今中國、當今世界對於發展的時代之問。
  
  而發展,要通過改革實現。隨着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障礙,用系統集成的思路激活高質量發展能力;必須守正創新、開拓創新,大膽探索自己未來發展之路。
  
  二是關於提升面對不確定能力的緊迫性。
  
  高度重視對發展環境的分析判斷,再相應進行決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作的一大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轉危為機。
  
  應對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方法便是制定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我國連續編制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對於“十四五”期間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也就是:“6個新”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同時,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互疊加,環環相扣,不斷調整優化,提升應變能力。
  
  三是關於掌握科學規律的緊迫性。
  
  幹事業、謀發展,光有願望和幹勁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功底、有能力、有科學的方法,懂得按規律辦事。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我們由求量型轉變為求質型,也形成了一系列科學原則和規律。比如,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順應人類發展大勢和時代潮流,契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新問題,是引領新時代偉大實踐的科學指引。在實際工作中,科學的工作方法更是規律的結晶,既管總體又管具體,既管戰略又管戰術。尤其是處理複雜矛盾和棘手問題時,工作方法十分重要。比如統籌兼顧,比如求真務實,比如精準施策,比如協作聯動。
  
  而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提出了必須遵循的“五個堅持”重要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只有切實遵循“五個堅持”的重要原則,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披荊斬棘、奮勇前進,才能實現“6個新”的主要目標。
  
  以上是我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心得體會,請大家批評指正!
  
政治理論學習心得體會3
  
  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站位高遠,飽含深情,充分展現了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大國擔當,令全國億萬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温暖和激勵。我有兩點感受:
  
  一是感受到了奮鬥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賀詞中説“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回顧2020年,征途充滿艱辛,奮鬥成果顯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戰略成果,戰勝嚴重洪澇災害,實現了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完成了新時代脱貧攻堅目標任務、“十三五”時期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成果,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2020年,中國電信黨組帶領我們打贏武漢保衞戰、湖北保衞戰,統籌疫情防控和企業發展,推動重點工作任務,持續深化改革,收入增長4.1%,利潤增長0.3%。這一年,中國電信紀檢監察組有效發揮監督作用,督促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企業改革發展,不斷加強作風建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紀檢監察隊伍建設持續加強。這些成就,都是奮鬥的結果,都讓我備受鼓舞。也使我認識到,越是面臨艱難困苦,越是需要苦幹實幹;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是需要努力奮鬥。
  
  二是感受到了歷史的重量。習近平同志在賀詞中説“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被稱為“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回首百年奮鬥歷程,從建黨的開天闢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經千難而前赴後繼,歷萬險而持之以恆,在列強侵略時頑強鬥爭,在山河破碎時浴血奮戰,在一窮二白時發憤圖強,在時代發展時與時俱進,創造了“最大的政治奇蹟”。而對歷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回顧2020年的一些熱詞:新冠、逆行者、雲辦公、復工復產、打工人、內卷、後浪、需求側、凡爾賽文學等等。其實,在很多詞語中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像習總書記説的“每個人都了不起”,在如此恢弘的歷史圖景下,我們紀檢監察幹部更要練就過硬本領,勇擔時代重任。把理論學習與實踐鍛鍊相結合,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幹,練就過硬解決實際問題、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更好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時代責任。
  
  百年征程風正勁,千帆競發展雄姿。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是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以過硬的本領、紮實的作風、不懈的熱忱做好本職工作,為推進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