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選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6W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很注重閲讀習慣的培養,讀後感就是讀書筆記,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選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選範文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選範文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那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資料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時,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資料的時候,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齊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與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一樣,前段時光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我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能夠把它們串在一齊,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資料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資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緒,所以個性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我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選範文

很早就買了這本書,擱置了很久。最近分兩個晚上讀完了它。深深纏繞在腦海裏的,是楊絳先生在錢鍾書與女兒錢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夢中,卻能在現實裏遇見;不是在夢中,卻又如此真切。

對於牽掛的人,無論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都能相見。

楊先生説雖然不在女兒身邊,卻能在夢中見到女兒日日的病況及生活情景,這種有些奇妙靈異的遇見,我是相信且親身經歷過的。很小的時候,爺爺就離開了我。爺爺出殯的那天深夜,我起牀上廁所,剛一下牀,就聽到了爺爺在叫我,我遲遲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訴姥姥我聽到了爺爺在喊我。記憶裏姥姥只是説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別這樣嚇孩子。”爺爺的聲音就消失了。

爺爺是癱瘓,卻很疼我,小時候的我很活潑,每當在幼兒園學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會站在爺爺面前表演一番,記憶中的爺爺總是笑眯眯的。等我表演完,爺爺就從他座椅背後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給我(其實那是姑姑伯伯們拿給爺爺吃的,爺爺總捨不得,都留給了我)。爺爺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爺爺的牀鋪,把被褥掀開,牀板上還有爺爺為我藏着的幾本作業本、些許鉛筆和一把多的三個或四個長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兩個連在一起的,小時候特別喜歡那種三個或四個長的奇形怪狀的,我老家叫這種花生“老等”),奶奶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的眼眶裏充盈着晶瑩的淚珠,不敢掉下來,那時候的自己,總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卻總是忍不住。長大後,感動和煽情的時候很少了,有時候卻還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淚來。

所以,我自從小就特別相信靈魂的存在。對於深深掛念放不下的愛人,靈魂是永生的。

楊先生用含蓄的表達,寫出了楊先生、錢鍾書先生與女兒錢媛的濃厚親情。楊先生寫因為當時革命形勢動盪不安,他們幾番搬家,生活簡陋,卻總是其樂融融,相親相愛。家存在的形式,不在於陳設位置,不在於房屋大小,真正聯繫一個家的,是心繫彼此,用愛串聯,組成一個家的心臟。現在漂泊在外的自己,對租住的房屋總是很難説出“這是我的家”這幾個字,下班回去的時候,總是冷冰冰,有時早上上班忘記關掉的飲水機,下班回去依舊在不辭辛勞的加熱,保温,加熱,保温,生生不息。當看到楊先生的這本書,我只想到了一個字:家。我也終於懂得為什麼我始終難以説出“這是我的家”的緣由。楊先生,錢鍾書先生和他們的女兒錢媛叫做我們仨,楊先生書中第一部分是我們倆老了,從書的結構來説,楊先生和錢鍾書先生並不能構成一個家,只是攜手一生,相濡以沫的愛人。第二部分才叫做我們仨失散了,有了女兒錢媛後才是我們仨,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才能稱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而無論他們如何奔波折騰,只要他們仨在,他們的家,就一直在。

文的最後,楊先生的點睛之筆又讓我眼前一亮。楊先生説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的一生,總有結束的時候。再熱烈跳動的心臟,也總會有停止的那一刻。生活本就不易,真愛的人和事物不會隨時間隨波逐流,他們仨失散了,彼此離開了,也只不過是去向了另一個世界,心的連接卻無法中斷。如文的末尾楊先生所説,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選範文

讀此書的緣起很奇妙。第一是君君推薦,若是我自己,那是不會查找此類書看的。二是看到推薦時我剛好有空,不然再往後就很有可能被雜事所耽擱 從而錯過閲讀時機了。)

更好玩的是,楊老在第一部分寫的是她的夢境。這一部分看似虛幻紛雜雲裏霧裏,實則在老人往後的故事裏 這個夢境裏的點滴都是有跡可循的。

虛實之間,流露的是滿滿的真切的情感。

當然那是後話,當時純粹是被夢境故事裏的強烈情感戳中了,於是果斷決定開始閲讀。

以上就是緣起了。

(據悉奶爸看完第一部分後的內心感覺和我完全不同誒他當時看完的第一感覺居然是覺得這真是個坑。。。哈哈哈笑翻)

説真的,這本書的讀後感 我一直在考慮該怎麼寫,因為我對這本書的感覺一定與大多數人都不一樣。甚至與我自己從前看書的心情,都完全不同。

因為它帶給我的 是一個我從未有過的機會

一個聽老一輩講故事的機會。

可能是從小離家的原因,所以從沒有什麼機會去聽家裏老人們的故事。直到真的再也沒有這個機會。

於是 這竟漸漸成為了一種連自己都以為自己不太在意的遺憾。

但"以為不在意"不等於"真的不在意"。

當看這本書時,越看就越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那種感覺就好像是突然間多了一個很親很親的長輩,願意一點一滴不厭其煩的給我講他們那一輩的故事。

於是,我開始在一旁靜靜的聽,聽一個老人以平常而深情的語調 以她銘心又温和的方式去懷念 "我們仨"。

從一起留學到後來結婚喜得愛女;從回國後的幾經波折到輾轉安居;直到最後,她最親近的兩個人 相繼離開。

故事有喜有默有動容,在聽故事的當下,心裏的某個地方 已有知有覺的發生了某種改變。

從故事裏可以看到老人對事物的經歷和看法。關於讀書,關於原則,關於排擠,關於適時的沉默;關於相守,關於離別,關於選擇;關於時代動盪中的感情,不論是親情、友情 又或是愛情。

一點一滴,滲透生命,又滋養出新的生命來。

聽完故事 心裏生出了某種共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