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讀後感精選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3W

平時通過寫讀後感可以加深我們對書籍的印象,書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強化我們對名著片段的體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書評+讀後感精選5篇,感謝您的參閲。

書評+讀後感精選5篇

書評+讀後感篇1

上週我拜讀了狄更斯的《遠大前程》這部經典小説。簡單來説,這是一個小男孩救了一個人從而改變了整個人生的故事。當真相出現,遠大前程瞬間幻滅,留下的是惶恐與不安,以及最後的新生。

皮普年幼就失去雙親,只能和姐姐一家生活在一起。姐夫喬是個鐵匠,皮普的未來一望可見,長大後和姐夫學打鐵。命運卻不按照劇本而來,皮普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郝薇香小姐。郝薇香小姐結婚前夜被丈夫拋棄,從此性格怪異,獨居多年。艾斯黛拉是被郝薇香小姐領養的孤兒,美麗卻沒有心。十來歲的皮普很快就愛上了艾斯黛拉,卻被艾斯黛拉玩弄於鼓掌之中。轉機再次出現,皮普在和姐夫學了兩年打鐵後,突然接到消息,可以繼承一大筆錢財。他可以前往倫敦求學,等到了年齡還可以繼承一筆遺產。皮普一直以為,這是郝薇香小姐在資助他以成全他和艾斯黛拉,一直滿懷期待。在倫敦,皮普開始了他的上流生活,逛劇院,揮霍錢財,甚至還僱了個小童為他服務。但是,他和艾斯黛拉卻依舊沒有什麼進展。他的生活環境也使他產生了心態變化,對以往在鐵匠鋪的生活他避而遠之。雖然他明白姐夫喬的好心腸,但是也不太願意與之交往了。

遠大前程的幻滅來得很快。資助他錢財的人其實是逃犯馬格維奇,而這個逃犯找到了皮普,説出了他資助皮普的真相。原來,在皮普年齡尚小的時候,曾救過馬格維奇一次。為了報恩,馬格維奇辛辛苦苦在海外幹活,把錢寄回來給皮普生活。馬格維奇希望看到皮普成為人上人,他頂着逃犯的身份偷渡回國,時刻都有可能被抓。皮普陷入了惶恐與不安,他擔心馬格維奇被抓。他猛然明白郝薇香不是資助他的人,艾斯黛拉冷漠對他也是真的不喜歡他。一切都推倒重來,皮普努力幫助馬格維奇離開倫敦前往別的城市,逃脱追捕。最終,馬格維奇還是被捕,皮普拒絕了繼承馬格維奇的遺產,全部上交法庭。在這麼多的打擊下皮普生病了,在他發燒性命垂危時,是他的姐夫前來照顧他康復。

經歷了這一番波折後,皮普又重歸原點,但是他的心態完全改變。從一開始一文不值靠姐姐一家養大,到後來有人資助揮霍無度忘了自己的親人,最後遠大前程幻滅後惶惶不可終日。最終,通過這一系列變化,皮普明白了真正的親情、友情,迴歸樸實生活,重獲新生。人生之中很多事情都是都是金錢無法替代的。

我很佩服狄更斯,他把當時社會的一副完整的畫卷展示在你面前,其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值得細細推敲,而我所説的不過千分之一。

書評+讀後感篇2

第一次拜讀餘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餘秋雨第一本遊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為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佈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藴藏。

讀《文化苦旅》並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歎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看莫高窟不是看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書評+讀後感篇3

?撒哈拉的故事》書評

?撒哈拉的故事》這一本書是我第一次深入去接觸三毛這一個作家,三毛我聽説的算是比較多,而真正仔細閲讀她的作品的就僅有這本。説真的我個人對閲讀什麼的真的沒多大興趣,我會選這本書,是因為書名而吸引。我喜歡去旅遊,喜歡去看各個地方的特色,而撒哈拉沙漠更是引起我對它的好奇心。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趣味的生活故事。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灑脱隨性,有夢想,執着的三毛。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的沙漠中,三毛和荷西依然能夠在沙漠中生活得樂趣橫生真的是難以想象。三毛剛來沙漠,荷西帶領三毛去他們居住的地方,房子中間一塊四方形的大洞,一間較大的面向着街,另外一間,小得放下一張大牀之外,僅有進門的地方,還有手臂那麼寬大的一條橫的空間。廚房是四張報紙平鋪起來那麼大,有一個污黃色裂了的水槽,還有一個水泥砌起的平台還有個簡陋的浴室,地是水泥地,高低不平,牆是空心磚,沒有塗石灰。而對於這一間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三毛並沒有灰心,而是燃起對生活的信心。三毛和荷西用他們的力量去改造自我的房子。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着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異常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實在弄出不少,但他們在擁有樂趣的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心酸是我們很難體會的。

在沙漠中少不了的當然是那裏的當地人――撒哈拉威人。撒哈拉威人的外表上看上去都是極骯髒而邋遢的,不清潔的衣着和氣味,使人產生一種錯覺。在《沙漠觀浴記》那章中更是看得令人目瞪口呆,那些洗澡的人用一片小石頭刮自我的身上,那不知多久沒洗澡的身子全身的黑漿都被刮出來了,整個浴堂都充滿着令人噁心的東西,不禁讓人覺得反胃。三毛和荷西對人和氣,不小氣這一點,讓他們的鄰居充分給利用,什麼千奇百怪的東西都來借,給了他們不會還,基本上除了三毛的牙刷和三毛的丈夫,家裏的東西都借過了。而你不借給他們他們就説傷害了他們的驕傲,真是讓人可恨又好笑的撒哈拉威人。同時他們又是無知的人。在《收魂記》中三毛為大漠中的女子拍照,而這家的男子卻説三毛收了她們的魂,以為她們快要死去。當三毛拿出鏡子,照在老人的面前時,他們看了一眼鏡子,大叫得幾乎翻下車去。可見他們的無知,處於遼闊的大沙漠中,應對浩瀚的黃土,腦海裏有的是那些愚昧的説法,真是令人可憐。

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我的利益為重。《啞奴》這一篇就很好得體現出來。這一篇也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愛,最感動的一篇。啞奴這一家一生都要為財主做事。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我掙錢,而三毛看不慣這踐踏人權的事,不顧當地人的勸告和啞奴成為了好朋友,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裏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十分感激並請三毛和荷西到他家做客。啞奴他是最好的泥水匠,擁有這一身的好本領,本應當有很好的生活,但他是奴隸,註定是貧窮的,但他沒有對生活感到絕望,因為他有一個家,儘管他的太太是一個白痴,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家。雖然他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他身為奴隸所要做的但正如他自我所説“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一個身體受到約束的人,能夠説出這樣的話,他的內心是足夠強大的。可是他最終的命運還是逃可是要被財主用來做買賣交易,三毛得知,在啞奴臨走之際,三毛哭着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脱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他竭力地想對太太説話,卻發不出一點聲音,三毛哭着看着啞奴離開,她只能看着卻不能幫啞奴脱離分離的絕境。

在這本書更為重要的是愛,那一份荷西對三毛真摯的愛。在別人認為三毛這一舉動是個笑話時,荷西是唯一不笑話她,不阻止她,更不拖累她的人。當九年級毛不顧一切來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荷西對三毛的愛雖然沒有轟轟烈烈,卻平凡得偉大。三毛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倔強女子,但當有一個人願意為了她去沙漠裏受苦時,這個倔強的女子已經決定要跟那個人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這平淡深遠的結合,意味着不離不棄。在荒山的那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三毛沒有選擇離去,而是想盡辦法營救心愛的丈夫;在符咒讓三毛痛不欲生的時刻,荷西一向陪在她身邊,因擔憂而變得慌亂。這就是簡單卻深刻的愛。如三毛所説:“飛蛾撲火時,必須是極歡樂和幸福的。”這樣的愛,令人肅然起敬。

看完整本書讓我有種想立馬收拾行裝,遊走天下的感覺,可我沒有三毛那麼果斷。一個女子,僅因為兒時的夢想,僅因為那一半的鄉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卻又嚮往的神祕大漠。沒有猶豫,沒有遲疑,不顧眾人詫異的眼光。那該是一個多麼隨性的女子。連她自我也説,“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裏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三毛是聰明的,她不會讓自我被束縛在一片狹小的天地,她由來嚮往自由,喜歡我行我素,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要明白,擺脱塵世的束縛,只做自我,沒有一顆堅定的心與非凡的勇氣,是萬萬不能做到的,縱使做到了,亦不能堅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我也想像三毛那樣的隨性,我行我素。之前看過一本書,書裏面有句話我很喜歡,一個人旅行以為自我看得多的是這個世界,可在當中看得最清楚的是自我。一個人不願意去嘗試永遠都不明白自我的潛力有多大,在旅行中所遇到的正是未知的,等待自我去探討的東西也是數不清的,趁着年輕,為什麼不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我真的十分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前提必須要充實自我,有本事去應對未知的世界,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完成我自我的着一夢想。

書評+讀後感篇4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麼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説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説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眾不同”。之後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後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後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着回覆她説,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那裏,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悦。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温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

書評+讀後感篇5

平凡中的真情――《草房子》書評

?草房子》是我讀的第一本曹文軒的小説,買書的初衷可是也只是覺得挺怪的,一個茅草屋有什麼好寫的。可是當我第一次看這本書時,被書中隱含的真摯感情深深感動。説這本書是兒童讀物,可它其中又包含了大人世界的糾葛感情,但從小孩子的角度來描述,那些感情是純潔的,又讓人感到好奇的。油麻地這個地方,在書中不像人間所有的,裏面的人都那麼靈氣四溢。它安寧卻又蒙着一層神祕的面紗。恐怕那不是我們這些凡世俗人所能理解的吧。主人公桑桑的國小六年生活中,對家境富裕的杜小康的羨慕與嫉妒,對紙月的朦朧的似是好感,對禿頭的陸鶴的善意的嘲弄……

這一切,多麼像每個人都會懷念的童年阿。我感覺這本書中,紙月就應是一個身上包含了太多祕密的女孩子,可她卻比書中的其他小孩還要純潔。她的身世,有着很多的疑問,她的父親是誰?她的母親為什麼不説出來呢?可她的似是天生的超凡的書卷氣,完全覆蓋了這些非議與疑問。她與桑桑的感情,是書中最牽引人心的部分之一。她的對桑桑的眼神,對桑桑得了奇症時的關心,讓大家明白,她早就懂了。

書中最終一個章節,就是桑桑得了奇症之後的周圍發生的變化:嚴厲的父親桑喬對自我以前對桑桑缺乏關心,甚至還為了一點榮譽毒打桑桑感到深深的愧疚;女教師温幼菊鼓勵桑桑要勇敢應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同學們看着桑桑的眼神中竟帶着不捨與憐憫……平時的感情可能並不是很好,可是在即將分離時,大家都莫名的有些悲傷。感情,不就是這樣貌發芽的嗎?感情當然是書中最突出的一個部分,可是《草房子》裏的景物描述也是有起到烘托感情的一個重要作用。比如在桑桑和父親一齊去城裏看病時,描述了夜晚下着小雨的場景。一開始,悲傷的感覺並不是個性明顯,這樣一寫,立刻將桑桑心中的迷茫,悲傷生動的表此刻讀者面前,讓讀者與主人公一齊感受悲喜。還有,在書的第一面的扉頁,便有一段大結局的描述,是桑桑對即將離開早就築下感情的油麻地的場景,説不出是怎樣的悲傷,心中卻慢慢生出一股悲傷。你説,這書的文學境界能不高嗎?在油麻地裏,那一排排的在陽光下反射出金屬般的光澤的草房子,裏面藏着最真摯的感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