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彙總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84K

當無意間看到《1984》這本書後,大家是不是都深受其中呢!那麼在讀完之後,你的讀後感都是怎麼寫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彙總8篇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1

斷斷續續的,我終於將《1984》重新讀完了,這本書在我的腦海裏留下了什麼呢,主要是幾點疑惑。

一是奧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從他的言語裏可以看出他對“理想主義”的温斯頓的思想可以説是十分了解,而且從他參與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的反派老大古的著作的寫作來看,他對真實的世界,甚至是“正確”的思想是有清晰的認識的,但他的所做所為卻完全是為了維護當權者的利益,究竟是權利的魅力太大,讓他完全的淪陷,還是他原本就是一個不夠“正”的人,只是他足夠聰明,瞭解所謂“躁動”的人心裏想些什麼,又或者他發現“理想主義”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少數人的理想主義永遠無法戰勝羣體的慾望甚至個體的慾望,如果不同流合污,自己的生存也會成為問題,所以他選擇獨善其身,做對自己最好的事,而不是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第二個疑惑是温斯頓最後是“信了”,還是放棄了“不信”,我認為兩者是有區別的,後者意味着所謂的改造温斯頓並沒有成功,只是極權逼瘋了人。

對於這兩點疑惑,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沒有統一的答案,而我的心裏或許也有我更願意相信的答案(事實上我相信奧是看透後自我欺騙獨善其身,温並沒有相信,只是放棄了“不信”),我疑惑的原因在於我迫切的想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罷。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2

讀了喬治奧威爾的《1984》我才第一次知道“反烏托邦”小説。

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中最美好的社會,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世外桃源。而反烏托邦就是指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着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

《1984》正是描繪了這麼一個幻想的社會,作品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作者以先知般冷峻的筆調勾畫出人類陰暗的未來,令讀者心驚肉跳。在這個人人被“老大哥”洗腦的社會裏,親人朋友之間互相揭發,甚至兒童都可以向組織告密自己的父親所説的言論。所有人性向往的美好都是罪惡,必定要被扼殺。温斯頓和茱莉亞沒有相遇之前,文章的色調是灰色陰暗潮濕的,而兩人產生愛情之後,烏雲背後彷彿透出一絲陽光。

在黃昏的小屋裏,窗外夕陽的光芒投射在他們的身上,外面有一個洗衣婦人的歌聲。那樣的時刻,那樣的愛情,它真實地存在,不容抗拒,是極寒的世界裏可憐的一點温情。他們都知道這樣的時光不會長久,但是從此復活的人性之光照亮在陰暗的頭頂,這縷陽光一直支撐着温斯頓對茱莉亞的忠貞,被俘後嚴刑拷打都不出賣茱莉亞,直到他最恐懼的老鼠出現。背叛了茱莉亞他就獲得了自由。自由即奴役。奴役即自由。老大哥完成了他的自圓其説,成功的又洗腦了一個人。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閲讀時我一直在想,第二句話為什麼不是“奴役即自由”。後來明白,在那個時代,廉價的自由已然氾濫,奴役才是被擺上枱面的民眾所需,也是最終目的。人民最終的麻木和奴性才是極權統治者最終想要得到的結果。

《1984》警醒我們,權利運用不當會導致可怕的結果。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3

《1984》這本書可以説是科幻小説類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大多數同類型的書不同,度過這本書之後,它給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懼與悲傷。

作為一本想象未來的小説,作者喬治·奧威爾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由於美蘇爭霸,人民對未來的態度是消極而恐懼的,在這種背景下,《1984》誕生了。

在書中描寫的世界裏,在1984年,資本主義早已消失,世界分為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社會主義超級大國,其中大洋國就是由一個被稱為老大哥的人領導,整個國家都處於極權主義的高壓統治下,黨員家中被強制安裝電幕,生活的一舉一動都被思想警察監視,政府還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改造過去的出版物,以現實情況為參考,保障黨的預言的絕對正確。得益於對年輕一代成功的洗腦,任何對黨懷有不滿的人都瞞不過身邊的親屬和思想警察,犯有思想罪的人將被“化為烏有”。不堪常年戰爭所造成的低下的生活條件和黨的高壓統治,主角温斯頓和裘莉婭決定加入反政府組織“兄弟會”,決心推翻老大哥。但現實給了他們一個沉重的打擊:兄弟會不過是思想警察設的陷阱,兩人雙雙被捕。

温斯頓和裘莉婭的愛情故事這條故事線十分令人印象深刻,兩人膽大、天真,有許多共同話題,還有共同的反抗夢想。他們就好像是一對天造地設的情侶,有着堅不可摧的愛情。他不相信有什麼力量可以讓自己不再愛她,直到這種力量真的出現。被捕後,經歷了無數酷刑的兩人在極度的恐懼面前終於屈服於黨,出賣了對方,一開始的刑訊逼供,對愛情的信念還能讓他們堅持下去,當他們所拼命守護的愛情也被一點點地摧毀時,他們已經被折磨得不相信道德與人性,只能乖乖地接受思想改造。在小説的最後,“重生”的兩人不再是黨的反對者,也不再是熱戀的情侶,直到温斯頓被槍決的那一刻,他女主裏最後的念頭也是“我愛老大哥”,這樣的結局實在令人唏噓。

整個故事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是如此地真實,書中詳細地介紹了大洋國極權統治的方式,包括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犯有思想罪,怎樣通過語言改革阻斷人民的思想,怎樣無痕地改變歷史,以及怎樣通過酷刑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每一個細節都看起來毫無破綻,就好像這種方式是完全可行的,仔細想想,真是恐怖之極。

好在,現在無論是資本主義或是社會主義,絕大多數國家都能夠做到民主、自由,能很好地尊重人權,我們國家近年來也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裏面就包含有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內容。要貫徹這些內容,就需要國家從上到下地遵守憲法,遵守人類道德,譜寫社會主義新的篇章。

我希望,有一天人類能徹底打倒極權,全世界都不再會有人權糾紛,人類生活在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願1984的預言永遠不會實現。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4

由英國小説家喬治·奧威爾於20世紀所作,也是反烏托邦的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以文學的方式來諷刺政治和偏激思想,抨擊社會的醜惡現象,以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84年,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年代,三個超級大國之間不斷髮生戰爭,而國內的社會秩序全無,一切進入戰時狀態,為戰爭服務。

大洋國的老大哥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對民眾實行了極端的獨裁統治:黨的意志高於一切,個人的行為24小時暴露在電幕之下,思想由“思想警察”來監視並且鼓勵親人間互相監視與揭發,篡改歷史,建立他國為仇恨目標來統一國內民眾思想。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國內大眾幾乎變成了毫無情感與思想的機器。在這個冰冷的國度裏,主人公温斯頓產生了自己想法,對老大哥的個人崇拜主義產生質疑,不滿英社黨的獨裁統治而產生了一系列的鬥爭。

我國的鬥爭歷史告訴我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麼這本書告訴我們的就是,星星之火同樣容易被熄滅。鬥爭未果,温斯頓經歷了英社黨對其肉身和精神的再次“洗禮”,這個“星星之火”還是變成了他最不想變成的人,甚至熱愛上了老大哥,個人自由最終屈服於獨裁主義。

在這樣一個思想被束縛,行為被監視,人性被異化的年代,無疑是黑暗且壓抑的。在我看來,思想的自由才是自由一詞的真諦。一如魯迅先生所言:有些人死了他還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卻死了。文中的人幾乎都可以稱得上是“死了的人”,而唯一“活着”温斯頓也因組織力量過於強大,抗爭無效而歸於“正統思想”。

從這本書我得到的警醒就是,反對個人崇拜主義,我們需要是思想上的百花齊放,只有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才能讓社會進一步的發展,正如我國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運動,讓我國從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逐步走向了民主社會,這是思想的進步,也是思想勝利的結晶。

人生如歌,歌有終時;思想如光,普照世人。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5

1984年的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如“新話”—Newspeak)、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監視與監聽功能的“電幕”(telescreen)控制人們的行為,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維持社會的運轉。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國家大洋國只有一個政黨——英格蘭社會主義,按照新語,簡稱英社(IngSoc)。社會也根據與黨的關係被分為核心黨員、外圍黨員和無產者(羣眾)三個階層。政府機構分為四個部門:和平部負責軍備和戰爭,友愛部負責維持秩序、鎮壓和嚴刑拷打,真理部負責宣傳、文教和篡改歷史,富裕部負責生產和分配。按照新話,分別簡稱為和部、愛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國“真理部”從事篡改歷史工作的外圍黨員温斯頓因為在工作中逐漸對其所處的社會和領袖“老大哥”(Big Brother)產生懷疑,並與另一位外圍黨員裘利亞產生感情,因而成為思想犯,在經歷了專門負責內部清洗的“友愛部”的思想改造之後最終成為了“思想純潔者”。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6

神存在嗎?

神的信徒存在,神的旨意存在,神的形象存在。可神存在嗎?怎麼定義存在,自我意識,亦或者自我形態,宇宙中佔據一個獨特位置。最終,造神的人現身了。他躲在巨幅海報後面,睜着狹長雙眼,鬼祟的目光射向你。你身着華服或衣衫襤褸,體態美好或如同倒坍的山,杯中盛着黃水或合成杜松子酒,在刺眼的聚光燈下毫無分別。他躲在四幢高樓後面,手中握着控制桿或説寫器,用僵硬的動作擊打真理。真理部製造迷理,和平部製造戰爭,仁愛部借酷刑折磨改變思想,裕民部負責愚民。

深夜中你在海上朝着唯一的明燈航行,燈光微弱地閃爍着,耳語般告訴你這裏是桃花源,這裏是烏托邦。你抵達上岸,沉醉於此。但在一個如常的清晨,在窗外黃雀的鳴叫聲中,在咖啡與麪包的香氣裏,泥土散瀉,海水漲潮,頃刻間島嶼消失。昨晚擺放在牀邊的靴子此刻在海面顫抖。

而造神的人面無表情通過明燈看着這一切。他僵硬的手扳動控制桿,靴子停止顫抖,開始破碎。碎屑如煙花般炸開又墜落,海水舔舐過後重歸於平靜。

位高權重擁神者的雙重思想,泱泱底層羣眾失去思想。你知道現在發生的,記得過去曾有的,明白未來將到的。“我會死去”,你想,“留下這些去教化誰呢?”你的愛人只有下半身在革命,你的盟友正狂熱於挖去你的記憶。

剃鬚刀片是退出遊戲的唯一通行證。你不擁有,只得一腔孤勇向前走,身體在瓦解,思想成為碎屑,控制桿連着的嘴巴張着,高喊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通道盡頭站立的,應該是神吧。你拼命地睜着眼,血擋住了視線。神向你伸手,周身散發着柔和温暖的蒸汽。“説吧,我的孩子。”神發言,聲音寬厚慈愛。

“二加二等於五”,你虔誠的跪下了,“讓老鼠去咬她。”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7

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充滿“極權主義”色彩的書籍。書中處處可見權力的泛濫運用,控制別人的一切,包括行為與想法。書中“老大哥”對人們的監視無處不在,吃飯、睡覺、做愛,甚至上廁所都完全暴露在“老大哥”的監控之下。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一個沒有一點點隱私的社會,唯一免於暴露的空間或許就是那麼幾立方厘米的腦袋了。

“思想罪”是什麼罪?《一九八四》中,主人公温斯頓犯的就是“思想罪”。他想要跟自己喜歡的人做愛,但是這在統治者看來就是不允許的,是犯罪行為,不論你是有這種想法還是實施行為。自由這個詞彙在他們那裏是一個不存在的詞語。因為他們為了實施思想控制,已經發行“新話詞典”。其實也就是通過刪除表達意思相近的詞語,只留下幾個簡單的經過他們篩選的詞語。

熊培雲在《自由在高處》裏面曾經説過一句話“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是你能夠決定你幾點起牀”,但是在《一九八四》裏面描述的社會看來,就連你幾點起牀也會受到控制。“不自由,猶可活”,温斯頓也卻是活了下來,只是,變成了如同行屍走肉般,沒有了思想,或者思想已經麻木,不會表達自己思想,不敢表達自己思想的人。

這是一個極權主義的社會,書中人物奧勃良説“權力就在於把人類思想撕得粉碎,然後按照他們自己選擇的樣子把它再粘合起來”。這是一個要控制人的思想的極權社會,因為在他們看來,世界的一切都是依靠意識而存在。顯然,他們是犯了主觀唯心主義,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想法。為什麼這麼認為?從下面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一點點主觀唯心的跡象。“我們可以否定它們的存在,大洋國就是世界。”

“和平就是戰爭;無知就是力量;自由就是奴役”。這是裏面黨的口號。真理部是負責謠言的,和平部是負責戰爭的,富裕部是負責捱餓的,友愛部是負責拷打的。這是多麼的諷刺。篡改歷史、散佈謠言、隱瞞真相,以此達到迷惑羣眾,控制他們思想的目的。這種事情畢竟早在幾千年前秦始皇就做過了,我們管那叫“焚屍坑儒”。但是,貌似這裏面的“老大哥”更加窮兇極惡點,還想修改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跟現在的日本首相想要篡改侵華歷史真相有的比,應該説他們篡改歷史的能力不相伯仲。和平部負責跟其他國家的戰爭,跟他們國家的口號“和平就是戰爭”想符合。此外,這也是他們具有雙重思想的表現之一。雙重思想的人,他們要同時接受兩個矛盾的事物,在今天看來就是雙重人格的人。不同的是,他們是有意識要人們接受兩種不同的事物,而雙重人格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雙重人格。

能夠傷害自己的往往是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有的是人。為什麼能夠被喜歡的事情傷害,因為付出了真心,真的應了那句話“認真你就輸了”。如果只是一顆逗你玩的心態去對待,哪裏管得着你死活?就算你耍脾氣關掉手機一晚上,以為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殊不知第二天起來還是會沒有新信息。這書裏面也是一樣,令人覺得痛心的.莫過於派遜斯的小女兒告發他思想罪。因為是自己最親的人,所以難免會傷心難過,換做是其他陌生人的話或許沒有那麼難受。另一方面,這也説明在“老大哥”的思想控制下,親人之間已經沒有親情可言,戀人之間也可能會隨時背叛你。做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或許能夠早點看淡一切。

我一直認為,勇氣就是:不是不害怕,不害怕某種程度上是神經出現問題,真正的勇氣是儘管害怕,遇到事情也會驚悚不已,但是還是會硬着頭皮往上衝。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會住着一個膽怯的小老鼠,每當談及這個黑暗房間的小老鼠的時候,就是能看清楚這個人是否真的能夠戰勝自己的時候了。書中的101號房間是一個令人生畏的房間,温斯頓就是害怕這個房子從而被奧勃良抓住了自己的弱點,控制了自己。他的弱點是老鼠,我們每個人也有自己害怕的“老鼠”,有的人是錢、有的人是惡、有的人是女人,那令你害怕的是什麼呢?

雖然其中有很多事情描述的很真實,比如審温斯頓的時候,裏面出現的場景現實中也聽到過一點點。什麼時候聽到過貪官被抓之後,審問的手段都會聽到用燈光照,沒天沒夜的折磨,牙齒都磨掉,頭髮掉幾層,什麼腦洞大開的審犯技能都能見識到。任憑我自己怎麼説我的母校一萬句醜,也不允許你一個外人説我的母校半句。雖説是小説人物説出來的話,但是很顯然就是奧威爾本身對我們國家的偏見認識,認為我們國家只有落後殘忍的國家機器。不能不説,這是我不能允許甚至是厭惡的。有人説,當別人打你一拳的時候,你可以寬容的原諒他;當他打你第二拳的時候,你還是可以稍稍寬容,但有點脾氣的原諒他,當他打你第三拳的時候,你就要還手了,而且有必要還可以還以一腳。自己脾氣好,不代表別人可以毫無底線的挑戰自己,綿羊也會有發怒的時候,不要一味地挑戰別人的道德底線。

《一九八四》雖然寫的不是真實的事情,但是,希望它可以只是存在於那個年代的,而不是成為預言小説。有兩個預言家,一個成功預言了災難發生時間,並且讓人類避免了災難;另外一個預言家成功地預言了災難不可避免,人類終究會躲不過那一劫難。這兩個都是成就很大的預言家,但是,我更加希望看到第一個預言家的結果。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8

《1984》是本特別有名的一本小説,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這也是本讓人感到恐懼的小説,其中描寫的極權主義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狀態簡直令人髮指,電屏無時無刻不監視 着人的行為和思想,繁衍只是為了為黨培養出忠誠的下一代,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相互揭發並以此為榮,歷史不斷被改寫成符合國家統治需要的樣子,思想罪、表情 罪……各種罪名層出不窮,為了活下去,人的天性被高度壓抑着。主人公温斯頓和茱莉亞作為潛藏的所謂“異端分子”,在被思想警察發現後,經過拷打、審問等肉 體精神雙重的摧殘,也終於放棄了對彼此的愛,失去了內心的堅持,成為無數矇昧而愚忠於“老大哥”的人之一。

大洋國的黨員們一旦對作為全民精神支柱的“老大哥”產生一丁點的懷疑,就會被蒸發或是被改造,腦子裏只能有這樣的信念: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 量。而對於下層的羣眾,最高統治者則採取愚蠢民大洋國的黨員們一旦對作為全民精神支柱的“老大哥”產生一丁點的懷疑,就會被蒸發或是被改造,腦子裏只能有這 樣的信念: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 量。而對於下層的羣眾,最高統治者則採取愚蠢民眾政策,讓他們滿足於低水平的物質保障和粗製濫造的文化產品,從而無害於自己的統治。

這本書出版於1949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讀着這本書不能不想到十幾年後發生在中國的一系列事件: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貧困、浮誇 風、思想高壓、文化破壞、政治迫害……和奧威爾描繪的情景何其相似,它具有驚人的預言性。但小説中的極權主義的殘酷性體現地更加淋漓盡致,奧布蘭清楚地知 道:在歷史上,異教徒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們不肯放棄他們真正的信念。自然,所有的光榮都歸於受害者,所有恥辱都歸於把他們燒死的人。因此,他絕不會簡單 地殺掉與己政見不合的人,給予他們成為烈士的機會,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徹底地灌輸到他們腦中去。並且,他們最後不是在外力的脅迫下被迫承認黨的思想,而是全 新全意地信奉它,自發地摧毀掉自己作為獨立的人的尊嚴,可謂洗 腦不見血。

還有其他方面不一一説了,像真理部、和平部、富足部、仁愛部各自的功能和名稱形成的諷刺效果,通過消滅舊語言來限制人們的思想,都有深刻的寓意。因為對政 治不是特別感興趣,看完書的第一感受是不管什麼何時何地,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對於一個人來説都是最重要的。正是因為它們,每個人才得以成為一個人,而 不是什麼機器或者傀儡,整個社會也才得以避免成為一潭死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