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畫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87K

為了深入揣摩書籍的內容,寫讀後感就是不錯的記錄方式,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強大家對名著所寫的理解,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吶喊畫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吶喊畫讀後感8篇

吶喊畫讀後感篇1

我已經很久沒哭了,應該差不多快半年了。

不哭,總覺得有點不踏實(特別是像我這種愛哭的人),它也許讓你太過於理性,似乎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一清二楚,而缺少了那份屬於自己的感性認識,不恰當的比喻一下,有點像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下午,我看了《吶喊》,從《狂人日記》到《社戲》,看是説看完了,可覺的沒有老師的講解,心裏總是空空的,只把它當作一片普通的小説在進行閲讀。

晚上,我一個人看了《十月圍城》,也許有了下午的鋪墊,晚上不知怎的,竟然哭了。

可能文字不如影像來的那麼深入人心,但在看電影的時候腦海裏竟全是魯迅筆下的那一羣羣看客,魯鎮的點點滴滴在我的腦海裏浮現……

革命,是十月圍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戰士犧牲的場景歷歷在目,他們有的懷揣夢想,和孫中山先生“醫治”中國人腐朽的心靈;有的雖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國家大事,但為了報答恩情,他們義無反顧的走向了革命這條不歸路。他們的作用和魯迅是相同的。他們吶喊,希望腐朽的中國人站起來説不;他們犧牲,為了新中國更美好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為了兩個字——國家。

“吃人”是狂人日記中的一個關鍵詞。主人公認定這個世界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他勇敢發出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下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聲。十月圍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書,教給學生先進的西方思想,創立《中國日報》,帶領學生上街發報紙,搞遊行,告訴人們封建的君主專制需要改革,中國人民需要一個新的中國。

然而,麻痺的中國人沒有覺悟,吃人的社會在繼續蔓延。在這樣的社會中,滋生出一種叫做看客的一羣人,他們更加可怕,不但數目龐大,而且人數增長極快。他們不動手殺人,用的只是一雙眼睛和一張嘴。

在觀看日本人殘害中國人時,中國洋留學生在笑,他們是一羣看客;在看到八大義士在奮力脱險時,他們圍成一個圈,指手畫腳,似乎這不是一場拯救中國的行動,而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功夫表演。

?藥》是最能揭露這羣看客真面目的一篇文章,華老栓用被統治階級殺害的革命人夏瑜的鮮血蘸成八血饅頭治病。一個革命者為羣眾解放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人們當作治病的良藥,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意識到了長期的封建統治對人們的傷害有多大,他們漸漸變得麻木而愚昧。

“今天,如果再道何為革命,我會説: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作革命。”八大義士至今還讓我震撼。如今的我們雖已不在生活在封建專制的制度下,但再讀魯迅的《吶喊》,你會感受到一種精神叫——愛國。

雖然只有簡短的兩個字,但它所包含的內容是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懂的東西。“愛”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字,家庭成員間,情侶間……但卻很少提到我與國家之間。我認為我們現在中學生的愛國絕不是停留在表層面上,而是真正的參與者,雖不至於為國家獻出你那條“龍子”命,但也要你在異國他鄉時刻關注着祖國,在祖國有困難時盡你的所能伸出手去援助,這就是我眼中的愛國,很簡單,但要堅持做下來,需要用心。

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吶喊》這本書也許就是去了它存在的價值了。

吶喊畫讀後感篇2

在靜寂的沉重中有種熱烈,使人灼痛,以至於吶喊,而喊出口的言辭,卻不能完全的表達心聲,或者即使字字血淚,旁人卻不能完全領會,於吶喊者而言,聲嘶力竭後的孤獨,是令人愈發清醒的疼痛。

小時候不知道,為何要學魯迅的文章,還都是重點篇目,只是乖乖聽老師講,記下考點,考個不錯的成績。中學,還寫了篇為阿q平反,得到90分的作文。如今,幽居斗室的我,再次翻看魯迅的雜文和小説,反省自己無知的同時,也體會到一些魯迅挑燈夜讀時的孤獨。

可是,徒有孤獨的外形,沒有孤獨的實質,也做不得學問。魯迅的孤獨,實質是罕有的清醒。是那個時代,在四面樹敵後的絕地,以一人之筆,對數眾之敵的無懼,是為國為民前途命運的大義。是自嘲過“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後,“橫眉冷對千夫指”“卻向刀叢覓小詩”的凜然正氣。

挖掘小人物靈魂的無聊鄙陋,可笑可恨如阿q;戳破窮酸文人的面子,可笑可悲如孔乙己,暴露出其乏力無助和世人的無情勢力;可憐如祥林嫂,可歎如成年閏土,病中的狂人,被騙的華老栓,伸長脖頸圍觀的冷漠看客……一張張生動面孔,裹着灰敗的色彩,從無聲的角落走向吶喊的前台。他們就是我們的縮影,他們身上,有無數個我們的特徵。

魯迅清醒的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民族是什麼樣,他沒有告訴我們未來在何方,如何改進,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用冷峻的語言撕裂鐵屋中民族睡夢的假面,露出噩夢的猙獰鬼臉,促其速醒。而驚醒後無路可走的悲哀,讓魯迅懷着莫大的悲痛與無限的勇氣説出,或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未曾體會過這種孤獨的人,無論在那個時代,還是在如今,只是享受生活的温馨愜意,隨波逐流,不知居安思危,一旦危機四伏陷入絕地,或崩潰,或毀滅,或投誠,或者,才能如魯迅般,走向孤獨的深處,決然戰鬥。

翻翻魯迅的雜文集,看看過去文人之間的筆伐,交鋒,就知道那個時代的魯迅,真的是個猛士,於狂歌浩熱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

沉睡者百年後依舊沉睡,而魯迅孤獨的吶喊,已穿透世紀,在今天仍舊振聾發聵,警醒世人,刺痛一些人的神經,為一些所謂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

吶喊畫讀後感篇3

魯迅,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魯迅,他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帶領一批批莘莘學子走上了真理與正義的道路,是當時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大師。

在惡勢力面前,他決不妥協;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為牛馬。這就是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用他的筆寫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説、雜文,我就在假期讀完了一本合輯——《吶喊·彷徨》。

一聲來自鐵屋的吶喊,充滿了魯迅救國救民的希望,《吶喊》來由與此密切相關。

?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説裏的主人公(狂人)對周圍的事物十分敏感,並且不由自主地產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於被迫害的境況下,於是不斷產生疑慮與恐懼,心緒不寧。作者的小説裏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看透了這個“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終日。這篇小説不算很長,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朽與封建壓迫。

?彷徨》是魯迅的另一篇“黃金之作”。這篇小説描述了一個當時社會的黑暗、殘忍,是大家看見世人真面目。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幽默辛辣的諷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顆幽憤深沉的愛國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篇小説描述了一位農村的低層勞動婦女——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作者用包含同情的筆墨寫出了她的不幸,抨擊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從她嫁給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開始,她還有一個嚴厲的婆婆。丈夫死後,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掙脱苦境。她來到魯四爺家做女傭,這是一種受剝削的奴隸生活,然而她卻很滿意。祥林嫂的結局故然是很悲慘的。封建傳統不僅剝奪了這個善良而又勞苦樸實的勞動婦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殘酷到使她的終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慘地度過了一生。

魯迅的小説寫得很深刻,很難理解,但你還是能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冷酷,當你打開魯迅的小説集,感受那來自內心的警示與批判,留給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吶喊畫讀後感篇4

近來,迷上了魯迅先生的小説。在寒假裏讀的小説集,細細品咂,又有別樣味道盪漾其中。

魯迅在序中寫到了與編輯的對話。他説:“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顯而易見的,這一羣困在鐵屋子裏的人就是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中國人,而發自肺腑的吶喊則是魯迅先生用筆唱響的正義之歌。

讓我頗有感悟的是和兩篇小説。

孔乙己無疑是一個悲劇色彩人物。身着長衫,臉帶傷痕,一副窮酸模樣。最讓我痛心的並不是他生活潦倒,只有偷書看,而是他在酒館受到的恥笑。無論他到哪裏,他的滑稽裝扮都會讓人從心底瞧不起他,就連文中的”我”—一個12歲的夥計,當他熱情滿滿問”我”學業怎樣時,都給他一臉冷漠。當孔乙己被打折腿致死時,又有幾人為他哀惋歎息?魯迅毫不留情地寫芸芸眾生的冷漠無情時,他心中是湧出了多少憤怒的洪水!

再説,一個個小人物內心的掙扎,無情,不信任……被魯迅先生寫的淋漓盡致。“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着;一隻手卻撮着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那一滴滴滴下來的僅僅是烈士染紅沙場的鮮血嗎?還有淚與恨,恨他們的鮮血在此刻流的如此不值!毫無反抗之心的華小栓,一心為國卻被出賣的熱血青年夏瑜,一”華”一”夏”,魯迅先生帶給我們的正是當時血淋林的華夏悲哀!

魯迅給我們的是一個真實的大社會,讓我們從一個個小人物中深刻地,清醒地認識了那個年代。身為一個鐵肩擔道義的作家,紛繁的塵世中,他找到了自己心愛的職業和不再改變的信仰。他的筆不是為了獻媚高層,不是為了博取人心,只是寫了一個絕不虛假的世界。他的作品不再單單富有文學價值,這是一個廣角鏡,它代表了一個時代。

你怎能説魯迅寫這些小説時不痛心,不無奈,他的不正是反映了他心中的掙扎嗎?但魯迅深深地瞭解,他是人民的作家,之所以要寫小説,也是為了那些社會上的真君子!換一個角度,如沒有壓在他心頭的時代使命感,對祖國的期望與熱愛,又怎能鑄造他筆下的錚錚傲骨?

也許,在千百年後,還有人翻開他的小説,細細品讀,還能感歎:“魯迅,他是為人民而生。”

吶喊畫讀後感篇5

從國中我們就開始學習魯迅先生得作品,近段時間按重温了《吶喊》這部小説集,中學階段我們學過裏面得《孔乙己》,《朝花夕拾》、《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篇目,當時也就為了應付學習而讀一下,根本沒體會到其中得含義,現在仔細一讀,才知道魯迅先生吶喊得真諦。

?吶喊》給我們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得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得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得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得剖析和比較徹底得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得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得強烈願望。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得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得憐惜和悲傷。他希望人們振作起來,希望清醒得中國人民能夠喚醒麻木得其他民眾,故而以吶喊為名。

?吶喊》都是以貧苦大眾為主人公,而且不同得篇目樹立得形象也不一樣,都是當時社會中得典型,揭示了種種深層次得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得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得剖析和比較徹底得否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得就是《孔乙己》一篇,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得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得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得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得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得漠視,同時對腐朽得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鋭得譴責。本篇得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説中心——提示了社會得冷酷無情。小説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得情況來寫孔乙己,他得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得概括敍述來表現,由此塑造得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需要;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重要。

魯迅先生小説裏得主人公形象在我們得社會不復存在,也讓先生得遺願得以實現。我們這一代要繼續努力,更好得建設祖國,把中國變成民主富強得世界大國。

吶喊畫讀後感篇6

這學期,我們學了不少中外愛國名人的故事,比如:肖邦、詹天佑等等。這裏面,雖沒有魯迅先生,但我通過他寫的小説,深切地瞭解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中國,也深切地瞭解了魯迅先生,原來他也是一位愛國志士。

?吶喊》是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間所做短篇小説的結集,收有《狂人日記》《藥》《孔乙己》等十四篇短篇小説,出版後即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以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表現了作者對民族生存的強烈關懷和對社會變革的深刻思考。

這本書裏,能有許多能令你深有感觸的文章,但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最初發表於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的《藥》。

?藥》主要寫了老栓的兒子得了肺癆,現在話就是肺結核。那個時代裏是治不好的絕症,當時人們流傳人血饅頭可以治好,所以老栓花了大錢買下了從判黨(共產黨)斬首時染好的血饅頭,回去蒸給小栓吃,可惜他的努力只起到了安慰作用,小栓最終還是死了。和他的墳臨近的地方是那個被斬首的革命黨(夏家的小兒子)的墓,他的墓上有一圈鮮豔的小花,但小栓的卻什麼也沒有……

讀完這篇文章,我合起了書,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為什麼從前的人們那麼迷信,竟然認為人血能治病?為什麼從前的人們愚昧嗎,竟然想不到那人血饅頭意味着革命者的獻身?

終於讀完了它,我長舒了一口氣,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矛盾,大家也來讀一讀吧,説不定大家讀完後會有新的啟發!

吶喊畫讀後感篇7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説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脱離羣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畫讀後感篇8

初讀《吶喊》,愚笨的我似乎讀不懂,不知寫的是什麼。只知那《狂人日記》中盡是看着讓人害怕又厭煩的“吃人”的字眼,如那“趕緊吃吧!”,“食肉寢皮”等等。難道是魯迅的思想有了異樣?以至於把世上的人都想成禽獸,無情的啖食他的血與肉。還是他有更深之意,因種種讓他感到可怕的原因而難以直面表達?

為了消除自己的迷惑,我翻了翻資料,問了問同學才知:原來它是揭露當時社會上真種種不可調和的深層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觀念,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以及渴望變革社會現狀的迫切願望。

在《吶喊》這本書中,魯迅先生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他説過:“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於是作者用了種種方法,去麻醉自己的靈魂。

掌握了這滄海一粟的知識,我便帶着似懂非懂的想法繼續那讓人痛苦的讀書旅程了。

當我讀到《藥》時,裏面的故事情節讓我驚歎了,原來思想還處於封建時期的人對於生病是多麼的無奈與迷信,我,既為他們感到悲哀又為他們感到可笑,試想,“人血饅頭”怎麼可能會治病呢?也許,這種事情不僅僅是由於他們本身的原因吧!這應該與當時的社會情態有很大的關係!難怪魯迅先生讓我感到:他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呢?原來根由如此啊!

魯迅先生之所以會寫出這種文章,無非是想體現兩個字:“批判”,因為魯迅先生出身於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他出現從小在課餘就喜歡讀野史筆記與民間文學書籍,為以後創作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後來因家道衰敗,經濟極其困頓,使他飽嘗了冷眼與侮蔑滋味,“看見世人的真面目。”認識了封建社會的腐朽與沒落。這些都促使他對中國的國民性進行深入思考。

從《白光》中我可以體會到當時科舉制對人民的殘害。文中陳士成連考了十六回,卻未曾考中過一次,以至於耳畔常有迴音“這回又完了!”當他迷迷糊糊似乎看到了白光時,便拿起鋤頭往下掘,以至於掘出了陰森森的頭骨,這段情節似乎為他後來落湖而死做了前奏。

?社戲》中的情節似乎要好一點了,主要描寫的是魯迅看戲之事,從內容來看,一個有文化的人與着實的農家子弟的區別,似乎在城裏讀書的人是受到尊敬與愛護的。如“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由此可見,學問,在鄉村孩子的眼中是多麼的神聖。

至此《吶喊》已被我簡單的看完了,也許,你會跟我一同發現:魯迅無疑具有一種反文化的傾向。不過,他也是為了喚醒沉睡麻木的國民。這是時代的呼喚,時代的造就,使魯迅成為我國一代聖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