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關於最新《吶喊》讀後感範文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可以改變人心,可以改變友情,可以改變一切,下面由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1關於最新《吶喊》讀後感範文3篇,以供參考。

2021關於最新《吶喊》讀後感範文3篇
《吶喊》讀後感1

暑假,我看完了魯迅寫的一本書《吶喊》,這本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不幸者讓我最傷感的一篇是《阿Q正傳》,它主要講:一個叫阿Q的人,阿Q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裏,阿Q有沒有固定的工作,只給人們做短工,割麥,舂米,撐船等。不管誰打阿Q,他都會想:我總算被阿Q打了,這世界真不像樣……便愉快的到酒店裏喝了幾碗酒和別人調笑一通,愉快的回到了土穀祠 。到後來,人們很少叫他工作,阿Q打聽到了,一個叫小D的人搶了阿Q的工作,別人都叫他了。當阿Q遇到他時他們便打了起來不分勝敗,但人們還是不叫阿Q。阿Q 偷了兩個蘿蔔,便進城去了。當阿Q回來時,就變富裕了,這些錢都是阿Q來的。阿Q最後是被槍斃死的。

在《吶喊》這本書中,魯迅沉痛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從昏睡中入死滅”的不幸者,魯迅懷着極大的同情“哀其不幸”,又懷着急切的心情“怒其不爭”。這些小説實質上是對近代中國人靈魂的偉大拷問,也是在醫人之心。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在近代,人們生活是那麼困苦,沒有社會規定,也沒有法律法規,那時的人們生活的十分迷茫,不知道未來,也沒有自己的理想。而現在,有了各種規定,也有了法律法規,人們十分醒悟,能知道未來,瞭解過去,只要努力就有光明的未來,所以我們可以快樂安心地成長。

《吶喊》讀後感2

夏瑜之死。

一個有抱負的大好青年,你的死,多無奈。

那時的人們是有多愚蠢,他們可以認為康大叔——這個粗人,這個滿臉橫肉,譁眾取寵而且殺了人還心安理得的劊子手是個大好人,他們可以聚成一羣,或在茶館,或在大街上談論並圍觀那些血淋淋的殘殺,卻仍能談笑自若。

你們的麻木不仁,讓人心寒,更讓人心驚。

夏瑜的那句“可憐”,那兩個字還在我眼前飄着,這是一種多麼絕望的呼喊,可惜,這“可憐”二字只是被理解為發瘋,被當作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之一。

康大叔,華大媽,老栓,花白鬍子,駝背五少爺,二十多歲的人。

真正瘋了的,是你們。

作為一個有着清醒的頭腦,並且想要“造反”的夏瑜來説,他在那個時代,是個“怪物”,而他也應該是不會知道的,用他的鮮血和着麪粉做的饅頭,竟是包治百病的好藥。

小栓之死。

一個體弱多病的沉默青年,你的死,多無奈。

不知為何,我在文章中沒有看到你説過一句話,是不能説,還是無話可説?

得了癆病的你做什麼事情都不方便。咳嗽更是與你如影隨形。

我不知道你在看到那隻人血饅頭時的心情。是在久病之後好像找到出口的喜悦?還是半信半疑?或是無奈悲涼?又或者是順着父母就這樣吃掉它的沒感覺和司空見慣?

文中的你,什麼也沒講,但你肯定對它有期盼在吧?

可你怎麼還是你死去了?是康大叔“包好包好”失靈?還是這根本就沒有一點效果?

你來不及問清。

你在麻木中生,在麻木中死,你一輩子都沉浸在麻木與病痛中,我不禁為你歎息,為你感到悲哀。

這文章本來就是一劑良藥,直達精神,直達人心,而不會像那人血饅頭一樣,是愚昧的人們所信奉的毫無用處的神藥。

“啞——”烏鴉的叫聲,像是為夏瑜和小栓的死的悲悽之音,更是想要喚醒那些思想仍在沉睡,麻木不仁的中國人。

《吶喊》讀後感3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魯迅的“吶喊”的含義是想要藉由自己的吶喊來鼓舞當時有思想的進步青年,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看魯迅的小説不是頭一次,從前看過《孔乙己》和《故鄉》,這篇都收錄在了《吶喊》之中。記憶深刻的是《孔乙己》中的茶館掛着“莫談國事”的牌子,有個古板破落的孔乙己,抱着酒鬱鬱寡歡的酸儒。還有《故鄉》裏唯唯諾諾叫着“老爺”的閏土。《孔乙己》若説是充滿歡笑的悲劇,《故鄉》總讓我覺得是令人心酸的喜劇。

兩相對比,不過都是時代階級影響下的犧牲品。人性是天生的,卻也可以被社會輕易改變,有些是潛移默化,有些卻是被逼無奈。幾多歡喜幾多愁,看似是令人忍俊不禁的背後卻是對於一個社會的冷嘲熱諷。這些文章對於那時的人們也許是尖刀,是錐子,尖利的撕破社會的表象,鋭利的刺在人的心頭,隱隱作痛。但是今時今日的我卻看的笑了,笑那時的人們冷漠以及麻木,但是回過頭我卻無法恥笑那個時代,那也是人性,被時代,被生活所逼的人性,最直接的體現在了《藥》、《狂人日記》,“易子而食”也許真的存在,沾着他人鮮血的饅頭從口,順着咽喉進入胃裏,不知是否會治好那種病,但是那時的人都病入膏肓,這味靈藥能給人唯一的希望與救贖。

心頭湧上的感覺沒有蔑視沒有痛徹心扉,只是一種苦苦澀澀的,無可奈何的無力之感,只是這樣,只能這樣。

魯迅先生這些小説收錄在了一起,取名叫吶喊,吶喊的是中國時代的覺醒,吶喊的是人性的覺醒,吶喊的是夢想的覺醒。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可以改變人心,可以改變友情,可以改變一切,我們不該強求一切都保持原來記憶中最好的模樣,其實我們自己也改變了,為何要強求他人。感情會褪色,會變質,但是記憶不會變,感情變了不是你的錯,但是忘卻了記憶卻是你的錯了。我們可以對社會的黑暗感到無奈,感到憤懣,但是絕不能就此沉鬱,我們應該擁有希望,應該有着為時代進步努力的夢想。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才是應該擁有的新的希望。

從前的魯迅先生用筆在吶喊,是許許多多的人覺醒,是中國也從黑暗中掙脱,是無數的同胞在真摯沉重的吶喊中找到了人性之初的善。

吶喊的過去,是現在,更是未來。冷峻的筆鋒下真摯的呼喚,我聽到了,人們聽到了,中國也聽到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