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精選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4W

以認真得我心態學寫心得,從而提升個人的各方面能力,通過實踐中的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精選7篇,感謝您的參閲。

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精選7篇

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篇1

讀了《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後,使剛剛走上講台的我略感壓力!只有成為了一名教師,才真正瞭解老師的責任和辛苦。教師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要終身學習,是源源不斷的“小溪流”;教師不再是僅僅評價其知識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師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點,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感受到壓力的同時,我也非常驚喜,這正是我喜歡的工作,有挑戰有創新。以下為讀了《課標》後的淺顯的幾點體會,希望在課堂教學我體會更加深入。

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為“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為“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教師不僅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同時需要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

教學需要注重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師要多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如:説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會動腦筋等等!

教師需要將數學生活化,將數學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繫。

注重學生自悟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當前的數學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數學教學是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去感受體驗、探究發現,真正培養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但學生的自學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學習,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篇2

近來,我通過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認識到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課程設計要適應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並使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新課標是編排教材的依據,是十年的實踐結果和經驗的進一步提煉總結,新課標修改後:雙基變四基。20xx年版:“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20xx年版 “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並把“四基”與數學素養的培養進行整合: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篇3

經過近階段新課程改革培訓,聆聽幾位教育專家的講座,學習了幾位名師 的典型示範案例。我受益匪淺,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到新課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變了以往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結合我自己近20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新課程改革的科學性;新課程標準改革了以往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更加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經驗總結,使之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被動掌握“雙基”為主動探究學習形成能力,這樣能讓學生更靈活的應用所學物理知識來解決相應的物理問題。

二、 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課程標準更加強調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更加註重經典與近代的融合,更能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更加關注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讓學生在題海戰術中接受“特種兵”式的訓練,以往教學方法,學生即使也能出點成績,但也只能講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三、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探究式教學是使學生通過類似於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理解科學探究的本質,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它要求在老師的啟發、誘導、組織下通過學生自身參與,經過探究活動,由學生主動發現概念、規律。在這種形式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瞭解規律的熱情。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要叫他們學不好物理還真難。課堂上學生們認真探究,刻苦鑽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許許多多新的科學家正如雨後般的春筍那樣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總之“格物萬象、究理天人;奧祕無處不在、探索無處不在、思維無處不在”。共和國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質的提升。身為物理教學工作者,我將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課程改革推向縱深。

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篇4

我較認真地聽了幾位老師所講的內容,再結合所閲讀到的一些與新課程改革相關的教育理論或案例等,現將這幾天來所聽之內容與餘之實際進行反思,有一些心靈觸動與感受。

實施新課程需要教師轉變固有的理念。我認為最應轉變的或者説最迫切轉變的觀念有兩個方面。 首先是學生觀應重新建構。現在教育十分強調把學生視為一個完整的人,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應關注人,這意味着我們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把他們看作是具體的、獨特的、活生生的人。我們要關注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比如是興高采烈或冷漠呆滯,其樂融融或是愁眉苦臉。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教養的、自尊自信的人。所以,我們應充分地認識到教育是指向人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應該尊重和承認人作為人超越了“資源”和“資本”的獨立價值。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教育主體,因為現代教育終於承認了一切教育都必須有一個受教育的主體,而不是客體,我們正進入“人與世界生存關係的自覺時代”。教育的目的應成為學生的自我追求,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其次,教師的教學觀的轉變也是當務之急。因為雖然你接受了上述的學生觀,但若一走進課堂就又回到老路上,學生仍然是被動接受,你仍是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過於強調預設和封閉。那麼課堂就會仍然是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的。因此,我們必須轉變對自我角色的認定,不要再認為自己是權威,自己是中心。要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要強調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要變封閉為開放,特別是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要變預定為生成,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敢於放手讓學生活動,要把自主權還給學生。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師,我們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應該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如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真實場學的創設,讓學生在表演、操作、辯論、演講、社區活動中展開學習。這有利於產於角色效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審美情境和道德情感的發展。這也就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它是人之生命表達一種方式,是一個生命情感的世界。人對生活的感受、人的悲歡離合、感傷懷舊,都要藉助語言來展現出來的。讓學生有儘量多的學習時空,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會用生命去體驗和表達。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道德表現和人格體驗,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養成的過程。使我們的教學方式具有靈活性、開放性、生成性和選擇性,也體現出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實踐性、生活性、體驗性與情境性。

而教師觀念的轉變的一種重要方法方式就是開展培訓。我們不僅要有各級骨幹教師培訓等精英式的培訓,更要有大眾主義的遠程網絡這樣平民式的培訓方式。我認為應該把遠程培訓列入校本培訓的範疇。

學校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地方,同時也是教師獲得發展的舞台。我們要把教師的培訓與學生的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此現在學校認識到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的意義,要着眼於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來重視教師的培訓工作。因為沒有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師範院校可以直接造就出來的,優秀的教師都是在工作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同時教師還面臨着來自新課程以及學科專業化的挑戰,來自學生的挑戰,來自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挑戰,來自信息化的挑戰等等。所以培訓就是要縮短優秀教師成熟的週期,使優秀者成長由自發轉向自覺,由個別轉向羣體。我們實施新課程,對教師要優先進行不間斷的培訓。

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篇5

xxxx年6月26日下午,我參加了澄邁縣國小教師全員能力提升培訓,培訓中聽取了縣實驗國小陳雪輝老師對國小階段課程對“空間與圖形”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意圖、教學建議、教學方法、教學體會等方面做了詳細的分析與講解,使我受益匪淺。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對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給出瞭如下的解釋和要求: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

幾何直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複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都發揮着重要作用。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給出幾點淺薄的感受。

一、多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獲取對圖形的直觀認識

什麼叫直觀,直是直接,觀是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地説,就是直接看,只許看不許摸行嗎?課堂不是參觀,當然不可以。正如陳雪輝老師所説:學習直觀幾何,就像書上所説採用學生喜愛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畫一畫”等具體、實際的活動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親自觸摸、觀察、測量、製作和實驗,把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協同起來,強有力地促進心理活動的內化,也可以説成是刺激,從而使學生掌握圖形特徵,形成空間觀念。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抽象推理、邏輯演繹、嚴格證明的方式要不要?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適當運用,但鑑於中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及認知能力,動手操作、實踐探索似乎更能適應學生“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學習。正如課程標準所言,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獲取對圖形的最基本的直觀認識。而且,“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對圖形的認識”也是空間與圖形教學的重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從學生已有出發,以直觀和動手操作為基本手段,注重引導學生把生活中對圖形的感受與有關知識建立聯繫,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中並動手實踐。

二、以直觀為立足點,展開想象。

陳雪輝老師的例子舉得好:象教材中安排“旋轉”的教學,先是觀察立體的風車、大轉輪等實物,接着是安排平面三角板的旋轉,最後是畫在紙上三角形的旋轉幫助學生建立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所以幾何中所藴含的數學思想方法非常豐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轉化的思想方法,它貫穿幾何教學的始終,在幾何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何中的轉化主要是空間問題向平面問題的轉化,轉化是解決幾何問題的常用方法之一,例如通過“割”或“補”可化複雜圖形為已熟知的簡單幾何圖形,從而較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而數學眼光卻無法傳遞,故應着重把握好對數學思想的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整個新知識的教學,教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採用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辯論證等方法認識和探索幾何圖形及其性質。讓學生經歷了“大膽想象

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篇6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xxxx年版)》自發布以來引起了大家廣泛關注,課標提出了體育課程應該要堅持“健康第一”;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注重教學方式變革;重視綜合性學習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正確理解和把握體育與健康課程理念,結合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義務教育總體培養目標,才能分析其課程的價值取向,轉變觀念,樹立新理念,踐行新改革。我將從項目特性、大單元教學、課內外一體化三個方面談談理解與感受。

一、緊抓項目特性

發展專項運動能力

體育運動項目都有各自的特性,體育教師要抓住項目特性,深入挖掘,將其滲透融合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如球類運動的結果的不確定性,應激反應的即時性,技能操控的複雜性、戰術選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等。根據球類項目特性,可以培養學生球類專項能力,如快速反應能力、預判能力和決策能力等。這樣即強化對所學運動項目的`深度理解,也促進學生專項運動技能的發展提升。

二、倡導大單元教學

引領課程整體設計

大單元教學是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課時及以上相對集中、系統和完整的教學。運用大單元教學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分析和整體規劃,提高教學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和重複性的課時安排。教師從大單元視角切入,進行課程整體設計,可以優化單元教學和課時教學,將相關知識進行聯繫與整合,實現課程多樣性、綜合性與邏輯性的有效提升。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與實施,學生在掌握所學項目的運動技能的同時,也在加深對知識與技能完整的體驗和理解,還可以增強聯繫與運用的綜合能力。

三、課內外一體化

培養良好運動習慣

體育教學除了關注課內行為,也要將課內轉化為學生課堂外的成長行為。課內所學的內容不結束於課堂,而是課外的開始。教師在課堂中激發學生運動興趣,讓學生體驗運動的魅力,領悟體育的精神與意義。課堂中掌握了,課後學生就會將課堂所學,在課外延續練習、比賽,並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對學生的整個生活發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興趣與選擇,意味着他對過去的一切都受到審視和重新評估。我們要從項目特性入手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整體設計課程內容,關注學生課內到課外的遷移與生成,真正做到以體育人,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升!

新課程的心得體會篇7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不僅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做為一名教師,必須象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營養:學習科學的教育思想,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擁有淵博的學識,掌握令人佩服的教學藝術,培養較強的人格魅力,具備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讓自身專業發展的過程,成為一個持續學習、深刻理解數學學科知識的過程;成為一個數學教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成為一個數學教育觀念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成為一個數學教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一、通過培訓,促進了自身專業的發展。

通過培訓,我深刻地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充電學習,努力具備豐富的知識內涵,紮實的數學專業知識。努力擁有寬厚的教學文化,瞭解學科的核心知識,從教材、教參、課程標準中去觸摸新課改的靈魂,準確把握教學的尺度,體會其中藴涵着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等。

二、通過培訓,對新課標的理念與變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和較全面的認識。

在新課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合作、希看、未來這些滾燙的字眼牢牢聯繫在一起,所以,在新課標下,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探究發展是課堂教學的精髓,

三、通過培訓,感受到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正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把學習到的有關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文字,感知知識,從中感到學習知識的快樂,並深深體會到知識與現時生活的緊密聯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