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心得體會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3W

為了更好地充實自己,寫一寫相關的心得體會,心得體會是我們產生感想之後寫下的一種文字,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心得體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心得體會5篇

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心得體會篇1

為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推動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7月1日,廈門市銀行業協會黨支部、廈門銀保監局消保處黨支部、廈門市保險行業協會黨支部共22位黨員,赴“天福之路一黨性教育基地”開展主題黨日教育學習活動,以實際行動抓黨建、促黨建,着實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效能。

在解説員的帶領下,全體黨員參觀了天福集團黨建基地,詳細瞭解了天福集團黨委的發展歷程和黨建工作特色。在莊嚴的黨旗前,22位黨員舉起右拳,重温入黨誓詞,宣誓入黨的決心和理想,用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表達出作為共產黨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抒發對黨忠誠的意志和信念。全體黨員觀看了天福集團黨建視頻。“不是我愛台灣太少,而是我愛祖國更多”,天福集團董事長李瑞河的話深深打動在場的每一位黨員。

隨後,全體黨員來到皮定均烈士陵園開展祭掃活動,通過追思皮將軍為黨、為人民的事業不懈奮鬥的崇高風範以及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的不朽功勛,一行人員深受感召,更加堅定了黨員的理想和信念。

此次活動不僅讓黨員們謹記黨昔日的鬥爭歲月,更深化了黨員對黨建工作的理解和認同,提升了黨員的組織歸屬感和思想意識,進一步推動新時代黨員發揮艱苦奮鬥的精神,堅定信念,立足本職,以實際行動踐行十九大精神,為黨旗爭光輝!

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心得體會篇2

在雲南蒙自離滇越鐵路不遠的山巒中,有一個坐落在石巖上的小村莊,這裏的彝族人民親切地把她叫做‘查尼皮’。如果你是一位匆匆行路的過客,這樣的村落一定不會引起你的駐足,因為在雲貴高原上,這種依山而建的村子實在太多。可誰曾想到,就是這沉默於大山中的小山村,當年曾發生過轟轟烈烈的革命事蹟。查尼皮就是這樣一個被歷史選中的村落,中共雲南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在這裏召開。

一進入查尼皮村,我們就感到這裏的莊嚴肅穆的氣氛,層林霧靄環繞之中。在這裏,一間極簡陋、普通的茅草屋不斷迎來一批又一批遠道而來接受教育的黨的兒女們,並用它那樸實無華的容顏將前來參觀的人們引到了數十年前的血雨腥風之中。

在查尼皮村,我們逐一參觀了雲南省一大會召開會址小茅草屋。小屋前面的一草一木及草屋內的器具(擺設的黨旗、馬燈、黑板、石磨、桌凳等等)都按舊時的樣子修復,看着簡單、樸素的四壁和器具,和處於深山中的草屋,可以想象到那時每位-的艱苦和那堅定的信念,無一不給每個黨員以強烈的震撼。但遺憾的是由於陳列館的裝修,我們沒能進去參觀到每位抗戰英雄英姿和事蹟。

此次活動讓我們認識了這個深藏在崇山峻嶺中的靜謐小山村,它以雲南省一大在此召開的特殊的經歷和對黨在雲南的發展壯大奠定堅實基礎的地位和作用而載入雲南省黨史史冊。查尼皮讓人想認識它,是因為它是雲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但這個偏闢的山村在中共雲南黨有着如此輝煌的地位,並不是歷史的饋贈,而是在它豐厚的黨建根基上形成的。提高了廣大黨員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增強了廣大黨員繼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立足基層幹事創業的高度認識。

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心得體會篇3

20__年7月4日-7月11日,本人蔘加了我院組織的赴井岡山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活動。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回顧黨的歷史,我們不能忘記井岡山,1927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親手開創了中國革命第一個農村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因此我院開展的“紅色之旅”思想教育活動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對此次井岡之行也有着深刻的體會。

井岡山是我黨創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見證中國歷史偉大轉折的一座不朽豐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開闢了新的道路,在這裏,中國共產黨員擎起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第一面旗幟,開創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井岡山開始,星星之火燃遍神州大地。

當汽車在井岡山下蜿蜒的公路行駛時,《十送紅軍》、《請茶歌》、《三灣來了毛委員》……這些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紅歌就在車廂裏盪漾,我凝視窗外不語,任由充溢着激情、柔情和深情的優美旋律,鈎沉起曾經青春和激揚,也最為英雄主義和和秋風細雨般纏綿的浪漫遐想。

以前都是從書本上了解一些井岡山斗爭的歷史,這次上山才具體地知道了井岡山根據地是在許多山峯中的五塊大小不等的平地上建立的,與山下通過五個哨口的小路相連,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率領部隊的七百人上井岡山開始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道路,井岡山根據地人數最多時達萬人,由於戰鬥頻繁,敵人封鎖,衣食住行極為困難,紅軍醫院傷員最多時達八百多人,而醫生僅有2人,另外有幾個懂中醫草藥的,許多器械用毛竹製成,手術刀用梭鏢代替,個別領導負傷,只發一包鹽來洗傷口,算是特別照顧,困難之大,鬥爭艱苦,今天想起來真有些難以置信,然而先輩們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精神,使中國革命沿着井岡山開闢的道路,取得最後的勝利。我非常感慨,心中的紅色井岡,是燎原星火、紅旗漫卷、杜鵑花開;是紅五星、紅土地、紅纓槍;是打土豪、分田地,歡聲一片;是“我自巋然不動”、“風展紅旗如畫”和“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英雄氣概、理想追求、信念和信仰。

井岡山之行雖然短暫,但井岡山給我們的震撼是井岡山之前無法想象和無法感覺到的,特別是對江澤民同志概括的井岡山精神內涵:“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勇闖新路,依靠羣眾,勇於勝利”,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我們體會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是許多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加倍珍惜。

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心得體會篇4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像是一卷畫卷,在歷史的長河裏,黨的每一次成長,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嘗試都被化作畫卷中的點點彩墨,勾勒出一幅巨麗雄渾的歲月鉅作。憶往昔崢嶸歲月,我跟隨黨支部,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進行了一次赴長治武鄉紅色之旅,尋找先輩們的足跡,感受過去的那段光輝歲月。

武鄉,我心中久仰的聖地。平日我只能從書本里、影視中、報刊上了解到它光輝的歷史,看到它雄偉的身影。總想有一日能親臨武鄉去瞻仰它的風采,感受老區人民淳樸的風情和崇高的風範。8月7日—9日,黨支部組織了武鄉紅色之旅去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廉政教育。幾天下來,感慨多多,一言難盡!

武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全國紅色旅遊重點縣,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中國小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山西省黨性教育基地(太行幹部學院)。抗日戰爭時期,武鄉是華北抗日的指揮中樞,也是華北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指揮中心,八路軍總司令部、一二九師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軍政大學總校、兵工學校等首腦機關曾在這裏長期駐紮。當時僅有13.5萬人的小縣,就有9萬人參加了各種抗日團體。戰爭中犧牲、被捕2萬多人,有5300名幹部隨軍南下。當時,被譽為“抗日模範縣”。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左權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長期生活和戰鬥,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村村住過八路軍,户户出過子弟兵”,是一座沒有圍牆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這次活動我們參觀了武鄉八路軍紀念館,走進紀念館序廳,一座巨形花崗巖浮雕迎面撲來,刻畫的滾滾黃河、巍巍太行和蜿蜒長城,這就是當年八路軍戰鬥的環境,上面有八個耀眼的紅色大字:太行精神,光耀千秋。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戰歷史的革命紀念館,也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教育、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歷史上多少英雄兒女為之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的中國。瞭解歷史,展望未來,這也激勵着我們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奮鬥!

武鄉之行,使我們受到了一次最生動的黨性教育。武鄉之行堅定了我的信仰。在那艱苦的年代,是黨的方針政策吸引了大家,大家都懷着崇高的理想,奮鬥目標,也正是這樣,大家一塊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新的時期,我們更要堅定信仰,在市局黨組的領導下,垣煙人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

武鄉縣素有“小延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紅色教育重點縣,是太行精神的重要發源地和八路軍文化的孕育地。太行精神是我們民族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廣大偉大的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忘為人民服務的本質,牢記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精神,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好好學習,踏實工作,為偉大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心得體會篇5

灰色的關牆算不上高大,關門正中上書“婁山關”三字也絕無想象中的氣勢。但當我立於關口,俯瞰眾山,才能體會-筆下“雄關漫道”的真意。黔北的山,海拔不高,但險峻異常,錯落有致的絕壁間,蜿蜒盤旋着一條國道,穿關口而過,鏈接川黔兩省,古人有詩寫到“大樓高壓萬峯巔,鳥道才容一線穿”可謂切實。就連毫無軍事理論知識的我,看到這樣的地形,也讀懂該地的易守難攻,和戰略上的重要意義。就在80多年前,共產黨領導的中央紅軍曾兩次攻克婁山關,這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鑑證了中央紅軍的涅磐重生,鑑證了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1935年年初,中央紅軍血灑湘江,在圍追堵截之下,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在一敗再敗,前途渺茫的氛圍中,這次被大多數黨史專家認定為中國共產黨歷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在這座黔北重鎮召開了。會議整整開了三天,沒有鮮花和掌聲,雖然會場是當時遵義城的宅子,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但參會的二十餘人,心情卻萬分沉重。整個會議圍繞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以及被迫長征以來軍事指揮上的錯誤進行了激烈討論,會議決議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為主的錯誤軍事領導,進行了黨和軍委主要領導同志的更換,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聽完講解員耐心細緻的講解,我走到會議舊址旁的廣場上,端望着這座黑白色調,精巧別緻的官邸,回味着這段蕩氣迴腸的往事,我彷彿能夠聽見會場上,-真誠坦蕩的自我批評,-詳實全面、有理有據的反報告,以及彭德懷那飽含憤怒的湖南口音“崽賣爺田不心疼”,我深刻領會到了這次絕處逢生的會議所傳導的精神“實事求是”。是的!沒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實事求是。

走進遵義會議陳列館,站在多媒體沙盤之上,看着紅色箭頭所勾畫出的壯麗往事“來回穿插,四渡赤水,詳攻貴陽,劍指昆明,虛晃一槍,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三軍過後盡開顏。”這段所有共產黨人耳熟能詳長征史,用實踐證明了遵義會議決議的正確,你可以把臨危受命、力攬狂瀾、扭轉乾坤等等詞彙都用在-身上,正如陳列館裏的背景音樂“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所唱的,毛主席有足夠的理由接受這樣的歌頌。但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用兵真如神”依靠的是什麼,是什麼帶領共產黨人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我認為正是“事實求是”精神。1956年,-在八大預備回憶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我是犯過錯誤的,比如打敗仗,長征時候打土城是我指揮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揮的。”-一生打過四次敗仗,其中兩次發生在被他自認為得意之筆的四渡赤水期間。沒有絲毫的掩飾,敗仗就是敗仗,沒有這種對大小戰鬥實事求是,幾近嚴苛的總結與分析,哪有整個戰役用兵如神的神來之筆。苟壩會議舊址外,走在那條的真理小道上,對於“實事求是”的理解愈發深刻,當年紅軍指戰員正是以這種精神作為指導,在一次又一次轉危為安,轉敗為勝,轉坎坷為通途的努力奮鬥中,熔鍊出最頑強不息最燦爛奪目的生命力。

短暫而又充實的教育活動讓我收穫頗豐,回望黨史,我們黨不僅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從容與豪邁,更有“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悲壯與苦難。一部艱辛的奮鬥史,記錄了一代又一代樸實的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勇於實踐探索的偉大實踐,而今,黨中央吹響了決戰貧困的集結號,兩個百年夢想近在咫尺,越是在這關鍵時候,“實事求是”就顯得愈發重要,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一定要把遵義會議精神帶回去,帶到工作中,按照總書記“努力作堅持實事求是的表率”要求,擼起袖子,俯下身子,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走好共產黨人新的長征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