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精選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5W

讀書可以讓自己更好地明白世界,給自己一種內在的力量,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精選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精選範文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精選範文

一、“鞋”合適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李躍兒老師認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礎。“孩子是腳,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腳的大小、形狀,腳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夠製造出合腳的鞋子;同樣,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長機制的前提下,才能設計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還給孩子本應有的幸福,呵護與珍愛幸福童年,我們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職責,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缺乏嘗試的教育方法帶給我們觀念與現實強烈的衝擊。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數成績,而忽視孩子們的心靈成長。片面的應試教育,使我們不願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錯誤中成長啊!我們卻總是在斥責聲中磨盡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翻閲時,我不禁萌生了絲絲酸楚和歉意,因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無助、恐懼、孤獨、憤怒。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

那麼,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但必須要清楚“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引用周弘老師的一句話,我們只有“用心賞識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幸福。

二、“愚昧之愛”與“智慧之愛”

李躍兒老師提到教育與愛育的區別,其實是也就是“上帝之愛”與“天使之愛”的區別,你是要居高臨下地從成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出發來愛孩子呢,還是從孩子的需求來愛孩子?這也是愚昧之愛與智慧之愛的區別。然而智慧之愛絕非易事——它不僅應有高屋建瓴的理論,也應有潛移默化的實踐。李躍兒的可貴也在於她不僅能從自己失敗的教育經驗中借鑑反思,還能以宏大的目光和心胸,向歷史的先行者學習,面對社會問題,切實構建和實施針對中國現行教育弊端和適於中國教育現狀的方式方法。

李躍兒老師感歎在她的教育中心培訓合格的教師成功比率僅為60:1。是的,當我們從孩子的幸福“非予即奪”的角度來考查教師是否“合格”,無疑不是一張教師資格證就能通過的。李躍兒説,“做一個合格的教師,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光有熱情是不夠的,能夠寓教於樂也不夠,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於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還是不夠。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種手段,一種具體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識化為智慧、把品格滲進心靈才行。否則,你只是喊口號。古人講,説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就是這個道理。”也許教改之難也就難在這裏。李躍兒敢講這個話,也在不斷尋找和切實運用着這種“手段”,這種“具體的操作方式”……當你手握此書,細聽她講故事,你就有機會了解她是如何理事圓融地把幸福與快樂、知識與能力同時賦予孩子們的,不僅是當下,或許還將延續到他們的未來……。

教育之路永無止境,於每個人,於教育事業本身都是如此;而中國教育尤其需要這樣有益的探索,不僅需要一大批有愛心有智慧的踐行者,還需要在社會上營造這樣一種氛圍:教育絕不單單是教育工作者和教師的事,也是家長和每一個成人的事;不單單是兒童需要教育,成年人也需要或這樣或那樣的教育;因為教育是愛,是智慧,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三、育人先育己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俗話説,做事先做人,不成才要成人。這就是講“德”的重要性。在傳統的“德智體美勞”標準中,德是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但我更願意把“德”理解為美好的品質,是做人、做事、生活的根基。可是,美好的品質有那麼多,什麼是最基本的?我認為是熱愛生命。

熱愛生命的孩子,才能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像探寶一般發掘到這個世界中的美好:身處大自然時,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即使是一株野草一朵野花,也不忽視他們的美;能輕易發現周圍人的優點,即使遇到再壞的事情,也能發現別人不易察覺的機會。熱愛生命的孩子,知道什麼是美的,自然知道什麼是醜的,在漫長的成長道路中才能不迷失方向。熱愛生命的孩子,才不捨得隨意糟蹋自己的生命:喜歡將短暫的生命染上絢爛的色彩,所以會不斷嘗試各種有趣的事情,最終會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所致。熱愛生命的孩子,內心是温暖的善良的,對弱小會有悲憫,對殘暴會充滿憤怒,對自己給別人造成的傷害常常心存愧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熱愛生命,即使他將來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成就,即使他將來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難,他也不會扭曲成一個對社會有危害的人。熱愛生命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成為人格完整的人。

因此,我現在要做的,不是糾結於那種教育方式,而是讓自己真正認同“熱愛生命”這個價值觀,用行動讓自己成為一個“熱愛生命”的人。當孩子有一個“熱愛生命”的媽媽、爸爸和老師,耳濡目染之後,才有可能能成為一個我所期望的“熱愛生命的人”。這就是育己才能育人。

合上這本書,我反思自己十幾年的教育生涯:“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愛來愛孩子,同時要孩子學會愛,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所有人、愛所有美好的東西,保護孩子懵懂的心,讓他們有一個温暖的港灣。”今天,我們應該敞開心扉大聲呼喊:“把幸福還給孩子!”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精選範文

當我拿到《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看到書名時,腦子裏出現的第一個詞“成人”。很多時候是成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家長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將自己的很多想法、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有的是自己沒有辦法完成的心願,例如讓孩子學鋼琴,舞蹈,是因為自己沒有學好或者某種原因導致自己沒辦法去學,從而讓自己的孩子去完成,但卻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還有就是成人根據自己的想法,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自己想要的所謂的“優秀孩子”。這些都是在剝奪孩子的思想,幸福。然而成人卻覺得這是在為孩子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培養孩子的發展固然重要,我們成人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首先是孩子對這件事物有興趣,在這個有興趣的基礎之上加以培養。成人不能抱有太強的功利心,為了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放下這些,從而才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書中大李説到自己養育她的孩子的過程,其實看到前面時都有點不敢相信,竟然是這樣一個模式,有點讓人目瞪口呆。後來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通過一系列得方法讓自己的孩子回到小時候,重新經歷一次所有的敏感期,孩子通過這些得到了一些修復。

很多時候,家長都是以愛孩子的名義去給予孩子一些不願意接受的東西。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愛是人的一種本能,它是盲目的;但是,愛的缺失會產生驚人的摧毀力,招來諸多煩惱,甚至引發戰爭。完全可以説,當通向愛的渠道受到阻隔而處於乾涸狀態時,反作用力就會像沉睡的火山那樣噴發並演變成暴力。暴力,是愛收到挫折的結果。父母若不能給自己的孩子充分的愛,或遲或早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其實,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有時候愛的方式也許會讓孩子難以接受,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反作用。這就説明,我們的愛要恰到好處。

每一次的閲讀都會讓我深思。想着自己是不是有哪些時候也犯了某些錯誤,導致了收獲的是一些反作用。只有在一次次不斷的學習,思考,改正下才能成長!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精選範文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愛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都想給他或她最好的生活。長大後又想給他最好的教育。期望孩子成人後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和成功的人。

學習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最直、最平坦的大道。但是在進入大學校門前的十二年學習中,絕不會是隻有快樂的,學習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所以我對市場一些心靈雞湯式的教育書籍是持懷疑態度的。

我認為父母能做的是:在陪伴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何採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孩子克服一些學習困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對輕鬆一些的學習。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後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對孩子的要求不要不切實際的高。目前我們對陳浩涵的要求是比較寬鬆的,但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應逐漸嚴格。相對於一些孩子上了數個課外班,浩涵是幸福的。他只上了繪畫和書法兩個班,如果有必要可以只上一個書法班,因為浩涵性格急躁不耐性,希望書法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性格,哪怕是一丁點。以前浩涵還上過樂器班,但是他不喜歡,於是就退了。

二、浩涵已經上四年級了,但是學習習慣仍未養成,痴迷於電視和遊戲。我已下定決心要扭轉浩涵的這一習慣。每天除了完成作業外,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希望通過一個和數月的堅持,能改變浩涵的這一頑疾。當然這一過程不可能全部是快樂的。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以我最大的耐性協助浩涵作出轉變。如果浩涵能完成這一轉變,那麼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注意我只要求浩涵有良好的成績,而不要求第一。

孩子的人生已經開始,人生中除了快樂和幸福,也有痛苦和挫折。父母將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通過自己的教育技巧、經驗和愛,使孩子的一生中不缺乏幸福和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