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堂心得體會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66K

只有在理清自己的思緒之後,我們寫出的心得體會才是有意義的,心得體會的寫作是可以讓自己很好的總結出很多的經驗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第三課堂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第三課堂心得體會6篇

第三課堂心得體會篇1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第三課堂心得體會篇2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標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温暖。這也激勵着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繫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天宮課堂”第一課定於12月9日15:40開始,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共同主辦。

第三課堂心得體會篇3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説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幹宏觀上發射和運行回收的成功,那麼我們現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大空課,究音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有趣的科學實驗,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綜放着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着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審,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淇藍,通過這次“大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幹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係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第三課堂心得體會篇4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紀念日,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在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特殊紀念日,致敬那場永不妥協的抗爭,致敬那段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浴血奮戰的偉大斗爭,那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進程,是人類歷史上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不朽篇章。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個專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文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文中提到,“近代以後,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各族人民共禦外侮、同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在百年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如今,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要汲取抗戰歷史中呈現的偉大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民族英雄挺立脊樑,為民族奮進延續文明聖火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為抗戰英雄頒發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時指出,“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無論是直接參戰還是後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人們,都是抗戰英雄,都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英雄事蹟為民族奮進延續文明聖火。在那段波瀾壯闊的烽火歲月裏,無數抗戰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為戰爭勝利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他們身上銘刻着不朽的戰爭史詩,他們挺起了中華民族的不屈脊樑。今天我們銘記英雄、尊崇英雄,就是要牢記這些英雄名字背後鐫刻着的民族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向英雄看齊、向先進學習,厚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在愛黨愛國、服務人民中建功立業;傳承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在艱苦奮鬥、不屈不撓中奮勇拼搏;弘揚前赴後繼、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擔當作為、赤誠報國中彰顯初心使命穩固如磐。

民族團結空前一致,為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築牢根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部全民族的覺醒史和團結史,是各民族同胞緊密團結、同仇敵愾、並肩奮戰的歷史壯舉,生動詮釋了團結一致、共禦外侮才有民族未來的民族共同體理念內涵。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民族人民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回望那段悲壯激越的歷史畫卷,各族同胞主動投入抗日戰爭,掀起了一場勢不可擋的全民抗戰巨瀾,少數民族人民和漢族人民共同鑄就了一座宏偉的民族團結豐碑,全民族抗戰史為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築牢了根基,也是當代民族團結教育的生動教材。從《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實行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為民族團結建立前提和基礎,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抗戰時期黨的各項民族團結政策的貫徹落實與實踐。銘記歷史,就是要從中挖掘、汲取精神營養和前進力量,抗日戰爭中民族團結空前一致,展現出全國各民族同胞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歷史一再證明,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國家興旺之源。

回顧那段血與淚的悲壯歷史,無論是救亡圖存的抗日先烈、民族英雄,還是全民族萬眾一心團結抗日的民族氣魄,都譜寫出了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華麗篇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紅色歷史中得以昇華,為民族復興凝聚了磅礴偉力。汲取抗戰歷史中偉大的民族力量,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第三課堂心得體會篇5

數千年來,我們對宇宙星辰有着很濃烈的興趣,從古代傳説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真正實現載人飛船上天,我們中國人實現了從夢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

中國的太空探索早在公元前10世紀,中國人就摸索出了火箭的製作原理。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在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對天文現象就已經有很豐富的記載。

我們的古人一直都對天宇、太空有着不凡的憧憬和夢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的傳説,敦煌壁畫中的高飛入雲的神女,無數星相學家凝望星辰的感悟筆錄,都是古人飛天夢想的記錄。

唐朝詩人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的躍躍欲試。宋朝的詞人蘇東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惴惴不安……都體現了中國古人對朗朗太空的好奇、嚮往和揣測。至於説到《西遊記》裏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更是把人類飛天的浪漫設想發揮到了極致。

古代的君主十分重視與崇拜上天,認為天象的變化關係國家的興衰,歷朝歷代都設立了觀察天文的部門,如“欽天監”“司天台”“太史院”等機構衙署來觀察天象變化,用來預測吉凶禍福,指導農業發展等。以至於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十分發達,長期處於世界前列。

這些故事與詩詞反映了古人的對於飛行的渴望。據史書記載,明朝一位叫萬户的人對飛天邁出了最初的一步。萬户其人,是明代一位官員。他為了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自行設計了一個綁有47支火箭的椅子,上接大飛鳥形態的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着陸。隨後,他自己坐了上去,讓親隨將自己綁實後點燃火箭。

只聽見陣陣轟鳴,飛鳥衝上雲霄,隨後萬户與他的飛天裝置一同化作一團絢麗的火球狀煙花,在空中漸漸消散。

萬户的這一壯舉讓他為此獻出了生命,但他的實驗為人類探索太空與認識宇宙作出了重大貢獻。197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了紀念萬户飛天的壯舉,將月球背面一座大型撞擊坑命名為“萬户撞擊坑”。

後來到了1970年4月24日,隨着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人拉開了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如今的中國,有了領先世界之林的超然成就。“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際,將我國典籍上的神話傳説悉數變為現實。

今天,中國的三位航天員,更是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天宮空間站,為全國學生開啟了“天宮課堂”的第三課,開啟了我國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我們是見證祖國富強的一代,太空授課正印證着祖國的富強之路,永遠祝願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強大。

第三課堂心得體會篇6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_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着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接。”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峯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鈎上繫着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裏。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裏、道路在哪裏,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