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轉讀後感優質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45K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能夠體驗到不同文化和觀點,拓寬自己的視野,寫讀後感也是一個自我們反思的過程,我們可以審視自己在閲讀中的反應和變化,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蘇東坡轉讀後感優質5篇,供大家參考。

蘇東坡轉讀後感優質5篇

蘇東坡轉讀後感篇1

記得林語堂對蘇軾的作品有一句評價:“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雖需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大異其趣指的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備受喜歡的很大一個原因是誠懇,對待自己很誠懇,所以作品寫得也很真實,儘管受了“烏台詩案”的影響,避諱一些,不過他還是很能直接面對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讀完這本書,對於蘇東坡的人生並沒有一個系統的時間軸,感覺只是一堆耳熟能詳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來熱鬧,所組成的。雖然陳詞氾濫,也有幾句話能夠牽住我的心,在“瑜伽與煉丹”這一章的最後一句,説到:“螞蟻爬上了一個磨盤,以為這塊巨大的石頭是穩如泰山的,哪知道又開始轉動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運對蘇軾的嘲弄,好不容易歸到紅塵世俗作文/,快要修煉成仙,又被捲進命運的漩渦。還是不得不稱讚林老的智慧與才氣。

蘇軾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蘇軾這個人不復雜,單槍匹馬走在自己的獨木橋上,有着遠大報復也能安於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會更加有意味,作者賦予它們的意義在於背景,更在於作者的內心,文人寫東西説是給自己看,那是日記,可文章就是給外人看,要證明自己,自己的報復也好,還是清白。所以就會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有“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過,江海寄餘生”的灑脱超凡,有“腐鼠何勞嚇,高鴻本自冥。

顛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的自持己見,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悲涼,有“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揀盡寒枝不可棲,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絕……

蘇東坡轉讀後感篇2

生活不可能一直如童話般無憂無慮,或陽光普照,或經大風大浪,或寒雨濕身,都應該是人生的常態。一生經歷坎坷的人不少,那為什麼蘇軾的名字沒有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呢?我想最好的回答應是,“一蓑風雨任平生”,正是這種對待風雨的態度成就了不一樣的蘇軾,改變了他生活本來的色澤。

蘇軾的一生,傳奇而跌宕。出生眉山,蘇軾自幼好學,高中進士後母親去世,初出仕途時桀驁不馴,常被打壓,後因王安石變法貶官外地,經歷“烏台詩案”後被貶黃州。此時的蘇軾已蜕下了少年人的輕狂,投身於美食美景,《赤壁懷古》便都是那時留下的傳唱作品。一晃幾年,他被重新啟用,提拔速度如同坐火箭,蘇家空前興盛。但是造化弄人,命運並沒有就此放過他,而是真正下了毒手——蘇軾被一貶再貶,身邊的親人朋友也相繼離開了他,像一團雲霧般飄散得無影無蹤。後於六十六歲病逝於真州。

蘇軾是歷史的長河中一顆巨星,熠熠生輝,逾千百年而不暗淡,而他的偉大與他經歷過的所有挫折與困難都是分不開的。“在寂寞裏,磨鍊了心志,洗滌了靈魂,並使他的才華得以更大程度的發揮”,是的,偉大固然得益於他橫溢的天才,但更多則是來自生活的挫折與磨練。

“在痛苦中,有人墮落,有人迷離,有人卻可以昇華;有人寄情聲色,有人流連於山水,而蘇軾,選擇向佛教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在諫官羣襲,烏台詩案過後,蘇軾貶於黃州,雖然受到了不小的驚嚇,但並沒有一蹶不振。他開始了對佛教的學習,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與愉悦,不過他身上儒道的灑脱與飄逸仍淌在他的血液裏。相比從前,他更成熟地看清楚了官場,注重養生,樂於交友,開荒耕種,研究美食,文字少了一些對政治的不滿和對新政者的厭惡,多了一份淡雅與禪意。《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此時的名篇,所有的憤懣都隨着“大江東去”而逝。我們無法想象,蘇軾面對大川如何寄託自己“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只能揣度他怎樣在一次次的苦難中,療愈自我,悲憫蒼生。

烏台獄中的折磨,黃州務農的辛苦,惠州的無限慘淡,海南缺衣少食的生活……這些都沒有打敗蘇軾,反而讓他越挫越勇,為什麼?因為他豁達開朗、樂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因為他“一蓑風雨任平生”的隨意與平和。“若其一生順風順水,也許依然偉大,但一定不如飽受錘鍊後更偉大。”苦難並不可怕,只要有一顆強韌的心,再大的難也不是難,而是砥礪人生的利器。

現在,浮躁當道,智者失語,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並體會到蘇軾那歷經風雨卻任平生的樂觀與堅強,豪邁與詩意?

蘇軾一生,因豁達而精彩,因了悟實現了自我的救贖,昇華成一顆永恆璀璨的星子,它點亮在黑色的夜幕,閃亮在失落人的心頭,照亮在迷茫者的前路。

蘇東坡轉讀後感篇3

路過一間教室,聽到學生誦讀《飲湖上初晴後雨》,加上最近陰雨連天,睹物思人,便想起此詩的作者蘇軾。為顯尊重,我還是叫他蘇東坡吧,多一個字,我不覺麻煩。

餘秋雨的散文如《遙遠的絕響》、《歷史的暗角》、《抱愧山西》、《一個王朝的背影》等我都看了好多遍。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蘇東坡的突圍》。

學生時代的語文課,每當學習蘇東坡的詩詞時,老師都説蘇東坡是豪放派。豪放派嘛,給我的刻板影響是,肯定吃不愁,穿不愁,沒有煩心的事兒,遊山玩水,寫寫詩詞,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在沒讀《蘇東坡的突圍》以前,從不理解蘇東坡的命運多舛,更不瞭解蘇東坡在精神世界的壯舉:自我突圍。

蘇東坡才華出眾,在朝為官,因烏台詩案,被流放黃州。起因是蘇東坡政見不同於新黨,新黨內別有用心的人,想給蘇東坡扣帽子,説他寫的詩詞是反詩,還拿出曾經的詩詞,斷章取義,牽強附會,滋事説他造反,極盡誣陷之能事。後來蘇東坡被抓了起來,參與誣陷的那些官員,輪番地嚴刑拷問他,最後蘇東坡大概也覺得,雖然自己造反子虛烏有,但可能真得要被這些人折磨致死,還不如少受點皮肉之苦,基於這種想法,蘇東坡稀裏糊塗的被定了死罪。當時為官的人羣中,除了誣陷蘇東坡的新黨,還有部分人搞投機,為了贏取政治資本,落井下石,向蘇東坡潑髒水。而更多的人真正知道蘇東坡並沒有罪,為了自保,雖沒有參與迫害,卻都集體選擇了沉默,其中有經常和蘇東坡一起吟詩作賦的朋友。蘇東坡當時的處境是極其危險的`。好在極少數的有良知的人,還是敢於替蘇東坡説話。皇帝其實也不相信蘇東坡寫的詩詞,真有什麼不妥,內心並不想殺他,但為迎合針對蘇東坡的輿論導向,便於繼續進行新政,才抓了蘇東坡。最終皇帝改判蘇東坡流放黃州。

蘇東坡被貶黃州後,在羣山惡水的蠻荒之地,寫下了許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

流放後的生活,缺吃少穿,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困難。沒有糧食,那就自己開荒耕地,沒有蔬菜,那就自己建園種菜。望着荒蕪人煙的黃州,起初最難忍的是孤獨,因為孤獨,他給以前的好朋友寫信,向他們訴説苦楚,結果沒有人回信給他,後來無望,也就不再寫了。失望,孤獨,困苦之中,他選擇了享受孤獨,逆流而上,耕地、種菜、烹飪、尋訪古蹟、禮佛……流放帶來的消沉,被一種孤獨之後的,煥發着新生命力的蓬勃所取代。

此時蘇東坡是豪放派,洗淨鉛華的豪放,突圍荊棘的豪放,徹悟的豪放。

上課鐘聲已響,我早已來到教室,學生集體朗誦:"這梅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

窗外依然飄着雨,學生的朗讀,很有帶入感,我能不想到蘇東坡嗎?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決定先從此刻開始,不抱怨:陰雨帶給道路的泥濘。

蘇東坡轉讀後感篇4

近日讀了林語堂版的《蘇東坡傳》,不愧是語言大師,活現了一個更加真實、鮮活的蘇東坡。大師為大師寫傳,這點很吸引人。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説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户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一個家喻户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説,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説:“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蘇東坡轉讀後感篇5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每當聽大人們唱起這首詩,這首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心裏浮現出的不是像李白一樣的放蕩不羈,也不是像唐伯虎那樣的悲傷心痛,而是一個一心想着百姓的詩人。

我認為,看待一個人,並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聲有多好,還要看一個人的品質。蘇東坡雖文章聞名天下仕途,卻歷盡艱辛,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身,詩文詞書畫,在才俊輩出的.宋朝中登峯造極,他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出的進取、曠達和正直,使他千年不朽,一直閃耀在中國的歷史的星空中。

我還記得《蘇東坡傳》中,有一次蘇東坡與他弟弟的談話,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蘇東坡從不刻意追求名利去討好某人,在他眼中,無論是高官貴族,還是田間的一個小乞丐,他都一視同仁,哪怕是他的政敵王安石,在他眼中也是一個好人,不過是想換一種方式來救國罷了。

正如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所説的那樣,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沒錯,蘇東坡帶給人們的不只是他的名字,他的詩作還留給人們一種偉大的精神,這種精神中包括正直和仁慈。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臧克家寫給魯迅的話“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我相信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蘇軾。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世間再無蘇東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