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人間失格》讀書心得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97K
《人間失格》是由日本小説家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説,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説。它,魅力何在?今天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中學生《人間失格》讀書心得三篇,供您參考查閲,謝謝!

中學生《人間失格》讀書心得三篇

中學生《人間失格》讀書心得

“太宰治,他大約的確已經死了,而世界還在繼續不幸着。但,地球還在轉,太陽照常升起。”

這是一部可以讓人感到深深的壓抑,如同被鬼壓身一樣,喊也喊不出來,動也動不了的恐懼的書,所謂的《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的色調是以絕望為底,暗淡無光的,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力,以至於竟然不可能一口氣讀完,我必須先歇一歇,緩一緩。它帶給我的衝擊實在太大,讓我害怕着什麼似的。讀書,最怕的是和作者產生了共鳴,因為那樣你一下子就陷了進去,無法自拔。對我來説,所謂人的生活,實在難以捉摸。

小時候的葉藏,是一個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着同齡人所沒有的敏感。雖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間,但是他給人的感覺卻是離羣索居的,與周圍人顯得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觀與這世界所有人的都大相逕庭,併為此而徹夜難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這種狀態在其他人看來或許是離經叛道,一旦他表露這種想法的話,大概會被人當做精神病人,送進冰冷冷的醫院吧。對他來説,裏裏外外的世界都有着可怕的相似。

後來他決定扮演一個小丑,來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來取悦這世上所有的人,自己的親人朋友,自己的老師同學,乃至周圍各種形形色色的所有人。讀到這,葉藏,你就是個與生俱來的邊緣人,若是在人羣裏碰上一位被認為如你一樣的邊緣人,你一定會對他很和善吧。這種和善,我相信甚至到了讓你自己着迷的地步,因為你我皆知,只有你一個是邊緣人。我想你會對我和善,但你我不在同一世界。你在紙張中,我在塵世中,你終究不愛那世界,我終究深愛着我所存在的世界!

痛!痛!痛!這本不是一個孩子應該承受的,不知他的這種想法從何而來,消極悲觀……你可以賦予它所有你能想到的負面詞彙,這或者已註定了葉藏以後生命的悲劇。我們無法去同情葉藏,因為你一旦開始同情,便代表着你開始思考,過後,你會駭然發現,你與葉藏並無不同,每天都戴着一張連夢境都存在的面具,我們恨不得撕下它,但沒了它,沒了它,會怎樣啊!過着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的日子,無時無刻不在看着別人臉色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無時無刻不活得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可真累,也真可笑,我還好,對,還好……

長大後的葉藏,越發的頹廢、逃課、酗酒、抽煙……糜爛的生活像極了那不應受世人所唾棄的祥子,他也在冰湖上與常子墜入了進去,無盡的深淵,不再孤獨,可葉藏卻……他還活着,常子死了,而這樣活着他需要嗎?行屍走肉一般卑微地的活着,壓抑!壓抑!壓抑!

與其説《人間失格》是太宰治最後的遺着,不如説這是他留給這個無法形容的世界的遺書更合適。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以葉藏的獨白談到:“當苟活着是罪過的種子,我的不幸,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絕,不記對方或是自己心裏,永遠都有一道無法彌補的白色裂痕。我是被這樣的恐懼脅迫着,問問老天:不抵抗是罪嗎?”

沉重的獨白,是人生絕望的極致,太瞭解人生,也就絕對悲觀,這也許是太宰治的成就,同時也造就了他的悲劇。有人説太宰治把人性看得太透徹,但我覺得他還不足,他只是放大了人生的孤獨,才對人性失望,靈魂憔悴破爛,而進一步放任自我,不設底線,最終積重難返。是啊!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説它欺騙了我們!

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卑微而自由,這是葉藏或者太宰治的選擇。

我唯一願意視為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我仍然認為向人訴苦不過是徒勞,與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我急切地盼望着,可以經歷一場放縱的快樂,縱使巨大的悲哀將接踵而至,我也在所不惜!我相信唯有盡力致辭,方不致癲狂!因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淪生出驕傲,因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人間失格》便相當一次心靈的洗禮,洗禮後,我想吃點好的,睡個好覺,明早太陽依舊升起,我依舊懷着對明天期待的心,依舊快樂!啊!我有我愛的人與愛我的人,這是莫大的幸福!自然萬物都能使我心頭一笑。

記着,希望是件好東西,沒準兒是件最好的東西,而且從沒有一樣好東西會消逝!

中學生《人間失格》讀書心得

《菊與刀》的作者魯斯·本尼迪特女士曾經分析過大和民族國民性中的矛盾特性,即“當人們提及日本人時,仍然使用一系列令人極為迷惑的,‘但是,又……’等詞句……一個嚴肅負責的觀察家在描述日本以外的民族時,是不會一方面説這個民族彬彬有禮,同時又加上一句説但是,‘他們又很蠻橫、傲慢’;不會説某一個國家的民族無比頑固,又説‘但是,他們也極易適應激烈變革’,‘……從很大程度上講,日本人既生性好鬥又和平禮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順從而又憎恨受人擺佈……’。對於日本人矛盾的國民性,早已成為日本論著中的論述脈絡,無數的矛盾在理性思維推理下無法成立,然而卻又如此真實存在。而太宰治,以及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大概是能證明這個命題的最有力論據。

1948年,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後便跳河_,《人間失格》無疑成為天鵝之作。作為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小説,故事的主人公大庭葉藏是太宰治人生軌跡的復刻。大庭葉藏近乎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與女友相攜_自己雖然倖存卻因為女友遇難而獲教唆_罪而鋃鐺入獄;他思想反動,參加非法的右翼社團;他終於靜下心與一個女子相愛並結為夫妻,卻因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吸毒,不時尋找短見。後來,大庭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拋棄了整個世界,然而卻也可憐地被世界拋棄。

不同於川端康成的傳統日式寫作,或是村上春樹式的脱亞派寫作,太宰治的頹廢無賴派在日本文壇上一枝獨秀。

太宰治塑造的大庭葉藏,顯示出的最顯著特徵就是驕傲和懦弱同時存在的典型日式矛盾性,即拒絕一切妥協,然而卻對現實無力也無心調和,這是對大庭葉藏或者説是對太宰治的頹廢最合理的描寫。縱觀太宰治一生的經歷,對比《人間失格》中大庭葉藏,兩人就像是實像和鏡像一般,不謀而合。太宰治短暫的一生中,有五次攜不同情人_的經歷(除最後一次外,其餘四次均獲救,而他的情人無一逃脱厄運),這樣的特別經歷,即使是在戰後日本作家頻繁_的怪圈下(如川斷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作家),也是十分罕見的。

一個作家的寫作常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參照太宰治的經歷以及日本戰後作家羣風格紛繁複雜的現象,可見太宰治的寫作與社會環境有着莫大的關係。

太宰治生於明治42年,卒於昭和23年,日本經歷着對外殖民受挫、戰爭失敗_投向美國、封建傳統社會_向現代化轉變、武士道忠誠遭到質疑等種.種創傷。人們開始對那個年代彷徨、迷茫,而敏感、犀利的太宰治迅速感受到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在他身上得到催化,造就了他的頹廢。一方面,他驕傲地認為“即使悲哀會因此尾隨而至,也無所謂,一輩子只要有過一次狂暴的歡樂就夠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卻又只敢向上天控訴:“不抵抗,何罪之有?”

這種矛盾,造成對太宰治,或者嚴格説是他筆下的大庭葉藏的評價在學術界爭論頗大,痴迷者有之,圍攻者更是不在少數,客觀來説,即使他生前死後一直處於譭譽參半的境況,但對他的評價,還是依然需要按照某個日本作家所説的“無論是肯定他還是否定他,他的作品總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李,太宰筆下生動的描繪都會直逼讀者靈魂,讓人無法逃脱”。誠然,當讀者的感情與作品產生共鳴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閲讀,包括頹廢以及懦弱等等,太宰治的筆戳向了那個時期人們心中不願意或不敢提起,卻又難以迴避的懦弱,這不免有些令人尷尬,日本右翼作家三島由紀夫更是直接地道出了對太宰治的不滿,但是回過頭想想,甦醒懦弱難道不是一種呼喚人性的行為嗎(包括三島由紀夫本身因無法接受日本法西斯覆滅而選擇的_,也可以算作是某種懦弱)?在某種程度上,這無異是上帝一般的存在的。

然而,這樣一個人,某些時候如神一樣啟迪、解放世人的人,卻以死作為謝幕,而不是苟活於世,究竟那一個更值得肯定一些,我們無從解答。如他所提的問題一樣:“請問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大概是隻有上帝能回答得了吧。

中學生《人間失格》讀書心得

我開始對這個世界放下戒心,慢慢的發現他其實並沒那麼可怕。

書中寫的是一個人從小就努力的去討好別人,不惜做自己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事,慢慢的使他走向了毀滅,在文章中作者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與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之中。其實在書中的一些情節也像一面鏡子反映了我們現實中的生活。

雖然書中寫的葉藏過的是充滿可恥的一生,但是在他自我否定的過程中,也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這本書中承載了作者的一生經歷與思想,書中的葉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作文的淺薄,又不斷被朋友利用,卻認為妥協退步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為了混跡世間學習人性的種種卑劣。

其實我認為葉藏的一些做法雖然讓他走向毀滅,但是他的做法卻不是無緣無故,而是為了迎合,為了更好的去和別人相處,雖然“人們”都在説要做好自己,無關別人,但是誰又能真正的不在乎別人呢,所以作者在做一些“人們”所不認同的事的時候,應該錯的不是他,而是整個世界。

在最後我看到了一個真實而又充滿理想的“永遠少年,”以及對幸福人生的執着和美好社會的熱切向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