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感悟最新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74K

《中國人的精神》是一部向西方國家宣傳中華文化的文學作品,主旨是在闡述中國文明的價值和中華民族精神。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感悟最新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感悟最新範文三篇

 

讀《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感悟1

在辜鴻銘先生所著《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有一篇名為《中國的婦女》的文章,其中對於中國“女性理想”進行了闡述,得出了中國女性歸屬於無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靦腆、忍耐的性格特點——並以此為榮。

當時,飽經戰火的中國正處於衰敗之中,形象被西方極度扭曲,本書則有力的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於中國的偏見,就這一點而言,我十分欽佩辜先生,並折服於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論及其中內容,我卻無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國的婦女》一文,讓我忍不住在此反駁。

文中用大量篇幅圍繞中國納妾這一現象進行討論,認為納妾並不與夫妻之愛衝突,也並不會影響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種促進。男性對妻子的保護與愛,就體現在讓妻子免受妾的責罵、侮辱。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沒有納妾,也就不會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個女子辱罵甚至奪位的可能性,又何來保護一説?如此愛護不過是亡羊補牢罷了。

作者認同納妾——接納另一個女人與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會令人生氣的、難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卻通過“忘我教”這樣一種看似高尚的讚賞,武斷的認為中國女性因無私而不會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會與自己的丈夫大鬧——就這樣用一個“高帽子”把納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來,這便是一種“道德綁架”,是對納妾這一劣習的狡辯。在做出女性屬於“無私教”的時候,已經將男女置於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讓女性承受來自社會的道德壓力,稍有反抗,便會被加上莫須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無奈低頭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納妾一事——這樣乖順的行動,又強化了人們對“無私教”的認可,惡性循環下,納妾一事最終成了全社會認可的合理的行為。“道德綁架”下,可憐的女性也只能無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評了彈着鋼琴唱着歌、出入社會的女性,他堅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顧家庭。我很認同家庭在中國人心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照顧好家庭固然是一種美德,但這樣的美德必須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如果是被時代所迫、被社會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顧家庭,操心每日飲食起居,這便不能稱作美德了。何況,將女性捆綁於家庭之中也會造成男性被捆綁於社會之中,個人興趣被壓抑,不能遵從自身意願的生活,總會帶來煩惱和矛盾。

每個人依據個人意願而各在其位,對於提高生產力,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不過,對於一個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來説,儒家文化薰陶下寫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們現代人不能認可的觀點是情有可原的。本書的價值,也並不在於將其中觀念照搬至當今社會,恢復所謂“中國真正的文明”。為晚清之後的中國挽回文化尊嚴,這才是我們應當從中學習的——用我們的文字,在現代社會,消除西方對我國的偏見,塑造文化中國的形象。

讀《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感悟2

第一次聽説辜鴻銘是在國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個傾向於崇拜的歲月裏,這個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又極端保守的鴻儒自然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讀他的著作確是多年後的今天,退去了國中時的那份天真與幼稚,對辜鴻銘的認識從平面地仰視到立體地正視,關於對他的一些評價也學會了更客觀、辯證地去對待。

在黨課老師推薦的閲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它的作者是辜鴻銘。認真拜讀完該書,心中泛起點點漣漪,現整理如下:

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該書,《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於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越性。

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風貌,總體上來説,它是偉大的。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它又是不夠客觀全面的,有許多地方是存在不足與缺漏,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説在維護君主制與納妾制等這些腐朽的東西方面。辜氏總是極力地為自圓其説,但其説法是有許多牽強之嫌的,對於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為主的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書對於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為西方瞭解中國的東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這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應有的態度。聯繫當時的外部大環境,我們會發現辜氏那顆火熱的中國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發生衝突,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都主張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毫無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時,辜鴻銘卻勇敢地站出來捍衞中華傳統文化。也許該書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個形象的記憶,如同辜氏那條傳奇般的小辮子一樣,不過成為他頑固守舊的生動象徵罷了,可是我卻從中看出了他那顆火熱的中國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説過的“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樣。儘管他的觀點中有許多是從頑固保守的立場出發,向西方不適當地宣揚和維護了本國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個背景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讀《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觀,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暢銷一時的《中國不高興》中的許多關於民族狂熱主義的不當觀點。雖然兩者都是對中國不能很客觀地去正視,然而我認為這兩者還是不能等同起來看待的,因為他們的出版背景與意圖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推銷,儘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後者則更多的是無視中國的實際,盲目地自大,毫不負責地譁眾取寵,這種狂熱缺乏冷靜、科學地思考如果被社會接受,那麼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讀完本書與聯繫當下,掩卷沉思,我認為“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展中去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才是我們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為今天的成就歌功頌德,甚至以此為資本,鼓吹諸如《中國不高興》等狂妄之説。

正視中國,就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去科學地剖析當今天下的形勢,沉着地應對每一個挑戰,抓住每一次機遇。一步一步地去實現我們的大國夢想、建立起我們的大同世界。

讀《中國人的精神》的心得感悟3

在真正的中國人身上,有一種閒適的、平靜的、穩重成熟的氣息,就像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鋼鐵中看到的特質一樣。——辜鴻銘

初讀這句印在封面上的話,好似發現了靈泉寶玉一樣,驚喜之餘會心一笑,便開始靜心拜讀辜鴻銘先生的大作。民國時期大師雲集,名作也頗豐,可謂是中華史上最後一個文化燦爛的時代了。高中時對這個時代有一些瞭解,對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敬佩,過於敬佩便不敢輕易走進,不敢輕易翻開他們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靜心安神,雖然很多時候求甚解而不得,讀完亦酣暢淋漓

這本《中國人的精神》有點抽象,我的智商還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僅有一些感想想寫下來,也不妄我讀它一場。

“在中國戰爭是偶然的,然而在歐洲戰爭卻成為了一種必然。我們中國也可能會發生戰爭,但是我們不會生活在持續不斷的戰爭陰影之下。”對比中歐歷史就會發現這句話的妙處,中國二十多個正統王朝,每一次大一統都是一次長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戰。和平的連續性在當時的世界可謂非常之罕見。再看歐洲,經歷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因而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這樣比較起來,古代中國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歐洲也不太平,中東地區戰亂不斷吶。

本書最關注的是中國的人性類型,以反駁阿瑟.史密斯的《中國人的特徵》。當時的外國人寫中國人的特徵難免狹隘,不能深入。但通讀本書,覺得作者筆下的中國人也不可代表千年來的中國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見,不能代表清末民國時代的中國人。

書篇上的有句話是對真正中國人特徵的概括,閒適,平靜,穩重成熟,總覺得這是一種君子特質,是君子之道,可當時的中國雖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並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販,鄉野村夫不會有這種精神。至少魯迅先生筆下那為數眾多的麻木看客們不會有此種特質。而且本書作者筆下的中國人是良民,順民,道德之民,良順二字的近義詞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國婦女這塊,中國婦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婦女,三從四德,勇於奉獻我覺得這些婦女,看似“幽閒”,實則悲哀,穿越到現代恐難有立足之地。他對中國婦女的描寫,毫不吝嗇讚賞之詞,像為過去的時代作碑文一樣。總之時代不同我是不敢苟同。

全書中最欣賞的是學漢語需要保持一顆孩童之心,這樣你就不僅可以進入天國,而且也能學會漢語。這句話是作者給想學漢語的外國人説的,有點幽默有趣,也頗有道理,現在我們常説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看來學語言學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變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國,下可知古今。

書讀的一知半解,也許我還沒到這本書的適用年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斗膽胡評大師之作,也是為了進一步理解此書,過些日子,腦子好使了定當再拜讀一番。

Lina説,其實對於辜鴻銘老先生最初的認識來源於蓋爺,就記得某節歷史課上,蓋爺提到的北京大學的一個依舊留着小辮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國家的語言,是一個相當厲害,又相當有意思的一個人。本來是預備和33一起讀這本書來着,無奈內容太過枯燥繁雜,就放棄了,所以,只有讀完並寫下這篇讀後感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