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讀後感精選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1W

讀完一部作品,我們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讀後感就是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下來,我們不可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我們可以選擇在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感想來評價。讀完《中國人的精神》,你有什麼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讀後感精選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讀後感精選3篇

《中國人的精神》的讀後感1

中國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儘管也曾出現過危機,至少它已經延續了數千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寫道,用一個詞可以把典型的中國人所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歸納出來,那就是“温良”。

作者認為,中國人的本性是温文爾雅的,中國人幾乎是完全過着一種心靈的生活。所以説中國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時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帶着一點貶義的味道。為此,我想借麥加温博士所言:中國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頹廢的、被閹了的馴良。中國人的温良意味着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即沒有任何使諸位感到不快的東西。

從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温良”精神無處不在,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這種品行,中國人熱愛和平,尊重值得我們尊重的萬物。這裏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種源於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於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於同情心──來源於同情的力量。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的生活──這種情感既不來源於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來源於你們所説的神經系統奔騰的情慾那種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於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

所以,中國人需要“温良”精神,發揚“温良”的精神。

《中國人的精神》的讀後感2

西方曾有這樣一個説法:“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鴻銘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種語言,學貫中西,本世紀之初,當中國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們大力宣講西方文明的時候,他卻用西方人的語言倡揚古老的東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筆在極短的時間轟動了整個歐洲,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在辜鴻銘先生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於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越性。辜鴻銘先生不像其它學者一樣抨擊我們中國人,説我們的國民陋習,説我們的國民如何不爭氣,如何在世界上丟人現眼。而辜鴻銘先生在《中國人的精神》中描寫的中國人是那麼的可愛,那麼的善良,那麼值得尊敬。書中無不滲透着辜鴻銘先生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愛,濃濃的愛國之心溢於言表。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呢?辜鴻銘先生為我們呈現了他的觀點。

中國人的精神有着紳士性的特點。他説中國人的紳士性並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並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的,但他的醜陋卻並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並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卻並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並沒有邪惡。”也就是説,真正的中國人是和善的,但不是絕對的和善。就如毛澤東所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當中國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時,中國人是團結在一起,共同對抗外來入侵的敵害。當年中國以一支在西方國家眼中不能稱之為正規軍的志願軍擋住了由18個國家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鋼鐵洪流的步伐,將其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不能再進半步。中國人在朝鮮戰爭中所表現的機智勇猛讓美國人在建國170年以來第一次在一場沒有獲勝的戰爭協議書上簽字。中國人活着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周圍愛他的人他為的人而活,他不輕易言戰,但你威脅到他的生存,他的親人,他就要站出來,與你拼命,維護他們最後的自尊。在國將破家將亡,他們對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隨時都可以奉獻。正是它,支撐了中國永遠不倒,它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和平力量。

序言中,辜鴻銘先生説了這麼一句話:“我認為作為歐洲現代文明合法的、正統的德意志民族,目前要想不被毀滅並試圖挽救歐洲文明,就必須克服那種對不義所抱的狂熱、偏激、冷酷、刻毒和無節制的仇恨。因為這種仇恨導致了對強權的迷信與崇拜。而這種迷信和崇拜正是德意志民族不識輕重、蠻橫無理的根源。”對的,人要理智,作為新中國的新一代人更應秉承祖先們所留下來的偉大而富有遠見的精神。中國人一向愛好和平,以和為貴。而以歐洲為代表的舊西方的人,歷史證明,是缺乏理性的人與野獸結合的生物。但隨着時代的不斷推進,新一代的中國年輕人的精神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考層面都與前人有着較大的差異。在現代中國社會中,拜金主義成了人們界定人品的第一要義;富二代身份成了人們追捧的潮流;孝敬上司成了人們生活中的潛規則。這有何嘗不是一種對強權的迷信和崇拜呢?辜鴻銘先生這一句話,用來作為解決我們中國現狀的方法和建議也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參考意義。

辜鴻銘先生熱愛中國文化。這是我在他談到中國的語言時候感受到的。他認為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為什麼外國人都覺得漢語很難學的一門語言,而中國的小孩子和普通人卻覺得很容易?這是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外國人在學習漢語的時候,用的是已經充滿智慧的頭腦,而不是用心靈。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中國文明是一個停滯的文明。必須承認,就中國人的智力發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為地限制了。但我們可以這樣説,中國文明是一個循環的文明。自《易經》的問世,中國就被這偉大哲學思想所引領,造就了幾千年經久不衰的中華文明。因此,我們與其説中國人的發展受到了一些阻礙,不如説她是一個永遠不衰老的民族。簡而言之,作為一個民族,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就在於他們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

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三十多個春秋了,我認為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展中去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才是我們的出路所在。也只有在正式中國的情況下,才能使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得到較好的繼承和發展,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中國人的精神》的讀後感3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為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為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麼讓人舒服,它可以説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於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於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沒有規則與不規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則。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説,漢語口語本身並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於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説,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為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説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為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鑑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那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並需要延續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鑑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揚光大,而不再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為要借鑑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