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心得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7W

  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心得四篇

看前景,建功立業宜時。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們描繪出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穩定、創新、進步”依然是十四五期間的“關鍵詞”,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要結合組織工作特點,從穩定大局出發,在工作模式、工作內容上有所創新。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心得四篇資料,歡迎參閲。

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心得四篇

心得一

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十三五”計劃已經進入尾聲,如累累碩果掛滿枝頭;而“十四五”的巨輪正待揚帆,在這個新舊交替的節點,我們正意氣風發地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這又將是一個挑戰與機遇並存、艱難與成就同在的五年。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組織工作也將有一個新氣象、新起點。

看前景,建功立業宜時。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們描繪出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穩定、創新、進步”依然是十四五期間的“關鍵詞”,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要結合組織工作特點,從穩定大局出發,在工作模式、工作內容上有所創新,找到黨員幹部培養的新模式、新方法,通過人才優勢帶動發展優勢。因為黨的事業的發展必須有一支功能健全、素質過硬的幹部隊伍為基礎,而組織工作又是培養優秀幹部人才的重要載體。釐清其中的關係,能夠讓我們心明眼亮探索“十四五”的工作前景。黨組織為我們創造了這樣優越的環境,而我們也要把握住建功立業的好時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中作出新的貢獻。

思遠景,功成不必在我。作為組織工作者,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無論我們能走多遠,能站多高,都不能忘記昨天的艱辛與苦難,無論何時這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只有肯回顧才能更客觀地審視未來遠景,才能承擔起組織“吹號人”的角色。在工作實踐中,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境界,肯幹事、能付出、不計較,始終不忘初心,即使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也要擺正心態,做能者而不爭,做優者而不妒,在工作上保持一顆進取心,在名利上保持一顆平常心,在生活中保持一顆淡泊心,兢兢業業將組織工作落到實處,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十四五”的到來。

繪勝景,功成必定有我。我們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更有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空間,在全新的事業環境下,組織工作者要有切實做好黨員幹部選拔、教育、培訓工作,要認識人才的重要性,將組織工作作為人才培養的“好望角”和流動站,為黨組織輸送更多新鮮血液。我們要發揮新時期的“紅燭精神”和“人梯精神”,為更多青年幹部鋪路。要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眼界和胸懷,這樣才能確保人才質量,讓更多有膽略、有作為、有擔當的青年幹部各就其位。組織工作如同一支畫筆,描繪出未來發展的一片勝景,而我們就“隱身”在這幅圖景中,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為黨交上一份自豪的答卷。

奮楫恰當時,風正好揚帆。“十四五”奮進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整裝以待!前景大好、遠景無量、勝景在望,萬般景緻皆有來處——勤勤懇懇做事,齊齊整整為人,心懷坦蕩、謹思慎行,展望未來才會“風景這邊獨好”!

心得二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並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説明。“十三五”規劃收官在即,“十四五”藍圖即將展開,編制好“十四五”規劃,科學描繪未來發展藍圖,事關每個中國人的福祉,也關係着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作為一名選調生,我們也要積極跟緊時代步伐,編制好個人的“‘十四五’規劃”。

找準定位,規劃好身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選調生只是多了一重黨員幹部身份的普通人,是民族復興路上的行人,切不可高高在上、俯視羣眾。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道路上,我們扮演的是“先鋒軍”,手裏拿的是“衝鋒號”,心裏裝的是“羣眾情”。因此,選調生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堅定理想信念,積極響應“十四五”規劃,不“唱反調”,不“發牢騷”,讓共產主義信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其次,選調生要當好“服務生”,思想和行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扶志”同“扶智”相結合,帶領羣眾脱貧致富奔小康。選調生要扛起發展大旗,為自己的家鄉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矢志不渝,規劃好目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一個“萌新”,剛接觸工作的前幾個月難免會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常常會陷入本領恐慌的狀態,產生迷茫感、焦慮感。這時候我們可以及時向前輩請教做好工作的祕訣,為自己定下每一步的目標,跑好基層工作的“馬拉松”。另外,還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把“技能天賦”點滿,多去瀏覽共產黨員網、組織人事報上的黨建知識和管理知識,掌握最新動態,磨練自己的文筆。此外,我們要練就一雙“鷹眼”,透過現象看本質,舉一反三勤實踐,完成“小目標”的同時,奔赴下一個“小紅旗”。

善始善終,規劃好未來。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在未來,國內外發展形勢變化莫測,只有牢牢把握住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大勢,才能錨定好發展方向、找到發展之路。慎終如始,我們要規劃好基層的“取經之路”。首先,拋去選調生,我們還扮演着子女的角色,未來還會有父母、配偶的位置,在我們“白加黑”“5+2”夜以繼日工作的同時,還要兼顧好工作和家庭之間的關係。其次,要有“竹石”精神,不隨波逐流,向“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看齊。最後,要把“小規劃”融入到國家的“大規劃”之中,並與其他人的規劃夢想一道匯聚成璀璨的星河,共同努力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

心得三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謀篇佈局。“十四五”規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風向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明燈。十四五規劃編制完成後,我們將如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人民至上,畫好“以人民為中心”的“同心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十四五”規劃編制完成後,要畫好人民的最大同心圓,密切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繫。一是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穩步推進脱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戰略目標開好局、起好步。二是要堅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問計於民統一起來。推動公民參與民主決策,完善民主決策反饋機制,讓決策真正為民所謀、為民所享。三是要紮實推進民生政策落地見效。深入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中的民主法治、社會保障、文化教育、就業創業、健康中國等政策,切實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改革、創新、發展”的“鐵三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改革創新,開創發展新局面。”“十四五”規劃編制完成後,要築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架構,繼續做好改革、創新、發展的“加減乘除”。一是要做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法”和淘汰落後產能的“減法”。“十四五”規劃是新發展格局的起點,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速轉變發展方式、持續優化經濟結構,讓新產業代替落後產業,讓新業態持續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要做好創新發展的“乘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除法”。要在科技創新上要下“真”功夫,在體制改革上要下“狠”功夫,以創新驅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

黨旗引領,搭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水立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十四五”規劃編制完成後,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凝聚各方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添磚加瓦”。一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為各項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要形成各方合力,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全國一盤棋,勁兒往一處使,健全共建共治的基層治理格局,凝心聚力,開拓社會發展新局面。

“十四五”規劃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中國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我們要做足這“三篇文章”,繪製以人民為中心的宏偉“藍圖”,築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架構”,搭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廈”,讓“中國號”這艘巨輪破浪前行,吹響新時代的號角。

心得四

10月26日至29日,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徵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聚焦鄉村、發展鄉村、振興鄉村是穩固社會發展勢頭、提高國家發展質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和必然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提振精神、一鼓作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鄉村振興的新徵程,奪取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村建設的偉大勝利。

黨建引領促振興,凝心聚力日月換新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基層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基層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實踐證明黨的領導是國家高速發展、人民日益幸福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羣眾信得過的鄉村振興中堅力量,衝鋒在前、埋頭苦幹,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奔向幸福生活。廣大黨員幹部要發揚共產黨員能吃苦、敢衝鋒、輕名利、重口碑的優良作風,密切聯繫羣眾、緊緊依靠羣眾,用滿腔的熱情和辛勞的汗水澆灌美麗鄉村之花。

產業帶動推振興,生生不息天地顯盎然。有過基層工作經驗的黨員幹部,對鄉村基礎設施落後、技術和人員缺乏、產業結構失衡的現狀深有感觸。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據地區環境特點和發展水平,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發展特色化、差異化產業不失為擺脱束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破題之道。產業的形成促進經濟發展,良好的經濟環境吸引優質人才,人才的聚集推動技術革新,技術的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如此循環往復、綿綿不絕,才能使農民更加富足,鄉村更加有活力。發展特色產業,不能盲目追求短平快的項目,要立足自身資源條件與區位特點,尋找穩定的、可持續的產業,充分利用產業效應,帶動鄉村發展。

科教文衞固振興,軟硬兼備鄉村添內涵。“加快科技創新”“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專家座談會上為科技、教育、文化和衞生領域“十四五”發展錨定方向。我們談鄉村振興不僅要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還要讓羣眾的精神“富”起來。經濟上的富足助力改變鄉村的外在風貌,科教文衞事業的興盛提振農村羣眾的精氣神,豐富鄉村的內涵。軟實力的提升是一項潤物無聲的工作,尤其是農村地區基礎薄弱,要立足長遠、戒驕戒躁、穩中求進,牢牢牽住科教文衞工作的“牛鼻子”,鞏固經濟發展的良好形勢,為鄉村發展接續動力,抓住農村發展的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