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莫言《蛙》的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W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獲獎作品,寫的很好,對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動、逼真,像是把現實的場景做了特寫放在了你的面前。那關於莫言《蛙》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蛙》讀後感範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最新莫言《蛙》的讀後感

莫言《蛙》讀後感1
  
  隨着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也一時洛陽紙貴,閒來無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這部被譽為是莫言“醖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
  
  小説是鄉土中國六、七十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為背景,並以作者姑姑為原型講述了主人公“姑姑”這個山東高密地區婦產科醫生傳奇而複雜的一生,並通過“蝌蚪”揭示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尷尬與矛盾,閃爍着對生命強烈的人道關懷和敬畏。
  
  小説中的“姑姑”是一位身份複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説。“姑姑”的身份特殊,是因為抗日時期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日本駐軍地,而後因男友叛逃到台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年輕時她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或者説是孕卻睜隻眼閉隻眼。文中可笑的是“姑姑”曾是高密東北鄉的送子觀音,但而後卻成了當地計劃生育政策的基層工作者,她又不得不在自己無奈的歎息聲裏中止一個個幼小生命的成長髮育,被視為殺人的魔王,在那場與那些想超生的婦女們的艱苦卓絕的戰鬥與爭奪中,結果造成她的侄媳王仁美、張拳的老婆死去,或許陳鼻老婆王膽的死與她沒有根本關係,但是也與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小説是帶有悲劇性的,其實她是珍視、敬畏生命的,對強制性人工流產的做法有意見卻無能為力,內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從本性上説是對生命充滿了尊重和關愛。然而到了晚年的“姑姑”充滿了不安與自責,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卻被蛙嚇着。在她看來蛙聲是那些被她墮掉的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哭啼聲和控訴,那些蛙是回來索命的,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與後悔,而自己也因為蛙與自己身份不符的捏泥藝人結婚,到最後有些精神瘋癲,而小説最後那句台詞“萬心,你得好死!”是對她生命意義的一種拷問和問責!
  
  小説中的另一主人公“蝌蚪”,為了個人的前途,最終決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術枱,最終導致兩人的死亡。而後來卻因為姑姑的勸説娶了自己好友王肝苦苦追求的對象“小獅子”,完全沒有自己的一點主見。名義上是為了照顧自己年幼的女兒,實則是滿足自己的私慾,被小獅子“盪漾起伏”的胸給征服了,還説什麼對王仁美有多愛,真的是多麼的可笑。後來到了五十出頭的時候又因為孕更體現出其重男輕女的思想,儘管是小獅子揹着他去弄的,可是到孩子出生後發現是個兒子後那個喜悦與前面的憤怒形成強烈的反差。其實小説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個兒子來傳宗接代,這折射出的是對那一代甚至是現在社會依然存在的重男輕女這一不良風氣的一種唾棄和一種拷問!特別是對蝌蚪這一知識分子的不屑與譏諷嘲笑。
  
  小説中那些小人物特別是張拳老婆、陳眉,前者為了能逃脱姑姑的魔掌,跳入水中就是想生下肚裏的孩子,忍受着痛苦盼望着孩子能早點生下來,然而卻逃不過死亡的命運。而陳眉的出生就預示着她是一個悲劇人物,母親日思夜想想替陳鼻生一個兒子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最後生下陳眉後便逝去。而她父親沉痛在她母親死去的悲痛中將其遺棄給姑姑撫養,即使以後被父親接回去撫養後也逃不過父親的痛罵與折磨,長大後與姐姐在工廠裏打工卻遭遇大火毀容並失去姐姐,最後淪落到為別人孕的地步,這是多麼地慘痛。其實小説中那些近似瘋癲的人比如晚年的陳鼻、郝大手、秦河都是某種社會畸形的代表,他們用瘋癲的方式來反映這個社會存在的某些陰暗,只能用這種無聲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小説中出現的代現象也是一種對現實的揭露和批判,因為目前社會也的確存在這一現象,什麼地下卵子市場等,這都説明那些陳舊的思想還沒有剔除乾淨,這是一種畸形的變態心理的反應,作者呼籲的是一種平等和人性,以及喚醒我們對這一現象的思考。
  
  小説從始至終都一直貫徹的一條線就是對生命和人性的敬畏,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作者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萌生了對生命的期待與虔敬,也是對自己心靈的一次洗禮,折射着我們民族偉大生存鬥爭中歷程的困難和考驗,閃耀着母愛的偉大和對人性的思考!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與琢磨的,也是我們需要的!
  
莫言《蛙》讀後感2
  
  莫言的小説,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一陣熱鬧歡樂氣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個村莊的集市,你遊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沒有人與你搭話,你也不寂寞。看小説《蛙》,就像在逛着這樣一個熱鬧的集市,一段段情節像一個個攤位,你在人羣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彷彿都不夠用了,因為那嘈雜聲、那琳琅滿目的貨品,密集地直朝你襲來。我本身是不太喜好這樣的文字的,因為我很可能在這文字環境的感染下漸漸地就生出滿心的浮躁,最後只好把它棄之不顧了;也可能在精彩熱鬧了一番過後,卻發現自己其實什麼中意的玩意兒都沒買到,剛才全是興奮着別人的興奮。
  
  《蛙》,首先是這個題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僅僅是題目這一招似乎已經勝出很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們。讀了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倒不是向我一開始想的純粹是為了賣座那麼膚淺。“蛙——娃——媧”,這麼一追溯,便顯出此中真意了。原來小説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篇小説的本意是為了讚揚還是批判,或是醖釀着什麼更深刻的內涵。在此只想談談我自己看了小説之後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覺得計劃生育是一項再正常不過、明智不過的`政策了。中國的人口那麼多,造成了諸如資源匱乏、生存質量下降諸如此類的問題,再不限制人口,那還了得?我在家裏是獨生子女,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基本也是獨生子女,偶爾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們家庭思想觀念的落後。我一直以為計劃生育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輕而易舉就實現的事情,哪裏會想到原來推行這項政策的過程是那麼艱難?在小説中,在落後的中國裏落後的小村莊,“姑姑”為了落實計劃生育的政策,親手殺死了2000多個胎兒,更間接殘害了多少婦女的生命?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為了忠誠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門外對內喊話,勸説我懷孕七個月的妻子不要心存僥倖,乖乖的流產。勸説不成,姑姑便推倒鄰居家的樹、鄰居家的牆,用這種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看看,這舉動是多麼的野蠻。中國人向來推崇火與劍,要秋風掃落葉般地對待自己的“敵人”,倒把個禮義廉恥、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全部拋到腦後。這使我聯想到現在社會很多政府拆遷,對於不願意搬走的人家,就斷水斷電,更有甚者直接用機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種種行為,只要是打着國家的名義、打着為了人民利益的旗號,便都是合情合法、正義之舉了。凡是與之對抗的,便都是歷史的敵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頑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説計劃生育政策是正確的,但計劃生育政策落實的手段是否正確,恐怕要大大的打一個問號。操之過急,往往會事與願違。中國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們歷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融入我們國人的血液裏的,豈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可歎,一場急躁的、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行動帶着火山爆發的宏大氣勢,吞沒了整個中國,分不清這火山的巖漿裏,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國家庭的血與淚。
  
莫言《蛙》讀後感3
  
  這篇小説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説,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
  
  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許多小説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複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説。“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台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隻眼閉隻眼。
  
  除了“姑姑”,小説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後,始終受着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務”,併成功得子。在形勢的鉅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者搖身一變為“違抗者”,其間經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為是“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説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説的結構也較為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敍事方式給小説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利於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給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礎。九幕話劇《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補充和昇華莫言在小説中暗示了其標題:以“蛙”為書名,極有隱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媧”,“媧”是古之神女,化萬物者,書名是整部小説的主旨和濃縮。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説,《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為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通讀小説,我們能感覺到作家雖然始終在寫家鄉的故事,卻已經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類或人性的角度去寫“人”,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小説作家應追求的目標。
  
莫言《蛙》讀後感4
  
  這篇小説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説,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
  
  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許多小説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複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説。“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台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隻眼閉隻眼。
  
  除了“姑姑”,小説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後,始終受着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務”,併成功得子。在形勢的鉅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者搖身一變為“違抗者”,其間經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為是“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説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説的結構也較為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敍事方式給小説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利於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給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礎。九幕話劇《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補充和昇華莫言在小説中暗示了其標題:以“蛙”為書名,極有隱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媧”,“媧”是古之神女,化萬物者,書名是整部小説的主旨和濃縮。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説,《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為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通讀小説,我們能感覺到作家雖然始終在寫家鄉的故事,卻已經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類或人性的角度去寫“人”,我想這應該是許多小説作家應追求的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