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的心得體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1W

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發現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寫好一篇心得體會是需要結合我們的自身實際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霧霾的心得體會7篇,感謝您的參閲。

霧霾的心得體會7篇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1

誠心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以下簡稱調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調查,有詳實的數據和客觀的理論,提出了霧霾產生的原因也提供瞭解決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頗。本人不才,恰好從事煤炭市場研究,僅就霧霾大片中關於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燒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

調查指出國內霧霾的主要原因:大量來自散煤燃燒,其中80%的污染來自20%的散煤燃燒。這一觀點基本正確。

散煤燃燒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燒,主要來源為小鍋爐和居民用煤。

這裏我引用《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以下簡稱《貢獻》)的數據。《貢獻》指出,中國煤炭使用對空氣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估算在51%至61%之間,均值為56%。其中,約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燒產生的,約4成的pm2·5是伴隨煤炭使用的重點行業排放的。煤炭使用對京津冀pm2·5的貢獻為51-62%,長三角的結果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燒即可降低煤炭對大氣污染的60%,那麼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實上,國家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中都提出了關於2017年關停全部10蒸噸以下小鍋爐,以集中供熱的熱電廠取代小鍋爐,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使用和銷售。如果這些法規能夠得以全面執行,降低15-20%pm2·5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監管不力亦是霧霾的主要罪魁禍首之??

調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藍,需要將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調查同時指出如果燃煤企業的減排100%到位,塵和二氧化硫排放將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業全面使用減排裝置,apec藍指日可待。

我國有幾乎為世界最嚴苛的電廠排放標準,到末,我國電廠脱硫裝置安裝率幾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裝率也要達到75%。去年起,一些地區的電廠試運行的超淨排放技術使得燃煤電廠達到燃氣電廠的排放標準成為可能。嚴格來講,電廠如果100%使用排放設備,除了二氧化碳這個指標,電煤對大氣的污染貢獻甚少。因此,國家在能源規劃中提出提高電煤在煤炭消費中的比例也是減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環保需要經濟成本,要謹防燃煤企業出於成本考慮將排放設備閒置成為擺設。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環保法提高了對超標排污企業的處罰力度,而環保部門對燃煤企業尤其是電廠排放都已實現實時在線監控,那麼,如何提高燃煤企業排放設備使用率完全取決於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國,法規是一回事,執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潔利用

褐煤對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調查所舉的哈爾濱供暖首日的pm2·5高達一千的例子並不能把所有責任歸於褐煤。一是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那麼哈爾濱的供暖季就不該有藍天。其次,褐煤由於熱值低、磨煤用電高等因素主要用於摻燒,其經濟摻燒比例在20%到30%間,説什麼褐煤也不能承擔全部污染責任。

此外,10月頒發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褐煤不得運輸到超過600公里的範圍外使用。如果執行嚴格,鑑於東北到蒙東超過六百公里的運輸距離,從1月1日起哈爾濱將不可能再消費蒙東的褐煤。那麼褐煤將不再對哈爾濱供暖季的pm2·5負任何責任。

實際上,褐煤在中國,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轉化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產地蒙東建發電廠。還是那句話,嚴格執行排放要求的燃煤電廠是清潔用煤的有效途徑。

英國治霾經驗不能照搬

調查指出,英國煙霧事件發生後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氣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個國家能源結構中從90%下降到30%,而重工業佔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礦和燃煤的工廠關停,這裏曾經有上百萬人就業。1960年到1970年,在英國治污的前十年,經濟不但沒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後十年終,英國進入了油氣時代,他們的經濟總量翻了四倍。

我承認,控制煤炭總量和能源結構調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記英國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約為兩億噸,而中國當前的煤炭消費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轉換為油氣都能瞬時扭轉該能源市場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場由供給過剩轉為緊張,價格變會飛昇。缺乏經濟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變。

我們目前還處於工業化的中後期,即便我們有條件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也不可能實現英國當年的gdp增速。國際需求低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各主要工業產品結構性過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們拿什麼同世界競爭?

片中英國的能源大臣説要給新興的產業給他們公平競爭的機會,他們會帶給你驚喜。事實上,國家對於新能源產業一直扶持,煤電在取電順位中排名倒數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沒有補貼,光電風電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無法和煤電競爭。新能源清潔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飯及電能無法儲藏的特點使得新能源極不穩定,對電網衝擊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內期待新能源成為能源主力只能是夢一場。

能源結構轉變尚需時日

調查指出,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佔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這些都對,且不説石油和煤炭一樣屬於化石能源,變用煤為用油並不可取。僅就探明儲量並非可開採儲量這點而言,二者之間還有技術、地質條件、運輸等一系列鴻溝。因此,油氣能源在我國的茁壯發展依然遙遠,而遠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國地大物“薄”,這點能源得省着用,利用當前國際能源價格低迷的契機在不改變市場供求狀況的狀態下多進口些油氣,去政治風險不高的國家的併購些能源礦產是正途。

此外,對於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我國十三五能源規劃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氣佔一次能源結構比重佔10%。目前我國氣電為煤電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國際油價暴跌影響,這個比例有望調整到兩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業和個人用得起氣電?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2

昨天看完柴靜《穹頂之下》之下,首先是對柴靜的敬佩,且不説前幾年的新聞鬧的沸沸揚揚是真是假,怎麼也掩蓋不了一個知名人物通過這種方式對環保事業做的貢獻之大。它可能會觸動到中國千千萬萬人的思想,它也可能會影響到高層對環境政策的制定,從這方面可以説是帶來的影響巨大而深遠。

看完《穹頂之下》之後,發現微信圈裏已經熱評一片。有人呼籲體制改革,有人呼籲節能減排,也有人從自我入手,步行上下班,這是這部記錄片帶來的正面反應,還在持續發酵。淄博的污染一直是比較嚴重,從2000年七年級到張店開始,上班騎着自行,頂着煙霧去上班的情形還歷歷在目,印象深刻。有一年淄博還入選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一時全城轟動。

去年apec會議召開,淄博實行了幾天的機動車單雙號限行,車少了,空氣確實清新了,人們終於在平日裏看到了藍天白雲,雖然這個藍天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但“apec藍”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

去年年底我加盟了一個環保項目,在淄博從事室內裝修污染治理。當我把這個消息發給了幾個微信圈內的好友,原來的一個同事跟我的對話讓我印象深刻:“你説的甲醛有淄博空氣毒性大嗎”,我思考了一下這樣回答他:“室內甲醛是小環境,淄博空氣是大環境,大環境控制不了,小環境是可以控制的”。

這話説的有點無可奈何,家裏温暖的港灣,是每個人的依靠,如果家裏都不安全了,我們的心該何去何去?在中國好象唯一免費的東西就是空氣,現在空氣污染到讓人無法呼吸,人們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段去淨化,這真是一種悲哀。室內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讓我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但難道永遠生活在室內?這也是柴靜的迷茫,繼之而來的是她的行動。那我們呢?

大環境的改變需要從根上做起,當然也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努力,這任重而道遠,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真正的藍天白雲清河綠地。

小環境可以控制,能夠改變,從改變小環境開始,影響着每一個人,再去影響大環境的改變。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3

每時每刻,我都身處在穹頂之下,我呼吸着空氣,卻不知道它早已致命,我看這個天空,卻不知道它早已不是藍色,我生活着,卻不知道處處都是看不見的危機。每一口空氣都有毒,每一次呼吸都在冒險。

看了《穹頂之下》我才知道,原來我身邊全都是不可預知的危險。

空氣中,瀰漫着肉眼不可見的顆粒物pm2.5。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它是最近的一個熱門話題。它是一種致命的顆粒物,在人類呼吸時進入人的身體,甚至能引發死亡。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環境污染,大氣污染,已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致命物質。而這些致命物質,沒有人可以擋住它們的腳步。

中國排放的有毒氣體和致癌物質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環境保護的法則,如同擺設一般,從頒發到快要結束時,所運用的次數都是0。我們身邊的環境越來越糟糕,已經到了危害我們的生命。如果説霧霾是一個警告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就是自然的懲罰了。

我看到《穹頂之下》的時候,才明白,原來環境已經變得這樣的不堪入目了。生產一噸鋼的利潤,甚至連一個茶葉蛋也買不到。但卻又多少人為了這茶葉蛋的錢,不惜去毀壞環境,去危害生命?中國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國家,它所需要的,是龐大的經濟支援,而在錢後面,卻是環境。錢和環境,真的只能去選一個嗎?

我相信,中國的腳步是不可阻擋的,經濟也是不可以抑制的,但我們,卻可以讓環境在經濟的基礎上變得更好。看了《穹頂之下》,我感受到的並不單單是霧霾的危險,而是整個環境的危險。如果不將這些化學物質控制住,那麼我們面臨的將是——災難。

也許霧霾僅僅是一個開端,未來還有更多的事情將會發生。但是,我們卻可以為環境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雖然只是一點點,但就是從這麼一點點開始,環境將會變得越來越好。

穹頂之下,天已經變得灰白,但只要去努力的做好環保,終有一天,天空回變得蔚藍。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4

近幾日,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被廣大網民爭相轉發,各大新聞網站也紛紛對此進行了報道,這位已經離職一年的前央視調查記者再一次以調查者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向人們講述她與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這與我有關嗎?曾幾何時,每當我看到北、上、廣等大城市空氣污染的報道時,我都會為自己大學畢業後毅然選擇從廣州回到小縣城而沾沾自喜。不幸的是,通過手機軟件對家鄉空氣情況幾個月來的關注,我得出了一個是令人沮喪的結論——輕度污染已成常態,中度和重度污染時有發生!就這樣一個還算山清水秀的山城,在幾十年經濟飛速發展之後,也已經潛移默化地被霧霾所籠罩,而生活其中的我們卻渾然不知!閉上雙眼,我依然記得兒時的天空是蔚藍色的。我試着在雨後的晴日裏抬頭仰望,我恍然發現,藍天或許還可以稱之為藍天,只不過蔚藍已經被朦朧的微藍所取代。

作為一個個人,柴靜的力量是有限的,雖然她在紀錄片裏説“這是我與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但是對於作為受害者的我們每一個人來説,霧霾已然是我們共同的敵人!當我們抱怨、譴責有關部門和企業理應承擔更多環保責任時,別忘了堅決對自己污染大氣的行為説“no”,哪怕只是燃放一個小小的鞭炮。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5

其實,應該不乏我這種人:我們無比愛這個世界,同時也希望這個世界是愛我們的。我們愛藍天空,我們愛新鮮的空氣。但太多事情真的也不是我們能夠瞬間控制的,為此我們會難過,會懊悔,會感慨,因為自己的力量太小;也會無奈,因為太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卻選擇視而不見。

而今天,她出現了。她沒有沉浸於對這種部分大眾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悲傷和無奈情緒中,而是選擇站起,用自己的力量帶動有關人員,抽絲剝繭,逐一排查,發現並提出國家法律和制度上存在的多種問題。

我為一個無私的新聞工作者敢於在公眾面前提出這種議題的行為,感到欣慰和驕傲。因為,當下深化改革的國家,真正缺少的並不是改革所需要的技術和金錢,真正缺少的是敢於將紮根於社會制度的毒瘤赤裸裸攤開於公眾和社會的人。這種力量是振奮人心的,同時又是温暖的.。我們應該為她的勇敢感到驕傲,也應該為她在國家沒有采取明確行動之前覺醒社會大眾意識的行為表示感恩。

如果她不做這件事情,也許她不用花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出差於各種城市和國家,也許她只是在家裏和女兒先生聊聊天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但她選擇了站起來,消耗了精力體力來完成這件事,並且號召公眾來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這就是她的偉大之處。

我想,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和才華能像她做到如此,但也能在施工有揚塵時提醒下工人們加上除塵罩,在油煙濃重的中餐館中提醒業主安裝排氣裝置,在做飯時比起煤炭選擇更潔淨的天然氣,在兩公里以內的出行中選擇公交車自行車或步行等等。

空氣,我們同在呼吸;環境,我們同在生存。

保護環境,不僅是愛自己,也是愛家人,愛別人,愛我們的祖國。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6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從表叔那得知了《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然後在班上就把這部紀錄片給看完了,這部紀錄片給我了極大的感受。

柴靜是以她女兒的故事做開頭:“聽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間,我覺得對她沒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我被驚住了,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就要接受大手術,霧霾讓柴靜的女兒出生前就患上了病,所以柴靜以一個母親的身份與霧霾開始了鬥爭,正如她所説,這是一場一個母親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柴靜正在採訪一個六歲的小女孩:那個小女孩沒有見過星星,沒有見過白雲,連藍天也只見過藍一點點的。現在,孩子們想看見星星是一種奢望,成人們想看見曾經的天空是一種奢望,白雲也是曾經的回憶罷了。這,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我們自己罷了。

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來?我們怎麼辦?這是柴靜提出的三個問題。

霧霾是什麼?柴靜説:它們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我們看不見它,因為肉眼能看到的顆粒物,最小的也是它的20倍,這是一個看不見敵人的戰爭。一個看不見敵人的戰爭,是危險的,是可怕的。而且這些敵人在我們呼吸的時候,它們都在。

霧霾從哪來?來自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的pm2.5,百分之六十來自於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燒。還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汽車尾氣、加油站廢氣泄漏……我們的煤怎麼了?現在中國燒的煤比其他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燒得都要多,而且我們燒的是劣質煤、褐煤、沒有清洗過的煤!我們的油又怎麼了?我們的油大部分燒在車上,我們的車在十年之間增加了將近一個億,光北京2010年一年我們增加的車是多少呢?八十萬,排成一條能從北京排到深圳,再從深圳排回來。

我們怎麼辦?我們該拿霧霾怎麼辦?讓我們的曾經湛藍的天空回來很簡單,就要看我們有不有這個決心。有個app軟件可以隨時查看你周圍的重污染工廠,你可以舉報;你看到周圍的餐廳有污染情況,可以撥打12369舉報。但如果我們不説,12369永遠只是一串數字,但如果我們説,那麼12369就有可能是讓天空變回湛藍的原因之一。

我們該拿霧霾怎麼辦?很簡單,從你做起,從大家做起,從有關部門做起,一起保護家園,讓霧霾從此消失。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7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我唯一一個沒有使用快進,從頭看到尾的國產紀錄片。不誇張説,它代表了我看過的國產紀錄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個生活在霧霾陰影下的國人觀看。柴靜在片中講述了三個問題,什麼是霧霾,造成霧霾的原因,我們該怎麼辦。

?穹頂之下》獲得大眾支持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多數批評來自質疑片中內容是否科學,結論是否嚴謹,提出的政策建議是否有效。儘管這些批評有它們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認為瑕不掩瑜,並不影響《穹頂之下》成為一個經典的霧霾科普片。毫無疑問,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到了嚴重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程度。儘管霧霾是否造成癌症發病率上升等問題還存在爭論,但以此否定《穹頂之下》,我以為屬於見木而不見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表現得比較嚴謹,我在本文最後會對這些問題簡要談談看法。這個文章重點談《穹頂之下》反映的兩個重要經濟問題。驚訝的是這些問題在討論中並沒有受到多少重視,但我認為它們是這個新聞調查的`核心貢獻。

?穹頂之下》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膽批評了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兩個硬傷。第一,該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沒有出手,造成環境嚴重惡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該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長,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為理由鼓勵和發展了一批污染嚴重,效率低下的企業。

一些批評者把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直接對立起來,認為中國目前是發展中國家,不應該採用西方的環境標準;如果強調保護環境,就會降低中國經濟增長,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些觀點聽似有理,但存在很強誤導。首先,中國採用的環保標準已經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現狀,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標準。其次,污染環境獲得的成本優勢根本不能稱之為“國際競爭力”,屬於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的行為,不可能長期持續。不客氣地説,這種通過污染自己環境來壓低產品價格的做法,從本質上講是犧牲自己的環境來補貼國外消費者的愚蠢行為。

作為科普性質的新聞調查,《穹頂之下》最大的貢獻和成功,是對大眾環保意識的喚醒。市場在環境問題上的失靈不僅表現在污染人不用買單,而公眾也往往不重視自己權利受到的傷害。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存在空氣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氣污染甚至有過而不不及。為什麼單單霧霾問題得到這麼多人重視?原因很簡單,霧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觀,直接受影響的人數更多,而且直接影響到了最有話語權的城市人羣。在過去幾十年中,儘管大眾的環境權利一再被污染企業侵犯,多數人基本都採取了事不關己的態度。希望《穹頂之下》帶來一場環保意識的變革,推動大眾主動參與和督促政府做好環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改善環境才可能不再成為一句空話。

此外,《穹頂之下》還成功在下面幾個方面。第一,選題好,瞄準了一個關係的民生的重大問題。我1999年到美國求學後,每次回國除了為國內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親朋好友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興,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空氣質量的惡化。一次到北京開會,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專門打電話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讓我去前買個防毒口罩備用。電話結束後,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頂之下》內容相對客觀,資料翔實,問題深入。柴靜的採訪非常專業,敢於理性地挑戰被採訪者的觀點,以此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最可貴的是在影片製作上充分考慮了觀眾的承受能力,通過直觀形象的形式進行科普。和多數説教式國產紀錄片不同,柴靜在《穹頂之下》裏通過數據,通過不斷提出問題而引發觀眾思考。儘管有人指責該片不夠嚴謹,但作為科普片,我認為柴靜已經做得非常出色。她採訪了普通民眾,醫療和環境專業人員以及政府官員,從多個角度展現了霧霾問題。就客觀性和真實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轉基因調查高出無數個數量級。比如她並沒有一口咬定霧霾是造成中國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過醫生之口用猜測的語氣提出這個問題。她更沒有把女兒的病歸咎到霧霾,而是作為自己更加關心健康和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人認為這種表達方式存在誤導性,這個完全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作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觀眾,不應該被這種表達方式誤導。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靜的私生活為由,或者臆測她收了國外敵對勢力的資金,真正意圖是破壞和私有化國企這些陰謀論的角度反對《穹頂之下》。這些情緒化的反對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反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