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3W

《如何閲讀一本書》這本書相信大家一定都品讀過,是不是讀完之後都有寫一篇讀後感的好習慣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3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1

我認為對於普通人來講閲讀是一件極容易做到的事情。對於人們來講,閲讀只需要把所看到的文字組織在一起,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想象或理解。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勾起了我的一部分好奇心,雖然在生活中經常閲讀資訊、故事、小説、散文、詩等各類內容,但是在初次閲讀本書之後我突然有仔細再次閲讀這本書內容的衝動,決定重新理解並學習閲讀它。

正如書中所言閲讀是沒有完全的被動的,他是必須要有主動參與的一個過程。人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就是一個有主動組合理解的過程。現在的閲讀相對於以前的僅靠紙張閲讀來的更加便捷,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生活中現在隨處可見人們在各類電子設備上閲讀。我認為這方便了閲讀的方式,但是就實際情況來説,電子設備的普及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娛樂性質的閲讀,並充斥着各種主觀的直接觀點,影響着閲讀者的主體思考過程。

閲讀是一個個人在對作者的文字主動獲取,組合再理解的過程,這之中不能缺乏閲讀者主動的思考,正如書中的比喻:棒球投手和捕手。作者負責輸出,讀者負責接收,而這之間的內容要傳達需要雙方的主動參與,投球手的球是已經投出的球,而要讓這個球變成好球,就需要捕球手的主動行動,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投球手能夠較好地讓捕球手較簡單的接到球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投球手能夠較好地讓捕球手較簡單的接到(比如只為娛樂而做的文章)。

根據目的的不同書中分為兩種:為獲得資訊而讀,為求得理解而讀。我更喜歡書中關於為求得理解而讀的觀點,本書中的閲讀是更具功利性的,閲讀是為了提升自己而進行的閲讀,正印證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我覺得正是因為閲讀書籍給我們帶來了增長才使得他變得更有意義。在現今互聯網絡發達的社會中想要獲得最新資訊是異常簡單的事情,即使對於所不瞭解的領域知識也是唾手可得,然而對於知識的理解卻也只能停留於表面,而書中所提到的“自我發現型的學習”正是大部分人所欠缺的學習在經研究、調查或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自己深思熟慮的一種學習過程。成人的學習更多需要來自於書籍,特別是我們需要繼續成長與進步,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使用書籍來幫助我們。

書中所提及的.四個閲讀層次,對於大多數的讀者來講也許並不陌生,其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與主題閲讀,在我的閲讀過程中也都有過這些行為,我認為其中分析閲讀給予我的幫助與啟發最多。在分析閲讀的前兩章中,作者較為細緻的分析書籍分類、如何概括書籍、把握書籍架構、發現作者意圖講解。並對分析閲讀的第一階段進行總結如下:

分析閲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書籍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説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概括書籍)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書籍架構)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作者意圖)

文中詳細的闡述了所做步驟的的意圖效果,並在方法上多次使用了範例,讓人清晰明瞭的理解,並使用該方法對自己的本書籍的兩章內容進行了綱要總結。運用以上規則告訴我一本書的內容是什麼,要如何將架構列成綱要。方法生動有趣。

在以上的基礎上作者提出分析閲讀的第二個階段,我嘗試着對此階段進行了綱要總結:

(1)找出理解段落關鍵詞,與作者達成共識

(2)找到作者主旨,詮釋作者意圖

(3)找出作者論述,進行前後證明,清楚瞭解作者觀點

(4)尋找確定作者提出的的問題,存在的問題,解決的問題

在嘗試綱要總結並對比文中作者對自己內容綱要的總結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在練習過程中我嘗試了不同以往的常規閲讀,在總結的過程中我進行尋找思考總結精簡,並對作者的觀點進行了印證與練習,相對於以往的做法,能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達成共識,並嘗試加以自主的語言進行描述總結,並進入分析閲讀的第三階段。

分析閲讀的第三階段相對於之前兩階段的內容擁有更強的主觀性,需要讀者根據作者的那些內容與自我經驗進行評判,這個過程更像是讀者與作者在平等的交流,給出了多方面的評論點,並給出分析閲讀的第三階段的規則的總結

分析閲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1)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2)在説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2)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3)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4)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以上規則我在瞭解過後,不僅對於我參加教研活動的分析給予了極大的啟發。對於各類書籍的閲讀我似乎有茅塞頓開之感,使得我有種把以往的書重新翻出來再讀一遍的衝動,來印證這些觀點,在實踐中印證,在實踐中學習總結。現在的大部分網絡閲讀本身也許是輕鬆的、愉悦的,但是專業書籍的閲讀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應該是嚴謹的有目的的,是對我們自身的提升重要手段,在成人的自我學習生涯中是尤為重要的,懂得如何閲讀書籍就如同如何製作食物一樣重要,他使得學習過程更系統,知識吸收更有效率,在過程中能自主的對書籍內容進行思考評價,增長智慧,而不是在各類思想充斥的互聯網時代,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我真的要拿起舊時的書,期待着在已經翻過的土地中再次挖掘出新的寶藏。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2

儘管在讀書的時候願意為一本書寫下讀後感的想法是如此強烈,但是我還是在提筆前猶猶豫豫,特別是讀了《如何閲讀一本書》之後。

在這本書之前,我試圖為《論自由》寫下讀後感,但是因為書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一讀再讀的東西,序裏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總是被我品讀多次,內心給予最真誠的讚美和認可。在我讀到《如何閲讀一本書》時,之前閲讀的場景一再出現,我知道我同意作者,但是仍舊不能夠用自己的話説出來,甚至用簡單的話概括出來,看來閲讀還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層面。

如果這次我仍舊像以前一樣,認為一本書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來,攢湊成一篇讀後感,這樣的效果如同我沒有讀過《如何閲讀一本書》一樣。事實上,我之前的讀後感多是這樣的形式。

我還記得當初把這本書加入書架的所想:讀書嘛,誰不會?況且我自認為喜歡讀書,勤於讀書。待到我在作者的帶領下,一步一步由淺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圖時,還是深深被作者所應用的嚴謹的結構,寬容而富於理解的語言,對作者和讀者的邊界界定,對責任措辭的把握而折服。

當然啦,作者在教會讀者讀書同時,是嚴格把自己作為作者的身份扮演好。在書中,他們(是兩個人合著的書)一再強調讀“一本好書“時採取的正確的閲讀方式。結構嚴謹自不必説,作者介紹了四種閲讀層次,後一種是前一種的囊括和進階。更可貴的是,為了前後呼應,在每個章節結束,作者列出了本章所講的概括結構,以便讀者在大信息量的情況下抓住核心,同時是自己身體力行閲讀層次的最佳實踐。

使用“閲讀層次“而非”閲讀技巧“,是在我讀完之後由衷佩服作者的地方。”技巧“一詞多多少少帶有急功近利的意思,作者把閲讀作為一種主動的有活力的活動,要有所目標和期望,這樣的理念在書中多次強調:活動,需要活力,才可以閲讀下去。提醒讀者閲讀的主動性,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探索能力越強,收穫越多。

閲讀的四個層次分別為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儘管分析閲讀是在1970年再版時加入的,我認為這部分是本書寫得最好,最優秀的部分。基礎閲讀停留在國小階段的閲讀要求;檢視閲讀要求在短時間快速閲讀,抓住文章重點,以便決定是否要進一步閲讀下去;主題閲讀則是高級階段,通常適用於準備就一個專題進行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在多本著作之間互相參考,得出自己研究成果和寫出自己著作。

分析閲讀要求讀者全身心投入閲讀,我想,這樣的閲讀方法是閲讀《國富論》或是《資本論》所需要的思想準備和方法,是追求理解力的優質閲讀。閲讀行為要圍繞一系列的積極行動:比如瞭解書的主題,列出書的綱要,詮釋書的內容,與作者達成共識,抓住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論述,確定作者解決和遺留的問題。單單是上述這個列表清單,就足以讓讀者肅然起敬,而對每一步的深入解析,是要動用積極思考才能得以完成的。

除了類似筆記性質的總結規則以獲取書本傳達的知識外,因為是優質閲讀,在讀完書與作者的交互成為必不可少,作者把它描述為讀者的一個應盡義務。只有獲得了讀者的評價,作者的任務才可以説是成功完成。書中兩個章節“公正地評價一本書“和”贊同或反對作者“組織與作者交互所遵循的規則。在誠實提到”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時,一方面強調讀者需要把作者觀點化為自己觀點,避免成為思想的奴隸,另一方面則給出在提出評價時所遵循的規則:”懂了“是要實事求是做出評價的基礎,避免了毫無理解便同意的愚蠢以及不理解便反對的無禮。儘管作者鼓勵讀者大膽地評論作者,做出積極回饋,但是除了基本的禮貌問題外,作者特別強調了”遵守思維禮節“的重要性,比如”在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極力避免為辯論而辯論的傾向,反倒把從評價中學到知識的初衷忘得一乾二淨。

在結束閲讀層次講解後,列舉了閲讀不同題材書籍的辦法,儘管我們不需要像趙括一樣完全照搬本書給的建議,但是遵循一定的方法仍舊會讓我們的理解力有所提高。書後的書單也是值得感興趣的讀者使用本書介紹的閲讀方法加以實踐的。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000字左右3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類迎來了大爆炸的信息時代,書籍對人們的作用似乎不大了。新聞資訊充斥耳邊,報紙是我們瞭解世界的窗户,我們可以很快知道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但僅僅是知道而已,因為這只是資訊,是個消息,我們只是在蒐集消息罷了,而評論是別人的看法,看了之後我們最多隻是知道了一些事,就像吃速食快餐罷了,沒有營養且有害。久而長之,我們的大腦會受到影響。但閲讀長久以來就是相當令人困擾的問題沒有時間,興趣阻礙着人們閲讀的心。但作為學生已經滿足了各種條件,學了十幾年我們就會閲讀了嗎?老師則並未培訓我們相關技巧與方法。《如何閲讀一本書》則告訴我們不是。

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閲讀與檢視閲讀。

檢視閲讀告訴讀者通過前言與目錄索引,瞭解作者的目的,寫書如同談話。任何一個作者和讀者交流總需要一個觀點,而書則是他如何闡釋解讀他的觀點,無論書看似如何費讀難懂,作者都不會為難讀者,而是誘導讀者去發現懂得理解他所表達的意思。

閲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閲讀。這是一個追求品質的過程。閲讀也像打獵,我們捕獲的獵物不能僅僅棄之不顧,需要處理。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作者要表達的觀點與思想,都源於他對一些問題與現象的看法與思考,要看懂一本書就必然要找出這些矛盾,這是問題的關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讀物繁雜五花八門類型眾多。比如面對現象文學時。沒有現象就沒有人類的今天,這是一種思想與創造力。現象文學的作者首先應該具有廣博的胸襟,有了這思維創造才會沒有侷限,才能超脱現有的桎梏,擺脱現有的時空觀。作為一個普通讀者,面對這種想象文學,我們應該按照作者的規則去融入他的世界中,故事戲劇小説皆是如此。

時代向前發展,多媒體的出現提供了不同的閲讀方式而書籍閲讀的技巧和意義卻是難以被取代的活學活用不拘於條條框框。

要做主動地讀者就像棒球比賽中的捕手,儘可能接住頭球手投來的任何球,捕捉作者傳遞的信息,讓讀書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智力活動,與作者進行心靈交流。

智慧需要積累知識,而累積知識最重要的是透過閲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讀書學習始終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去。時間寶貴,我們不可能看盡所有的書,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就要將這本書的精華融會貫通,就要像庖丁般目無全牛而知牛,終達神技實踐出真知。不斷改進,摸索適合自己的技巧,以我為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進而提高效率,提高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