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三回的讀後感通用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2W

很多人在閲讀了一本書籍之後,都是會認真進行一篇讀後感的寫作的,書寫一篇讀後感幫助加深大家對名著情感的分析,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紅樓夢》第三回的讀後感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

《紅樓夢》第三回的讀後感通用6篇

《紅樓夢》第三回的讀後感篇1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首《葬花吟》讓多少人心悲意慟。一曲《紅樓夢》,唱出了一個時代的悲喜興衰。當大雪落的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時,以往的繁華富貴僅有留在薄薄的書頁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這是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國運昌隆,皇恩永續,似乎一切都欣欣向榮,萬象爭輝。少有人看到,整個社會從最底層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擁阻,渾濁不堪的景象。底層百姓失田棄地,難以維持生計。不願受辱遭害的,毅然別過人間。硬掙着命活下來的,不是被官府算計,就是被大家族盤剝,最終也免不了悲慘的命運。大家族間更是利益糾葛,為了錢勢互相傾軋,爭權奪勢,與官府沆瀣一氣,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內部也是無休止的勾心鬥角,最終還是難逃家破人亡的結局。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誰?林黛玉喟歎的不止是她一個人的悲哀,也許不久後的他年,不光是這傾城傾國的林妹妹,就是這天下無二的大觀園內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處去了吧。世間的歡樂終歸於幻滅,回想起來,也可是是做了一場夢而已。縱使清純潔淨如妙玉之類,也終究落得個狼狽退場。在那個污濁不堪的時代,有誰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呢?個人的悲劇如流沙攢聚,漸漸匯成無限的沙漠了。他年葬儂知是誰?不知。慢慢風塵把它們都埋葬乾淨了。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是最淒涼的一句聯,也是林黛玉對自我結局的最為精準的預測。《紅樓夢》是一出悲劇,劇中的每個人都被牢牢困在命運的蛛網上。有的人在奮力掙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棄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毀滅的到來。他們的悲劇並非巧合與偶然,而是與整個社會的沉淪密不可分的。預言從一開始寶玉夢遊太虛時就得見端倪。不然,高鶚何以續作後四十回?何不讀出大團圓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寶黛二人是天上仙靈轉世,死後自會幻化作仙靈重歸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軀呢?還是一朝春盡,終歸塵土。

由此看來,一部《紅樓夢》的內涵太豐富,叫人無法全部參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盡?真真是紅樓一世界。

《紅樓夢》第三回的讀後感篇2

張愛玲曾這樣評價過《紅樓夢》——有人説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周汝昌也曾這樣評價過《紅樓夢》——使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古往今來、的“文化小説”。從所有中國明清兩代重要小説來看,沒有哪一部能像《紅樓夢》具有如此驚人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了。

?紅樓夢》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呢?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研讀了一下《紅樓夢》,才理解了為什麼有那多人鍾情於它,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研究“紅學”。

就思想內容來説,《紅樓夢》有着卓越的成就,在藝術技巧上也有同樣的很高的造詣,前幾天在網上看過有法國人這樣的評論説,《紅樓夢》的作者具有普魯斯特敏鋭的目光,托爾斯泰的同情心,繆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爾扎克的洞察和再現整個社會的自上而下各階層的能力。

曾經對《紅樓夢》的認識僅限於寶玉,黛玉和寶釵之間的愛情,也曾為過他們的愛情而歎息,可惜。現在重讀一遍,就像品嚐濃郁的茶一樣,覺得愛情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不能缺少的元素罷了

?紅樓夢》這本名著是曹雪芹以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賈、史、王、薛四個家族為背景,並且以賈府家事利益和寶玉的一生為主題,通過對這個封建家族由盛到衰的過程的講述,揭露並深刻批判了腐朽和黑暗的封建社會,並暗示着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趨勢。

?紅樓夢》第一章就講了一個神話,在靈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過多故五內鬱結。到最後石頭變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寶玉,我們不知道,只覺得充滿着神話的神祕和浪漫的色彩,頗引人入勝。

書中的金陵十二釵是核心的一部分,分別寫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史湘雲、妙玉、賈迎春、賈惜春、王熙鳳、賈巧姐、李紈、秦可卿十二個奇女子。每個女子都有不一樣的命運,她們統統被放在了“薄命司”。與此對應,在歌曲的最後,寶玉又形象的對其總結,像欠淚的淚已盡的黛玉,富貴的金銀散盡的寶釵,欲知命短問前生的元春,分離聚合皆前定的探春,還有為官的家業凋零的湘雲,無情的分明報應的妙玉,欠命的命已還的迎春,看破的遁入空門的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的鳳姐,有恩的死裏逃生的巧姐,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的李紈,冤冤相報豈非輕的可卿。所謂紅顏薄命,也就如此了吧。

開頭曲《枉凝眉》中這樣唱道“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説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説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曹雪芹運用了詩歌,繪畫,書法等各種藝術手法,詮釋了這樣一部笑着含淚的悲劇,

魯迅曾這樣評價過,《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在我的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證成多所愛者當大苦惱,因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災樂禍,於一生中,得小歡喜少有罣礙。然而憎人卻不過是愛人者的敗亡的逃路,與寶王之終於出家,同一小器。

《紅樓夢》第三回的讀後感篇3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小説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為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述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為開頭引出着一故事石頭記。有以甄隱士為線索開始即結束了整個的故事。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又一個國度英國。她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傑出的、有天賦的,劇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亞。他用他畢生的經歷發揚了本國的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那時一個民族,他那時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表現着自我、充實着自我。正如莎士比亞與戲劇的微妙關係一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靈魂的一部分。

與其説他是異步偉大的巨着,不如説它是中國通史。與其説那是寫貴族的生活,不如説是當時時局的真實寫照。從一點點的細節來講,那種語言的魅力體現出來,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張一弛。一絲一毫無不張顯出人物的特點,能夠説那種語言的敍述找不出一斯破綻。而從中又能夠看出一個民族發展的問題,具體的癥結,具體的民生國計,無不與此相關聯。這不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柬書。

《紅樓夢》第三回的讀後感篇4

也許,看過《紅樓夢》的大多數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無需別人理解,因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會了解她內心深處的嚮往的。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通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麼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後,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

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一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悽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麼地方有一個乾淨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麼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污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帶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獲得理解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温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雖然最後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紅樓夢》第三回的讀後感篇5

今年斷斷續續的又讀完了一遍《紅樓夢》,掩卷而思,真有一種“雲深不知處”之感,紅樓中那些可愛又可憐的女孩兒,牽動着古往今來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筆下的人物都獨具人性,千人千面,沒有絲毫的雷同首先要説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體弱多病,身世孤單,精神壓抑,加上寄人籬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進賈府時,時時小心,事事謹慎,言談舉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別人恥笑。

第一次見到寶玉其人時,油然而生了一種親切感。而寶玉眼中的黛玉,自然與眾人眼中的不同,“這個妹妹我曾見過”。所以當發現這個“神仙似的妹妹”沒有玉時,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歡黛玉,不喜歡寶釵,我也佩服黛玉的美麗才情,但總覺得大家閨秀就應該如寶釵般大度有氣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雞腸、尖酸刻薄。寶釵博學多識,深沉理智,端莊賢淑,然而也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實更多的是遵從母親之命,嫁給了一個不愛自己、亦不被自己所愛的丈夫。

賈母説她的一段話我很喜歡;“大凡一個人,有也罷沒也罷,總要受得富貴耐得貧賤才好。頭裏他家這樣好,他也一點兒不驕傲,後來他家壞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樣安頓,一時待他不好,不見他有什麼煩惱。我看這孩子倒是個有福氣的。”做人就應該這樣,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紅樓女兒們個個個性鮮明、美麗可愛,《紅樓夢》這本書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讀的好書。

《紅樓夢》第三回的讀後感篇6

曾經以為《紅樓夢》”大皆不過談愛情”,也曾為了寶之悲,黛之慘而愕腕歎息。如今再細細品讀一遍,忽覺愛情不過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賈府其實就是當時那個時代的社會縮影,在這個微型社會中,每個都是一個社會人,並且百色各異。

賈母看似慈善,對劉姥姥施恩有加,實則自吹自擂,不過是出”攜蝗不嚼”的鬧劇,在”上層”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馬手段,黛玉視之,指出那些是”貧嘴賤舌”。極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鳳,在黛玉看來,不過是”放誕”,”無禮”。自命清高的”檻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識破了她卸卻紅粧的虛偽。就連被王夫人認為”識大體”的襲人,蒙得過湘雲,卻也逃不過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語點破她的本質——”我只拿你當嫂嫂待。”於是,黛玉被認為”小性,多心,心窄”,沒有大家閨秀風範,不能入選”寶二奶奶”,終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雖為”主子姑娘”,卻又被稱為”小雞肚腸”,但她除了一顆痴心外別無其他。她是不諳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斷秋風狠”,不要過份指責她的”多心”,那實則不為她之過,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慮。

眾釵中可與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寶釵莫屬,她傢俬雄厚,善於處世,這兩點勝過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閨秀的典範。她沒有木石前盟,卻相信金玉良緣。

初到賈府,便”連下人也都多與寶釵親近”,趙姨娘也稱她厚道。生日會上,她知賈母”喜歡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説。蘅蕪院她佈置得素淨簡單,給人以恬靜的淑女之感,讓人覺得節儉。金釧投鬥,她幫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結。宴席上眾人嘲笑鄉下人劉姥姥,獨無描寫寶釵之筆,是曹翁忘了這號人物,並不然,只是她維持了大家閨秀的儀態。一方面她讓王熙鳳認為”不幹已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一方面又讓老太太,王夫人覺得”小惠全大體”。對黛玉的譏諷聽若惘聞,讓人以為她從不記恨,又在撲蝶誤聽小紅與墜兒的談話時,扯出與黛玉捉迷藏之謊。她處世的高明與黛玉的清高形成鮮明對比。於是,寶釵被認為”大家閨秀,温順,識大體”,選上了”寶二奶奶”,終成了”山中高士晶瑩雪”。

對於寶釵,我一直無法喜歡,從情感上無法接受她與寶玉的婚姻。她的處世圓滑,她的性格温順,在我看來皆是虛偽之舉。藉由一些小事拉近與黛玉的關係,讓黛玉認為與她”情同姐妹”。對待寶玉,更是好之又好,順之又順,全然不同與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時,只説了半句”寶玉,你好……”,便命喪黃泉。如果要我填滿這句,我想必當是”寶玉,你好狠。”為何狠心拋棄黛玉,另娶寶釵,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個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連痴心也化為灰燼,又如何撐得下去。殊不知,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計,寶玉並非無情,只是一直認為迎娶的是黛玉。

再説那寶釵,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頂別人之名嫁給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寶玉掀開紅蓋頭之後,發現林妹妹成了寶姐姐大失所望,就那麼把寶釵冰在那兒,不再理會,這叫寶釵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無情也動人”,竟落得個獨守空閨的下場。思及至此,忽覺寶釵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則是吃人的封建禮教。

這時,我方可看出作者曹雪芹是想要通過《紅樓夢》,揭示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表達他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不滿與憤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