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專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97K

實用的讀後感是會讓讀者看完之後有更加深刻的思考的,只顧着謀求篇幅長短對於讀後感的寫作來説是沒有意義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托爾斯泰專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托爾斯泰專讀後感7篇

托爾斯泰專讀後感篇1

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可是,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羣山環抱的清明環境才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説界的鉅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

列夫托爾斯泰,一個世界文豪,文壇泰斗。作者一開始就直接描寫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容貌,全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寫出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相平平甚至是長相粗略醜陋可恨。但也正是一張這樣平淡無光的臉下面,是永遠流浪的天才的靈魂,寫出了千古流傳的世界名著!

第一自然段作者詳細的描寫了他的鬚髮,把他的鬚髮比作植被,眉毛比作樹根,頭髮比作泡沫,大鬍子比作滔滔白浪。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列夫托爾斯泰臉上茂盛的毛髮!從第六自然段開始,作者有重點描寫了列夫托爾斯泰那雙灰色的眼睛裏射出的犀利目光。

作者是通過客人對列夫托爾斯泰的看法,側面反襯了列夫托爾斯泰的眼睛,那雙睿智的眼睛,可以看透一切真相的眼睛!

托爾斯泰專讀後感篇2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

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温宛轉的醜婦人,生着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着《戰爭與和平》。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可是他至少還能堅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着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我。最終,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我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堅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托爾斯泰專讀後感篇3

耐着性子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書,簡直能夠説是磨練人耐性的一本書。一種蒼涼不覺湧上心頭。看完這本書彷彿隨着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吃飯時候還在思索,卻感到頭腦混亂,只是清晰記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軌自殺的,很殘忍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方法。無異於埃及豔后克里奧帕特拉以蛇自殺,這些可憐的人啊!都説紅顏薄命,一些不假的,這些紅顏幾乎都是蘭心惠質,沉魚落雁。哎,可歎,可惜,可憐。

列夫·托爾斯泰的文筆十分之細膩,以至於讓我覺得有些情節和話語很繁瑣,描述上流社會晚宴和沙龍情景,濃彩重墨,鋪展開來,一點不遜於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後呼應。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龍斯基是在火車站,並且看到了一個卧軌自殺的女生,安娜表現出莫名的憂傷,因此弗龍斯基給那個自殺的女生家屬給了些安葬費,從此兩人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則是安娜自己卧軌自殺,弗龍斯基奔去火車站見她最後一面,相逢和訣別都在火車站,此種筆觸相當獨到,但是未免使故事更具悲傷性。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温。這七個人之間有着極為複雜的關聯,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並且生下一子,之後在調節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相見恨晚,彼此一見傾心,墜入愛河。之後經過安娜的調節,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温喜愛基季,而基季一向喜愛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基季因安娜“奪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温則正因弗龍斯基的出現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下他們之間真摯而熱烈的愛戀。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願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於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徵,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弗龍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之後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後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後回到莫斯科,在弗龍斯基一再勸導下,安娜給丈夫寫信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於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弗龍斯基對她的愛,於是她毀掉了自己。

基季最後與萊温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龍斯基則悲哀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好處的生命,他自費帶着一個連隊去前線參加了塞爾維亞戰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後多莉變賣自己的家產還幫他還了高利貸,於是和好如初。

看完這本書,真的很想見見列夫·托爾斯泰,很想問問他,為什麼選取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麼描述安娜的時候又着重描述了萊温的生活、思想。而這兩個主人公在整個故事中都沒有什麼關聯糾葛,只在最後,見了一面。以後有機會去莫斯科尋找一下答案吧。

或許我該看看列夫·托爾斯泰的傳記,瞭解一下他那個時代的整體狀況。

安娜和弗龍斯基的感情,讓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下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下了好名聲,好前程,正因感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以至於最後各自走向毀滅。

愛是什麼?何以有如此魔力?

托爾斯泰專讀後感篇4

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一生筆耕不斷,曾著有多部佳作,但就知名度而言,《戰爭與和平是》一部脱穎而出的鴻篇鉅著,它被譽為“一部史詩級般的鉅作”。托爾斯泰在最後對歷史、民族的總結中,提了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一門關於各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生活學問。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主題-——戰爭與和平深刻關係。

這本書一方面以虛構的瓦西里、羅斯托夫、別祖霍夫、博尓孔斯基四個家族的生活為主要線索,恢弘地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俄國生活,構成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作者歌頌了俄國人民抗擊拿破崙入侵的英勇的氣概,並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放置於戰爭這一特殊階段,塑造出諸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小説中出現的四大家族以及和四大家族相關的貴族人物,被作者有意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趨炎附勢、投機取巧為代表的瓦西里家族,他們不顧祖國的安危,在國難之時仍沉湎於享樂之中;另一類則是以國家為重、勇於在危難關頭為國家排憂解難,甚至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祖國獻出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東西。作者在讚美這一類貴族人物的同時,也不忘描寫普通人物中的傑出代表,這些普通士兵在戰爭中表現出的不畏犧牲、英勇果敢的高貴品質和那些身處高位卻卑鄙膽小的貴族統治者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戰爭”與“和平”這兩個詞則生動地展示了戰爭前後俄國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我讀過許多的書,可從未讀過以兩個主題交織而成的作品,偉大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讓我開了眼界。《戰爭與和平》被譽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真是名副其實!

托爾斯泰專讀後感篇5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温宛的醜婦人,生着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着《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二歲),可是他至少還能保有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食邑中過着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我。最終,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最終他以自我的努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

讀完《托爾斯泰傳》讓我明白:影響我們成功的決不是環境,或者遭遇。而是我們是否能堅持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

托爾斯泰專讀後感篇6

他是一個強健、精力抖擻的老人。他常常活動,並連結了一顆擔當奇怪事物的心。他面貌表面粗獷,好像任何一個下地幹活的農夫,任何一個墟落貴族,任何一個軍官,任何一個獵人。除了他那能戳穿統統謊話的眼睛和主教似的大鬍子,他的面貌面貌便是一個平凡的俄國男人。托爾斯泰作為一個藝術家倒是一絲不苟的。他會由於一個不適當的比喻讓印刷工人重新印刷。只為了完善無瑕的作品。托爾斯泰的作品具備一種特質:完全真實。正由於云云,他才成為了文壇的大家,成為了統統人類中最有人性的人。

終於把這本旨靈的列傳讀完了,我分外敬佩作者茨威格老師,他能把別人的心靈分析的云云正確,我信賴他也是一個大家。我想成為一個想列夫?托爾斯泰一樣的精力和身材上都堅不行摧的人,做一個真實平凡巨大的人。

合上這本書,我不想再把它投入黑暗的箱子裏,也不在訴苦它不是一本真正的列傳,他讓我更深的相識了托爾斯泰。我會不停把它生存在書架的最頂層,時時去打開它,大概會有新的感悟。

托爾斯泰專讀後感篇7

書是我的精神食糧,讀書是我最大的樂趣。在我博覽羣書中,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托爾斯泰》。托爾斯泰是蘇聯的著名作家。他一開始醖釀寫小説時,用了4年的時間也沒寫成。後來,他當了個下級軍官,來到了勤勞的村民身邊,同時被當地的景色所吸引,從此,他不再憑空編造故事,用真實的感受終於寫完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光輝鉅著。

我一口氣讀完這篇文章後,不禁心潮起伏,思緒萬千。聯想起馮驥才爺爺來我校講座時的話:“把隨時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寫下來,要日積月累” 其實,生活中的人和物都是寫作的題材,只要你留心觀察,一篇優秀的文章就會躍然紙上。記得我們去消防九中隊參觀,回來後,我懷着喜悦的心情寫起了感受,題目是《金戈鐵馬,長城永固》。因為我親眼目睹了消防戰士們的精彩表演,感受到了消防戰士們聽到警笛後,僅用了十幾秒鐘便全部整裝待發的真實場面。他們臨危不懼地爬懸梯、鑽黑洞,動作敏捷地從高樓險處攀沿、滑下。在火海中衝鋒陷陣,浴血奮戰都令我百感交集。在結尾我還聯想到: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剛毅、果敢、奮發向上。這樣的描述得到了老師的誇獎。這正是我從親身感受出發,用每個字,每個詞組成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畫面的結果啊!

我真希望大家都能在著名作家的啟迪下,勤于思考,善於寫作。只有這樣,在不久的將來,著名的作家、詩人、文學家一定會在我們這些二十一世紀小主人中湧現的。

熱門標籤